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写下心得,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写心得体会时,大家应保持开放的心态,欢迎不同的观点,下面是报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妈妈育儿心得5篇,感谢您的参阅。
妈妈育儿心得篇1
我是一对双胞胎的妈妈,有一对可爱的女儿。她们的出生带给我们做父母的太多惊喜,也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她们成长有关的所有问题对我们这对新手父母来说都是陌生的领域,我们要不停的学习才能跟的上她们成长的脚步。
我们自己的父母年纪都很大了,我们只能请阿姨带,幸运的是我们碰到的月嫂和阿姨都上过蒙特梭利的培训课程,她们给了我们最初的理念:就是顺其自然,从建立喂养规律到每个阶段该注意什么,全是她们教我们的,我女儿吃手指和扔东西的阶段基本上都没有受过限制。所以她们从婴儿时期就一直表现的很开朗,很柔顺。到她们五个月时我看到一本对我影响最大的育儿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教了我许多观念和技巧,非常实用,让我懂得光有爱是不够的,要学习爱的'技巧,不然父母的爱反倒会束缚和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这里分享两个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则:
我学习到的原则一:就是要保护好孩子脆弱的自信心。不管他是打碎了杯子还是打翻了水盆,不要急着呵斥他,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次了不起的尝试,你可以肯定他,再请他帮忙一起收拾,告诉他正确的方法应该怎么做。比如他拿着玻璃杯,你担心打碎了,应该怎么说?多数人会说“你不要打碎了”,实际上重点应该放在具体行为上“你要抓紧杯子哟,这样就不会打碎了”。
原则二:给予孩子有效关注。就是用语言客观描述他的具体行为。这个方法最好用,从5个月到现在都还很有用。这样你不用说宝宝你很聪明,宝宝你真棒这类的话,孩子从你客观描述他的行为里感觉到你注意他所做的了,并且注意到了细节,不是敷衍他,他能感知到你的认同和欣赏,他会感觉自己很能干,很自豪的。比如读故事书,她们会说这里有兔子那里有小猫,我就说:嗯,你观察的很仔细。或者在画画时,我看她们画一会,然后评价一下:我喜欢你配的颜色。她们就会得意一下。
随着她们两个进了幼儿园,她们的进步飞快,又有许多新的问题产生,比如如何建立必要的规则,如何处理两个人的纷争...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啊!以后有什么心得再继续分享。
妈妈育儿心得篇2
德国,一个严谨而安静的国家。不知道他们的育儿方式又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起看看这位德国媳妇学到并正在实行的德国式育儿。
1、怕什么缺乏主见,孩子必须无条件遵守家庭规则
以前我看育儿书上讲,不要对孩子说“听话”,而是应该鼓励孩子有自己的见解,不然就会容易形成服从权威,缺乏主见的性格。但是在德国家庭中,孩子是必须听从父母话的,而且必须服从规则。这里的听从,主要从行为举止上来讲。比如吃饭必须坐在饭桌上吃,不可以靠在椅背上。不可以玩食物,也不可以浪费食物。吃完自己盘子里的,再拿新的食物。公共场合说话声音要小,不可以影响到其他人。大人说话时,不可以随便插嘴。玩完玩具,要整理好。诚实,不找借口。遵守时间。“请、谢谢”等礼貌用语,更是融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总之规矩很多,但有一条很有“特色”,那就是不可以哗众取宠。如果童童故意做出一些吸引大家注意力的奇怪举动或声响,都将被漠视。几次之后,自然不会再犯。渐渐地,童童就发现,自己遵守规矩,举止文明,更能得到长辈的鼓励和嘉奖。而让孩子遵守规矩,行为有界限,和她拥有自己的主见其实并不冲突。
2、谈什么亲密关系,孩子自己能做的父母绝不代劳
在德国,很少看见祖父母全权照料孙辈的。因为,老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不会为了孙辈而扰乱自己的生活,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比如,童童的奶奶每年都会出国旅游,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外享受金色晚年。所以,这与国内的爷爷奶奶或主动或被动抚养孙辈的情景完全不同。德国家庭,更加注重每个人的独立空间。这与他们从小所受的息息相关,他们认同:自己能做的事,绝不麻烦别人。记得有一天,童童坐在花园里想玩剪纸,抬头便对我说:“妈妈,帮我把剪刀拿来。”我起身便去,可是找了一圈却没找到。童童此刻有点不耐烦地冲我嚷嚷:“就在厨房里的台面上嘛!”我转身,准备再去。此时,奶奶发话了:“童童可以自己去拿,不要麻烦妈妈,因为你知道在哪里。”顿时,我意识到:原来我一直为她代办太多,从而纵容了她的依赖性。而我,也一步步地失去了自己的独立空间,变成召之即来的老妈子。长此以往,家庭关系就有失去平衡的危险,孩子成为中心,对父母的付出习以为常,认为父母为她所做的一切理所当然。在德国家庭中,孩子只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员,并非中心。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绝不代劳。
他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从小学起,从日常点滴做起,不能因为年纪小,就放松要求,或者听之任之。虽然爷爷奶奶都很爱孙女,但是他们的爱在心里,含蓄内敛,不会用夸张的情绪,来表现。这与我们中国大多数长辈的表达方式完全不同。所以,在不了解国情的人眼里,德国的人情是比较冷漠的。实则不然,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3、说什么孩子脾气火暴,先给孩子创造文明、平静的家庭日常氛围
爷爷奶奶各自以身作则,整个家庭氛围就是这样,很文明、很有修养。童童的表现,也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再随意顶撞大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很容易就会形成好的习惯,心甘情愿地听从长辈、快快乐乐的遵守规则。也许这就是德国家庭最重要的一块。而且孩子从小遵守规则,服从父母,并不会抹杀个性,失去创新精神,而是一个人良好教养的体现。在奶奶家,奶奶会陪着童童玩拼图玩两个小时之久,还一起画画、喂鱼、到海边捡贝壳……非常有耐心,奶奶一直声音很低地和童童互动。而我内心也清楚地体会到,对孩子来说,时间上的陪伴,比物质上的奖励更可贵。同时,童童也自然能感受到平静的家庭氛围,进而也变得不急不躁。而这正是耐心不足,火爆有余的我最缺乏的。
在德国,我常常可以看到耐心排队等待的人们,或是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举动。还有很多微笑着打招呼的陌生人,整个城市都呈现出一种高度自觉、井然有序的文明风貌。严谨、规范的“德国制造”,更是一张全球认可的“名片”。大到国家,小到家庭,用规范约束行为,孩子就会把遵守规则内化成自己的本分。以小见大,国家才会呈现出这样一种严谨文明的状态,而这种家庭和道德风尚,又将诉诸于家庭,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妈妈育儿心得篇3
有幸和大家交流一下平时指导孩子自学的方法感到很高兴。小学是孩子一生学习的起始阶段,很显然这个时段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一个知识从无到有,从有到逐渐加大面的过程。很多人都明白小孩子的好奇心很强,什么都想问个为什么?这个时候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去弄清问题过程的兴趣。孩子的提问.疑惑,明白的能够用搞笑的比喻或故事来回答,不清楚的能够暂缓回答,比如说容我思考一下,或查一下资料等,千万不要轻易的回答不明白,别烦,因为这样会打断孩子的兴趣,使之心灰意冷,久而久之孩子想明白的由于怕遭到拒绝而变得不想多问了。孩子对去弄清问题的兴趣培养起来了,你会觉得做家长应对孩子的学习很简单,因为随之而来的是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一面,没有章法毫无头绪的学习会使你很被动。因此平时我也很注意孩子的学习习惯,逐渐引导孩子在时间上的安排,比如背诵的时间放在早饭前,做作业的时间放在早饭后或晚饭前,阅读的时间放在睡觉前。孩子很配合使我引导很得力。此刻的他作业没有完成,偶尔他妈妈叫他先吃好晚饭后再继续做时,他都会请求我们等他一会儿,我也觉得有一点道理,一篇作文一道题目思考到一半突然停止,肯定不利于今后的学习。小孩子都有顽皮的一面,有时也会因为要玩而出现作业拖拉现象,我会适时的微笑提醒,对于偶尔滥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的他一旦被我发现绝不纵容,他的恳求是毫无商量的余地。
引导孩子遇到有些问题时让他自己先思考是我儿子的另一方面,最好的结果是由他的嘴巴说出答案或亲手完成。他做错时我会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理由是什么?怎样想的?我绝不会骂他,相反我还会表扬他,然后再告诉他正确的思考方式。如果对孩子有些问题的提问总是直接回答,表面上看是帮忙孩子学到了知识,孩子也简单了,而在我看来不见得对每个孩子都是好事,时间长了有些孩子会产生依靠性,不肯动脑筋,遇到问题就问人,这样对培养孩子爱动脑筋很不利。
孩子的学习是多方共同努力的事,说实在的,在孩子一些学科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我也很无奈,很外行,有句成语叫事半功倍说得好,好的方法会使孩子的学习简单自如,这还要求我平时要多请教孩子的老师,有优秀经验的家长,让我们为培养下一代合格的人才而共同努力吧!
妈妈育儿心得篇4
今天,我很荣幸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关于和孩子们相处的方法。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针对他们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我们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所以在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的同时,我们大人也一起随之成长,慢慢地一点点积累的经验。
我的孩子今年三岁多,在与她朝夕相处的一千多个日夜里,我会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她的方式。通过不断地摸索与尝试,我认为陪伴与尊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先说陪伴,现在的我们,作为八零后父母,工作压力都很大,在单位里忙的喘不过气,有经济的压力,有责任的压力。但是,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只有一次,错过了,等她长大了,就再也无法去弥补。其实,孩子们特别的简单和容易满足,你陪她一起搭积木的快乐远远胜过单纯把玩具买给她时的感觉。八零后的我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所以我们的童年大部分都是在家门口,与邻居小朋友们一起玩。那时,社会还没有这么乱,人贩还没有这样的猖狂,但是现在我们作为家长,肯定是不放心孩子独自在外面玩的,所以大部分时间,孩子没有小伙伴,只能和爸爸妈妈玩。我觉得陪伴不单单是你和她在一起,是你真的要用心去陪伴他,陪她一起看一本书,陪她一起用积木搭一座城堡,你要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她一起分享快乐和难过。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很成功的妈妈开着耀眼的跑车送孩子去到全托的寄宿制幼儿园,对孩子说“宝宝乖,妈妈去挣钱,以后让你去上最好的学校!”孩子淡然地说道“妈妈,以后我挣钱了,我送你去最好的敬老院!”那位妈妈瞬间愣住,语塞了。在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你缺席了,那以后他也就不需要了。在你陪伴他的过程中,自己也在成长。目前为止,我认为我对我的孩子做的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就是为他记录成长日记。我把我们在一起经历的美好时光,一起旅行时发生的趣事,还有她偶尔蹦出的童言无忌的话语都尽可能的记录下来,等到她成年的一天,送给她。现在已经写了有十五万字了。我会继续坚持写下去。
对每一个家庭来说,孩子都是上天赐予的最美好的礼物。我们都特别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有些自以为的爱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害了孩子。很多时候,我们大人总用我们自以为的关心和爱护去对待孩子,其实,她和我们一样,是单独的个体,在身体上,她比我们小,但是精神上,我们是平等的。所以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不要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迫加给孩子。就像我的孩子可能适应能力比较弱,从3月份入园后,就比较难融入集体生活,每天在家哭,在园里也哭,在家只说一句话“妈妈,我明天不想去幼儿园了!”在园里,也从早到晚和张老师说一句话“老师,你给我妈妈打电话,让我妈妈来接我,我明天不来了!”在班里,也不和别的小朋友一起互动、做游戏。一天、两天,很多天过去了,她总是这样,我特别的着急和难过。甚至都有些想带她去看心理医生。我感谢张老师对她给予的太多耐心和关爱。我反思过,也许是姥姥姥爷从小对她太过宠溺,宽松、任由她性格的环境与幼儿园规律、充实的作息生活反差较大,再加上她比较慢热的与人相处方式,让她心理压力很大,难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后来,我没有强迫她去幼儿园了。我专门请了公休假,带她去北京看她经常唱起的天安门,带她去爬万里长城,带她去青岛看她一直想见的大海。一路上,她很快乐,很乐观和坚强。也长大了很多。在我的理念里,物质上不需要给孩子最好的。但是一定要带她阅读和旅行。给她丰硕的精神财富比起新衣和玩具要对孩子有益的多。在整个暑假里,我们会经常心平气和的同她聊天,告诉她,为什么要去幼儿园,并且会问她不愿意去的原因是什么。经常的沟通交流真的是有成效。今年九月开学入园的时候,她的表现比起上学期好了很多。她的进步我和老师们都看在眼里,虽然她现在上幼儿园还是会有不情愿,会有偶尔的哭泣,但是我相信她会越来越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在她每次哭泣的时候,我会抱着她,表示我的安慰和理解。安抚好情绪后,我会平静的问她,哭泣的原因,和她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
作为家长,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我会尽量努力先去完善自己的不足,然后跟着孩子的脚步,与她一起共同成长。
妈妈育儿心得篇5
育儿心得:陪伴孩子成长的点滴智慧
身为一位大班孩子的母亲,我深知育儿的辛苦与挑战。每天,我都伴随着孩子的笑声和成长,分享着育儿的喜悦。以下是我的一些育儿心得,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一、建立良好的沟通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是育儿的关键。我始终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我倾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意见,这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好奇心是推动他们学习的原动力。我常常带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如博物馆、公园等,让他们接触新事物,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我也鼓励他们提问,帮助他们寻找答案,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三、鼓励尝试新事物
让孩子接触新事物,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我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如舞蹈、绘画、音乐等,让他们尝试不同的兴趣爱好。同时,我也鼓励他们阅读,提高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四、培养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成长的基石。我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如卫生、饮食、作息等。同时,我也鼓励他们学会独立,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尊重他人。这些习惯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五、与老师和家人保持沟通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我与孩子的老师保持密切联系,了解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制定计划。同时,我也鼓励家人之间的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总结,育儿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成长的过程。
妈妈育儿心得5篇相关文章:
★ 妈妈的心作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