教案中应列出课堂纪律要求,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案中设置互动环节,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报喜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观潮的教学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观潮的教学教案篇1
教材分析
?观潮》人教小学第七册课文。这是一片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灵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
1、学生是小学四年二班的学生2、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能运用网络查询收集资料帮助学习。3、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知识面较广,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借助网络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来时的情景。
2、学习本科抓住事物的特点的几方面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写作方法。
3、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与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信息。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课文内容、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观潮》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来时的情景,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秒潮水的语句,熟练成诵部分语句。
教学难点: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教学策略:
复习归知创设情景、感受景的雄伟壮观——自主探究网络查询(网络考察)——制作导游图、解说词写、协作商议——利用网络汇报交流探究实质——归纳总结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鉴赏。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
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反思与总结】
?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的记叙顺序非常清晰。结合这一特点,设计中把教学侧重点就放在了帮助学生理清记叙顺序,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按潮前、潮中、潮后给课文分清段落,进而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注意通过具体的字、词、句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同时,受到激励,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观潮的教学教案篇2
设计说明
复习是强化和巩固记忆、防止遗忘的主要途径,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必不可少的手段。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长度单位及角的初步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情实际,本节课的复习主要是结合教材习题有序地进行。
1.复习长度单位知识时,首先结合习题引导学生复习长度单位,然后通过举例、示范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最后通过猜测、测量线段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及对线段的含义的掌握和理解。
2.复习角的知识时,有效地利用教材呈现的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情境图进行复习,使学生对角的含义、角的分类、画角等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一支铅笔
学生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长度单位”的知识。
(1)复习厘米、米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①课件出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较长的距离时,用()作单位。
②举例说明1厘米,1米各有多长。
(食指宽约1厘米,小明高约1米)
③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1米=()厘米
(2)复习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出示一支铅笔,提问:如何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
(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一端,将铅笔紧靠尺子放置,看铅笔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对着刻度几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复习“线段”的知识。
(1)复习线段的含义。
提问:什么样的线叫线段?
(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2)复习线段的测量方法。
①课件出示:先估计下面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实际长多少厘米,填在括号里。
②估计、测量、汇报。
(估计第一条线段长3厘米,实际长4厘米;估计第二条线段长7厘米,实际长8厘米)
(3)复习线段的画法。
①提问:怎样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沿着尺子,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上刻度几的地方)
②操作: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学生自主画线段)
3.复习“角的初步认识”的知识。
(1)复习角的组成。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复习角的画法。
(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3)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
(4)复习学过的三种角。
①课件出示图形,学生指认并说出各种角的特点。
(第一个角是锐角,第二个角是直角,第三个角是钝角。生活中和三角尺上的直角相同的角就是直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②画一画学过的三种角。
课件出示:以下面的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直角和钝角。
观潮的教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3、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2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与音乐有关的一篇课文,齐读课题。
2、听过《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吧?它的作者是?(阿炳)。
3、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他是20世纪响彻世界的盲人音乐家。广为传诵的《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二胡曲,对咱们无锡人来说更是一道风景。想聆听这震撼人心的千古绝唱吗?好,听的时候老师向你们提一个要求,不仅要用自己的耳朵去听,更要用自己的整个心灵来聆听。
4、琴声悠扬,你在这琴声中听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语文说起来是简单的,师生中轻松的对话,自然和本色是时时刻刻在浸润和成长的。充分利用身边的有效资源,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聆听、体验,以求在共鸣中达到心领神会。)
二、初读感悟:
作者沧桑的生命历程都融汇到这一曲《二泉映月》之中,那为什么阿炳这位盲人,这位民间艺术家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三、体会二泉之美
1、二泉这道风景美在哪里?找出相关段落。
生: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齐读,指名读)
2、说起这“天下第二泉”这几个字,还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兆页的墨宝呢,这里有山水环绕,树影婆娑,怪不得那些诗人和音乐家们在这里驻足流连,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李绅的诗真是说的一点不错,让我们再来美美的读一读。
(教学反思:这一段环境描写似乎较为突兀,课后我结合课堂反映再次回顾这一设计,若放进下文赏月中引出会更自然顺畅。)
3、不光这泉很美,这里的月夜更美。请在文中找一找描写月夜的字词,读一读。
根据回答出示:
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4、师:天上有一轮明月,水中也有一轮明月,书中用哪个词语来形容?
相机理解。
5、如碧玉一般晶莹润泽的月儿真美,你还有哪些美好的字词来形容 这美好的月色。
指导读好这些词语。
四、体会经历之坎坷
1、多美的二泉,多美的月光啊!然而,这一切,对于阿炳,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对那个盲人阿炳来说,却意味着什么?他看得到吗?他看到的只能是什么?
2、是的,只能是黑暗,无边无际,铺天盖地,这二泉,这月光,他再也无法看到,而只能用心去“听”了。比起第一次的赏月,还有哪些不同之处?
(教学反思: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应对教学细节进行精雕细刻,依托语言进行活化。)
3、是的,二泉依然那样清澈,月色依然那样迷人,可物是人非,连他最亲近的师父也永远的离开了,陪伴他的只有无边的黑暗。此时他内心的感受如何?你能体会吗?
4、松风吹动泉月,一阵悲哀袭向心头,在这样一中秋之夜,这个团圆之夜,阿炳在想些什么呢?自读第四小节。
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
5、让阿炳产生这样的感受,只在短短的十多年,而这十多年却又是那样漫长,因为这是怎样的十多年?
生:坎坷的……
6、课文哪里告诉我们的?找到关键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
7、由于双目失明,阿炳只能靠卖艺度日。你见过卖艺的情景吗?
8、阿炳卖艺的过程中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发挥想像走进阿炳生活的那段岁月。
场景一:当春寒料峭的时候,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样卖艺的呢?
场景二,当骄阳似火的时候,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样卖艺的呢?
场景三,当( )的时候,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样卖艺的呢?
场景四,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着高烧,他又是怎样卖艺的呢?
自己选择一组画面,写一写。
交流。
(教学反思:听说读写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而需要抓关键点,使其融汇成一个有机体。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个个奋笔疾书,发言也多有精彩之处,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9、阿炳的经历是那样坎坷,(板书)当同学们所说的一幅幅画面在阿炳脑海中接连不断闪现的时候,渐渐地……齐读。
指导朗读。
10、我们听到了阿炳伤心的哭泣,但他倒下了吗?
师:什么也泯灭不了!那些苦难和坎坷,比起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来说,算的了什么!再来读。
五、体会景情交融的音乐之美
他的愿望那样强烈,那样执著,他多么希望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但是他如愿了吗?他深沉的叹息有人倾听吗?他伤心的哭泣有人倾听吗?他激愤的倾诉有人倾听吗?他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他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通过琴弦倾吐给茫茫的月夜。播放《二泉映月》。
观潮的教学教案篇4
【教学设想】
为体现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指导思想,我将《凸透镜成像规律》设计成学生通过实验以及数据分析得出规律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组织教学,基本流程为复习提问(有关生活中的透镜)→引导提问→讨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论证→实验评估→交流合作→实际应用→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测与假设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科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
根据猜测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实验数据的分析、实像和虚像
【器材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照相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件动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
的简述
引入新课
播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动画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提问,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
回答问题,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
激发探究的兴趣
提出问题
播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动画和成像差异表格
同样是凸透镜,成的像有时倒立,有时正立,有时放大、有时缩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猜猜看
根据动画和成像差异的表格,学生讨论
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猜想和假设
出示:
合理猜测与假设
根据动画和成像差异的表格,帮助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
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
1.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2.可能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大小有关等等
培养根据图表分析做出合理猜测与假设的能力
设计实验
出示合理的实验方案
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引导要验证猜想最好实验。
介绍实验仪器:凸透镜:f=10cm,光具座(重点:光具座上的刻度、光屏以及暗示学生光具座上的物体、透镜、光屏都是可以移动的)、蜡烛、火柴
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巡回指导
让实验组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并说出仪器所起作用教师确定一个合理方案,指导观察实验数据表格,明确实验观察和记录的项目
补充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
学生同时观察实验数据表格,明确实验观察和记录的项目
观察屏幕,了解实验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精神,
实验探究
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发现问题:
有的组像在光屏的边缘,怎么办?
怎样的像才是清晰的像?
提问在光屏得不到像时,怎样观察像?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分组实验,
点蜡烛、移光屏,观察,读出物距和像距,将数据记录在学案的表格中,结合猜想思考得到什么结论。
观潮的教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懂得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谊。
【教学过程】
一、自读故事,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自读课文,说说你的想法。
二、理清文脉
1、再读课文,看看故事的'哪部分是写去年的事,哪些是写今年的事?
2、反馈:
引读:去年的──……今年的──……
3、你能根据刚才的朗读,正确地标好段吗?
(学生分段,标好段落符号。)
三、研读课文
板块一:
1、师导:
刚才同学们都说小鸟与树之间有很深的友谊,小鸟很守信,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2、学生找句子,随机指导朗读:
重点引导感悟:
⑴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他在想什么?
⑵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又看了一会儿,他又在想什么?
板块二:
想像说话:树被砍倒用来做火柴了,在被伐木人砍倒之前,会对伐木人说些什么呢?
四、朗读加深理解
你喜欢文中的鸟儿吗?为什么?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听,再说说为什么选这一句。
五、收获与畅想
【感动的一幕】
课上了一半,我让学生想像说话:树被砍倒用来做火柴了,在被伐木人砍倒之前,会对伐木人说些什么呢?很多学生站起来用哀求的语气说话,大致意思是等见了小鸟再让伐木人砍它做火柴。情真意切,我听了不禁有些动容。这时,我发现叶诚超篡紧拳头,一脸的愤怒,正用力地用指甲刮着“伐木人”三个字。一会儿,他站起来说:“我以后一定要爱护花草树木。说不定我在损坏他们时,它正在苦苦哀求着我呢!说不定他正等着他的朋友、亲人呢!”说完伏在桌子上大哭不止,教室里也传出了阵阵抽噎声,课有些上不下去了。我禁不住红了眼眶。
为了稳定学生的情绪,我临时续编了故事:第二年春天,树拼命喝着春水,终于迎着阳光抽出了新芽,长出新叶,茁壮成长起来。小鸟认出了他,高兴地围着他唱起了去年的歌……
我想,学生在这堂课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平时任何一次说教都无法比拟的。
观潮的教学教案篇6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能按照老师要求做到预习,理解能力较强,本班为课改年级,通过一年的训练,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课堂表现活跃,能与教师密切配合,学生之间能相互合作。这是设计本课教学活动的基本思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本文的景物描写特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诵读和翻译能力.
(2).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意境及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重视朗读训练.
3、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读-译-思-用-背
四、教学媒体: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掌握字音(投影)
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沿溯(sù)飞漱(shù)属(zhǔ)引
(三)运用竞赛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
1、疏通文意。
2、竞赛辨明词义(投影)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
(2)古今异义:夏水襄陵(襄:冲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4)重点词语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
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
清荣峻茂(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
哀转久绝(绝:消失)
3、相互质疑
(四)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注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沿//溯/阻绝。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
5、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默写,自我检查。
观潮的教学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