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年级和学生群体的需求来制定,以满足教学的个性化要求,教案可以用来追踪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为课程评估提供数据支持,下面是报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莲苏轼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莲苏轼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对象特征
高一的学生,经过多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初步掌握了鉴赏古代散文的一般方法。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因而对文言文的学习,显得兴趣不浓或学习效果不佳。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知识。
2、把握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清行文思路。
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思考: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现情感变化的相关词语。)
板书: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乐)
2、理清思路,请同学试概括本文行文内容。(投影)
1段:写赤壁夜游之乐。
2段:写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
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
4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
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
二、指导诵读:
1、这篇课文体裁为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质与情韵,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诵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押韵和形式中的对偶句。
先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对照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自己跟着低声吟诵。
第一段 间,天,然,仙
第二段 桨,光,方; 慕,诉,缕,妇
第三段 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栗;穷,终,风
第四段 往,长; 瞬,尽; 主,取;月,色,竭,适
第五段 酌,藉,白
我们会发现,有些字听起来并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发生变化的缘故,在苏轼创作的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
(说明:通过听示范诵读,自己自由诵读,初步疏通字词,扫清字词障碍;同时通过用韵情况的了解,初步了解了文赋的一般特点;在了解文赋的特点基础上,有助于把握诵读过程中的快慢停顿等节奏,有助于进一步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通过几次诵读,学生基本被文本体现的美妙情境所吸引,进入文本营造的特定语境。进入文本,才能进一步赏析和感悟文本。)
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3、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生齐读。
三、赏析评价
1、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1)本段苏子的心情怎么样?
明确:乐甚
(2)为何而乐呢?
明确:美景、畅饮、友情……
(3)本段景物描写胜似仙境,请同学们试描述一下月夜秋景图,并思考有何作用?
学生描述……
总结:月夜秋景图: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着江面,清风徐徐吹拂着,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在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作用:苏轼这寥寥几笔,描述出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 ”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
(4)诗人在欣赏月夜美景中情不自已,朗诵起诗词来。为什么苏轼在船中朗诵“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教师补充(幻灯片投影)《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① 注释:
皎:皎洁光明。 佼(jiǎo):姣之借。 佼人:美人。 僚:美丽。
舒:舒缓轻盈的样子。 窈纠(jiǎo):形容女子的体态窈窕的样子。
劳心:思念。懰(liǔ):音刘,妩媚。
慅(sao):音骚,心神不安。
燎:此形容女子光彩照人。
夭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绝。
② 译文:
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
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
③内容赏析:《月出》是陈国的民歌,是一首情诗。诗人在月下遇到一个美丽的女子,因为爱她,于是就悄然心忧了。此诗共三章,每章第一句以月起兴,第二、三句写美人,末句写诗人自己不宁静的心情。
“月出皎兮”,天上一轮圆月洒着皎洁的银辉,这夜色显得格外的美丽。这是写景,也是写情。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月光作为美好愿望的象征,无数次地赞美她,讴歌她,并给她编造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花婵娟,月婵娟,都是人们对所爱景物的美称。这句交待了诗人活动的背景,是在一个月光明丽的夜晚,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诱惑力,容易使人对景生情,生发出许多美好的联想。同时,结合下句,这句又有着比兴的作用,以月光的美来比喻所爱人的美,是很恰贴的。“佼人僚兮”,“佼”,犹姣,美好之意。“佼人”,美人。“僚”,犹嫽,娇美貌。这时,在诗人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娇美的女子,引起他无限的爱慕和情思。天上有着皎洁的月光,地上有着娇美的女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圆,天惬人意,怎能不令这多情的诗人荡起春心呢?他不由得随口赞道:真美啊,这月光下的女子。“舒窈纠兮”,“舒”本作迟缓、徐徐解,此处则指女子举止的舒缓安闲。“窈纠”,与第二间的“忧受”,第三章的“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行步时身材的曲线美,写女子的举止从容,体态苗条。这句写诗人仔细端详女子时的感觉。在月光下,她不但显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条、秀美,真让人神颠魄荡。这只是写女子的外表美,而更吸引人的,是她还有一种气质美,她举止舒缓,雍容大方,性情安静,而这气比外表更富有魅力。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反映在外层,总是以曲线的细长为美,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等,就足以说明这点。而在内质上,则注重静穆和闲缓,所谓“淑女”,就包括她的举止在内。这首诗刻划的这位女子,说明了诗人也是以此为审美标准的。“劳心悄兮”,“劳心”即忧心。“悄”,与第二章的“慅”,第三章的“惨”,都是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此句是诗人自言其心情的烦闷。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举止,使得诗人一见钟情,而又无从表白,因而生发出无限的忧愁和感慨。爱美是人的天性,尽管那女子没有丝毫的觉察和反应,但诗人已经为之倾倒了,而这正说明了诗人的痴情和爱的深沉。《关雎》里所写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与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是一样的。
这首诗的景色描写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无限的情意,而让它作为背景来衬托,则女子的倩影愈发显得秀美。同时,月光朦胧下,一个线条优美的女子在缓缓起步,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种朦胧美的韵味。所以,这一景色很富有画意,而画意又渗透了无限的诗情,把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在了一起。另外,人物形象只有两个,诗人愈扬妇子,则愈抑自己。把女子写得愈姣美,则自己愈觉得求之不得,难以攀比,可望而不可即,所以忧心愈重。这也是一种比照的手法。通过刻划“佼人”的美比照出诗人自己的痴情心理,让人觉得情之所发,合乎自然之理。
学生作答……
明确:时间上: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圆之夜,吟明月之诗为了召唤月亮出现,而月亮似乎听到苏子的呼唤声:“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 内容上:《月出》诗写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娇好容貌和幽闲体态,引起感情上爱慕和烦闷不安。这与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内容是有联系的,所以吟此诗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
(5)作者紧接着描绘“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何在?请同学们谈谈。
学生思考作答……
明确: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写出月亮不易察觉的缓缓移动,以及对游人的依依眷恋和脉脉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时愉悦的感受。
(6)在这个月光如水、气候宜人的夜晚,作者泛舟于浩瀚无边的江上,用了哪两个字表现泛舟时的情景?品味这两个字,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纵”、“凌”。作者丢掉了平日的顾虑重重,任由小船在江上漂泊,也是随自己心灵压力的一种释放。“纵”,把一叶扁舟在长江上顺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随江势漂流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在船上随江而行的激动和轻松的心情。 “凌”,既是客观的描述,写出了小船在万顷无边的水面上腾越前进,也写出了作者当时激越壮美的心情。
2、学生读第二段并思考:
(1)客由乐而悲,悲又从何而来呢?
明确:主要由客人的洞箫声引发的。联系二三段内容及创作背景体会,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莲苏轼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2.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赤壁赋》教案5。
重点难点
深入挖掘文章深层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不仅有文学上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而且有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
写作背景:苏轼被贬黄州以后经常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后,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指导诵读:注意感情流露
二、文本探究:
在充分预习并能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提示: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本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初步接触以文为赋: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三、重点分析
1、结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段文字,体悟赋的语言特点。
提示:这段文字是充满诗意的神奇之笔,充分体现了走向散文化的宋赋仍保留且发展了铺张排比、讲究词采、骈散结合等赋的传统手法。作者寄情山水且怡然自乐之情历历在目。
2、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可见赋要做到体物与写志的完美统一。
探究:赋是古老的文体之一。体物即描摹景物,写志指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体物与写志要高度统一,看看本文体物部分具有怎样的特点,写志部分采用了哪些方法。
3、林语堂对苏轼有过非常有趣的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读了本文,说说你对林语堂这段话的认识。
提示:本文写游玩之乐,际遇之悲,解脱之情,字里行间跳跃着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身影,读这篇旷世佳作,我们不能满足于从字句之表象中寻找一种朦胧的感觉,而应从更广、更深的层次了解这位巨人的思想性格、生活面貌、心态志趣。
4、清代方苞读到《赤壁赋》时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藐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调适而鬯遂也。意思是说苏轼此文表面看去似挥洒自如,没费什么气力,实际却匠心独运,思路缜密。细读此文,品评文章的结构艺术。
提示:结构往往反映出笔者的功力,表现着作者的创新能力。作为赋体游记,在结构上较之普通散文,还是有所区别的。阅读本文,仔细体会作者组织材料、剪裁写作内容的艺术。
5、运用自己所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评价苏轼在本文中表现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提示:苏轼作为一代文学巨匠,其思想融合了儒、佛、道等不同的文化理念,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倾向,而他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不乏合理性,也存在比较明显的消极因素。阅读本文后还可参阅有关资料,对苏轼的思想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莲苏轼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的第四课《宋词四首》中的一首。这课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本词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二、教学设想:
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体现了苏词的豪放风格。学习中通过配乐朗诵,视频展示、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充分感受豪放的情调。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点拨本词的语言特点、手法、思想感情等等。联系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本词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了古典诗歌,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在本课教学上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情感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吟咏,感受本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相结合
(对诗词这一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蕴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其内蕴。其次,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它与作者的心理,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而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的了解相对较少,故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在学法上我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时数: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题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念奴娇,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要咏怀的内容。介绍词的有关常识。
(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知识,并在课堂上进行介绍,老师可适当补充。)
1、关于苏轼:
(1)生平:(1037-1101)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一生宦海沉浮,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如对苏轼在文、词、诗、书画并称方面的介绍,但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顺便讲了。学生虽然学过苏轼的诗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记不清楚,所以在这多讲了一点,算是对苏轼一个简单的小结。我想如能在适合的篇目中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小结,平时就以全局观念注意点滴积累,就可以减轻学生高三复习的压力。)
2、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在背景介绍中,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事实背景;另一方面对苏轼的胸襟性格做简单评价,便于学生把握词风和词人。)
(三)诵读词作,整体感知
(诗词鉴赏离不开诵读。诵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不仅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风格的体会,从而领悟诗词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激发感情,在感受天才的想像魅力的同时,滋润自己的想像力。)
1、点击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播放一段配乐朗诵的视频,画面上出现惊涛拍岸壮阔图画,赤壁图画、三国人物不断切换,背景音乐悲怆、悠长,朗诵深沉有力,让学生在听配乐朗诵过程中,联系着词的内容,脑海联想到当时的战争情况。这样,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感受到了苏词豪放的词风特点,为下面的深入鉴赏奠定了基础。
2、指导朗读,正音、疏通文字。学生齐读与自由读结合。点名读得较好的学生朗读。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以及洒脱豁达的胸襟。)
3、让学生在朗读时思考:本词上下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描绘赤壁雄伟的景色。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四)品析词作
赏析上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1、描绘了赤壁怎样的画面呢?呈现了什么特点?
明确:绘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2、这样的景物是在什么样的大背景下?
明确:大江东去浪淘尽(壮阔的景色)——空间
千古风流人物——时间
3、为什么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赤壁是否古战场“赤壁之战”的赤壁?
明确:不是,注释解释。“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人物又是一时俊杰。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试背上阕。
(上阕以诵读法、点拨法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
赏析下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回答)
1、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学生读然后找原句。
明确:羽扇纶巾(外貌)——儒雅、风流倜傥的儒将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泰然自若
2、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乱石、惊涛、浪花,气势磅礴,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千堆雪比喻巨浪)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能否将“初嫁”换为“出嫁”?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赤壁之战当年小乔嫁给周瑜已有十年。
明确:为了说明周瑜年轻。“小乔初嫁了”,静静的语言传出喧闹的喜悦,英雄美人,年轻有为。
4、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
明确:通过下面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周瑜苏轼
建功年龄34岁47岁
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苏轼对周瑜的“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如何理解?
明确:“故国神游”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同样也是倒装句,应为“应笑我多情”。“情”,指他建功立业的愿望。“笑”,自嘲,自己年纪大了,还这么多情,还有这样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报国的情感。“早生华发”感慨光阴虚度。
6、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5、试背下阕。
(下阕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阕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如“羽扇纶巾”、“强虏灰飞烟灭”、“早生华发”等,我安排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五)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六)拓展练习
感性认识:与柳永的《雨霖铃》这首婉约词对比。
(以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七)布置作业
1、诵读背诵本词。
2、自主学习苏轼的一首婉约词《江城子记梦》,对比苏轼豪放与婉约的不同词风。
(作业为背诵本词和自学《江城子记梦》,体会同一词人作品的不同风格,这样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莲苏轼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3、背诵全词。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号,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元佑中,旧党执政,苏轼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因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发生分歧,被旧党所恶,再次外调,等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重重的打击。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第二年死于常州。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
散文方面,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并称“苏黄”。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并称“苏辛”。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苏轼注重提携后人,有出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诗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3、前人对东坡的词的评论
?四库全书提要东坡词提要》云:“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为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历代诗余》引晁以道云:“绍圣出,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醒,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减,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4、词牌的来历
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二、文言知识梳理,理解整首词意
1、字音
公瑾()羽扇纶()巾樯()橹酹()
2、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
3、古今异义
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
4、特殊句式
多情应笑我
5、特殊修辞
樯橹灰飞烟灭
三、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
四、研读课文
1、找出有关描写周瑜的诗句,诵读并分析周瑜的人物形象。
2、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的:有哪些景物?如何描写的(手法)?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幅景象中去写?
4、为什么单单怀周瑜?(结合作者自身状况)
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五、答疑解惑
六、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的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七、有感情的诵读全词并背诵全词
莲苏轼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词“景、史、情”相融合的写作特色。
2、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
课内赏析课
教时安排:
一课时
一、提问方式复习作者
一首诗词,要读懂,首先仍是字词入手。语文实为“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同学评价,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读得怎么样?应该怎样读?
2、检查字词的理解见。
3、集体朗读。
4、师范读或者听多媒体的朗读
解释:词与诗歌不一样,押的是入声韵。入声韵现在已不存在,现在无锡的老言颇有点相像。举例试用无锡话读。入声韵的特点是压抑,此词虽然是豪放词,然归根结底是压抑的情感。
5、学生朗读,要求:体会文化。
三、品味鉴赏:词是有章法的,理解词要一层一层的看。全词共八句,分别是:
1、第一句从眼前江景起兴,由眼前的大江联想到历史长河,引出对往昔英雄的怀念。
讨论:你认为第一句指的是眼前的大江吗?
哪几个词是最有历史感的?“浪淘尽”是什么意思?
(任何英雄人物都会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起笔苍凉)
2、点明怀古内容,引出古战场。
故垒西边……这是真是赤壁吗?何以见得?
3、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突出江流气势和赤壁的雄奇。
“乱石穿空”写什么?“惊涛拍岸”突出什么?“卷起千堆雪”写什么?
(写山,雄俊,力度。惊涛,表明水,江流的湍急。雪在质感上比浪形象,生动)
4、过渡,承上启下,由写景到写人。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怎样联想到英雄的?
(得江山,造江山,是一种野心的表达,看到美景,想拥有,以江山代表自己的成就。
5、写周瑜英雄形象,以美人陪衬英雄,突出少年得。
写英雄为什么一定要写美人?
(周瑜当年34岁,英气,才华,美人爱英雄自古以来就如此,美人嫁英雄相得益彰。如果东风不与周郎便,那么美人就不是他的了。
6、写周瑜赫赫战功,以曹军惨败反衬周瑜儒将风流。
讨论版本中的“墙橹”“强虏”哪一个词好?
为什么是“羽扇纶巾,儒将风流”?
7、由怀古到伤己,抒发自己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为什么想周瑜会伤自己?(年龄、功业相比)
这是怎样的心情?(抑郁)
多情应笑我,多的是什么情?(抑郁之情,早生华发,一“早”字体现此情)
8、洒酒酬月,表现自己化解胸中郁闷,以求精神超脱的心态。
“人生如梦”“人间如梦”哪个更好?
(一指个人,一指所有人。此词更多指的是对自己人生无法把握,虚幻的。人间,则指普遍心态,个人认为,还是“人生”较好。
9、与周瑜相比之后的感叹:江山在,周郎不在,东坡在,事业不在最后只能洒酒祭江,豪放中见旷达,苍凉中见洒脱。
四、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的情。
五、迁移
以此法读下一首《京口北固亭怀古》。要求:一句句分析,说出理解来。
莲苏轼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 了解苏东坡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2 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 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课型多媒体
教学过程
1 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进入主页面。)
2 朗读全文
(1)一位同学读,正音。
(2)齐读,感受文章。
3.疏通词语
(1)千古:长远的年代。
(2)风流:有文采有功绩。
(3)樯橹:樯,桅杆;橹,浆。这里指北军的战船。
(4)灰飞烟灭:像灰烟那样消失。
(5)华发:白头发。
(6)酹:以酒洒地,用以祭??
4.课文分析
(1)说说你自己对这首词的感受。
(2)回答下列问题:
上阙
a 描写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b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
乱 险怪 形 夸张 豪迈奔放
穿 高峭
惊 汹涌 声 比拟
拍 水石相击
卷 狂澜奔腾 形 比喻
雪 水色纯白 色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c、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故垒”句具体话怀古的时、地、人。
d、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是啊,“江山如此都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展示人物脸谱〉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下阙
a.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b.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补充: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后。)
项目 周瑜 苏轼
年龄 2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基调 感奋 感伤
c.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来看: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眉山人。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希望能抵制外辱,立功疆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结果被新派官员弹劾朝廷,捕之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一度迁为翰林学士。又贬惠州,远徙琼州。终逝于常州。本首词是词人经历了乌台诗案,几乎被杀,几经周折被贬黄州,“魂飞汤火命如鸡”,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到黄州来,他内心有他的忧患和悲慨,但是他把这种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他把自己放在整个大历史背景之中,不是我一个人盛衰成败荣辱,而是古往今来有多少盛衰成败荣辱。本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悲慨之中的旷达和豪放。)
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d. 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感伤超脱
1. 比较阅读
展示《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归结这两首词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
角度 特点
思想 积极、乐观
意境 高远、壮阔
风格 奔放、洒脱
2.课堂检测
(1)、名称:词的全名为 ,又称 、 、长短句、琴趣、乐章等。
(2)、分类:按字数分有 、 、长调(>92字)。按节数分有 、 、三叠、四叠。
(3)、流派及代表词人: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 ; ,代表词人 、 、姜夔等。
全文赏析(略)
附录:历代评论家对本首词的评价和相关资料: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些魅力来。
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构建者。 《苏东坡突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前奏已经奏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诞生。 《苏东坡突围》
一个人是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 【加拿大】叶嘉莹
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只有蛰龙知。 苏轼《王复秀才所居桧二首之二》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乌夜啼》(只有悲哀没有反省和超脱)
举杯邀明月,对影三人。 李白(是寂寞悲哀之中的飞扬)
莲苏轼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词。
2、理解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作者借古抒怀的表达方式。
3、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具备博大胸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作品中借古抒怀的抒情方式。
2、体会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提问法。
3、讲授法。
4、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曲会让我们想到那个鼓角争鸣、充满纷争的乱世——三国,那是个催生英雄的时代,如今虽世殊时异,但那些人的名字至今流传。请看下面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驰马射虎的孙权)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文武双全的曹操)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现处不愧青天。
(忠肝义胆的关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时期的英雄,作为苏轼,他又最欣赏谁呢?(周瑜)三国英雄如此众多,为何他偏偏对周瑜如此推崇?(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放声朗读全词,在其中寻找答案吧。
二、朗读全词。
1、教师范背。
2、全班齐读,并思考: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好,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如何体现出这种豪放的呢?我们后文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精神?)
三、分析题目。
“念奴娇”是本词的词牌名,其调高亢,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赤壁怀古”是这首词的题目,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缅怀古人。(板书:写景——怀人)
那么,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本词的上阕。
2、提问:上阕描写赤壁景色的句子是什么?体现了赤壁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雄伟壮观。(意思接近即可)
3、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景象,但从作者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它的雄奇,这完全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试就以上面三句为例分析。
学生讨论后明确:用词:“穿”、“拍”、“卷”;手法:夸张、拟人、比喻。
“穿”字写出山石直插云霄的高峻;“拍”字写出波涛撞击岩石发出的声响;“卷”字则写出波涛起浪后的汹涌澎湃。
4、试分析此段景描写的作用。
明确:渲染气氛,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蓄势。
研讲: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汹涌澎湃,然后镜头慢慢前移,我们会依次看到散乱高耸的山石直冲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的撞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似雪的波浪。如果在这样的镜头中在配上诗朗诵,那就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而这就是我们的赤壁古战场,我们的“如画江山”。
五、人物形象分析
同学们,我们的舞台布置已然完毕,背景就是这如画的江山,当追光灯亮起,照在哪里啊?(豪杰。最终聚焦在周瑜的身上,此时,主人公出场。)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请同学们读有关周瑜的部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称字表示尊敬。
2、婚姻状况:小乔初嫁了。思考:为何不是出嫁?作用何在?
要点:年轻有为;衬托手法,美女配英雄;周瑜同孙权的亲戚关系也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
3、相貌打扮: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总结; 威武英俊、风度翩翩,儒将风采(当时比较时髦的装扮)。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点拨:以少对多,却能如此淡定,更显其英雄本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遥想”以下几句塑造出一位春风得意、威武英俊、意气风发的青年将领的形象。
六、苏轼内心活动。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山依旧,可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地方,却是作者被贬之后游历的去处,面对这样的周瑜,面对如此的功业,他心里是有个比较的,且看下图:
周瑜————————苏轼
年龄: 刚过而立 、年近半百
生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 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何许人也?他很有才华,散文方面很有造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宋代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擅长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可他的仕途却极为坎坷,“乌台诗案”不仅使他官场受挫,更险遭杀头之祸,于是他是带着一身的疲惫,满心的伤痕,来到黄州这个荒凉的小镇,想到自己年近半百却不能同周瑜一样建立功勋,可以说壮志未酬,但他还是渴望建立功业,这正是他仰慕周瑜的地方,也难怪他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样的感慨了。
七、合作探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感?(解决词中体现的豪放精神)
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再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虽然不失优秀,可年华老大,功业少成,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有很多,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因为同他们为伴,才是永恒。(忆《赤壁赋》)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总结:此句反应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貌似**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八、高考延伸。
提问: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莲苏轼教案篇8
教学内容和步骤
提示作品,导入新课。
一、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写词的大家,他们在文学史上称为苏辛词派,他们的词大多表现出豪放的风格。继续提示:
二、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三、这两首词除风格相近,还有什么共同之处?
都以怀古为题。怀古之作,大多借题发挥,抒写胸臆,看看这两首词是怎样表现的。这节课我们先学《念奴娇·赤壁怀古》。
指导预习:
一、a.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b.补充注音:瑾樯
二、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②群山。《释名》:“山体曰石”。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已有的典故。
了:“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
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三、思考问题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怎样体现在词中的?(指导学生看课文提示)
2.应如何评价苏轼“人生如梦”的感慨?(结合语境)
3.朗读过程注意体会豪放派的特点。
研习新课
一、作者作品提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庭,被捕入狱,贬为典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二、教师范读
三、讲读上片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①)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峭。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三、讲读下片
1.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慨。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2.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3.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概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班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潮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五、师生讨论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
1.艺术特点。
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2.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布置练习
1.完成课文思考练习一、三。
2.背诵这首词。
莲苏轼教案8篇相关文章:
★ 科三语文教案8篇
★ 走与游戏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