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利用,教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参考依据,确保教学质量,下面是报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幼儿园大班科学冰教案优秀8篇,感谢您的参阅。
幼儿园大班科学冰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7的加减,能根据花朵颜色的不同列出加、减法算式并进行7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2、进一步巩固对加、减法算式及其含义的理解。
3、爱动脑筋,能积极参与加减运算活动。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看图列组成式的经验,学习过6以内各数的加减和7的组成。
物质准备:
——教具:图片一张(上面画7只猴子,其中1只小猴,6只大猴;2只猴子在树上,5只猴子在草地上;3只猴子在吃香蕉,4只在吃苹果。)
——学具:《幼儿用书》(p11、12、13页),幼儿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一、看猴子去。
师:还记得《7只小猴去旅行》的故事吗?小猴们旅行回来了,我们去看看它们吧。
1、教师(出示图片):小猴在哪里?它们都在干什么?
请幼儿说一说每个小猴子的位置,以及它们正在做什么?如:1只小猴子,6只大猴子……
2、师:你能用一道算式来表示吗?
引导幼儿列加法或减法算式,并说一说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如:1+6=7表示1只小猴子和6只大猴子合起来是7只猴子。再如:7—1=6表示7只猴子中,有一只小猴子剩下的都是大猴子。
3、继续引发幼儿的思考:你还能列出和刚才不一样的算式吗?
二、幼儿操作活动。
1、看图按特征标记列算式。请幼儿观察画面上的实物有多少?它们的颜色和其它特征是怎样的?然后,列出7的第一组加法或减法算式。
2、观察连续的三幅图,讲述图片的含义,列出加减算式。
3、带领幼儿分别打开《幼儿用书》第12、13页,引导幼儿练习7的第二组、第三组加减运算。(也可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本活动只完成一页练习,其它练习放在日常或区域中进行。)
三、活动评价。
请幼儿介绍“看特征列算式”的活动,鼓励幼儿说出每道算式的意思,帮助幼儿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幼儿园大班科学冰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有各种声音,不同的声音能告诉我们不同的事情。
2、初步懂得东西振动就产生了声音。
3、发展注意力和听辨声音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声音
2、小铃、小鼓鼓、木鱼等玩具。
活动过程
一、听声音引入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课件:声音
1、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1)笑声
(2)哭声
(3)打呼噜声
请小朋友睁开眼睛
2、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让幼儿说一说听到的声音,引起幼儿听辨的兴趣。
3、你们还想听其他的声音吗?
请小朋友再闭上眼睛
(1)吃东西的声音
(2)打喷嚏
(3)钟表的秒针
回答老师,听到了什么声音?(幼儿自由发言)
二、认识声音
1、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敲鼓
(通过实验让幼儿理解物体的震动)
让幼儿把小手放在小鼓上,老师用鼓槌敲几下,让幼儿通过
耳听、手模、眼看、感知物体发出声音时在不停地振动。
(2)小朋友用什么能听到声音?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耳朵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
(3)你们知道耳朵除了能听声音,还有什么作用吗?
告诉幼儿,我们的耳朵还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
耳朵很重要,我们一定要保护耳朵!
三、幼儿操作,感知震动产生声音
1、请小朋友玩一玩桌子上这些小铃、小鼓、木鱼等玩具。
提醒幼儿边敲边观察,注意听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让幼儿感知物体发出声音时在不停地振动。
小结: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我们用耳朵来听各种声音。
2、讨论什么样的'声音好听。
(1)播放音乐
(2)播放噪音
让幼儿感知乐音和噪音,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相互说一说各种声音,
好听的声音,不好听的声音。
四、游戏:听一听
1、幼儿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另一名闭上眼睛倾听,
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知道了什么事情。
2、通过游戏让幼儿知道不同的声音可以告诉我们不同的事情。
如:敲门有人来了,打呼噜有人在睡觉等。
大班科学活动:小小桥梁设计师
综合活动:小小桥梁设计师
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幼儿有顺序、有耐性的良好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2、培养幼儿认识、探索生活中常见事物蕴含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3、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冰教案篇3
我们班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不断丰富,他们变得越来越好奇好问。最近,我发现班上的孩子们对身边的事物----纸,产生了兴趣。常常有孩子带纸到幼儿园来玩,还用纸折出了不同的东西。《纲要》里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并努力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因此,我们设计了生成活动《纸》。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感知、体验、积累经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活动目的:
1.通过动手动脑的操作活动体会探究活动的乐趣,有积极探索的欲望。
2.通过尝试操作对不同质地的纸进行比较,感知纸的特性,了解纸的一般用途。
3.通过活动丰富生活经验,培养操作和实验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幼儿对各种纸有初步的认识,知道一些纸制品。
2.物品:面巾纸、图画纸、塑料包装纸、报纸、宣纸、挂历纸、牛皮纸同样大小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纸
1.请幼儿介绍各种纸的名称、一般用途。
2.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硬,有的软、、、、、、)
二.尝试活动(一):运沙
1.提出问题:如果请你们用纸来运沙,你们会选哪一张纸?为什么?
2.幼儿讨论后说出自己的看法。
3.提出活动中注意的问题:
运沙时不能用手托,注意保持活动室的卫生。
4.幼儿尝试用纸运沙。
5.说说我的发现:
a.塑料纸、图画纸、挂历纸、牛皮纸运沙好,不容易破;面巾纸、宣纸运沙不好,容易破。
b.把纸折成容器运沙更方便。
三.尝试活动(二):运水
1.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运的不是沙,而是水,你们会用什么纸?
2.幼儿讨论后说出自己的看法。
3.提出活动要求,幼儿多次尝试运水。
a.不把纸折成容器,你们能用它来运水吗?是不是所有的纸都行呢?
幼儿尝试运水。
b.如果折成容器来运水,哪种纸折的容器最好?
幼儿尝试运水。
4.说说我的发现:
a.如果不将纸折成容器运水,面巾纸、宣纸吸水性强,可以运水,但是运的水少,而且很容易破烂。
b. 把纸折成容器后运水好,但是要选吸水性差的纸,纸吸了水以后容易破。
幼儿园大班科学冰教案篇4
[设计意图]
水垢是幼儿生活中常见但是不易为幼儿所了解的东西,本活动通过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让幼儿了解水垢和水垢对人身体的危害,以及除垢的简便方法,以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及对化学小实验的操作兴趣。
[活动目标]
⒈初步了解水垢的危害及简单的除垢知识。
⒉培养幼儿对化学小实验的操作兴趣,学习正确的操作方法。
⒊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白醋、水垢清除剂、玻璃杯、药匙、有水垢的热水瓶和新热水瓶各一个、用醋、除垢剂分别除垢一半的热水瓶各一个。
[活动过程]
⒈引导幼儿观察水垢,知道水垢对人们的危害。
⑴幼儿观察瓶内的水垢,认识水垢
教师手持有水垢的热水瓶和新热水瓶,请幼儿轮流观察两个瓶内的情况,说一说两瓶的不同,知道水瓶内附着的物体就是水垢。
⑵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还在哪里、什么容器里见到 过水垢?
⑶教师小结,讲述水垢的危害
师:“这些粘在水壶和水瓶里的东西叫水垢,它是水中的杂质和矿物质,在水中被加热、烧开以后变成的'。水壶、锅炉烧水多了或者热水瓶、饮水机用时间长了会结成一层水垢。水壶里有了水垢,水就不容易烧开,浪费燃料;水垢的碎块如果被我们喝进身体里,会损害健康容易生病;工厂里的大锅炉如果不除水垢,还会有爆炸的危险。
⒉幼儿操作实验,观察除垢的过程
⑴幼儿观察玻璃杯中的液体:无色、透明,闻一闻气味,知道杯中的液体是白醋。
教给幼儿闻液体的方法:一只手扶住杯子,另一只手在杯口轻轻煽动,再用鼻子闻煽动的空气。
⑵幼儿观察盘中的水垢:黄色的、粉状或块状
⑶让幼儿用药匙把水垢放入白醋,观察发生的变化。
⑷幼儿讲述自己观察到的情况。
⑸教师小结:白醋和水垢放在一起,水垢会产生气泡,渐渐变小,这种变化叫化学反应。
⒊观察用醋、除垢剂分别除垢一半的热水瓶各一个,知道除了用醋,还可以用专门的除垢剂来除垢,而且效果更好。
⒋请幼儿说一说,还知道哪种除水垢的方法,哪一种最省力最好用
幼儿园大班科学冰教案篇5
设计意图:
绘本故事很有趣,颜色与颜色的碰撞发生的变化,能很好的吸引幼儿引起兴趣,通过对图片的观察,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测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请幼儿来大胆的表达,并能清楚的表达。
活动目标:
1、理解绘本内容,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看画面想象、猜测故事的情节。
2、感受有趣的故事情节及蓝色和黄色的变化过程。
活动准备:
ppt《小篮和小黄》、蓝色黄色颜料、调色盘、棉签、画有花的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蓝和小黄,引起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两个好朋友,瞧,这是谁?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小蓝。小蓝有一个好朋友,看是谁?他们俩的身上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二、欣赏幻灯片《小蓝和小黄》,理解画面。
(一)播放图片,幼儿猜测故事情节
1、(小蓝家)这是小蓝,这是小蓝的家,你们看,小蓝家一共有几个人呀?会有谁呢?哪个是蓝妈妈?哪个是蓝爸爸?为什么?
2、(好朋友)小蓝有许多好朋友,你们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幼儿给各种颜色起名字)
3、它最好的朋友是谁呢?小黄就住在街对面,它的家里有几个人?都有谁呢?
4、小蓝和它的朋友经常在一起玩游戏,猜猜它们最喜欢玩什么游戏?(幼儿观察画面,根据自己的经验自由猜想)
5、一天,妈妈要去买东西,她对小蓝说:“你待在家里别出去。”可是,小蓝没有听妈妈的话,还是跑出去找小黄了。他跑到街对面的房子一看——唉,房子里没有人。他这边找找,那边找找,找呀找呀……突然在拐弯角上,找到了小黄!
(1)想一想,这时候小蓝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兴奋,开心)
(2)小蓝和小黄两个好朋友见了面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请孩子上前来找个好朋友示范一下)
6、(抱在一起)他们真的开心地抱在了一起,可是,发生了什么事呀?”
小蓝找到了小黄,他们开心地抱在一起,抱呀,抱呀!结果他们变啦!变成绿色了。
7、连贯讲述后面几幅画面:可是,他们不知道。然后去公园玩,他们穿过一条隧道,追着小橙玩,又爬上一座大山。啊,好累呀,他们回家去了。
8、回到家里,发生了什么?猜猜他们会怎么说?
9、继续讲述:小蓝和小黄好伤心,他们怎么了?
他们哭了,流出了大滴的蓝眼泪和黄眼泪。他们哭啊哭啊,直到全部都变成了眼泪。最后,他们把自己收拢到了一起,他们说:“现在爸爸妈妈能认出我们来了吧?”于是,小黄跟着小蓝先回到小蓝的家。蓝妈妈和蓝爸爸见到他们的小蓝,开心极了。又是抱又是亲。他们也抱了小黄……但是,快看,发生了什么事?
现在,他们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于是,他们走到街对面小黄的家里报告这个好消息。大家高兴地互相拥抱。庆祝找到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一直玩到吃晚饭的时间,故事讲完了。
(二)理解小蓝和小黄的变化
小蓝和小黄他们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抱在一起会变成绿)
三、完整欣赏
引导幼儿看图完整欣赏故事:这个故事真有趣,我们再来完整的欣赏一下小蓝和小黄的故事吧。
幼儿园大班科学冰教案篇6
设计意图:
各种调料在我们生活中时常会用到,特别是做菜的时候,调料是必备用品。孩子在用餐时间实际上都在接触不同的调料,在园用餐期间也会发现孩子们说:好香、好甜、怎么有点咸等等。大班幼儿已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对常见的调料的认识已有一定的经验,但是对于为什么要用调料,用调料的目的是什么,没有深入的了解。让幼儿通过用嗅觉、味觉、视觉等感官功能进行辨别各种调料。认识几种常见调料的名称和其味道的特点的基础上,尝试自己调配调料知道简单的使用方法,体验调配调料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几种常见调料的名称和其味道的特点。
2、让幼儿用视觉、嗅觉、味觉等感官对事物进行辨别。
3、让幼儿体验自己动手,调配调料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白糖、盐、酱油、醋、香油、辣油分类放好,贴上序号标签和相应汉字,勺子若干。
2、单一味道的(甜、咸、酸、香、辣、无味)海带若干碗,海带每人一碗,每人一把勺子,厨师帽一顶。
活动过程:
一、第一关考验,品尝单一味道的凉菜,体验各种味道。
教师:瞧,这是什么?这是一顶厨师帽。谁戴的呀?(厨师)那你们想做一名小厨师吗?
教师:可是要想成为一名厨师,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你们必须要眼睛亮,鼻子尖,嘴巴灵,这样才有资格做一名小厨师。
教师:今天我们小朋友要通过三关考验,其中表现最棒的一位就能戴上这顶厨师帽,成为一名小厨师!
教师:第一关考验开始了,看,这边有几碗海带,我请小朋友每人拿好一把勺子,选择一个碗,每人只能尝一口,仔细尝一尝你尝到了什么味道?(甜、咸、酸、香、辣、无味)谁和他尝的味道是一样的?(尝好了的小朋友把勺子放在旁边空的盘子里。)教师:你猜猜,这里面为什么是甜(咸、酸、香、辣)的?什么东西会使它变成这种味道呢?
老师可以最后问尝没有味道的那一位,你尝的是什么味道?好吃吗?你喜欢什么味道的?或者老师自己尝一下没味道的海带。
教师:老师这边还有一碗厨师调好的海带,谁来尝一尝(可以请2-3位尝),你们尝出来什么味道了吗?好吃吗?厨师在里面放了什么呀?
二、第二关考验,幼儿观察探究各种调料的名称和特点出示1-6号装好调料的杯子,引出各种调料。
教师:看!厨师在里面放了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一起加在菜里可以使食物变的更加美味。
教师:刚才第一关考验时,我们小朋友的小嘴巴都很灵,都尝出了这些菜的味道,可是这第二关考验可就要难一些了,这次要我们小朋友动脑筋想这些杯子里都是什么东西?”
教师:“谁来说说1号杯子里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同意的请举手,不同意的,可以来闻一闻,尝一尝。”
幼儿陆续说出2-6号杯子中的调料,老师撕掉号码,露出里面的文字:白糖、盐、酱油、醋、香油、辣油教师小结:“这六个杯子里的东西分别是白糖、盐、酱油、醋、香油、辣油。嗯,第二关考验我们也通过啦!小朋友们本领真大,眼睛很亮,鼻子很尖,嘴巴也特别灵,把这些杯子里的东西都说出来了。这些杯子里的东西都叫调料,把它们加在菜里可以让菜的味道更好吃。除了这些调料,你们还知道哪些其他的调料吗?(如妈妈厨房里)三、第三关考验,幼儿利用调料制作简单的拌海带。
教师:接下来是最后一关啦!你们要更加努力才行!老师这边给你们准备了海带和调料,要请你们自己来拌一拌。
教师:在拌海带时先放一点点盐,尝一尝,如果有点淡,可以再放一点点,太咸了可以加点糖。接下来,你喜欢什么味道的,就放一点点那种味道的调料,再尝一尝。如果你喜欢辣的,那就放一点点辣油,如果不喜欢,那就不要放,不然等会你又不喜欢吃了。放调料时拿调料碗里的勺子,哪只碗里拿的放回哪只碗里,拌海带用自己碗里的勺子。能不能拿调料碗里的勺子来拌海带?(不行)看看哪个小朋友最厉害,拌出来的海带最好吃,就可以戴上这顶厨师帽,变成一个真正的小厨师!
老师可以示范一下拌海带的要求。
幼儿利用调料拌海带,老师巡回指导。
结束:拌好的小朋友可以给后面的老师尝一尝你的海带,看看谁的更美味?(给表现好的幼儿戴厨师帽)你们的海带味道都很不错,等会我们再给其他的小朋友尝一尝好吗?
课后反思:
这个活动来源于生活中的调料,和孩子们的生活比较贴切。在材料选择方面,试上的时候材料很多,这样就不能有效地进行比较,所以今天用了单一的海带。活动流程比较清晰,分三关来考验幼儿:第一关,品尝单一味道的凉菜,体验各种味道;第二关,幼儿观察探究各种调料的名称和特点;第三关,幼儿利用调料制作简单的拌海带。环节比较紧凑,就是我在活动中缺乏活力,让气氛显得有点尴尬。孩子们也畏畏缩缩,使得活动也比较平淡,都是我说的比较多。可以引导幼儿多仔细观察,多说一些。
我在语言组织上还要简练些,语气也要有重点,孩子们就能抓住重点来回答了。第一关时,可以让幼儿都来品尝一下厨师拌的海带,让幼儿多说说里面的味道。在第二关让幼儿认识调料时,可以让幼儿对调料再仔细比较一下,这样幼儿在自己操作时能更好的进行。第三关幼儿在拌好海带后,可以给同伴也尝一尝,这样他们的情绪会更高涨。
老师对于幼儿的回答要给与点评,加些鼓励的话,幼儿能够更好地进行活动。作为老师要给孩子更很多的空间,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性。
幼儿园大班科学冰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发现风的大小、探究和判断风的方向,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的利与弊,引导幼儿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蓝天山的风筝
2、物品:吹风机、扇子、风车、棉花等。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蓝天上的风筝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看天上飞的是什么?(风筝)
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让风筝飞上天呢?
(引导幼儿说出有风的情况下,风筝才能飞上天。)
教师: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有风呢?你怎么知道有风?
(教师用扇子在幼儿的面前扇一扇,感受风。)
二、展??
1、感受发现风力
教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1)在对微风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激发了孩子关注风力变化的积极性。
(2)通过图片感受中级风、大风。
教师:风有风级,不同的风级表示风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2、探索判断风向
(1)教师:天气预报说今天是北风,这是什么意思?
(北风就是从北边来,是风向。)
用什么方法判断?引发孩子的讨论。
(2)到户外进行观察活动。
如:观察旗杆上的国旗飘动;让孩子将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场中间,让它们随风滚动……
让孩子通过活动,真正明白“风真的从北边来”。
(3)了解风是有方向的这一特征后,鼓励孩子想办法把“风向”记录下来。
展开讨论:怎样记录风向
可以标汉字,也可以标箭头,记录不求精确,只要初步学习使用科学的记录方式。
3、尝试制造风的方法
教师:(出示风车)这些风车在活动室能玩吗?
怎样才能让风车转起来呢?
三、结束
让孩子逐步发现风能帮人类做许多事情,利用风可以发电、传播种子等等,但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幼儿园大班科学冰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剪、折、粘发展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思维敏捷力。
2、幼儿自主探索使纸站立的方法,激发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幻灯片、手工纸30张左右、剪刀每人一把、双面胶每组两份、纸篓五个、展台。
2、摆放好城堡模型一个 备份手工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幻灯片出示)
1、师: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小纸片”的故事。
故事:小纸片生来扁扁的,非常孤独。它有一个梦想:能像小鸡一样站起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美!
2、故事后提问:小朋友小纸片想干什么呀!(站起来)
二、幼儿第一次探索:让纸片站起来。
1、师:小朋友你们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它站起来呢?
2、在我们后面的桌子上有双面胶、剪刀、胶带纸,你可以用他们,也可以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让小纸片站起来。
注意:
1)纸片站满5秒钟才算成功。
2)要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让纸片站起来的方法。
师: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站起来走过去。
3、幼儿自主探索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肯定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想出不同的方法。提醒幼儿要让纸片站满5秒钟才算成功。
4、集体欣赏作品。
作品放在桌子上,老师带领幼儿一桌桌欣赏作品,共同评价。
师:这张小纸片是怎么站起来的?能不能站满5秒钟呢?我们一起来数数。
(老师有意将好的注意提出来讲。)
三、幼儿第二次探索:立体变平面。
师:小纸片真高兴啊!它还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处美丽的景观,一所城堡,小朋友观察一下它是由什么做成的?都有哪些形状?像什么?
1、出示城堡,幼儿感受纸的变化。
2、幼儿讨论
3、教师提出问题,幼儿操作
师:小朋友说得很好,这座城堡都是立体的。有圆锥形的屋顶就像帽子。有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的城墙,城堡中的每一个模型都是由一张纸变成的。
师:纸宝宝说它站得好累啊!好想躺下来休息一下啊!
师:下面请每一个小朋友来拿其中的一个模型,用剪刀将这些立体的图形变成一张平平的纸,送到黑板上来让他休息一下。
师:变的时候想一想,你们是怎么变出来的?他们现在变成了什么形状?
(教师将完成的纸贴到黑板上。)
如:扇形是怎么变出来的?帽子,谁有办法再把他变成帽子。
4、师幼小结:长方体变成了长方型,圆锥体变成了扇形,他们是由几张纸变成的?这样小纸片又扁扁的了。
师:我们来找一找,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纸片?请小朋友上来纠正一下。
5、教师小结:小朋友们表现真棒,不但想了好多办法使小纸片站起来了,而且还帮助小纸片休息了一下,纸片站立的奥秘真多啊?咱们去告诉别的小朋友这个秘密好吗?
四、活动延伸:由平面再变立体。
1、(出示图片)还有一张神奇的纸片,他会变成什么呢?
纸片上有什么?线?什么线?骨折线,往里面折,还是往外面折?
(往里面折)
还有什么?数字。这数字代表什么?(折的顺序)
2、教师小结:我们折的时候要先折骨折线,再贴双面胶,按顺序折。最后它会变成什么呢?我们回教室慢慢做好吗?(无锡市东北塘幼儿园 许丽娜)
幼儿园大班科学冰教案优秀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