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学习风格可能会随时间而变化,教师需要在教案中反映这种变化,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技能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报喜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13金色的鱼钩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13金色的鱼钩教案篇1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掌握字词。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了解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指导学生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语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
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
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
1.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多读几遍。
2.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3.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分段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四.
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的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3)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4)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
(5)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三段。
2.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
(4)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一段话找出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可以补充改正。最后,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下来。
四.巩固练习
13金色的鱼钩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重点字词
2.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画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多种角度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3.训练朗读能力
4.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概括故事、分析人物、品读语句、理解主旨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
2、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合作交流:
(一)、前提测评:
1.听写字词:(之后互评)
2.正音.
(二)简述
1.师背景介绍:2.长征路线图展示:
(三)快速读文,本文讲了一件什么故事?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三:品读体验:
1.划分段落。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我们可以知道文章的行文思路是“照顾病号”----“班长救病号”----“病号救班长”-----“怀念班长”,文章可以分成四部分。你划分从哪到哪?
(一、1—2二、3—23三、24---33四、34)
2、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呢?(老班长)对他的刻画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完成的,我们来找一下(在书上画出来)并说出其含义。
a外貌描写:(第2、8、21、22、23、28段)
含义:划出描写班长外貌的词句
全文有六处描写班长的外貌,这是课文思路的主线。这六处是:
课文第2节,班长一"出场"就写了他的外貌:"个儿挺高,......两鬓都斑白了。"
第二次描写是在第8节,小梁看见班长吃病号吃剩的鱼骨头,他"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课文21节里,写病号们不肯喝鱼汤时,"班长皱起眉头"。
课文22节,写班长看见大家把鱼汤喝完后,"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课文23节里,当大家走到草地边上时,又对班长的外貌进行描述:"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课文里最后一次写老班长的外貌,是在28节里,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但"他微微地睁开眼
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
b、动作和语言描写:(找几处不唯一,自由说)
c、第5个展示“神态描写”的语句,从文中画出来。
3、这篇文章除了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之外,还通过“我”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衬托老班长的内心。(同学们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4、本文是刻画老班长,为什么写“我“呢?(讨论)(反面衬托)
5、分析老班长的性格特征。(板书)舍己为人?忠于党和人民……
6、找一学生有感情朗读。(2)师设疑,生分组讨论回答。
7、选读你喜欢的语句。(要饱含真情)
8、讨论,提高思想认识。
a、作者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的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老班长精神不死,流芳百世。〕
四、巩固延伸:
1、你能列举老班长式的人物吗?
(“马背上的小红军”“草塘中的老同志”“妈妈”“爸爸”……..)
2、你认为老班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写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接受任务——班长救病号——病号救班长——怀念班长
舍己为人崇高品质
教学反思:在学生自由朗读有了一定基础,胆寒未完全找到感觉是,教师应当贩毒令人感动的自然段。饭读诗,教师要投入感情,一波动学生的心悬,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3金色的鱼钩教案篇3
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能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能有感情朗读描写老班长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精神,从而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二、教学过程 :
1、检查自学字、词情况:(1)根据意思听写词语:
“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2)齐读生字、新词。(3)说说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默读课文并思考:a 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b 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
(2)反馈。
3、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的含义。
(1)齐读。
(2)质疑:“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怎么会“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3)讨论。
(4)定向。找一处老班长的语言,读读,简要说说意思,然后想想反映了老班长的什么精神,最后有感情朗读。
(5)自学。
(6)交流。(以感情朗读为重)
(7)体会老班长的精神。
(8)说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9)练习。
4、课堂作业 设计。
(1)根据意思写词语。
(2)体会“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5、板书设计 :略。
13金色的鱼钩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鱼钩,钓鱼用的钩子。课文所指的鱼钩是老班长的珍贵遗物。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故事。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结: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互相解疑,教师适时点拨。
解词:
支吾:用话搪塞,说话含混躲闪。
安顿:安排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衰弱:体衰力弱,失去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三、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1、快速默读,标在书上。
2、小组讨论后小结。
四、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使你感动的部分,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说自己体会。
2、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采取读读——议议—评评的形式)
3、小结提问: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揭示中心,让学生说一说,练习口语表达)
五、口语交际
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
1、在小组里练习。
2、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介绍。
附:板书设计
18金色的鱼钩(闪着光芒)
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牺牲
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13金色的鱼钩教案篇5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资料,明白红军过草地是时的艰苦情景,学习老班长最终党、最终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教具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示课题,生疑激趣
1、板书课题、解题: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从审题入手,在交流解答中点出文章中心,到达了从整体入手的目的。)
2、简介时代背景:
(提高学生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的本事。)
3、欣赏课件:
(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了解,到达激趣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资料
用自我喜欢的方法读全文,读后练习概括主要资料。
(让学生按照自我的意愿读课文。)
1、用自我喜欢的方法读全文:
(出声读、默读、边读边记用自我喜欢的方法去读,兴趣会比较浓厚。)
2、用一句话概括主要资料:
(注意时光、地点、人物、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学生可根据自我理解,用自我的话进行概括,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细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读文,想想按什么顺序给文章分成哪几部分:
(展开讨论,只要分段能讲出自我的道理即可。)
2、练习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资料:
(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本事,由小组合作完成,再分别汇报,全班交流。)
四、选读课文,体会情感
选择自我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练习
1、交流自我喜欢的句、段,谈谈体会,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边读边画,简单记下自我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回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出示课文最终一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从文章中心入手,为理解文章资料作铺垫。)
二、在精读中品析鉴赏
1、老班长闪光的品质在作者描述的三次喝鱼汤的情景中得以充分体现。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品一品。
2、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⑴第一次喝鱼汤的情景是怎样的,从中看出老班长具有怎样的闪光品质。
⑵第二次喝鱼汤的情景,你想抓住哪几句话体会老班长的闪光品质。
我起初不喝鱼汤,老班长命令我们喝下鱼汤。投影出示课文插图,观察人物神态,体会人物内心。
联系前文老班长硬咽鱼骨头和摸黑找野草等感人场面,体会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助力学法指导,使学生由学会转到会学上来。)
⑶第三次喝鱼汤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抓住你深受感动的句子谈谈体会。
启发想象: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梁,此时此刻,手掣鱼竿,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揣摩人物内心。)
抓住老班长临终前的话语思考:给老班长喝鱼汤是浪费吗?为什么老班长这么说?
体会浪费的意思,品悟到老班长即便剩下最终一口气,仍坚持把鱼汤留给病号吃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三、在研读中感悟、感染
1、课文中前后一共八次出现啊字,找出带有啊字的句子,练习朗读,品悟情感。
(以往学生往往对啊字的读法不加区分,这就不利于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读好这不引人注目的啊字,对品析人物情感大有好处。)
⑴典型示范:
投影出示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请把啊和全句联系起来轻读,体味这两个啊字表现的思想感情。
⑵教师范读:
(由词联句,由句联文,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啊字,就突出了老班长可敬可佩的形象,突出了革命战士之间的深厚友情。)
⑶自读自悟:
(交流、朗读中体会到不一样的句子中的啊字的语调、语速、语气不能都一样,应随句子所表达的资料和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2、配乐分主角朗读全文:
(透彻的理解之后,配上感人的音乐,带学生进入感人的情景之中,入情入境地感悟、感染。)
3、总结升华,课堂练习:
⑴说一说你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⑵写一写学了本文的感受。写心里话,抒心中情。
13金色的鱼钩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入情入境阅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间令人震撼的情。
2.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收集战争期间令人感动的人或事。
教学重点
入情入境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资料交流,初融情感
1.两国人民在战火纷飞中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列车开动的一刹那,心中的激情喷涌而出,这惜别的场面真让人感慨万千,同学们也收集了相关资料,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人间真情吧。
2.交流资料。
二、入情入境,深悟情感
1.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草地深处,翻开发黄的历史,再现当年那不起眼的小小鱼钩吧。齐读课题。
2.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说说这鱼钩是什么样子?
3.齐读句子: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鱼钩。
4.就是这个小小的鱼钩,挽救了三个濒临死亡的生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默读课文,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5.把你感动的句子勾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6.多么让人感动的故事啊,在老班长、战士之间,这深深的
战友情是他们战胜重重困难的力量,是他们寒冬中看到希望的浓浓暖意,读了这个故事,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7.说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的理解。
8.这篇文章有什么写作特点?
(1)巧妙地点明主题。
(2)典型人物的刻画。
(3)精彩的对话描写。
(4)动人的真情实感。
13金色的鱼钩教案篇7
?教学过程】
一、题解,领略思想内容
1、“金色”是什么意思?
2、(轻声朗读)把和题目相关的句子写出来。
3、说说本文记叙一件什么事?
4、(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绚烂的金色的光芒!”
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抓住关键,问得中肯,富有启发性。〕
生:因为老班长曾用这个鱼钩救过三位小战士的生命,而自身却牺牲在河边。
生:鱼钩上有老班长的血与汗,看到它,仿佛看到了老班长的一颗闪闪发光的心。
生:“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看到它,仿佛又见到了老班长。
生:这鱼钩象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这精神永放光芒。
二、绘形,激发思想感情
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揭示老班长的内心世界的?
生: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描写来揭示的。
(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班长外表的句子。)
?既动脑又动手,紧扣课文,由表和里。〕
(出示小黑板。)
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问得妙!一石投水……〕
生:因为在长征途中,他经历过无数艰苦的战斗生活。
生:说明在长征路上老班长为革命十分劳累。
生:“满脸的皱纹”足以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
生:“斑白的两鬓”说明他一帆风顺的考验。
生:从老班长这些外貌,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金子般的内心世界。
生:对,看到了他忠于党、忠于革命、关心战士、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答得好!一问数答,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突出老班长的形象。〕
师:老班长这种高尚的品质还可以从什么地方找出来?
?抓住不放,步步深入。〕
生:从他的行动表示出来。他是“一棵一棵地摸着”找野菜来和着青稞面当饭吃的。
生:他挖草根,想尽方法做鱼钩钓鱼。
生:他翻了很多草皮,才干找到鱼饵。
生:他那么衰老,还为三位小战士洗衣裳。
师:这一连串感人肺俯的行动,让我们体会到老班长那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对党的忠诚。(出示小黑板)“合不拢眼、喜出望外、收敛笑容、露出笑意”这些词语是描写什么的?为什么这样描写?
生: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老班长的神情的。
生:“合不拢眼”这个词可以看出老班长整夜睡不着。
生:面对“饥饿威胁”,眼看三位伤员一天天瘦下去,老班长焦急不安。
生:“喜出望外”是写一个偶然机会,老班长发现一条鱼跃出水面时的高兴劲儿。
生:“收敛笑容”是当老班长不吃鱼汤的秘密被发现后,伤员端着鱼汤,怎么也“送不到嘴”,老班长见后的神情。
生:这个词说明老班长很生气。
生:说明他既严肃又耐心。
生:看到战士们吃完了鱼汤,老班长才“露出笑意”。
生:说明他把伤员的健康作为一件快乐事。
生:这些词语看出老班长为伤员的虚弱、饥困而担忧,为小战士能得到一点营养而高兴。
生:说明老班长一心牵挂的是三个小战士。
生:老班长为自身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
生:说明他一心挂念的是党的委托,是革命事业。
三、入境、掀起情感波澜
师:这篇文章除了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之外,还通过“我”的神态、动作、语言来烘托老班长的内心。(同学们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再次动笔。“道”不离“文”,借“我”烘托出老班长的伟大。〕
师:万根钢针扎着喉管是什么滋味?当你和小梁一样看到了老班长把鱼汤让给病员吃,自身却嚼草根和鱼骨,“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问得细致。言辞恳切,引入情景,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
生:我会激动得流下眼泪,哭起来。
生:我会十分痛苦。
生:我觉得老班长的境界十分高尚,自身太渺小了。
生:我会怨恨自身为什么让老班长这样吃苦,而自身却坐享其成!
师:一个搪瓷碗有千斤重吗?为什么总送不到嘴边?在这情景下,你将会怎么样?
生:这是夸张的写法,是说心情万分繁重、痛苦,我同样也十分痛苦的,真不知如何是好?
生:我一定鼓励两位小同志,边养病边锻炼,设法减轻老班长的负担。
生:我一定要求老班长和我们一起也吃一些。
四、剖析、接受品德熏陶
(细读老班长牺牲这一重点段,并设身处地想象当时的情景。)
?细读品味,不能忽视的一环。〕
师:老班长昏迷不醒时,我们为什么着慌了?
生:老班长平时只顾着三个小战士,自身吃得少,劳累多,又缺营养。现在昏迷不醒了,说明他身体支持不住了。
生:可能老班长的精力消耗尽了。
生:因为老班长的生命十分危险。
师:快接近草地的边了,老班长终于精力耗尽,生命垂危,说明这段时间来,他是坚持着走过来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坚持呢?
生:他牢记党的委托,是党给他的力量。
生:他坚信一定能走出草地,有坚强的信念。
生:他坚决要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
生:他有顽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
师:当老班长奄奄一息时,小梁把鱼汤送到他的嘴边。可是老班长依然一滴不沾,他说了什么?你对这一席话是怎样体会的?
(读老班长的话。)
?老班长的话感人肺腑。读之更为动情,再次体现老班长形象的伟大。〕
生:这席话说明老班长在生命垂危关头,仍然念念不忘自身的责任。
生:老班长把党的话永记心头。
生:我体会到:老班长把生的希望让给病员,把饿和死的痛苦留给自身。
生:我觉得老班长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他舍己为人的精神十分伟大,值得学习。
生:我要学习老班长忠心耿耿为革命的品质!
五、归纳,提高思想认识
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老班长精神不死,流芳百世。〕
2、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老班长的光辉形象。略)
?感情朗读,加深印象,倍受教育。〕
?评介
知识上的幅射,认识上的扩展
广东汕头市金园区教育局教研室 杨传铭
文以载道,文道统一,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主旨。但如何紧扣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则是不少教师仍在摸索研讨的课题。魏俊尤老师积数十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条如何“紧扣教材,渗透德育”的教学规律──知识上的幅射,认识上的扩展。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条易学可行的富有启发性的好经验。以魏老师的这个课堂教学片断来看,有两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选准文以载道的联系点,引发开去,进行教与学
每一篇课文都有它所包括的独有的教育内容。假如在教学过程中离开课文去随意说教,则不但起不到思想教育的积极作用,反之会因泛泛而谈冲淡或抵消思想教育的因素。魏老师的这个课堂教学片断之所以值得学习,就在于他选准了课文中文以载道的联系点,在知识上进行幅射,收到最佳的课堂效益。如教师抓住“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绚烂的金色的光芒”这个句子,提问“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何以会“闪烁着绚烂的金色的光芒”?魏老师让同学从“鱼钩”这条线索去理清作者的思路,去认识老班长为革命所做出的贡献;从“生锈”“金色”等词语以和描写老班长的外貌特征、言行举止的有关句子去体会老班长为革命献身的高尚品质,使同学真正弄懂课文的内含,春雨润无声似地受到老班长这个光辉人物高尚品德的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革命保守教育。知识幅射,充沛发挥,点到为止,恰到好处。
二、注意思想教育的层次性,逐步深入,充沛发挥教材的教育作用
一节好的语文课,要在同学学得生动活泼的同时,体现出教师对同学进行思想教育的层次性的合理布置。对同学进行思想教育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学接受教育也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为何把这两个过程很好地贯穿在教学活动中,让同学随着课文情节的发展,认识水平也随之提高?魏老师引导同学从课题入手去领略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同学从描写老班长外表的语句去揭示内心世界,去学习老班长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把饥饿和死亡的痛苦留给自身的伟大精神;从启发同学理解“一个搪瓷碗有千斤重吗”的含义,让同学置身当时当地的环境中而掀起感情的波澜,从引导同学细读老班长牺牲的段落,进一步加深对老班长这一光辉形象的认识;最后再次从鱼钩进行归纳,让同学接受英雄人物高尚情操的熏陶,并从接受教育上升到提高思想认识这个高度。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使同学的思想认识逐步得到升华。
魏老师的这个课堂教学片断体现了他的教学特色:“既在知识上辐射开去,出现网状结构,又在认识方面扩展开来,达到自我认识、自我领悟、自我教育的目的。”
13金色的鱼钩教案7篇相关文章:
★ 名师的教案7篇
★ 灯的研究教案7篇
★ 头的教学教案7篇
★ 布的世界教案7篇
★ 龙的教案7篇
★ 茶的礼仪教案7篇
★ 树的作用教案7篇
★ 贝的故事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