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读后感时,结合真实的故事情节,可以让我们的思考更具深度和广度,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不断优化自己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组织能力的灵活性,下面是报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七擒孟获,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七擒孟获,读后感篇1
诸葛亮五擒五纵孟获之后,攻克三江城,直抵良都洞、银坑山,孟之妻祝融夫人见情况危急,在银坑山前与蜀军交锋,蜀军失利,蜀军张飞、马忠两位大将被擒,赵云主动请战,定要生擒祝融夫人,诸葛亮认为不可,硬拼不行,必须智取。诸葛亮略施小计,一举擒获祝融夫人。诸葛亮为感化夫人,亲自给夫人松绑,并设宴款待,放了祝融夫人。祝融夫人回去后,孟获借木鹿大王的力量与蜀军对垒,蜀军未见识过木鹿大王的青兽阵法,只好退兵回营,向诸葛亮报告,诸葛亮安慰众将,此次失利,只因青兽阵法特殊,诸葛亮心中早有破阵之法。次日,诸葛亮亲自上阵指挥,孟获大败,无家可归,祝融夫人劝孟获投奔乌克国王,孟优建议投奔蜀军,孟获坚决反对。带来洞主献策假降,身藏暗器,趁机刺杀诸葛亮。阴谋没有得逞,被诸葛亮识破了他们的诡计,将他们一举擒获,孟获不服,诸葛亮晓之以理。孟获说:“这次是我自己来送死,所以不算。”诸葛亮说:“我已六次擒你,这次不可再放你走了!”孟获说:“两川之地,原本夷人所有,你主恃强夺之,今又犯我南邦,实属贪得无厌,我世居此地,岂能将大好河山拱手送人。”
诸葛亮愤怒的说:“强词夺理,一派胡言,向来天下以得人心者得之,当年割据纷争,黎明涂炭,是先帝一统西蜀,恩泽两川,尔等却兴兵闹事,杀戮朝廷命官,滋扰地方百姓,屡犯边庭。义师南进以来,你又屡次自言其语,穷兵黩武,使狼烟遍燃沃土,陷夷民于水火之中!罪孽深重、天下共怒!再不归顺,你将有何面目见南邦父老?!”孟获虽有感动,但内心仍有不服,说:“孟获仍有良策,可破蜀军。如若再败、不服,当斩孟获全家。”诸葛亮说:“既然不服,我再放你回去,忍看硝烟之地重生烟火,痛惜负伤之兵再举刀枪。此皆你之罪也!诸葛亮为使孟获心悦沉服,归顺蜀国,竟然给孟获松绑,全数释放。孟获重整旗鼓,并请乌克国王在桃花寨摆开战场。诸葛亮指挥各路将士,奋勇破敌,尽管孟获请来藤甲兵,诸葛亮巧用火攻,孟获以惨败告终。第七次被擒,在诸葛亮一再教化下,终于归顺蜀国,从此南中太平。
诸葛亮奇才也,他上懂天文,下知地理,兵法娴熟,用兵如神,有安帮治国的雄才大略。他平定南中后,挥师北伐,与吴国孙权休好结盟,共讨魏国曹丕,匡扶汉室,以投实现先帝刘备的遗愿。诸葛亮的才能来自于勤奋、刻苦学习,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我要向诸葛亮学习,多读书,读好书,牢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立志长大后成为国家有用之材,报效祖国。
七擒孟获,读后感篇2
说起诸葛亮,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它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让别人输,就要让他输得心服口服!
当时,正是刘备死后不久的日子,曹丕派出四路人马前去攻打汉中。诸葛亮为了有一个安定的后方,决定率领大军去讨伐孟获。孟获得知后,便率领兵马迎战。孟获远远看见蜀军队伍交错,旗帜混乱,也就放心了。谁知,这正是诸葛亮的一个计策。孟获拍马出阵,没战几回合,蜀军回身就跑,孟获一路追赶。忽然三名蜀将带兵从山谷里冲出,切断了他的退路,把他活捉了。孟获被押到诸葛亮面前,诸葛亮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把他给放了。孟获回山寨后,让弟弟率领一百多人带一大堆珠宝给诸葛亮,这些计谋怎能瞒过诸葛亮?最后,又把孟获抓住了。但诸葛亮又把他放了。之后四次,他仍然败给了诸葛亮。最后一次,孟获只能向乌戈洞主借藤甲兵。藤甲兵身上的.藤甲衣是刀枪不入的,诸葛亮就用火攻,把藤甲衣烧个精光。孟获第七次当了俘虏。这一次,孟获输得心服口服,决定谢恩投降,永不造反。
读了这篇文章,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件事。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正在玩耍,看见两个小朋友在比赛跑步。第一次,较小的小朋友输了很不服气,要重新比过。他接二连三输了多次后,终于对另外一个小朋友心服口服。
现在,我想,要是每一个人都像诸葛亮一样以智取胜,而且还让别人输得心服口服的话。那我相信,世界一定会变的和平!
七擒孟获,读后感篇3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里面的精彩故事实在太多了,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草船借箭》等等,我最喜欢的还是《七擒孟获》,因为这个故事让我感慨良多。
要想征服他人,就要赢得人心。因为靠蛮力解决问题只是一时的,要解决更深层的`问题,我们就要运用智慧!这是我从《七擒孟获》这个故事中受到的启发。
?七擒孟获》主要讲的是:刘备死后,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率部南渡沪水,想要平定南中的战争。诸葛亮率军到达南中时,听说孟获在这里的威望很高,就决定生擒孟获,感化他。孔明一共擒了孟获七次,也放了孟获七次。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孟获,但孟获他不服,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孔明得知后只是微微一笑,下令放了孟获。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孟获不是诈降,就是因手下自相残杀而战败。第七次,孟获决定用藤甲兵战孔明,那兵虽强,但却是用草木植物做的战袍,用火攻自然可破。七战七败,孟获输得可是心服口服。诸葛亮不仅战术高明,而且宅心仁厚,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孟获,孟获诚恳地说道:“您具有上天一样的神威,至此之后,南中人不再反叛了。”于是,“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传为了千古美谈。
历史从未走远,反而历久弥新,在今天也能引人深思。诸葛亮面对被擒住的敌人,他完全可以处死,可他不但没有这样做,还为他松绑、赐酒食,以礼相待。孟获虽是粗鲁之人,但也被这种宽容大量的情怀感动了,由此可见,最强大的力量不是拳头啊!
我们如果像诸葛亮那样,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就会多个朋友,少个敌人,此乃得人心者得天下也!
七擒孟获,读后感篇4
在三国演义中,经典战役不少: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六出祁山等,但我认为,其中最精彩的、最扣人心弦、最值得回味的,当数七擒孟获是也。
刚看完这个故事时,我竟颇有些不解:诸葛亮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只要有赢的机会就不会放过,那他又为何一次又一次的释放孟获给他战胜自己的机会?他是不是头发昏了?
公元220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军的时候,南方彝族某部落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进攻蜀军。诸葛亮从手下那里了解到孟获不仅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豪爽仗义,在彝族中深得人心,所以想把他争取过来,为自己日后“平定中原,兴复汉室”扫清障碍。
孟获虽然很勇敢,但不擅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军敌不过自己,就不顾一切冲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俘。孟获本以为会被诸葛亮处死,没想到诸葛亮不但给他松了绑,还把他放了。但孟获并不服气,当夜,他组织500名刀斧手偷袭蜀军兵营,不料伏兵四起,孟获再次被俘,但孟获还是表示不服,要求给他机会再战,虽然蜀军将领们都认为不如把死不悔改的孟获杀了算了,但诸葛亮力排众议,微笑着又把他放了。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直到第七次被擒,孟获不得不对用兵如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心服口服,遂心甘情愿率部众归顺了蜀汉政权。
其实答案已经蕴含在故事中了,诸葛亮的七擒七纵应该是高瞻远瞩之举。孟获是南蛮的杰出首领,在众部落中威望很高,感动了孟获,就能感动他的族人。只有通过这样,才能使南方少数民族真心臣服于蜀汉,才能永久平定南方。因为当时蜀国离这个地方很远,再加上还有魏国、吴国要对付,难得分身,只有安抚住少数民族地区,减轻纷扰。一劳永逸的事情,诸葛亮何乐而不为呢?再说“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也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早就给刘备制定的治国方针,他怎么会忘记呢?
在这场战役中,《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和孟获的性格特点也可以说刻画得栩栩如生。诸葛亮的老谋深算、深藏不露与孟获的浅薄无知、鲁莽无礼形成鲜明对比。比如说,在孟获第一次被放回去前,诸葛亮带孟获参观了蜀军兵营,兵营里全都是些老弱残兵(大军已埋伏起来),诸葛亮富有深意地笑了笑,特意问孟获:“这兵营布置得怎么样?”这足以看出诸葛亮很有谋略和心计,而孟获却不以为然,轻率地说:“如果你的兵营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这可以看出孟获虽勇敢,但很轻敌,不知是诈,缺乏谋略。果不其然,当孟获为晚上偷袭蜀军军营的.计划洋洋得意时,却不知蜀军早已做好准备。晚上孟获一来,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再次被擒。
而且,除了这场战役外,《三国演义》里几乎没有其他的战役能擒纵如此多的次数。我认为,这已经不是一场战役,更是对首领胆识的考验、心理的考验。诸葛亮的非凡胆魄和宽广的胸怀使我不禁肃然起敬;而孟获作为一个失败者,他那种屡败屡战的精神和豪爽仗义的品质也是令人佩服的。
这场战役最精彩的地方还是在诸葛亮运用的策略上。首先带孟获看兵营,让他掉以轻心,然后等着他中埋伏,真可谓欲擒故纵,实为上策啊!还有,在孟获营里快断粮之时,诸葛亮又答应借孟获粮食,但需要孟获亲自出来,和蜀军将领一对一比武,结果一连几场蜀将都败下阵来。蜀将当即传达诸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这既给足了孟获面子,又使孟获为诸葛亮的宽容大度所感动,一箭双雕,真不愧为诸葛孔明是也。
正是因为这场战役的非同凡响,七擒七纵已成为一个历史典故,也是一个成语,并常为后人所沿用。其实,这当中也蕴含着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只有让别人对你心悦诚服,才是真正的战胜了别人,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七擒孟获,读后感篇5
自从读了《三国演义》后,使我受益匪浅,明白了《三国演义》里的各种计谋,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赤壁等等。
?三国演义》主要讲东汉末年,朝廷腐败无能,各路英雄好汉一齐除了官宦,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消灭宦官后,为了分出胜负,构成了三国鼎力的局面,有蜀国、魏国、吴国。他们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之后又招兵买马,东山再起,最终,魏国打了胜仗,建立了晋国。
读了《三国演义》,我才明白为什么刘备没有赢,原先是张飞在和刘备会和的途中,被手下人杀死;关羽没有防备,被孙权暗算,抓了杀死;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战败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病死了。这真可惜,想想之前那一些贪官被抓,我真开心。想到之后刘备、关羽、张飞还有诸葛亮死了的时候,又是多么的怀念。
想想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没有战争的弥漫,仅有和平的光辉,在幸福中成长。我们应当感到骄傲,我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我们真的很幸福。当我读到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和老百姓血流成河时,我感到这实在是很悲惨。战争竟然连老百姓也不放过。
就是因为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就是因为读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战争的可怕;同时我也学到了各种谋略,异常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他们很值得我学习。对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启发。
七擒孟获,读后感篇6
纵观巜三国演义》里面内容精彩不断,《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巜空城计》等,但我还是比较喜欢诸葛亮的《七擒孟获》。
?七擒孟获》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南方蛮王,孟获经常带兵侵入诸葛亮的南部边界,于是诸葛亮就带兵去讨伐孟获。诸葛亮见孟获有勇无谋,决定生擒感化他,让他心服口服投降。诸葛亮七擒又七放孟获,最后孟获真心投降蜀国。诸葛亮用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成功感化了孟获。就连我们的伟人毛泽东对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都非常推崇。
在古代社会得人心者得天下,在当今社会仍是这样。这使我想起最近新型肺炎病毒的事情,病毒刚在中国蔓延时,中国政府号召国人不聚会,少出门,每天量体温,出门要戴口罩的,把病毒闷死在家里,并且很快控制了病情的蔓延。可欧美诸国对中国政府的观点指指点点说我们限制人们自由,违法人权,并对中国政府横加指责。当病毒刚开始在欧美蔓延时,他们的民众不戴口罩,出门也不戴口罩。当病情大面积蔓延时,他们这才慌了,才想起中国抗疫宝贵的经验,并要求中国分享抗疫经验。可我们中国政府不计前嫌大度对他们进行口罩,呼吸机等医疗物资的援助。当其他国家得到援助时,就对中国充满了感激之心,并表示与中国建立友好互助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同学们出现矛盾时,往往都以谁力气大,谁朋友多来解决问,如果我们多学习诸葛亮化敌为友的办法去解决问题,那岂不是更加美哉?
通过《七擒孟获》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遇到困难要动脑,不能用武力去解决,只有用智取胜,以德服人,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尤其是在生活中与同学或朋友发生问题冲突时更是要这样,希望大家以后都能学会用这种方法解决遇到的困难。
七擒孟获,读后感篇7
相信大家都读过四大名著吧?那想必对其中的《三国演义》也有所了解了吧?无论是从整体的架构还是各个细节的写法都能引人注目,尤其是其中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更是让我们印象深刻。但是你们可能知道的不是很详细,那么今天就由我来告诉你们,在‘七擒孟获’这个成语故事里有哪些引人入胜的情节吧!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可就在这时,偏偏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
到了南蛮之地,双方交战,诸葛亮大获全胜,擒获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说什么也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就算抓到了他也不能说明诸葛亮有多大的本事。孔明得知淡淡一笑,下令放了孟获。放走孟获后,孔明找来他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孔明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
孟获却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这次,汉营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涉而来,这么轻易地放走敌人简直是开玩笑一样。可孔明却自有他的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口服;以只以武力服人将必有后患。孟获再次回到营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十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一眼就识破了他的阴谋。于是将计就计,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士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的酩酊大醉,毫无战斗能力。这时,孟获按先前的计划前来劫营,哪知事出有变,本想反戈一击,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
这回孟获却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山。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部队,伺机待发。一天,突然探子来报:孔明正独自一人在阵前查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
孔明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服气,再次放了他。孟获带兵回到营中,没想到他的手下杨峰,因随孟获数次被擒数次被救,早已对诸葛亮崇拜的五体投地,起了归顺之念。于是,他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
孟获五次被擒后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才沦为败将,于是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择日再来战。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再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这木鹿大王之营极为偏僻,孔明带兵前往,一路历尽艰险,加上蛮兵使用了野兽入战,使汉兵败下阵来。这之后汉兵又碰上了几处毒泉,使情况变得更为不妙。幸亏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将军及孟获兄长孟节指点,他们才安全回到大营。回营后,孔明造了大于真兽几倍的假兽。当他们再次与木鹿大王交战时,木鹿的人马见了假兽十分害怕不战自退了。
这次,孟获心里虽仍有不服,但再也没有理由开口了,孔明看出了他的心思,仍旧放了他。孟获被释后又去投奔了乌戈国。这乌戈国国王兀突骨拥有一支英勇善战的藤甲兵。不仅战斗力强悍,而且所装备的藤甲更是刀枪不入。孔明早已想好对策,他以火克藤,利用火攻将乌戈国兵士尽数烧死于一山谷中。孟获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说要放了他。孟获忙跪下起誓:以后决不再谋反。孔明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经过这七次的经历,孟获彻底被诸葛亮的智慧征服,从此一心辅佐孔明。而孔明可以不再为南蛮担心,专心去对付魏国了。
怎么样?听了这个故事,是不是觉得原本十分简单的故事竟有这么多妙趣横生的细节?其实,这些故事若细细品来都非常有意思。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就可以发现其中很多的奥妙。
七擒孟获,读后感篇8
今天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的第二十八章节《七擒孟获》读完以后我深深地佩服诸葛亮那种宽容的胸怀、聪明的头脑。故事主要讲诸葛亮在成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但南方蛮王跟雍闿等,起兵谋反。而诸葛亮就第六次放了他。孟获已经加破兵败,就只好从邻国借来三万腾甲兵攻打诸葛亮。诸葛亮没动一枪一刀就一场火把腾甲兵烧了精光,然后七次擒住他,这时孟获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便跪地投降并表示以后再也不谋反。
我觉得故事中得诸葛亮非常聪明,能七次擒孟获让孟获心服口服,并跪地投降。而书中的孟获非常蛮横用十万蛮兵横冲直撞攻城可太轻敌结果被诸葛亮偷袭。途中逃跑又被拦冰杀个光最后想抓诸葛亮结果中了陷阱又被活捉。我在生活中有时也像孟获一样只会用蛮力解决问题。
上次,下课了因为唐明轩没事找事把我说成“萝卜丝”,然后用手做成“猜到”在我身上狂切。我怒火中烧,随手抓起唐明轩的水壶丢了。然后他又挤水放我身上。我抓住他得衣领,就把他压在地上,抡起铁一般大小的拳头使出平生吃奶的劲往他身上疯打。最后我还是被老是罚了,要是当时我有诸葛亮那样宽容的胸怀、冷静思考,就不会对同学大打出手,给老是添麻烦。
我从书本中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凡事都要冷静思考,再做出决定,不能蛮横不讲理,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更大的错误。
七擒孟获,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孔子读后感8篇
★ 西瓜读后感8篇
★ 寻找,读后感8篇
★ 禁毒,读后感8篇
★ 夜莺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