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过程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安排课堂的辅助教具和资源使用时间,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以下是报喜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教版《春》教案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春》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人教版《春》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
同学们,你们对情境中的内容一定相当熟悉吧?你能给大家讲讲“哈尔滨零下6至3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用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完成第87页下图的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例2。(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教科书第87页的左部分,数字前没有符号)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我们再来看xx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教科书第87页的右部分,数字前没有符号)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交流: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教师小结: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
最后教师将数字改动成:海拔+8844.43米或8844.43米;海拔-155米。
教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面高8844.43米;-155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低155米。
(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88页试一试。
3.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它们可以怎样分类呢?
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如有学生提出更好)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像+6、3、+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通常正号可以省略不写。负号可以省略不写吗?为什么?
最后,让学生看书勾划,并思考两个“……”还代表那些数?(让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更全面和深刻)
三、运用新知,课堂作业
1.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先自己读读,并举例说说是什么意思?全班订正后,同桌间自选5个互相说说。
2.课堂活动第2题。同桌先讨论,然后反馈。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负数。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1、4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2、3题。
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
正数:20、22、14、 +8844.43…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2、-30、-10、-15、-155…
人教版《春》教案篇3
学习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背诵6—8自然段。
课前准备: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状况。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读题。
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要求:
a、通读课文2~3遍,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b、画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c、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画出描写不同场面的连接句。
d、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
三、交流。
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
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自由读课文。
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书写生字及词语。
练习读熟全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一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画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找出描写人民群众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练习背诵第7自然段。
二、篡阅读第三段
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人教版《春》教案篇4
教材内容分析:
?一面五星红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中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描写了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文本语言内敛深沉,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内心情感,教学时要通过自读自悟──移情体验──朗读品悟,获得思想的启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变化。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敬和热爱,也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3.情感目标:懂得尊重和爱护国旗,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
难点:学习用外在神态、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快乐识字。
整体感知,学习第1-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带入情境。
1.数量词练习:一()新大衣一()面包一()生命一()爱
2.谈话:这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承载着中国人的骄傲、中国人的感动、中国人的自尊,也承载着很多感人的故事。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其中一个发生在中国留学生的身上的有关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
3.播放课件,师生共同回顾“我”遇到的处境。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先是数量词的学习,为了后面的三次选择做铺垫。然后,老师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情境,并采用课件引入,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自然引入课文。)
二、从三次选择中,悟爱国之情。
当“我”饥肠辘辘的走进面包店后,发生了什么事呢?自由朗读课文第4至12自然段,找找你最有体会的句子,写写感受。
(一)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品读句子。
▲饥寒交迫,首次选择。
1.品“我”首次选择的句子。
2.体会当时“我”的饥饿。(相机减少板书)
(设计意图:当“一件新大衣”从黑板上消失时,让学生体会失去的滋味,这种递减的是心情的`逐渐沉重,是无法承受的选择!从不公平的交易中,感受“我”当时的饥饿和无奈。)
▲面对国旗,取舍两难。
1.品读“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解下来,再展开。”
①理解“犹豫”,结合动作词,感受内心的挣扎。
②指导感情朗读。
2.品读“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①理解“愣”、“久久地凝视”。
②揣摩“我”的内心世界:“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
③反复品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悟隐藏其背后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突显人文性原则。)
▲最终选择,令人敬佩。
1.品读“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①通过“摇摇头”、“吃力”、“趔趔趄趄”动作词,感受“我”身体的虚弱。
②仔细品读,领悟作者选择时态度的坚定,爱国情感的深厚。(相机减少板书)
③体会用外在神态、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心灵,从而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经过几次思想挣扎后最后保留的精华,带给了学生心灵的震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这句话,从中体会“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外在神态、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手法。)
(二)回归整体,配乐深情引读关于描写红旗的三段话。
(设计意图:这个片段,体现了从整体入手,局部指导,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使朗读更有效。)
三、从态度变化中,感敬重之情。
1.默读课文,找老板态度变化的句子,对比体会。
2.小组交流,品老板的态度。
(设计意图:在自读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品读、对比感受老板前后态度的变化为引出重点作好铺垫。)
3.出示老板态度变化句子,感受敬重之情。
4.小记者采访。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探究、品读相关句子,由文悟情,由情赏文,使学生在读、思、议、演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并且抓住文中的空白点进行语言训练,努力创设扎实的语文课堂,突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原则)
四、总结提升。
(设计意图:总结谈话,文情交融,感悟升华)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同学们,你们又曾经在哪里看到这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
2.课件再现五星红旗在各地高高飘扬的图片。(背景音乐《红旗飘飘》)
3.小练笔。
(设计意图: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学生在感人的氛围和爱的旋律中,深刻地领悟文章的主旨,真正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随笔练习,在学生真正地感受浓浓的爱国之情后,从而生成自己的爱国情,既可以提升情感,又可以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六、作业。
1.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2.推荐阅读《五星红旗的故事》。
(设计意图:课后的习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进一步渗透爱国之情。)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呈逐层递减的态势,黑板上剩的内容愈来愈少,突现课文中震撼心灵的爱国之情。我力求突出课文重点,用国旗和心形图案形象地展示“爱国”的主题。)
人教版《春》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2。理解根号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
3。通过本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乘方和开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体验各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教学难点: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提问
1。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应为多少?
2。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3。一只容积为0。125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棱长应为多少?
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求底数的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下面作一个小练习:填空
1。()2=9;2。()2 =0。25;
5。()2=0。0081。
学生在完成此练习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丢掉负数解,在教学时应注意纠正。
由练习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二)平方根概念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
用数学语言表达即为:若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
由练习知:±3是9的平方根;
±0。5是0。25的平方根;
0的平方根是0;
±0。09是0。0081的平方根。
由此我们看到3与—3均为9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
()2=—4
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下面总结一下平方根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三)平方根性质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3。负数没有平方根。
(四)开平方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
由练习我们看到3与—3的平方是9,9的平方根是3和—3,可见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其他运算法则不同之处在于只能对非负数进行运算,而且正数的运算结果是两个。
(五)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叫做被开方数,2叫做根指数,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的平方根合起来记作,其中读作“二次根号”,读作“二次根号下a”。根指数为2时,通常将这个2省略不写,所以正数a的平方根也可记作“ ”读作“正、负根号a”。
练习:1。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26②247③0。2④3⑤
解:①26的平方根是
②247的平方根是
③0。2的平方根是
④3的平方根是
⑤的平方根是
人教版《春》教案优秀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