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认识教案优秀7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教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和安排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是报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数的认识教案优秀7篇,感谢您的参阅。

数的认识教案优秀7篇

数的认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目标,引入本课。

二、探究新知,意义建构

1、看一看

下面几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6000000)②安庆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2500000)③笑笑家的平面图按照一定的比例画在纸上,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

2、说一说

(1)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

(2)在比例尺1:20xx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xx)厘米。

(3)在比例尺1:40000的地图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00)倍。

3、议一议

(1)什么是比例尺呢?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2)比例尺怎样表示呢?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或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比例尺有什么特征呢?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子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②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③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是“1”。

?意图】数学概念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自己发现特征的,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经历知识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有时,比例尺的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大。一个精密零件的长度只有3.5毫米,画在一张图纸上是70毫米,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70:3.5=700:35=20:1

答: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20:1。

2、有的地图上的比例尺用线段来表示。小明家在学校的正西方,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900米。你有办法找到小明家在图上的位置吗?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300米。(在学校正西方向900米。)

3、这位老师从广州坐飞机到北京开会,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

32×6000000=192000000(厘米)192000000厘米=1920(千米)

答:广州到北京实际距离是1920千米。

五、总结新课,整理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数的认识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我国传统的冬至节,知道冬至的由来。

2、知道冬至是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3、深刻对祖国的认识,知道我国是一个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

活动内容:

1、综合:冬至我知道

2、科学:白天短、黑夜长

3、让孩子知道冬至是冬天真正来临的日子。并了解一些冬至要吃的食物有哪些?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包饺子、喝冬酿酒、吃馄饨忆西施等,让孩子感受到冬至的节气。

附儿歌:《冬至到》

冬至到,冬至到;

南馄饨,北方饺;

暧暧和和吃一碗,保你耳朵冻不掉。

冬至到,冬至到,

敬祖宗,把墓扫;

会亲访友拜老师;平安幸福乐陶陶。

冬至到,冬至到,

这一夜,最长了;

甜甜蜜蜜睡一觉;明天太阳会更好。

数的认识教案篇3

故事背景:

还有一个月就要毕业了。今天幼儿园有一场照片展。彬彬指着其中的一张照片说:“这是20xx年1月1日开元旦联欢会的照片。”圆圆指着另外一张照片说:“这是20xx年2月1日滑雪的照片。”那么其他的照片分别是什么时候的呢?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让幼儿知道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学习看日历。

3.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

故事挂图《毕业照片展。》数字卡片。月份字卡。年妈妈的房子。各类挂历。台历。月历。

学具准备:

月份卡片。日期卡片。纸。胶水。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出示故事挂图,毕业照片展。讲故事并引导幼儿回答问题。教师:今天幼儿园有什么活动呢?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元旦是哪一天吗?

2.教师给幼儿讲故事年妈妈的孩子。

故事:有一个年妈妈。他有300多个日宝宝。年妈妈可发愁了。这么多的宝宝怎

么住呢?年妈妈想啊想。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盖了12间房子。每个房子都有一个名字。1月,2月,3月……12月。每个月房子里都住了很多的日宝宝。小朋友们请你们看一看每个月房子里面有多少日宝宝?

二,集体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12座房子的图片并回答问题。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年妈妈的房子,请小朋友们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座呢?

2.教师出示1到12的数字卡片。引导幼儿将数字和月粘贴在房顶上。教师: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年妈妈为日宝宝盖了多少座房子?

3.教师打开房间,引导幼儿感知每个月份的天数。

教师:小朋友们看一看每个房间里面住了多少个日宝宝?

4.教师出示日历引导幼儿学看日历。

(1)教师引导幼儿看日历。

教师:封面上的数字是多少?请你读一读。这个台历年妈妈的名字叫2010。

(2)教师引导幼儿看月份。

(3)教师引导幼儿看每个月的天数及星期。

5.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看特殊日子,巩固对日期的认识。

(1)教师引导幼儿看六一这一天的日期及星期几。

(2)教师引导幼儿看元旦的日期。

(3)教师引导幼儿看其他节日的日期。

6.教师引导幼儿在仔细看挂图,并说一说挂图上的日期。

三,操作活动:

第一组。教师引导幼儿制作一年中的每个月的月份时间线。第二组,教师引导幼儿制作1月中的每一天天数时间线。

四、延伸活动

1、园内延伸:

(1)教师引导幼儿学习查看日历的方法。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的挂历、日历、台历。

(3)园内完成《操作侧》第51/52页。

2、家庭延伸:

(1)家长与幼儿一起玩日期印章的游戏,并观察日历,圈出特别的日子。

(2)家庭完成《亲自册》第51/52页。

数的认识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知道人民币的特征和面值。

2、了解货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二、前期经验的准备

1、幼儿对面值1元、5元、10元的人民币有初步的认识。

物质准备:不同面值的硬币和纸币若干、标有价格的玩具若干、幼儿每人带架子10元的不同面值的硬币或纸币,并将它们插在透明的卡片上

三、环节预设

(一)认识人民币

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幼儿了解:人民币的特征(都有国徽);人民币的种类(纸币和硬币);人民币的面值及相应的汉字。

(二)了解不同面值货币之间系

1、幼儿展示各自带来的货币,并介绍自己带的10元人民币的组合。

2、出示纸币和硬币的分、角、元,介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0个1分等于1角,10个1角等于1元,10个1元等于10元。)

3、换算练习(教师或幼儿出题)

例:出示5角硬币,可以换几个一角?

出示10元纸币,可以换几张5元?几张2元?几张1元?

(三)实践操作(游戏——“买玩具”)

出示一些贴有标价的玩具,请幼儿用自己带来的模拟买玩具。(最好每人能买到一个玩具。)

告诉幼儿这是游戏,买来的玩具可以玩一会儿,以后再用玩具换回自己的钱。(用玩具模拟买卖比较合适,这样幼儿买好了可以玩,如果是食品和其他用品,幼儿不能吃和用,游戏的积极性会受影响。)买卖过程中的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识别玩具的标价,尝试进行货币的换算。算错的顾客可以回到座位上继续思考,想好了再买。还可以提供一些可操作的货币,让幼儿边摆弄边思考,降低换算的难度。

数的认识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的币值。

2、学习看钱币上的数字,知道钱币可以用来购买相应同等币值的商品。

3、有钱币购买商品的愿望,体验自主购物的快乐。

4、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价,探索相同面值人民币不同的换算方法。

5、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6、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与在超市做营业员的家长做好事先的购物安排。

2、请家长为孩子准备不同币值的人民币10元。

3、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教师让幼儿拿出自己带来的人民币,告诉大家:我带来的是几元钱?

老师分别出示各种货币的面值,让幼儿认一认。

观察钱币,读一读上面的数字。

2、小组活动。

组织幼儿讨论:钱币有什么用?用钱可以做什么?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币值的人民币?

3、实践活动。

说说自己带了多少钱?

提出超市购物要求:明天,我们要出去远足活动,为远足活动准备一些小食品,每个小朋友只有10元钱,每个小朋友事先考虑好,要买什么东西,观看商品的价值,然后在10元的范围内购物。

幼儿相互讨论,作出打算。

来到超市,自主购物。教师指导幼儿观看商品的价值,购满需要的商品。

到柜台结帐。自己核对商品和价钱。

回到教室,互相交流,讲述自己买了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

活动反思:

在组织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前,我们还在犹豫着是让老师自己准备,还是请幼儿自己带?起初我们想自己带省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怕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园里要家长配合的地方太多,一会儿带这,一会儿带那,连钱也要带?又怕万一丢了,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但一想,明天刚好是远足活动,也许准备一些食物和水,何不趁此机会来一个购物实践活动?不是“结合家庭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活动”,很好的一个机会吗?通过孩子自己带钱,并去体验购物带来的快乐,一举两得,再麻烦,我们也决定抛开顾虑,试一试。

于是,我们在家园知心屋中,告知家长需要配合的事项及缘由。大部分孩子都及时带了各种币值的钱币。在认识钱币的时候,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介绍自己带的人民币,我发现他们大多已经能准确无误的说出币值。我意识到,其实让孩子“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现,探索,学习的过程。这样上起课来,轻松多了。在购物过程中,他们也会盘算着自己有多少钱,明天远足需要些什么东西?有多少钱能买多少东西?

更令我们欣慰的是,在放学时,家长们见孩子拎着自己买的东西,兴奋地告诉他们自己购物时的经历,那快乐的模样,都感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中确实成长了,对老师的做法也表示赞同,没有丝毫的责备麻烦的意识,他们纷纷表示,会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

对家长,对孩子,对自己,多一些信任,相信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数的认识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3、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体念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

教学准备:

1分硬币、各种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境图,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你能用身体中的尺表示吗?

3、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毫米的产生

1、估一估

师:【课件1、出示课本书图】请同学们拿出数学书估一估我们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生:自由发??

师:谁来说说你估计的是多少?

生:......

师: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生:用尺子量。

2、量一量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尺子在小组内进行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分别是多少厘米?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卡纸上。

生:测量并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哪一组测量的结果。

生:数学书的宽不到18厘米,厚不到1厘米或6毫米等

师:数学书的宽和厚度能不能用整厘米数表示呢?

生:不能

师:归纳,当我们在测量数学书的宽或厚度不是整厘米时,要想量的更精确些,我们通常用毫米作单位【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三、合作探究,认识毫米

1、初步认识1毫米

(1)直尺直观演示

师: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师:你认为1毫米有多长?能用手比划一下吗?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毫米究竟有多长吗?【课件】

生:同桌两人互相指出尺子上1毫米有多长。(尺子中的1小格也就是1厘米中)

师:那也就是说尺子上任意一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3小格呢?,5小格呢?1毫米到底有多长,你能用手比划下,看看有什么感受。【课件显示】

(2)动手实践

师:不好比划吧?我来教给大家一个好办法。拿出尺子,用手捏住,然后捏尺子的`两个手指保持不动,把卡尺子抽出来。这时,我们两指间的这道缝大约就是1毫米。

生:学生体念

(3)生活中的1毫米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分的硬币、直尺、公交卡的厚度等。)

师:那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一般用“毫米”作单位比较合适呢?(很短的或很薄的)

师: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课件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

2、探究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1)数一数

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师: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课件显示】

师:那也就是说(1厘米正好=10毫米【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一遍)

师:那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生:2厘米=20毫米,3厘米=30毫米

师:那1厘米6毫米=()毫米呢?

生:16毫米

师:你能在直尺上找出长16毫米吗?

(2)量一量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你能用毫米的知识解决问题吗?(能)请同学们打开书的22页拿出尺子量一量的第1、2题的线段各有多长。

四、课堂练习

师: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有米、厘米、毫米,你能用这些长度单位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能)那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枝铅笔的长约18( ) (5)一枝粉笔长75( )

(2)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 ) (6)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 )

(3)教室的长约8( ) (7)一把钥匙的长45( )

(4)玲玲的身高为125( ) (8)练习本的厚约3( )

2、判断,请在对的后面打“√”,错的后面打“×”。

床长2厘米()

牙刷长约13毫米()

小树高3分米()

老师的讲桌高9分米()

小明的身高130cm()

橡皮的长约30厘米()

3、量一量完成练习五的第2题

4、拓展《小马虎的日记》

20xx年5月30日星期五天气:晴

早上,我们坐在长约8毫米的教室里,等着老师来上课、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毫米的认识”,老师来了后发给每个人1枚厚度约是1厘米的1分硬币、我估计了一下老师手里拿的粉笔的长度约为7米5毫米,我手里刚开始用的铅笔长度约为15毫米,我估计铅笔盒的高度大约为20厘米、老师让我们量一量橡皮的长度,约为8毫米、

五、课堂小结

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米--厘米--毫米。(板书)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还可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六、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米厘米毫米

1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数的认识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例3,第63页例4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多位数除多位数的试商中,大量用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所以本单元知识非常重要。本节课的数学内容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进行除法的计算。

【学情分析】

如今的课改相当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新知探索时适当采用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协作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书写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能对除法竖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竖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正方形,今天我们继续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看看结果怎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1)能分几组,有剩余吗?(能分3组,剩1根)(2)怎样列式表示?13÷4=3(组)??1(根)

(3)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加法、减法和乘法的时候,除了列横式之外,还可以怎么列式?(竖式)

没错,除法和它们一样,也可以写成竖式的,那么,怎么写除法的竖式呢?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出示除法竖式。

1、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成这样的竖式。(结合教材图片)像汉字“厂”的符号表示除号,除号里面的是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后是余数。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竖式,你知道竖式中的每个数的含义吗?

预设:(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分成几根,3表示13根小棒每份分4根最终分成的份数。

(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乘积,1表示余下的.一根小棒。

师生总结: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

2、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竖式,师巡视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的除法竖式,大家会写了吗,我们是怎样写除法竖式的?

我们回顾一下。(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师: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学生动手分小棒,然后集体讨论,反馈信息。

预设:(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2)可以写算式16÷4=4(组)

(3)它的竖式可以仿照前面的方法来写,被除数换成16,除数不变,商是4,除数和商的积是16,这里没有余数,相当于余数是0,表示没有余数。0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指导学生分别拿出11、12根小棒,每3根一组分一分,根据分得的结果,确定商和余数,然后书写除法横式和相应的除法竖式,先写在书本上,然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用小棒代替棒棒糖,分一分,写一写竖式,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然后指名说说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竖式

第4课时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63页例4

[教学目标]

1、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会用乘法口诀试商。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经历试商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会运用计算有余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基本练习(课件出示)

1、摆41根小棒,每7根一堆。填:()根小棒,每()根一堆,分成了()堆,还剩()根。列式:

2、摆41根小棒,平均分成6堆。填:()根小棒,平均分成()堆,每堆是()根,还剩()根。列式:

汇报结果,再列竖式,说说每个数的含义。

数的认识教案优秀7篇相关文章:

认识数字7教案8篇

认识数字2教案7篇

认识葱的教案通用7篇

认识光教案通用7篇

七上认识自己教案7篇

认识幼儿蔬菜的教案7篇

认识葱的教案推荐7篇

认识数字7教案参考8篇

认识数字1—10中班教案7篇

中班数学认识123教案7篇

数的认识教案优秀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