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泉教案5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为了实现个性化教学,编写教案时,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语言的清晰和指导的详细性,以便其他教师能够理解和执行,以下是报喜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智慧泉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智慧泉教案5篇

智慧泉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信息,掌握本课生字词。

2、掌握本文的论点、论据和别致的论证结构。(重点)

3、品味作者生动形象、 幽默传神的语言风格。(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听一个故事:一家知名宾馆年终评选了十位“最懒惰”的工作人员作为“年度最优秀的员工”,为什么呢?宾馆经理说:“他们的懒,突出表现在总是一次性把工作完成,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的动作也不去做,他们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服务是最令人满意的。所以他们是最优秀的。”同学们可能觉得很奇怪,千百年来,人们都赞美勤劳,反对懒 惰,这个宾馆经理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一位美国作家的文章或许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凯利的《懒惰的智慧》。

二、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乏味(fá) 摞(luò) 小心翼翼(yì)

训诫(jiè) 亲躬(gōng) 循规蹈矩(dǎo)

疲惫(bèi) 阀门(fá) 忙忙碌碌(lù)

称职(chèn) 捷径(jié) 筋疲力尽(pí)

2、理解词义。

小 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冷言冷语:含有讥讽意味的冷冰冰的话。

捷径:近路。比喻能较快地达到目的的巧妙手段。

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3、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中 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

明确: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2)本文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

明确:总—分—分。

三、合作探究

(一)论点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明确:没有我 们的这些懒汉,恐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

(二)论据

本文的论据很新颖,你能结合课文具体谈一谈吗?

明确:本文叙述事实论据详尽,而且巧妙地在记叙、描写中表达作者的观点,体现评述。如第1自然段所举家务劳动方面的例子,在叙述中甚至插入了妈妈责备的话 :“真是懒汉干活儿!”对这样做造成后果的评述,则巧妙地蕴含在“等她长大了,就会总是忙忙碌碌,一副倦容”的叙述和描写中。再如第2自然段中职业劳动方面的例子, 用“懒惰的饭店服务员” 与“勤快的`伙计”作对比,交代“端上咖啡不带方糖和勺子”的细节。

(三)论证方法

1、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第1自然段:正反对比 论证、举例认证;

第2自然段:举例论证、对比认证;

第3自然段:举例论证(详写取水,略写 渡水)。

2、前三个自然段 分别从什么范围和角度来论证“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的?

明确:这三个自然段所举例子从范围上看是由小到大(家务劳动—职业劳动—社会进步发展),说服力也递增;从论证角度上看也不断变化,先侧重于反面论证,再侧重于正反对比论证,最后侧重于正面论证。

3、请分别概括4、5两个自然段是如何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论证的。

明确:第4自然段:以少年波特发明阀门的初衷是为了能“偷懒”,论证“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第5自然段:人类动机研究者吉尔布莱思的研究证实: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详写),并推断称职的领导 也同样懒 惰(略写)。

(四)语??

生动形象、幽默传神的语言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请你对下面句子 加以赏析。

1、人家雇他整天坐在一台讨厌的蒸汽发动机旁边。

明确:“讨厌”写出了波特发明前工作的无奈。

2、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活儿太累人。

明确:“懒汉”“这活儿太累人”写出了波特萌发发明念头的初衷。

3、不但他可以脱身走人,玩个痛快,而且发动机的功率也提高了一倍。

明确:“脱身走人,玩个痛快”写出了波特发明后的潇洒。

四、课外拓展

我们正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懒人发明出现在我们身边,你能举出一两个实例来吗?

智慧泉教案篇2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七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教材第8~1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认、读、写整百数和一千,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第二段,教材第11~13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读、写几百几十,口算几百加几十及相应的减法;

第三段,教材第14~16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读、写几百几十几;

第四段,教材第17~18页的练习二,是前三段内容的综合练习;

第五段,教材第19~20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第六段,教材第21~22页的练习三,是千以内数大小比较的练习。

第七段,教材第23~25页的复习,是本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由方块表示的数算珠表示的数认、读、写的过程,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计数特点,掌握读、写方法。

除小棒之外,方块(小正方体)是学生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另一种好的学具。由10个小方块拼成一条、10条方块拼成一板、10板方块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不仅能使学生具体感知千以内数的多少,而且也直观地显示了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进一的基本特点。算珠表示的数,则介于直观与抽象之间,说它直观,每个数位上的数看得见、摸得着;说它抽象,相同颗数的算珠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值是不一样的。借助这一中介,再进行相应的认、读、写的活动,学生的抽象思维便能顺利展开,对相应的千以内数的认识也就更加清晰。

2、重视数(shǔ)数在认数中的作用。

教材第8页,在认识整百数时,让学生借助方块图(或拼成的整板正方体实物),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教材第11页,在认识几百几十时,让学生借助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数,从370数到430,从890数到1000;教材第14页,在认识几百几十几时,又让学生借助计数器,一个一个地数,从598数到611,从988数到1000。这样的安排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有利于学生从数序的角度丰富对千以内数的认识;第二,有利于学生丰富对一千的认识,逐步形成对一千的良好数感;第三,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思考的基础:甲数和乙数,如果按顺序数数,甲数在乙数的前面,则甲数小于乙数,反之,则甲数大于乙数。

3、选择丰富的认数素材,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丰富对数的认识,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拓宽知识视野。

教材在选择认数素材时,既注意了学生熟悉的事物,也注意了学生能够理解的、感兴趣的事物;既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重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把素材的趣味性、前瞻性及其数学内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具体来说,本单元的认数素材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日常生活素材。如书的页码、方格纸上每页的方格数、电表上的读数、公路边的路程提示牌、门牌号码、自行车价格、身高的厘米数等。第二,环保素材。如,我国野生亚洲象的头数、世界上龟的种类数、我国人工饲养的东北虎的只数等。第三,自然奇观。如,世界上最大的圆形叶子的直径、世界上最大的`花的直径、世界上最高植物的高度等。

4、引导学生根据对数的理解探索有关的口算方法;通过口算进一步巩固对有关数的理解。

教材第9页,在认识整百数后,安排例题教学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并让学生在练习中自主探索整百数减整百数的口算方法。教材第13页,在认识几百几十后的想想做做中,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和对几百几十的已有认识探索几百加几十以及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再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上述安排,把对数的认识和相关的口算联系起来,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在探索和掌握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加深对整百数和几百几十的理解。

5、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不同方法比较数的大小。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其基本规则与百以数的大小比较是一样的,都是要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考虑到新旧知识间的这一内在联系,教学时,主要应抓住两个环节。第一,不出数的大小比较的法则,而是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先用不同方法去比较,再在交流中逐步掌握比较方法。如第19页例题比较312与285的大小的教学,可以启发学生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因为312比300多,285比300少,所以312大于285;如果数数的话,312在285后面,所以312比285大;如果在计数器上拨数,312的百位拨3,285的百位拨2,百位上3比2大,所以312大于285;把百以内数大于比较的方法进行类推,从最高位开始比,因为百位上3比2大,所以312大于285等等。第二,启发学生用不同方式描述数的大小。如教学第20页的第3、4、5题时,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呈现的对数的大小的不同描述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有关数的大小比较。

6、结合认数过程,灵活安排估计。

对小学生来说,估计是一种需要着力培养的意识,是一种需要逐步掌握的技能,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的过程,有时侧重对数的大小的判断,有时侧重进行以相应口算为基础的粗略计算,有时则是为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本单元教材安排的估计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结合数的认识进行的估计。如,第17页第5题估计哪几个数比较接近600,把它们圈起来。第二,结合数的大小比较进行的估计。如第22页第7题,第8题等。第三,结合简单推理进行的判断。如,第10页第6题,第25页第12、13题等。

7、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巩固对数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的数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在应用中巩固对数的意义、大小、读写方法的认识,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里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际问题。如第10页第7题,以学生非常熟悉的走路上学为题材,让学生根据已走的米数和还要走的米数,求从家到学校的总米数;根据总米数和已经走的米数,求还要走的米数;根据总米数和还要走的米数,求已经走的米数。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进一步认识整百数的意义,而且还能体会数量间相依互变的函数关系。又如,第18页第9题,让学生根据几种果树的棵数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选择信息、组合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对数的特点及大小的直觉判断能力。

智慧泉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学会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去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2.学习作者的创新思想,培养求异思维品质。

3.学会准确提炼文章观点。

4.理解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运用心智去懒惰;培养求异思维品质。

难点:例证法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设置疑惑。

也许同学们都有此感受,老师喜欢勤奋学习的学生;上司喜欢勤快的下级;家长喜欢勤劳的子女。勤劳者时时、处处得到表扬,而古往今来,懒惰成为地地道道的贬义词。不爱学习、不爱工作、不爱劳动是懒惰的本义,懒汉成了人人指责的对象,而美国作家凯利别出心裁、富有创意地为懒汉正名,为“懒惰,,分辩,我们不妨一起来关注一下,凯利作家对懒惰持什么样的观点或者有什么样的解释。

(二)感知课文,归纳论点。

1.你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本文举了哪些事例吗?然后再通过小组讨论形式议一议,这些事例分别证实了作者的哪些观点?(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本文所举事例如下:a.露茜帮妈妈收拾餐具遭责备.b.懒惰的饭店服务员一次把餐具送上;c.远祖取水、渡水之事;d.波特懒洋洋发明了往复式发动机活塞原理;e.弗兰克b吉尔布莱思发现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推断称职的领导也同样是懒汉;f.发明万有引力定律的人准是懒汉,g.懒汉建立“2+2—4”的规则。)

a.b.c.d.e证实了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f.g证实了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2.能否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用最简练的语句归纳出作者在本文中对懒惰持什么样的'观点呢?(参考答案: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三)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既然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进步,那么呆干干是绝对行不通的,更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现在我们处于21世纪,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更为激烈,只有实干加巧干,不断创新、不断发明,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身之本,国家才能富强昌盛。文中有一观点,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你能结合你经常所见的事例来证实这个观点吗?(教师首先举日本人因为懒而发明了洗浴机等事例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各抒己见)(参考答案:方便碗面、洗衣机、带轮的箱包、一次性尿布、电梯、炸药、复印机、洗衣机等等。)

(四)比较阅读,找寻论点。

通过快速阅读《说“勤”》文,小组讨论:

1.在文中先找出总论点,再找出分论点,最后领会一下此文的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总论点是“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分论点是“勤出成果,勤出智慧,”本文结构特点是“总一分一总”。)

2.结合这两篇文章中作者的不同观点,谈谈今后在学习上应如何正确地对待“懒惰”。

(参考答案:课文的观点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而《说“勤”》中的观点是“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因而在学习上应正确对待:提倡勤奋学习,但不能死读书,要多动脑筋,寻求最佳学习方法,寻找提高学习效率的捷径,不满足现状,不因循守旧,不断提高学业成绩。)

(五)小结(先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再由教师归纳总结)a

(参考答案:文章用一系列事实证明了一个常为习惯思维所忽视的道理:讨厌吃苦受累的“懒惰”情绪,激励了发明:想在脑力劳动中寻找捷径的“懒汉”,促进了人类进步。将来人类的进步,还要靠懒惰的智慧。)

(六)布置预习。

1.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

(七)作业。按照《说“勤”》文章结构特点改写为《说“懒”》,论点自定,但分论点必须分别是“懒出成果”和“懒出智慧”,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整体感知文章,找出了作者的观点,并联系了课内外的一系列事实证实了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就如何正确对待“懒惰”进行了阐述。通过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文中“懒惰”的含义已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结合自己的理解,用或通俗、或形象、或幽默、或富的哲理的语言谈谈课文中的“懒惰”的含义

(参考答案:原意是指“不爱劳动!不爱工作”,反叉词是勤奋、勤快或勤劳。在课文中可以理解为:1.讨厌吃苦受累,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z不满足于悉心操作技能,而潜心于心智技能提高。3.勤于动脑想主意,懒于动手出力气。4.不满足现状,不因循守旧;不懈进取,不断创新。5.不断进发省时省力的愿望,寻求聪明的“懒”办法,追求科技进步与创新6是“智博”,而非“拼搏”。7.有问题意识。)

(二)分析课文,查找论证。

1.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事实论证(略)和对比论证。露茜帮妈妈收拾餐具遭责备的例子和她向来少拿多跑几趟路的例子,两个例子一反一正,形成了对比论证。饭店中勤快和懒惰服务员的不同表现,也形成了对比论证。)

2.作者所举的事例有何特色(代表性)?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自然段列举的是家务劳动,第二自然段列举的是职业劳动,第三自然段列举的社会发展进步;作用是:这些社会普遍现象的范围由小到大,说服力不断递增。第四、五自然段列举了个别典型事例,有详有略地证明了论点,更富有说服力。)

3.本文同国内一般议论文在结构上有何不同?请谈谈。

(参考答案:因中外文化习惯的差异,本文与我们常见的国内人士写的较为工整的“总一分一总”的论述结构不一,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分别证明两个分论点。)

(三)自主探究,体味语言。

本文语言有何特点?请找出来谈谈。

(参考答案:1.生动形象、幽默传神、不乏机敏。2.如话家常、如说俏皮话、亲切动人。)

(四)教师小结。

作者在本文中为懒汉们“正名”,可谓别出心裁、发人深思,他认为:最优秀的工人、服务员、领导都是懒汉,懒汉创造了新成果,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过去是这样,将来人类的进步,还要靠懒惰的智慧。

(五)作业。

1.阅读附文《统筹方法》,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并通过小组交流:你有什么聪明的“懒”办法,你发现别人有什么聪明的“懒”办法?

2.你在学习、生活上有过什么发明吗?请写在日记本上交来。

懒惰的智慧

露茜

服务员

远祖取水、渡水之事

懒惰刺激了发明

波特

弗兰克b吉尔布莱思

智慧泉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增进对外国文学的了解。

2、了解如何使文章有创意。

3、学习逆向思维的方法,培养自己逆向思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了解文章不同于国内人士所写的议论文的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

1、掌握本文总—分—分的结构形式。

2、理解本文论证的新颖别致。

3、体会本文幽默传神的语言。

4、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做个善于思考的有心人。

教学思路

这篇议论文是对传统思维观念的抨击。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已成为人类进步不竭动力的21世纪,我们更有必要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的疆域,是我们两耳之间的空间”。本文是培养创新观念,激励创新思维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实际、社会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有的人是勤奋的,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有的人是懒惰的,招来了别人的白眼。这样看来,懒惰是一种不良习惯,他会使人丧失斗志,使人失去生活的信心,受到一切勤奋者的唾弃。可是,美国有一位叫凯利的.作家,运用了逆向思维,写了一篇文章,来赞扬懒惰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

1、作者想说什么(中心论点)?

2、本文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总结:

1、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2、总—分—分。

三、学生默读课文,划分文章段落

提示:第一部分(1—5段):提出论点,并侧重论证“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

第一层(1—3段):用普遍现象作论据论证。

第二层(4—5段):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论证。

第二部分(6—7段):论证懒惰促进了人类进步。

四、学生细读课文第一部分,探讨问题

1、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提示:第1段:正反对比论证;第2段:举例论证;第3段:举例论证(祥写取水,略写渡水)。

2、前三个自然段分别从什么范围和角度来论证“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的?

提示:这三个自然段所举例子从范围上看由小到大(家务劳动—职业劳动—社会进步发展),说服力也递增;从论证角度上看也不断变化,先侧重于反面论证,再侧重于正反对比论证,最后侧重于正面论证。

3、请分别概括4、5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提示:第4段:以少年波特发明阀门的初衷是为了能“偷懒”,论证“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第5段:人类动机研究者吉尔布莱思的研究证实:最优秀的工人

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祥写),并推断称职的领导也同样懒惰(略写)。

五、学生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探讨问题

请同学们分别概括6、7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提示:第6段:以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及数字规则说明“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第7段:进一步指出:懒汉过去承担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任,未来寄托着人类的希望,应重视懒惰的智慧。

六、探讨懒汉的含义。

提示:文中所赞扬的“懒汉”是指那些讨厌要吃苦受累的事,懒于付出无效劳动、重复劳动,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却积极开动脑筋,善用心智技能,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人。

七、小结

文章用一系列的事实说明了一个常为习惯思维所忽视的道理:讨厌吃苦受累的“懒惰”的情绪,激励了发明;想在脑力劳动中寻找捷径的“懒汉”,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八、作业

1、试着用一两句话解释本文 “懒惰” 的含义,要求语言要通俗、幽默、形象、富于哲理。

2、从历史或现实生活中找出具体的事例,用创新意识去考虑它的结果是否合理。

智慧泉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学习课文语言精练,生动有趣。

3、情感目标:懂得“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的道理。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观点。

2、教学难点:语言的精练。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浏览课文,熟悉基本内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迁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学问与智慧》。

二、默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有人认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问曾都来有智慧。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第5段: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三、理清文章结构

1、分组讨论

2、交流归纳

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2):解释“学问”与“智慧”的区别。第二部分(3—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四、默读课文1—2段,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学问”和“智慧”。

1、分组讨论

智慧泉教案5篇相关文章:

健康教案教案5篇

美术房子教案大班教案最新5篇

幼儿拼音教案大班教案通用5篇

小学信息课教案最新5篇

六年级上册品德教案5篇

珍惜粮食班会课教案5篇

5年级体育教案7篇

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5篇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5篇

二年级上册少先队活动课教案5篇

智慧泉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8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