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对文学作品情感和情节的体验和感悟,读后感能够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共鸣,下面是报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雅舍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雅舍读后感篇1
看完《不复当年模样》,对于梁先生的散文旅程,来到了最后一站,《雅舍谈吃》。《雅舍谈吃》是梁先生的一本有关饮食文化的散文集子,在这本书中,梁先生就各种菜谱、饮食文化等进行了非常独到的分析。读来,一方面,阅读这些介绍性的文章,梁先生对于诱人食物的描述,令人生津,馋涎欲滴;另一方面,也可见梁先生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体味,可见匠心。
也许,一国的吃,深刻地体现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但是,吃者,总是口腹之欲;欲者,几乎在所有的文化中,都有“节制”之必要。所以,“格尽人欲”似乎让对于美味的追求变得不那么上得了台面。但是,也许,人欲本身就是人之为人的组成部分吧?在梁先生看来,“如果天理不包括美味的要求在内,上天生人,在舌头上为什么要生那么多的味蕾?”对于严肃的人而言,这话可能漏洞颇多,玩儿的是小蚊子伎俩;但是,对于饕餮之徒而言,这话,俨然可以成为饕餮客的圣经了!
虽说梁先生的文章,确实将很多笔墨耗费在了食物之上,比如西施舌、烤羊肉、狮子头之谓,但是,正如梁先生所言,“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对于出生于北平的梁先生,对于北平的小吃珍馐都如数家珍。小吃如豆汁儿、酸梅汤、糖葫芦,且“实在想念”,而对于所谓“大八件”“小八件”嗤之以鼻,对于鄙夷北京小吃的我辈而言,发现也找到了“权威论断”。
说是“怀乡”,更多的可能仍是思人。谈到狮子头,心中所思,是客死异乡的萧毅武先生;谈及“冬笋炒肉丝”,那是“无上妙品”,但必须是“妈妈亲自掌勺”;而真道及那些吃食,尤论及父母爱吃之物什,未及供养仍是梁先生之哀伤。
同时,梁先生也在缅怀一个时代。例如东兴楼,日寇盘踞之后,一代名馆,后“名存实亡,不复当年手艺”。致美楼、厚德福、便宜坊……那些曾经的手艺,“全在掌勺的存乎一心”,有如“庖丁解牛,不仅是艺,而近于道”了。想想梁先生所谓名坊名斋,手艺不再,却也值得感伤。
食以寄兴,也是梁先生的智慧。论及窝头,梁先生有着士人之情怀,仍在追问“那些啃窝头的人,是否还在啃窝头,抑或窝头都没得啃”;论及炸活鱼之野蛮行径,梁先生直呼其未开化,“炸活鱼者,小人哉”;论及吃大菜,梁先生对崇洋媚外之行进行了讥讽,“不管我们这一辈子吃多少回大菜,头发不会变黄,眼珠儿也不会变绿”;以萝卜汤启示行文之道,“少说废话,便是秘诀,汤里少加萝卜少加水!”
或许,口腹之欲的“欲”,皆“人欲”也,本也无高下之分。讲究者,山珍海味仍无处下箸;困苦者,锅盔加上冻豆腐粉丝熬白菜,吃得稀哩呼噜,也可见其快乐。终是讲究充分享受,或细嚼慢咽,或风卷残云,“怡然自得”,才是乐事!
想到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一先生,即便吃糠咽菜,也要搬桌弄椅,正襟危坐。别人诧异,何必如此劳神?先生道:“毕竟是个人嘛!”可见,吃者,本是人生态度的一种重要体现!精者,可品饮食之艺术;粗者,也可得饮食之乐趣。阅读梁先生的最后一本书居然是馋涎欲滴,不知对先生是敬还是不敬?但遗憾的是,居北京五年,先生所述几乎都没有尝过,真是憾事!
雅舍读后感篇2
“在尘世烟火中安享属于自己的闲适人生。”是啊,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依旧能发现其中的美好。
在这个寒假我也有幸读了散文家梁实秋所写的《雅舍小品》,书中以散文的形式,讲述了生活的平凡小事,期中《北平的街道》令我印象深刻。
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回顾着自己小时候在北平的生活,一次次走过北平的街道,回顾着街上一个个商店,虽然街道不宽广,也并不繁华,名字也只是普普通通,但却十分风趣,路也是高低不平,可以说朴素到有些寒酸,每当走到这里,都会有人抱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街道与北平一样都在改变,就像文章中说的那样,北平的市容,在进步,也在退步。进步的是物质建筑,诸如马路行人道的拓宽与铺平,退步的是北平特有的情调与气氛逐渐消失褪色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切都躲不过改变。
这一点我也有着深刻的体会,模模糊糊记着小的时候在乡下,街上并没有什么装修的很好的店铺,大家都是推着推车在在街上买卖东西,走近就能感受到那种简单的感觉,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各式各样装修精美的店铺,各种五花八门的广告,在走进去,已经仿佛没有曾经那种清爽的感觉。还记得曾经的房子可以说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房顶上铺满了瓦,甚至有房子是用土堆成的,而如今已经很少见到了,现在都是各种五颜六色的房子,以前就像一幅水墨画,淡雅朴素但却依旧令人喜爱,从而回味无穷。曾经春天打开门,一眼望去全部是油菜花,泥土混着各种淡淡的花香飘了过来,而如今再打开门,已经没有了油菜花,曾经的土路也变成了水泥路,曾经的春意盎然也被钢精水泥所替代。
现在更多人想回到简单的地方,更愿意去到那些寂静无人的地方,这也是对生活的享受,即使是在繁华的都是,都有曾经美好的回忆,而我们可以去寻找最古朴的印记,即使找不到,我们也可以将曾经的回忆留在心里。
天下一切事物没有不变的,哪里都不例外。但我们依旧可以于寻常琐碎中发现妙趣,在世间万象中感悟人生,或许我们也可以从《雅舍小品》这本书中,感受平凡却带有美好的事,同时去回顾点点滴滴的美好。
雅舍读后感篇3
生在人世上,没有一天能离开吃饭这一件事。但是对于吃,有些人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有些人则对吃之一道不断钻研,使之渐成艺术。
梁实秋先生对吃这件事情就有着自己的许多研究与见解,在《雅舍谈吃》一书里,满是梁先生对那些美味佳肴的念念不忘。这些美食有不易吃到的水晶虾饼,瓦块鱼,佛跳墙,也有平民小吃炸丸子,酸梅汤,糖葫芦,还有北平特有的不被一般人所接受的豆汁,油鬼等食物。
食材自有贵贱,但美味不分高低。在梁先生的笔下,鱼翅自然是一道美味,但若是发的不好,手艺不精,黏黏糊糊的一盘鱼翅端上来,还不如一道简单的鸡刨豆腐来的让人心喜。梁实秋先生出身大家,自幼年时便跟随父亲出入北平的大馆子,可以说是尝过当年首屈一指的美味。但梁先生对于美食并不自矜身份,许多平常小食也会出现在他的笔下,对于豆汁,梁先生数度写起,怀念至今。
豆汁是老北京人所喜好的一种食物,味道嘛酸臭二字即可概括。但不知为何却得了北京人的喜爱,和豆汁就着辣咸菜,越辣越喝,越喝越烫,最后满身大汗,才算是吃的畅快。还有爆肚,也得北京人的喜爱。内脏一味有些人是不喜欢的,不过老北京做的爆肚却是美味。梁先生在写爆肚的时候,不单只写食物之香,还兼写食材的选择与烹饪的技法,而这也正是梁先生谈吃的一个特色。
梁先生好吃也会吃,甚至还可称的上是善厨艺。在他的谈吃小文里,时常出现食物的选材与做法,狮子头讲究多切少剁,烙饼则要热水和面,多醒一会,炸酱面的酱若要好吃不妨加些茄子丁,鱼丸则要活鱼刮肉才最为好吃。
梁先生的谈吃,谈的是美味,也是他曾经的生活。在这些谈吃的小文里,我们能看到他对父母的爱敬,也能重温北京餐饮曾经的辉煌,只是时光流逝,物是人非,曾经的美味如今只能留存于回忆中了。
其实对于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也会有自己念念不忘的`味道。梁先生写他在北平家里吃的面,酱要炸好,面抻得好,面码配的也好,而离家以后,标准的炸酱面就再也吃不到了。炸酱面于我可有可无,倒是北京前门吃过的肉丝面念念不忘有20年之久了。大约七、八岁年纪的时候,在北京前门吃了一次肉丝面,付账的是大舅,因为大舅家不是很宽裕,纵然没有吃够,也不好再要一碗。于是这碗面的味道就成了白月光与朱砂痣,小的时候,家长哪能专为孩子吃碗面跑趟北京,长大以后,再去前门,又哪能找到曾经的面摊呢。另一样让我念念不忘的美味是小学时门口老太太买的炸丸子,那时候不像现在偷工减料,丸子是豆腐做的,但是里面有火腿有肉,一串五个,放进老太太秘制酱料的小桶里,酱料满满的裹住每一颗丸子,真的是香的舌头都想吞下去,可是不知什么时候老太太再不出摊,丸子也就成了绝响。
食物总是带给人温暖,俗语就有,吃饱了不想家。去国他乡,能吃到儿时的美味自然是一种享受,便是吃不到,想一想,写一写,看一看,也当是一种安慰吧。
在朋友们的认知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对于这个评价深表同意,但也不仅仅满足如此。因为我有更加远大的目标,我要做一个有文化的吃货,于是我买了这本《雅舍谈吃》。
看这本书的压力太大,因为哪怕刚刚吃饱,也能在梁实秋的描述下进行无限的美食想象,勾起肚子里的馋虫,让你痛苦万分而又得不到解脱。梁实秋先生在描述“馋”的时候,每一句都说了如此的到位。
人之犯馋,是在饱暖之余,眼看着,回想起或是谈论到某一美味,喉头像是有馋虫搔抓作痒,只好干咽唾沫。一旦得遂所愿,恣情享受,浑身通泰。
梁实秋先生在看待顾客和服务人员的关系上是:跑堂待客要殷勤,客也要用相当的风度。在放生与捕捞的关系上是:信有因果之说,遂作放生之论。但是美味所在,放者自放,吃者自吃。在吃相的问题上:人生贵适意,在环境许可的时候是不妨稍为放肆一点的。吃饭而能充分享受,没有什么太多礼法的约束,细嚼慢咽,或风卷残云,均无不可,吃的时候怡然自得,吃完之后抹抹嘴鼓腹而游,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里坦荡荡的,饿来吃饭,取其充腹,管什么吃相。关于人性中的野蛮、婚姻关系,梁实秋先生都有见解,值得一看。
梁实秋先生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例如要喝汤为什么一定要灌在包子里然后再喝?豆皮和蓑衣丸子都是糯米做的,为什么湖北那么喜欢糯米?用手抓黏糊糊的咖喱饭是怎么做到的?也有很多忍俊不禁的事,例如在抗战时期,把虾仁锅巴汤叫做“轰炸东京”等等。讲述了北平的诸多餐馆,不知道厚德福、致美楼、东来顺等等有没有保留至今,即使保留下来,也不是当初的味道吧。
用16个字形容这本书就是:闲情逸致、旁征博引、中西逢源、处处乡愁。不仅懂吃、更有吃的人生态度。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
雅舍读后感篇4
有叛逆的想法和行动是正常的,但请在叛逆的时候想想毕业后的自己。 —题记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这句话一直是我高中时代的座右铭,我非常喜欢汪国真唯美而又有意象的诗。
人们都说:高中时代是一个打拼的时代,也是每一个莘莘学子的转折点,的确这是一种现实。但有些人却也不接受现实给于的任务,而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在人生路上找方向。
我曾经有一个梦想,也许对于众人来说非常平淡普通,但对我来说只想成为一种现实。那时的我只想去带我的父母完成一次快乐的旅程,因为对于一个贫苦的乡村人来说一次旅行也是一种奢侈。但上了高中之后,一个新的阶级把我曾经的`梦扼杀了。
在高中时代,我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开始了解什么是985,什么是211,记得高一时的班级宣誓中我们班便齐声宣:985大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然后我曾经的梦想便被一步步走向灭亡,但新的梦想也逐渐被洗礼,那便是我的作家梦。
我从小便酷爱阅读,从此便成了一种习惯,我的文章很平淡,但我每天坚持写作,写日记,渐渐地也便有了一些成效,在一次squo;我的中国梦squo;征文活动中,我荣获一等奖,可能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被肯定的机会吧。也许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深藏着一份无声的渴望:一种创造辉煌人生的渴望。这种渴望有时会不经意地出现在静谧的时刻,比如当我们在夜晚将头靠在枕头上时。当一天的压力逐渐消失,有种声音会震撼我们的灵魂:生活不仅是这样,我的人生可以更加灿烂。
梦想在于坚持,就像青春派中说的那样squo;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品友互动,squo;就算拼个头破血流,也要给我冲进一本的大楼!squo;squo;破釜沉舟,拼它个日出日落;背水一战,干它个无怨无悔!squo;也许我们的青春也应那样,为了自己的梦想去拼个无怨无悔。
很多人已经学会了接受一种放弃追求梦想的生活,只安于现状。但是有时候就在我们最不经意的一霎那,我们会再次听到那个遥远的呼唤:呼唤着一种充实、有目标、有激情、有意义的生活。这种呼唤会一直萦绕耳畔,如影随行,即使我们试图用理智和成熟使之沉默,最终仍会发现它是我们骨子里的一团火焰,永远不会熄灭。
努力与遗憾,那个更痛?我不希望我的人生活在无尽的遗憾中。
雅舍读后感篇5
真是孤陋寡闻, 刚刚知道梁实秋是北京人! 太兴奋了 。 鲁迅是浙江人,木心是浙江人,丰子恺是浙江人,林语堂是福建人, 张爱玲是上海人,傅雷是上海人。我中意的文人学者都是南方人,因此作为响响当当皇城根儿长起来的孩子对此颇为不忿儿,好容易有个北方的, 定睛一看:贾平凹。。。没错,我承认,我不喜西北作家的作品。 满眼都是高粱地,沙漠荒丘,光秃秃的山上一棵树都没有,绝对的沙尘暴发源地,总是有缺水的感觉。别跟我说什么豪迈,苍凉,大漠孤烟直。。。 我不买账,这些能让我联想到的只有三个月不洗澡。 老舍虽然是北京的, 作品也是满堂叫好,可惜总透着一股浓浓的京油子劲道儿,颇为沾地气,但是不洋气,没准这也是为啥诺奖没有给他的原因, 太本土化,不大气,不洋气。
梁实秋,我喜欢。他的小品文章细腻,见微知著。写一道菜,从菜市场买菜开始写起,不怕麻烦地写烹饪的过程,事无巨细, 其中还掺杂许多文言,用典,诗词,外文。一块豆腐,一根香菜,一盘炒大白菜,他竟然写出几千字来。从做菜中偶尔还漏出几条很深刻的人生感悟,怀念一下旧友,慨叹一下岁月,嘲笑一下政局,炫耀一下厨艺。君子远庖厨, 梁先生却不吝挽着袖子,在厨房里挥汗如雨,并以此为荣。做好了,全家欢喜,做砸了,他勇于承担责任,甚至有时会觉得对不起食材 。真正的大家,都是真性情,菜谱一样的书被他整得诙谐有趣,同时又菜香扑鼻。让人垂涎的不仅是菜,还有他的文字。万一书卖不出去,还有一个绝技,至少保证衣食无忧。不会像钱钟书似的,除了做学问,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不过钱先生是乐在其中). 梁先生遍尝美食,不管是山珍海味,还是街井小吃,或是外国洋餐,他都吃出学问,吃出门道儿,是个懂行的。书中所提的北京名楼如今已面目全非,梁先生写书的时候就感慨菜是一样的菜,味道照他小时候差出几条街去,那么我们现在再去岂不是差出几个国了!看书的时候,我总叹息自己该早生个几代,以满足口腹之欲。我是真小人,从来无大志。可是,有大志又能如何呢?做得到梁先生这样下得厨房,进得书房吗?
雅舍,不仅“舍”雅,菜“雅”, 人更是纯纯的”北京雅爷们儿“ !
雅舍读后感篇6
工作之余、闲暇之时,读点书,写点字,别有一番情趣,也算没有枉度时光。我的书架上经常摆几本自己喜欢看的书,名人传记、历史、趣事、唐诗宋词之类。不知何时梁实秋的,也跑到书架上来凑热闹,也许是被鲁迅骂得无处藏身了吧!也好,使我大饱眼福,一睹大家的风范。说来,敢和鲁迅对阵的梁先生也真算不简单,文章写的'朴实无华,既无哗众取一宠一之意,又无刀削斧斫之痕;讽刺诙谐、妙趣横生,家常小事,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观察人物是那么细致,阐述观点是那么独到,引经据典不雅于鲁迅,真可谓是博学多才。
他的《雅舍》让我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何陋之有?比之,似乎有点不“雅”,况且,“雅舍”还并非梁先生所有,他只是客居而已。请看他的雅舍:“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来则渗如滴漏”。如此说来,还不如刘禹锡的“陋室”。说梁先生不简单,还因为,就凭寄居在这雅舍几日,竟然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大作。
今天,恐怕无处寻觅雅舍了,难怪很多人住在舒适的高楼大厦里,写不出好的文章来,是因为再也没有雅舍那样“好”的环境了。虽然,我也有意识想多读点好的文章、好的散文,来补充点先天不足的文学素养,遗憾的是,再也找不到雅舍似的理想处所,怪哉?说怪,是因为自己曾几何时,自叹条件不好,而影响了写作的兴趣。那时,几点热血,几点激情,怦然心动,理想憧憧,大有作为之势,参加过“春风”函授文学讲作学习班,学过作诗、写文章,但是,叹息没有舒适的书房,感慨没有像样的书桌,甚至,没有台灯都能成为放弃的理由,还时时告诫自己,将来有了!一定能写出几部,不,几篇、几首像样的文章、小诗。后来,一切都有了,又没有了,等等吧,一等就是几十年,随着时光的流失,已到中年,半百已过,人的年轮一圈一圈地在增加,有了,台灯、书桌,甚至书柜都有了,可称得上书房了吧!为什么单单又没有了雅舍呢?真是见怪不怪。
雅舍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 从读后感6篇
★ 爱生命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