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准备好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安排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有目标性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下是报喜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九月九月忆山东兄弟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九月九月忆山东兄弟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3、重点学习生字“插、遍、遥、异”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2、体会诗中的思乡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大家知道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是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的什么时候?(农历九月九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节这一天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解题。
1、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2、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3、忆:想念,思念。
4、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过渡语:在了解了诗的题目后,我相信大家现在一定很想读读这首古诗吧?!现在就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正音。
4、讨论:读了这首古诗,你读懂了什么?(不做汇报)
过渡语:我们现在一起来品读古诗,看看你的理解都正确吗?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第一句: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倍:加倍,更加。
思:同“忆”,思念,想念。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中国传统的重要的团圆节日。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前面2句和后面2句各写了什么?
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思考:
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练习: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五、朗读指导
1、划分节奏
2、部分重点词语重读
六、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七、指导书写
几个容易错的字:“插、遥、异、遍”等
八、小组讨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练习:
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九月九月忆山东兄弟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3个生字。
2. 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 体会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一则故事、音乐磁带、搜集重阳节的常识、教学挂图或课件。
学生:搜集思念亲人的古诗。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揭示课文题目
1. 我们以前学过王维的古诗吗?谁会背?(《鸟鸣涧》《画》《相思》)
2. 王维简介: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他17岁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揭题、质疑、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歌。要求读通句子。
3.点名读,让其他学生注意聆听,看朗读者是否达到了以上要求。
4.借助注释、插图,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三、交流感悟,体会意境
1.全班齐读诗歌,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全班交流。
(1)借助注释,合作学习,弄清诗句字面意思。学生对哪句有所得就说哪句,顺序不限;教师还要重视多方互动与交流的作用,激励学生融入自己的阅读感受,综合理解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外地孤独一人,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倍感孤寂。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本诗指重阳节。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和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登高。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遍”,全都;“茱萸”,一种含有浓香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插茱萸,据说可以防灾。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弟们头上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只缺少我一个人。
(2)质疑,交流。疑问主要由学生提出,答案则由交流得出结论。点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弄懂了些什么。(浓浓的思乡之情,有趣的民间风俗,对比的写作手法,简练的语言风格等)
(3)有感情地朗读。
先让学生自己悟读,再点名读并评议,接着集体读,最后男、女生比赛读。
(4)背诵诗歌。
自己试背,同桌互背,集体背诵。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都有亲人,都在亲人的关心和爱护下成长。如果现在你一个人漂泊他乡、孤苦无依,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能否写一写你的真情实感?
2.学生练笔,展示交流。(把优秀作品张贴在黑板上)
3.背诵诗歌,深化感情。
五、拓展思路
1.除了本诗外,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思念亲人的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交流搜集到的诗歌,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更深地理解古诗)
2.课后练习。
(1)把自己搜集的古诗背熟。
(2)自主把自己搜集到的任意一首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3)办一期思乡、思亲为主题的古诗手抄报。(小组合作)
九月九月忆山东兄弟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第二首古诗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师:诗人身处长安,而家乡在华山以东,近两百公里。这么远,他怎会知道兄弟登高处,还遍插茱萸呢?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 节,我便想起 )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
九月九月忆山东兄弟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文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感受课题,课前铺垫
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内心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揭示课题,初读古诗
齐读课题
1、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忆,兄弟,感觉到一种思念亲人的感情;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
2、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遍。
3、重阳佳节本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可是有一个人在这一天却是闷闷不乐的,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学了这首诗我们就知道答案了。
4、下面我们就来初步感受一下这首诗,学生自读,并画出生字
5、指名读,纠正读音,节奏
了解诗人。
你们说得真棒,看到大家掌握的这样好,我们就来仔细的品读这首诗吧。
三、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谁来汇报你读后的感受?(诗人很孤独)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哪个字给你感受最深?(异)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3.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在你平时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生畅所欲言)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想象:先自己说一说
②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③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怎么能读出作者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呢?指导朗读。(生读后总结)有孤独的感觉,很孤独,特别孤独??
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你觉得这句诗哪个字写得好?(倍)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是啊,平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对重阳佳节,往事历历在目,此时此刻王维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啊!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2.引诵: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小结语: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哀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诗句“遥”字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少一人”?
4.出示重阳节的风俗,触景生情的王维心中该是多么难过啊!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思念着我呢。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追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让我们闭上眼边读边想。读这两句诗。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1.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
2、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兄弟吧!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结束语: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的铺展在我们的面前,历经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株儒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远离家乡。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译文: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九月九月忆山东兄弟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熟读、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活动准备
1.让幼儿预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
2.相关诗句字卡
3.自制课件
活动过程
一、听老师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提问: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理解古诗诗意。
1.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提问: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2.古诗和刚才的故事讲的是同样的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不同?
三、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
1.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2.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师生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四、迁移情感,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
1.提问: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特别的思念家乡的亲人,写下了这首有名的古诗,如果你一个人离开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会想些什么呢?
2.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喜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我知道图片是最为直接能吸引幼儿的视线的,故事也是幼儿最为喜欢、最容易理解的,把两者有机结合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学得特别的快,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内容,更加的直观形象。孩子对于重阳节都十分的陌生,虽然能够出示茱萸、重阳糕等相关图片,但是这两种物品对于幼儿来说是很少见到的,教师只是一笔带过,老师应该适时的加以引导或者通过知识经验准备来引导幼儿认识。
九月九月忆山东兄弟教案5篇相关文章:
★ 忆师恩作文6篇
★ 忆鲁迅作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