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可以提醒我们关注书中的细节和细腻之处,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力,一篇有意义的读后感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下面是报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通用5篇,感谢您的参阅。
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篇1
这是两代人思想的碰撞,但也是两代人相互了解、沟通的方式。龙应台和安德烈,他们谈对政治、国际、民主的主张,谈品味、谈音乐、谈对kitsch的理解。。。跟安德烈同样年纪的我,却无法说出自己的独立想法,深感惭愧。
“我担心的不是你职业的贵贱、金钱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给你多少自由?”、
“父母亲,杜宇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他、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知识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在那个电光石火的一刻里,我就已经知道: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以后,只有的镜头不断重复:你上中学,看着你重进队伍,不再羞怯;你到美国游学,在机场看着你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着你回头一瞥,你却头也不回地昂然进了关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你说这次游行留给我什么印象?一,一小撮人上街去争取本来就应该属于他们的权利;二,一大堆人根本不在乎他们生活在什么制度下(只要有钱就行);三,大学生对政治——众人之事——毫无关切;四,大学只管知识的灌输,但是不管人格的培养和思想的建立。”
“我发现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你面前坐着一个成人,你就得对他像对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样。你不会把你朋友或一个陌生人嘴里的烟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里的烟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个人。他就是一个别人。”
“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不回头的卒。”
“人们的期待,那是一种你自己必须学会去抵御的东西,因为那个东西是容易把你绑死的圈套。不知道就不要说话,傻就不假装聪明。”
“我像你的儿子一样,发现要找一条出路,就是要把自己和父母用手术刀分割开来。狠狠地把他们视作独立的别人,看清楚他们的优点缺点,把两代数十年的恩怨情仇稀释了,才能找回我自己,才能找回自己的真正情感世界。”
“每一个孩子就是一本经,是为母者终身奉读的经。这本经好不好读,就看做母亲的耐心、爱心、运气及造化了。风筝即使放手飞了,这本经还是常留母亲手中,还是会继续读下去,继续牵挂下去。”
“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这本书不仅仅在自我成长方面给予我营养,更在亲子教育方面给与我更多的帮助。
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篇2
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着个东西文化。——龙应台
龙应台眼中的香港和安德列眼中的香港有很大差异,虽然谈不上天差地别,但差别也不小。这是因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香港,所得到的观点自然也就不一样。
安德烈觉得香港没文化,主要是香港人的生活中缺少情趣。香港生活的节奏太快了,快到什么程度?人们都甚至无法停下来,回顾一下之前的生活,进行总结与反思。连这些都被剥夺,更别说享受生活了。我去香港旅游时,站在香港繁忙的街头,车水马龙,匆匆的行人随处可见,自己也就情不自禁地随着人流脚步越来越快,进入快节奏模式。感觉稍微慢下来,就耽误了什么,心中不踏实。于是原本好好的旅游计划变了,并且是从性质上改变,变成了需要按时完成的任务。然后,大家都抓紧时间,抓紧时间购物,抓紧时间逛多几个景点,抓紧时间多吃几样小吃。为何不慢一些,为何那么匆忙,为何一次性干那么多事情?我们是来旅游的,而不是工作,需要休闲的气氛,一次性做不完的事情可以分多几次做。要是都做完了,没有遗憾了,再去一次又有什么意义呢。可以给自己留一点惊喜啊!
由此看来,龙应台在文化前加逗留二字就十分合适。港人不逗留,观光客也无法逗留,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每个人都尽快的做事情完成任务。环境造就了循环如此之快的社会,这种社会适合鸢飞戾天者,努力拼搏开发能力得到功名和财富。但不适合学术研究,更不适合潜心创作,即使有这么一部分人那大部分人也是有着别的目的.不是真正的去追求精神财富。逗留文化的缺失,使香港成为一个浮躁的社会。
香港人的生活是这样子的——周末要加班,工作礼拜天回来就是一顿睡把睡眠补回来,然后又是星期一。留学生的生活——上课,谈文化,喝咖啡、啤酒,读书,旅游,休息,上课,聊天,谈文化……无忧无虑。
这两类人的生活差异一眼便知,也许欧洲学生的生活在港人眼中是无忧无虑的吧。香港人其实并不是没有文化,只是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迫不得已的急迫,不像欧洲学生如此闲适。文化的差异是由不同地区的氛围造成的,香港没有历史根基,欧洲各种名胜古迹,香港想达到那样的氛围——难。
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篇3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人生之途有些迷茫的时候,这本书就恰巧进入了眼帘。这本书是以龙应台和安德烈的书信往来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的。是12-15年前的书信。但讨论的议题和思考并不过时,起码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引发我思考与共鸣的。但,我不知道是我强大的共情能力让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有强烈地解决了我现有困惑的通透感觉,还是因为目前的我既不处于龙应台母亲的位置,也达不到安德烈阅历的广度,又或者说我与父母之间的问题与他们之间的问题截然不同,导致我读完书以后的思考并不在于亲子的相处,更多的是对多元文化,身份认同,人生思考的感悟。
写到这里,我忽然又想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因为我在这些方面有困惑,所以,我就能汲取到书中关于讨论这些问题时的精华。而如果我人生中遇到其他问题再重新读这本书时,可能或许也能发现我现在读书没有get的点,或者新的认知。并不能预知未来的我,还是先说说现在的感受吧。
我觉得我也是矛盾哒,龙应台与安德烈两个文化,年代差异的母子所拥有的思想进行对话时,自己感觉有时候能从龙应台的文字里找到归属,一会儿又觉得我和安德烈的想法一模一样。所以,有时候自己也是困惑与矛盾的,他们的`书信中所传达出的思想来回博弈中感觉自己变的没有那么困惑了。或者对一些问题想的更通透了。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而母子之间的讨论让每个人都各抒己见又相互理解与尊重以后,或许就会和解掉自己之前一直纠结的东西。
有一句话印象深刻,“没有冲突,就找不到认同”,目前我的理解是没有比较,就会觉得所有东西都是理所应当。我觉得有认同感是幸福的,但冲突在我们看来好像就是困难。
还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德语有个说法:如果你年轻却不激进,那么你就是个没心的人;如果你老了却不保守,那么你就是个没脑的人。”这让我想起王小波说的“青年的动人之处,在于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感觉自己处于一种马上看破鸡汤的状态,却非常怀念自己被鸡汤迷倒的过去。但因为后一句是“老了却不保守,就是个没脑的人”,又觉得处于一种看破而不说破鸡汤的状态也是很棒哒,两种状态瞬间转换才是一种能力。
这篇读后感前面那个关于龙应台对孩子读书的思考,引人陷入思考。我不否认看到那句话已经让人有所沉思,但看了那句话的出处“给河马刷牙”,会让我们对这句话的思考更加饱满。这或许就是片段化阅读没办法带给我们的完整感。
还有一些讨论,也是让最近的自己茅塞顿开,因为读的很有趣,大概在从深圳飞回北京的路上不觉得坐在机翼旁边轰隆隆的发动机太吵,不觉得三个半小时的路程太久。
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篇4
因为工作的原因,平时也会关注一些亲子教育的书籍,遗憾的是大部分都很雷同,要么是怎样说教子女,要么是怎样提高孩子的成绩,渐渐地也就对类似的书籍有点厌倦。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龙应台先生的书,刚开始是因为撇到封面的帅小子,进而看到题目,自以为是关于爱情的,于是开始读下去,竟然发现内容是母亲和孩子长达三年的书信,这样的亲子沟通书籍,在我的阅读经验中是不曾体会过的,我也是一个母亲,好像找到了一点亲子教育的'新思路,怎么去爱孩子,怎么沟通这份爱,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我也特别愿意以书中的某个片段来跟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所想所感。
有个段落叫“一切都是小小的”。某个夏天,母子在新加坡会合,母亲抱怨儿子读书不够认真,玩得太多,在假期结束之后,母亲写信告知了儿子自己的想法,安德烈的回信很及时,并对母亲的疑问作了回答,他觉得其实是个生活态度的问题,为什么不可以快乐地去做一件事情呢?我们不仅可以边听音乐边做作业,边和朋友聊msn,还可以一边写信给妈妈。因为这样就不单纯是做作业了,这就成了一个好玩的愉快的过程。还说妈妈那个年代经历的在现在来说都是大事件,看电视里老师讨论或总结逝去的六十、七十、八十年代,好像天底下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大的都做过了,到了他们这一代,应该退到小小的自我,承认一切都是小小的,把自己的世界放大。
安德烈很幸福,有个通情达理的母亲,难道我们的家长就很专制独裁吗?我想也不是,在各种各样的行为方式下都是对孩子的爱。这本书中关于孩子和母亲的交流实在太多,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翻开看个究竟。孩子的童年时代就那么几年,怎么玩,怎么做作业,怎么处理一切小小的事情,都可以从点点滴滴去引导去帮助,不是命令,也不是抱怨环境就够得,童年是无法弥补的,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最原始的根基。在我看来,只有我们不回避去思考怎样给孩子爱,怎样跟他们沟通,无论对孩子还是我们自己都是件好事。
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篇5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让我知道了龙应台那个年代的贫穷,那样的生活,那样的环境,那样的落后,是我无法想象的。而安德烈这一代,及我们只一代,这是另一个世界。这个时代,与时尚接轨:疯狂地听音乐,无止地跳舞,拼命地玩耍,这些与龙应台那一代截然不同。而这样的差异,会选择的人总是站在安德烈的那一年代,殊不知,当人们的生活,文化随着时间逐渐提高时,往往会丢弃一些原始的东西,被金钱所束缚而变得残忍。而那被丢弃的东西,正是龙应台那时所普遍拥有的单纯与互助。现在的人们,在利益的诱惑下,友谊、亲情变得一文不值,而身为现代人的我们,又是否看清什么呢?还是在享受着贩卖心灵后得到的物质呢?也许,我们能期望某一天在我们享受物质时,回头想想逝去的心灵。
也许,我和安德烈是同一代,一个新新时代,懂的快乐,玩耍和音乐的时代。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有自己的伟大理想。我们不是只懂玩的叛逆少年,我们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向往,所以也请天下的父母能理解我们,别总用“轻狂”指责我们,别总用“清狂”批评我们,别总用“不行”给我们下死刑。在信中龙应台写过这样一句话: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自由却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上的荆棘。这句话然我感受很深,是呀,人生的荆棘太多,困难太多,每一个困难都需要花上你大多时间去克服去打败,而在人生的时间中就给自由的,玩耍的却所剩无几,毕竟这个社会残酷。虽然我还是一个初中生,但只属于小学生的自由,我却无法在享受,也许这正是龙应台在信中所说的“寂寞无比”。
信中,安德烈说自己是一个百分百的混蛋,我的想法和龙应台一样,我并不认为他是混蛋。人活在这个世上,总有一些有优点,不能因为他人在受苦自己在享受而自贬。其中,安德烈与龙应台都写了自己对道德的看法,安德烈因为面对道德而厌恶自己,但我认为只管这样厌恶自己是没有用。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条件优越时,不该更加努力地生活着,用更好的方法帮助他们吗?毕竟他们的贫穷鄙视自己造成的,我们不必厌恶自己。同样,既然意识到这一点了,就应该让自己节省一点,不浪费东西和金钱,就给需要帮助的人。此外,我们在吃穿住行,也是给自己一个良好的条件去挣金钱和爱心,所以我们需要心存善心并付出行。
在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感受,我不会像安德烈一样去烦恼,而是坚决地支持自己的想法。在权威的世界里,人际关系仿佛显得很重要,它可以将你从山峰摔到低谷,也许会让你一炮而红,所以,掌握好人际关系很重要。对每一个人都露出微笑,面对那样的“英语老师”我们大不用消极的方式去反抗,我们可以与那样的权威坐下来沟通,解决好所在问题,而不是将那无谓的反抗化作让自己受伤的一把剑。至于那对于我来说还很遥远的爱情,在龙应台的话中,我也找到了最好的诠释: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肩并肩立在船头的,浅酌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的人。对于爱情,也许我还想得很简单,但这句话却和我想的一样,爱情不需要海枯石烂,沧海桑田,只需平平淡淡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书中,何必要纠结于“左”“右”之分呢?就如菲利普所说的,极左跟极右,就像站在一个圆圈上,看起来是在两个相反的方向走,其实最后会碰头的。在我看来,只要做出的决定对人民对国家有好处,都可采用,不必计较谁好谁坏。有时候,今天的问题用一种方式解决,明天用另一种。也许,支持“左”“右”之分的人都是为人民好,那不如将左右结合,即可“左”也可“右”,既能解决政治问题,也可摆平争吵,岂不万事大吉,皆大欢喜?有时候,不需要问到底,探个透,适中也是一种解决方法。对于那些有争议的问题,若你看后解决不了什么,那你不如当做看了一本故事书,不用无风起浪的分出胜负。要知道,有些问题就是这样。
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通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