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教师所写的教案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报喜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望庐山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望庐山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五自然段,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
2、进一步认识过渡句,体会它的作用。
3、理解课文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紧扣云雾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趣(1分钟)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是多么令人心醉(板书)。有同学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庐山云雾为什么会如此令人心醉?”今天就让我们也走进庐山,去领略探究庐山云雾,去解开这个谜。
二、创设情境,进入角色。(5分钟)
1、读读课文3、4、5自然段,想一想,同桌再议一议,每个段落分别写的是在什么地方看云雾。
2、交流:
师:第三自然段写的是在——山间路上看云雾,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在——山镇牯岭看云雾,第五自然段写的是在大天池看云雾。板书(山间路、牯岭、大天池、)
3、师问:哪个地方的美景你印象最深?
(生:山间路;生:牯岭;生:大天池)
(生发表不同意见。师:我们现在站在大天池,云海就在眼前,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它为什么会令人心醉?)
三、体验庐山云海的美,教学第五自然段(12分钟)
现在让我们拿起照相机去把令人心醉的景色拍下来,你选哪些画面拍呢?老师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自己反复读一读,划一划,然后同桌议一议。
1、自读体验美,同桌交流。
2、协作交流感悟美。
基本流程:
(1)说照片
(师:现在请你介绍一下,你拍了哪个画面的照片。生:……师:能不能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你拍的照片。生读。)
(2)出示照片(看照片,说照片)
(师:这是某某同学拍的照片,真令人心醉啊,谁来说说照片上哪些地方令人心醉。生1:生2:……)
(3)读照片文字
(师:(如果学生说不清)照片真美,我们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清楚,咱们来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体验一下这种令人心醉的美感;(或)真是一张令人心醉的照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体验一下这张照片令人心醉的美感。)
(4)咬文嚼字,体验文字美
(这张照片哪个地方最美,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读一读,再划一划有关词语,想一想你从这个词中体验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同桌再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5)交流,学生谈体验
(师:你划了哪个词,从这个词中你体验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6)(如果学生说不出)
师:大家再读一读,你还发现了什么?相信你们还会有新的体验。
讲到哪一句随机出示句子。
1)生:每当雨过天晴,站在“大天池”等处俯瞰,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汇成一片汪洋大海。
a、出示相应画面
b、画面上出示文字,读文字
c、自由反复读,划出感受最深的词,想想为什么划这个词,相互说说感受。
d、交流感受:如:生:“汪洋大海”这个词我感受最深,因为写出了云海的气势。
e、品读体验,理解词语:俯瞰(),转眼间(时间短)汇成(四面八方)万顷、一片、汪洋大海(面积大)
那么大面积的白云一下子从四面八方汇成云的海洋,那是多么……
真可惜这样的画面,速度太快我们没有办法拍下来,类似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
2)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句式:词语:云海茫茫、波涛起伏、出没)
a、学生说拍了哪个景的照片
b、出示照片,欣赏照片(你们看这就是他拍的云海,你们感觉怎么样?)
c、生欣赏照片
d、师出示文字。“云海……小岛”
e、咬文嚼字,体验感悟。
师:把句子反复读读体会一下,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
f、齐读,感悟
3)特别是太阳照耀下的云海,更是绚丽动人。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燃烧在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之上,将云絮染上斑斓的色彩。微风吹拂,云絮好像仙女手中的彩练;又如万朵芙蓉,竞相开放。(感受云海的“色美”与“形美”)
a、生:我拍了太阳照耀下的云海这张照片……
b、师:请你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你拍的照片
c、学生初读
d、师出示照片欣赏照片(这是某某同学拍的照片,真令人心醉,谁来说说,它为什么让你心醉?)
e、生说
f、师出示文字(多媒体)
g、齐读
h、这张照片哪个地方最美,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读一读,再划一划有关词语,想一想你从这个词中体验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同桌再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i、生发表不同意见
j、理解斑斓、云絮翻飞、银涛雪浪、火球、燃烧、染
k、理解比喻句,展开联想
(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l、师:场面壮观,色彩绚丽动人
出示“庐山云海中最壮观的要算云海”
师:用哪个词概括一下令人心醉的原因。生:壮观。师:加上最。
(三)师:说说你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在哪里拍的。
生:回答(理解“俯瞰”、“尤其”)。
(四)第五小节梳理(先讲时间地点,再讲云海的美景),作者写庐山云海就是先介绍了时间、地点,重点描述了云海壮观的画面,咱们再把这一段读一读,去感受庐山云海的壮观吧!
(五)配乐读
三、体验雾美,学习第三自然段(8分钟)
过渡:庐山的云海确实壮观,令人心醉,刚才有同学对山间路上看到的雾印象很深,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速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雾的特点。
1、速读
2、交流(说特点:瞬息万变,趣味无穷)理解“瞬息万变”
3、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句写出了庐山雾的“瞬息万变,趣味无穷”划一划,同桌议一议。
4、交流
5、协作交流感悟美:
(1)生读,随机出示多媒体画面
(2)反复读,你读懂了什么?
a、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生:“刚刚……转眼间……”)说明变化快。
b、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重点品读)
(3)学习“雾来时……去室时……浓时……稀时”
a、生:我觉得(……)这句话写出了雾的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b、师:整体感知:反复读一读,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c、交流:生说。“雾来时……去时……浓时……稀时……,比喻)
d、细读,品词品句
e、一边播放录象,一边说感受。
师:雾来时……生:风起浪涌:师:(出示画面)你感到浓雾的气势……生:风起浪涌,气势很大。师:读雾来时。
师:雾去时,你感觉到了什么?生:飘飘悠悠(理解体验)
依次体验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体验飘逸外衣
f、欣赏读(配乐)
四、体验雾气的美丽,学习第四小节(5分钟)
过渡:庐山的雾,真是瞬息万变,趣味无穷,那么山镇牯岭的雾气呢?
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句写出了雾气的令人心醉,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与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感受。
理解“朝夕相处”随机出示--朝夕相处
1、交流读。
重点学习:a、庐山雾时而冉冉升起,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时而雾气团团相衔,浮游荡漾。(理解冉冉升起,终日,团团相衔,浮游荡漾)
b、牯岭一半隐进仙境,一半留在人间。
c、句式:时而……时而……
a 生:我觉得…………
b 师出示“雾气团团相衔、浮游荡漾”“一半……一半……“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词句
d 细读文字,小结:特别有感情,时间长
五、梳理
刚才我们从九江出发,来到庐山,在山间路上领略了庐山浓雾的——瞬息万变,趣味无穷;又来到半山腰的山镇牯岭感受了庐山雾在牯岭的时间长,最后我们来到山顶的大天池,去领略了云海的壮观。
当我们体验到了庐山云雾的特点之后,也就回答了上节课庐山云雾为什么会如此令人心醉这个问题了。
六、整体感悟令人心醉的庐山云雾,(5分钟)
让我们再去感悟一下这令人心醉的庐山云雾,再读3、4、5自然段(音乐)
七、课堂小结(1分钟)
1、说感受:欣赏了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你有什么感受呢?(出示句子:望着这美丽的庐山云雾,我真想……)
2、质疑:上一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这节课我们解决了。那么在我们脑中是不是又有新的疑问产生了呢?(生问:……)这样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的问题咱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3、拓展,提供信息:庐山云雾是庐山的一绝,庐山象这样的美景还有很多,有机会大家可以去上上庐山旅游网,去领略一下庐山的美;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像庐山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咱们有兴趣可以上中国旅游网,去领略一下祖国美好的河山。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看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3、感知总分段结构的特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喜欢)那你都去过哪里?
生:我去过……
2、你觉得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美不胜收、风景如画、山清水秀)
3、说到旅游,谢老师要给大家推荐一个好地方。它就是(点击)位于我国江西省九江市南边的(庐山)板书(庐加拼音)。
4、指名读。(两名)。“庐”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广加一个户。
师:庐半包围结构,广字旁的撇要写的长一点。(师描广字)。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一)第一自然段
1、庐山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那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请小朋友自己来读一读关于庐山的这段介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
生自读。
2、师: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还有(云雾)。
(1)师:谁能来读准这些词语?指名读。评价:字音准确,声音响亮。谁再来试一试?
(2)瀑是我们要学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三点水加暴。
师:从山壁或河床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来的水,我们就叫瀑布,所以瀑是三点水旁,那它右边的暴,特别难写,谁来说一说暴怎样写?
生:暴这样写:竖提、点、提、撇、点。
师:伸出小手,我们一起来写一写瀑。齐书空。
(3)师:在庐山的这些景物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云雾。
师:(板书:的云雾)文中说这是怎样的云雾?(变幻无常)。
谁来读一读这个词语?指名两名。
师:幻生字怎样记住它?
生:幺部加横折钩
师:你能为幻找一找词语朋友么:
生:幻想、梦幻
师:这些云雾变化多,而且没有规律这就叫(生:变幻无常)
师: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受。
师:谁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指名两个,齐读。
师:读准了这些词语,你会把这段话读得更通顺。自读。指名读。齐读。
师小结:
庐山峰奇山秀,瀑布文明中外,但最神奇的还是(生:庐山的云雾)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庐山的云雾,去感受她的神奇魅力。
望庐山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找出段落的关键语句,借助它理解段落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的,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用上“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
4、迁移阅读图书中的《庐山的云雾》。
二、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复习导入
1、看地图,知道西沙群岛的方位。简单交流搜集的资料。
2、回顾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二)品读课文,精读悟法
1、默读2—5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2、全班交流:每个自然段都围绕一个意思写,有的自然段有明显的中心句。
第2自然段: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第4自然段: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第5自然段: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其中第3自然段写了“珊瑚、海参、大龙虾”,可以和第4自然段合为一个方面——“海底生物”。
板书:海水海底生物鸟
3、品读第2自然段的“海水”。
(1)理解“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如果给“五光十色”换一个词,哪个合适呢?文中具体怎么写的色彩呢?
(2)交流: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美丽的景象呢?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因为——(海底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所以——(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4、重点品读3、4自然段,学习“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将事物展开写具体。
(1)读句子,说发现: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
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
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
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2)欣赏珊瑚的图片,补充原文。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有的,有的。
(3)再读第4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鱼多的?抓住“成群结队”、四个“有的”、“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关键词句体会鱼的种类多、数量多。
(三)关注语用,迁移运用
1、看图说话。
(1)仔细观察图片,从四幅图中选择一幅,说几句话,注意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说。
(2)同桌之间先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例如图1:海底的鱼快乐地生活着。有的鱼在向下俯冲,有的鱼在窃窃私语,有的鱼,有的鱼。
(学生也可以不用“有的……有的……”的句式来说,但是要围绕一个意思表达。)
2、先说后写,完成课后小练笔。
结合同学们刚才说的,选择一幅图写一段话。
3、全班交流展示。
(四)拓展阅读《庐山的云雾》(《旖旎风光》第37页)
1、自读文章,你能找出段落的中心句吗?文章介绍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中心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形态多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变化快
2、朗读积累比喻句: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
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巨大的天幕。
(五)布置作业把文章中自己最喜欢的部分介绍给别人听。
三、板书设计
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水海底生物鸟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望庐山教案篇3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精读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外变,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初步认识总分构段方式,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认识总分构段方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有( ),有( ),有( ),有( ),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 )的色彩。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 ,漫步山道, )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象 。
2.庐山云雾的神奇现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留连往返、回味无穷。那么庐山的云雾到底神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品读课文,感受姿态美
(一)品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是怎样描写庐山云雾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一找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生交流、点拨: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也叫总起句。指名读2—3位
2、谁来解释一下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这里指庐山云雾的样子很多) 板书:千姿百态
谁来读好这个词语(3位),齐读
3、庐山云雾的样子很多,千姿百态 ,这就是它的特点。
接下来请同学们再读第二段,边读边画出这段中具体写了庐山云雾的哪几种姿态?生答,四种像这种围绕一句话展开具体描述的构段方式我们把它称为(总—分)
4、作者是怎样来描绘他看到的景象的呢?请你再美美地读读这些句子,你最喜欢哪一句?(出示第二自然段)为什么喜欢?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指名读、齐读)
评:老师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你很喜欢笼罩山头的云雾!
青山白雾,很美!
神奇,这么大的山顶戴着绒帽确实很神奇!
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腰间的一条条玉带。(指名读、齐读)
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指名读、齐读)
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指名读、齐读)
这些句子都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给人以生动形象的画面,这样动人的语句都快把人们的心带到庐山去了。
5、可是老师有个地方不明白了,同样是云雾,作者为什么一会儿把它比作帽子,一会儿比作玉带,一会儿是大海,一会儿又成了天幕了呢?(原来作者是根据云雾所处的不同位置展开了想象)
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来填一填。
6、这些调皮的云雾,这里,那里,都有他们的身影,你觉得庐山的云雾还像什么呢?(说话练习)
除了像动物,还像什么?
7、同学们真会思考!云雾的样子这么多,难怪作者要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它了!你想把这么美妙的语句读好吗?自己先练读一下,待会儿老师请你来表现一下,好吗?
8、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这些千姿百态的云雾,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师配乐范读) 齐读
9、你们能尝试着将这个自然段背一背吗?
(二)品读第三自然段
1、除了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还给你怎样的感觉呢?
2、通过阅读,你好像真的去庐山走了一回,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另一个风貌——瞬息万变(板书)。
3、(出示第三自然段)你从这个词语觉得了庐山的云雾怎样?(变化得非常快!)除了瞬息万变,你还从哪些词语或是语句中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变化之快呢?(课件相应有表示:刚刚,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谁能将这些词语读好的?读好了词语,你能试着将这段文字读好吗?赶紧先自己试试看!(生练读)谁想来读?(2-3个同学)我们一起来!
4、云雾变化得是这样的快,你能想象一下,它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吗?(播放相应的图片或是影片)你可以先和身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的想法,老师也想和更多的小朋友交流一下呢!
5、学生交流,评价,鼓励。
6、请看:我们再来看这个自然段,边看边思考,这个自然段在构段方式上与第二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点呢?你能说得具体些吗?
7、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秀丽的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同学们,刚才的学习让我们着实领略了庐山云雾的多姿与多变,它简直就是一位高明的魔术大师,为景色秀丽的庐山增添了神秘的感觉。让我们再来读读走进庐山的感觉:(齐:在山上……;漫步山道……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都用了总分的写法。第一句是中心句,其它几句都是围绕中心句层层展开,具体地描写这个特点。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总分的写法写一写。
1.同学们的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
5.天上的白云千姿百态。
你们还愿意离开吗?是啊,真舍不得离去,真令人—— 流连忘返请看:(出示第四自然段)走到这,都会想发出这样的感慨的(读好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1、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吸引了许多的游客,我们一起来用动听的声音向大家介绍神秘的云雾吧!
2、齐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被这美景所吸引,所以很多诗人来到此地,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现在老师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两首。出示古诗,范读,齐读。
六、作业
背诵2、3自然段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展示目标:(2分钟)
学会生字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请在5分钟内完成):
a、认读生字,读准字音,练习组词。
b、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文中的10个词语。
c、自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情况(10分钟):
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及时正音。
b、说说你懂得了哪个词语的意思?
四、朗读课文,讨论课文大意。(8分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同桌互读,把课文读流利。
五、课堂作业(15分钟)
1、抄写生字。
2、练习感情朗读课文,将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3、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示目标:(2分钟)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出示教学目标: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语等学习方法体会庐山云雾的奇丽。
二、指导自学
(一)、精读课文第一节:(4分钟)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出示自学指导一)
思考:第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什么?
2、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3、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到吗?试着读一读。
(二)指导学习第二小节:(出示自学指导二)(6分钟)
1、自由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一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画出相关的句子。
3、找出比喻句,说一说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
(三)、精读课文第三小节:(出示自学指导三)(5分钟)
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小节。
想一想:这小节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变化又快又多)
3、自读,找出描写云雾变化快变化多的句子。?
4、想像一下,庐山的云雾还可以变成什么?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哪个词语说明此时的作者忘记了回家?这时你想说什么?
(五)、知识拓展(2分钟)
出示关于庐山的相关图片。
三、拓展运用,我是小导游。(6分钟)
1、同桌互相练习向游客介绍庐山的云雾。
2、谁来当小导游,向我们介绍你眼中的庐山云雾?
四、课堂作业。(15分钟)
1、朗读、练习背诵课文。
2、仿照第2、3小节的写法,围绕公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写一段话。
3、让我们来当小画家,把庐山云雾画下来。
五、说板书设计:本文的板书主要抓住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形态美和瞬息万变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庐山的云雾、对祖国壮丽河山深深的热爱之情。
(附:板书)
千姿百态
14、庐山的云雾 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望庐山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5自然段,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
2.理解课文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紧扣云雾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重点句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庐山云雾以其特有的奇异景象赢得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千古名句,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庐山,去领略趣味无穷的.庐山云雾。
2.谈话(1)初读了课文,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感受庐山云雾的美,我们应该着重研究课文哪几个自然段?(3-5)
(二)分赏课文
(1)师生共同欣赏第三自然段。①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美丽的庐山云雾有什么特点?②检查交流。
a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庐山云雾变化快?投影重点句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进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b.抓重点句深入感知神奇美。□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雾来是怎样的景象?理解"风起浪涌",指导朗读。□哪句话写出了云雾"飘飘悠悠"的景象?哪个词与"飘飘悠悠"的含义相近?□这两个词又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
③欣赏动感录像,要求:边看边用书上的语句说说画面的内容
④指导朗读投影: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进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a.自由试读一抽生朗读--男女分读
b.句子比较(出示比较的两个句子),体会格式对称、节奏整齐的韵律美和恰当的比喻使句子更生动--朗读体会(齐读),背诵重点句子。
c.小结特点:(板书)变化快
(2)讨论欣赏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庐山云雾还有什么特点?
2.交流汇报。
①有什么特点?板书:时间长②你从哪些词句中领悟到这个特点的?(投影首句):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云雾出现的时间很长?(解释"朝夕相处")→你能把这个特点读出来吗?(个别读)→那又是一种怎样奇妙的景象呢?
读第二句话。评价,齐读1、2两句话→而此时的山镇牯岭是一半隐进仙镜,一半留在人间。投影:牯岭图片3.学法小结:找特点、读特点。
(3)独立欣赏第五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按学法自学课文第5自然段。
2.交流说特点:(板书)壮观3.找句子朗读体会。
①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云雾壮观的?(生说句子:相机投影两段重点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两段句子中挑选其中一段句子讨论学习怎样朗读才能读出"壮观"的特点,综合本小组的意见,每一组推荐一名代表给大家示范朗读。
③交流、指导朗读。a.抽生朗读第一组句子,评价点拨:□理解"万顷白云","青峰秀岭"怎么会变成"小岛"的呢?投影:图片感知□哪个字写出云雾的壮观?("海")
④指导个别朗读,齐读。b.哪些小组是研究第二段句子的?□抽生说:你们怎样体会到云雾壮观的?□师点拨:"银涛雪浪"真的是指大海中银白色的浪涛和雪白的浪花吗?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吗?(生想象描绘)投影:图片感知
⑤你能读出这种壮观美吗?指导个别朗读,评价,齐读。庐山云雾是否真的像同学所理解得这样气势磅礴,绚丽多彩,我们再来看一段画面。
(播放动感录像)⑥生配乐朗读第5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1.这样壮观美丽的云雾我们平时能看到吗?难怪游客初见到它感到十分的--板书:神奇
2.生联系板书,小结所学知识。
3.学到这里,同学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这样神奇美丽的庐山云雾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学习"
(四)课堂练习摘录3—5自然段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后随感:
?庐山云雾》是一篇优秀的写景散文,作者用华丽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因此,我确定为"读中悟情,以读抒情"的散文学习策略,在萧山市第九届小语年会的观摩教学中得到与会专家和同行的认可。具体教学有两特色: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多媒体情景化教学,降低感知难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重点突破,学法迁移通过抓重点,自学课文第3自然段,初步形成学法,并自学课文头5自然段,巩固学法。在师生互动的生动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望庐山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本文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的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课文层次分明,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流连忘返”造句。
3.体会文中总分构段方式的好处,初步学会运用。
4.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比喻、排比手法的妙处,体会文中总分构段方式的好处,初步学会运用。
3.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概括段落大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弄清“瀑、罩”等字形,写好钢笔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段落大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一、组织教学,聚焦课堂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美丽的祖国有许多的名山大川,今天啊,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庐山(板书:庐山),去欣赏那里的迷人景色。(出示图片)
2.庐山的景色是秀丽迷人的,但最让人流连忘返的还是那变幻无常的云雾。(将课题补充完整,“庐”字正音)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欣赏,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并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意思准备好相关的社会语境。)
三、初步感知, 正确读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圈画出来,利用课后生字表或认识、理解这些生字词,并将这些字词多读几遍,读准为止。
(2)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交流反馈。
(1)出示生词,指名认读。
庐山 瀑布 幽谷
游览 笼罩 弥漫 遮挡
似乎 系 漂浮 瞬息万变
一泻千里 一屡轻烟 四蹄生风
千姿百态 变幻无常 流连忘返
注意读好平舌音“似、姿”,翘舌音“罩、遮、瞬”等字。注意读好多音字“系”在本课中读jì。
(2)指名、开火车分段读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用笔做标记,读得好的地方,我们向他学习,不足的地方,呆会儿我们当小老师帮他。
a.读好长句,注意停顿: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b.理解词语:
如: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
(设计意图:读好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此基础上理解不懂的字词,为下面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做好准备。)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学们,课文我们已经读了好多遍了,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如果说不清,还可以再读读课文,想一想每一小节写了什么内容。
2.根据以上思考,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黑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第二部分(2、3):详细介绍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
第三部分(4):总结全文,写人们对云遮雾罩的庐山的喜爱。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通过老师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厘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学习第一部分
1.从第一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2.庐山游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为什么作者偏偏喜欢云雾呢?云雾又给庐山增添了怎样的色彩呢?
3.的确,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出示图片,引读):在山上游览( ),漫步山道,( ),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像( )。你能读出庐山这一份神秘美吗?指名读,集体读。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抓住“变幻无常,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等词语,整体把握庐山云雾给人留下的印象。然后,通过看图,读文,想象,让学生置身于其间,提醒庐山云雾无处不在有变幻无常、飘忽不定的神秘感。)
六、指导书写,写好钢笔字
1.自由认记,想想怎样巧妙记住这些字,写好这些字。如:
瀑:左右结构,右面下部不要写成“水”。
罩:上下结构,上面的“罒”应写在田字格上半格的.中间,写得扁扁的。
2.指导书写这些生字。
3.自由练写,老师巡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比喻、排比手法的妙处,体会文中总分构段方式的好处,初步学会运用。
3.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比喻、排比手法的妙处,体会文中总分构段方式的好处,初步学会运用。
2.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聚焦课堂
二、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读题导入,复习词语:
腾云驾雾 变幻无常 千姿百态
飘飘欲仙 瞬息万变 流连忘返
2.回忆课文内容,将这些词语填入下面这段话中。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漫步庐山,你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庐山因为有了这(变幻无常)的云雾,更加令人(流连忘返)。
(设计意图:读词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用选词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
三、研读课文,感悟语言
?先睹为快】
1.这庐山的云雾到底怎样呢?让我们先去看一看吧!出图欣赏。
(设计意图:学生对庐山云雾的景观不是很了解,所以先欣赏景色,为课文学习植入背景认知。同时,也为更好地学习作者描写庐山云雾的选材策略和写作手法做好准备。)
2.多美的庐山云雾啊,怪不得作者会说:漫步山道——学生读。那么在作者的笔下,庐山的云雾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走课进文,走进庐山的云雾!请同学们打开书,放声读文2、3自然段,用心感受。
3.指导交流:庐山的云雾是怎样的呢?学生说。
过渡:下面,让我们去细细欣赏着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吧!
?千姿百态】出示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段内容吗?其实在这段话中,就有一句话表达了你的意思,找找看。
小结:这样的句子我们称为“中心句”。划线。下面的内容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这样的构段方式,我们称为总分结构(板书:总—分)。
2.那你知道(点红)“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吗?指名说。这段话具体描写了云雾的哪些姿态呢?默读这段话,思考问题并圈划出相关词语。(板书:读、思、划)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说说(板书:说)。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交流:绒帽、玉带、大海、天幕。
3.作者把庐山不同方位的云雾比作了不同的景物。你最想读好哪一个比喻句?生读。你在读这个比喻句,你是怎么想的?看图片。谁也来把这份神奇、这份美读出来。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通过说说、读读的方式,感受语言的优美,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
4.庐山的云雾真是千姿百态啊!你们看:
云雾笼罩山头,它像___________;
云雾缠绕半山,它像___________。
云雾弥漫山谷,它是___________;
云雾遮挡山峰,它是 。
(1)生记忆、交流。
(设计意图:提炼比喻内容,为下面的背诵做准备。)
5.这里有一些动词(点红),能不能换一换?为什么?读读看。老师给你一点提示(点蓝地方名)。
指导交流,小结:不行,相应的地方要用相应的动作。
6.这么准确的比喻,这么优美的语言,这么神奇美丽的庐山云雾,让我们把它们牢牢记在心里吧!(板书:背)
指导背诵第2自然段。
小结学法:刚才,我们通过读课文、想问题、划词句、说想法、背优美语段的方法学习了第2自然段,下面让我们用这个方法再来学习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读、思、划、说、背”这一方法品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到这一自然段的层次分明,感受到庐山的云雾在山的各个地方有不同的形态,边读边想,入情入境,体悟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体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并背诵积累。)
?瞬息万变】
1.指名读。细心的同学肯定会发现这段话与刚才那段话的构段方式是一样的,也是(指板书)总分结构。谁能用刚才的方法找一句中心句来概括这段内容?
2.那(点红)“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呢?你们从哪里能看出它的变化多、变化快呢?默读这段话,划出关键词语。
3.指导交流,相关点红:
a.你们是从哪些关键词语看出它的变化速度很快呢?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b.变得这么快,那它究竟变成了什么东西呢?(轻烟——银河,白马——冰山)这些都是真的吗?(不是,都是作者想象的。)难道作者只想象到了这些?(……)还可能会变成什么?请你也来想象一下。
根据句式想象说: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 ,
转眼间就变成了 ;
明明是 ,
刹那间又变了 ……
总结:正因为有了这姿态万千、瞬息万变的云雾,才使得秀丽的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也正因为有了这云雾,才使得那些置身其中的人们产生了一种羽化成仙的感觉,让人们来了之后都不舍得离开了!
?流连忘返】出示最后一段。
1.让我们一起再来赞一赞这云遮雾罩的庐山吧!齐读。
2.到底是什么让人们“流连忘返”的呢?(庐山的云雾)是啊,如果对庐山云雾这类自然景色产生热爱之情而不舍得离开,我们就要用“流连”这个词(出示:流连:用于自然景色、名胜佳境等),那如果对我们的母校非常热爱而不舍得离开,改用哪个词呢?(出示:留恋:用于故乡、亲人、母校等)
3.其实,庐山不仅云雾让人如此流连忘返,其他的景色也是让人——流连忘返。它不仅迷住了我们,还迷住了大诗人李白,出示《望庐山瀑布》,齐诵;还迷住了大词人苏轼,出示《题西林壁》,齐诵。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学习方法的巩固,学习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一方面体会庐山云雾变幻之快,另一方面感受到作者想象的丰富和语言的准确。)
四、介绍景物,迁移写法
1.那在平时的生活中,还有没有让你“流连忘返”的景物呢?
2.下面请你仿照课文2、3自然段,用上“总分结构”介绍一下这个让你流连忘返的美景吧!
3.指导写,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美景”的练习,内化课文内容,渗透“总——分”构段的写作方法。)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摘抄、背诵2、3自然段。
2.完成本课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积累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望庐山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