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7篇

时间:
Fallinlove
分享
下载本文

优秀的教案是能够规范教学流程的,在我们日常的教学生涯中,难免会遇到要写教案的情况,下面是报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7篇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类比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学具准备:

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半圆小旗

教学过程:

一、 沟通点、线、面、体之间关系

1、 多媒体出示:带着问题欣赏奥运会场景,

问题:2008.8.8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召开,当天晚上8:08的开幕式,看了吗?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开幕式好吗?这些图中有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吗?

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这些点线面体它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第一个任务。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奥运会开幕式的镜头入手,很自然的把点线面体这些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就存在于身边。)

2、点动成线

我们看看燃放烟花的图片,烟花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可以看到烟花是很多点运动形成,成了一条条的线)。

看过流星吗?流星划过星空会形成什么?(演示多媒体)

同学们还可以自己举个象这样的例子吗?(风扇转动,风扇上的一点快速转动成一条曲线;车轮上的蝴蝶结经过转动后成一条曲线;射击时子弹的运动轨迹)

刚才同学们举的例子都说明了什么?(点快速运动可以形成了一条曲线或者直线)。

3、线动成面(演示多媒体)

奥运会期间,中国迎来了很多运动员和工作人员,这么多人他们只能分住在不同的酒店、宾馆。而各个比赛地点离住所较远,他们要从住所到各个比赛地点,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汽车)

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上的.雨刷,雨刷可以看成一条什么?(线段)现在让我们来观察雨刷擦玻璃的过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雨刷擦过的面是个扇形,雨刷经过旋转会形成一个平面),

偏平的油漆刷子,刷子涂过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

可以自己在举个例子吗?(线编织而成布;卷轴展开时)刚才举的例子都说明了什么?经论:线经过运动会得到一个平面。

4、 面动成体(演示多媒体)

比赛完了,运动员们回到酒店,他们开门了,你们看酒店的旋转门,观察这个旋转门,你们想象得出这个门经过旋转后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吗?

拿出制作的小旗,有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半圆小旗,这些都是平面图形,先来看长方形,猜猜它转动后成什么图形,(圆柱)想不想自己尝试一下?向一个方向旋转,转动小旗。你发现了什么?绕哪里旋转?(长方形以它的一条边为轴旋转形成圆柱)。

想象一下,下面的两个图形,绕轴旋转,会形成什么样的立体图形?

刚才我们把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半圆小旗,经过旋转分别成了什么立体图形? (圆锥、圆柱、球体,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常见的一些立体图形)这些立体图形是如何得到的?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5、 总结

能用自己话总结一下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吗?(板书:点---线---面---体)

(点运动形成线,线运动形成面,面运动形成体。)圆柱形的压路机经过旋转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的面,长方形的面经过折可以得到一条线段,那如何做可以得到一个点呢?点是构成线的基本要素,线是构成面的基本要素,面是构成体的基本要素,这里点是最基本的要素。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动态的知识,使学生在动态中充分感悟点运动形成线,线运动形成面,面运动形成体,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建立模型

颗件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体,在这些立体图形中,长方体、正方体我们已经研究过它们的特征、还学过表面积和体积。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外两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师板书课题。)

1.圆柱的认识。

①把你们准备的圆柱体举起来给大家看看。下面我们就研究一下圆柱到底有哪些特征。

②师将圆柱体透视图贴于黑板。

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观察圆柱体有什么特征?先独立观察,然后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

④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有序地总结圆柱体的特征,并在圆柱透视图旁板书。

2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2个圆

1个侧面,是曲面,展开是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无数条高

(在教学侧面展开图时,师让学生用剪刀将圆柱形纸筒剪开,体会沿高剪,展开后是长方形,斜着沿直线剪,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

(在教学圆柱的高时,先拿出高矮不同的两个圆柱体,让学生描述什么是圆柱的高,有几条高?体会圆柱有无数条高及为什么圆柱有无数条高,再让学生指出透视图上圆柱的高)

⑤学生边总结圆柱的特征,师边演示课件,介绍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圆柱、圆台、圆锥的过渡与比较。

师课件出示圆柱透视图,演示上底面逐渐缩小,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现在还是不是圆柱?为什么? 师告诉学生这样的形体叫做圆台。

课件演示上底面继续缩小,变成一个点,它叫什么?

3.认识圆锥。

① 能不能和圆柱对比着研究一下,圆锥有哪些特征?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② 学生汇报,师引导学生有序归纳,并在圆锥透视图旁板书。

1个顶点

1个底面,是个圆

1个侧面,展开是扇形

1条高

(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有几条高?先让学生尝试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再让学生尝试在透视图上画出圆锥的高)

③学生总结圆锥的特征,师课件演示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4.圆柱与圆锥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侧面都是曲面。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

不同点:圆柱有2个底面,圆锥有1个底面。形。

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根据你的理解,能不能说说为什么圆柱有无数条高,而圆锥只有1条高?

(设计意图: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之前,我就先让学生制作圆柱和圆锥,所以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学生已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不必教师的讲解,就可以自己总结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样既省时又省力。)

三、练习应用

1.下面哪些形体是圆柱体?

2.想一想,连一连。(课本第四面第四题)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是圆锥体积的2倍,立即引起其他同学的反对:“是3倍”。师: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2倍还是3倍?这是我们下一节课要继续研究的。)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目标,引入本课。

二、探究新知,意义建构

1、看一看

下面几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6000000)②安庆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2500000)③笑笑家的平面图按照一定的比例画在纸上,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

2、说一说

(1)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

(2)在比例尺1:20xx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xx)厘米。

(3)在比例尺1:40000的地图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00)倍。

3、议一议

(1)什么是比例尺呢?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2)比例尺怎样表示呢?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或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比例尺有什么特征呢?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子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②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③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是“1”。

?意图】数学概念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自己发现特征的,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经历知识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有时,比例尺的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大。一个精密零件的长度只有3.5毫米,画在一张图纸上是70毫米,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70:3.5=700:35=20:1

答: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20:1。

2、有的地图上的比例尺用线段来表示。小明家在学校的正西方,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900米。你有办法找到小明家在图上的位置吗?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300米。(在学校正西方向900米。)

3、这位老师从广州坐飞机到北京开会,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

32×6000000=192000000(厘米)192000000厘米=1920(千米)

答:广州到北京实际距离是1920千米。

五、总结新课,整理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四则运算的五大定律和两个性质。

2.掌握积、商的变化规律。

3.能运用这些定律、性质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定律、性质和规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

如何灵活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判断牌、选择牌。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揭示课题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整数四则运算时,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哪些运算性质?(指名回答)

(板书)

加法交换律 减法的性质

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除法的性质

结合律

分配律

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些定律和性质及其应用。(板书: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复习)

(二)复习五大定律

1.提问:这些定律用字母怎样表示?用语言怎么叙述?(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字母公式。)

2.判断下面应用运算定律的过程有没有错误,没错举,有错举,并指出错误所在,改正过来。

投影出示:

(1)(43+25)4=434254

(2)(700+1)68=70068+68

(3)153(220+57)=153220+57

(4)45+(54+55)=54+(45+55)

(5)638+378=(63+37)(8+8)

3.小结:我们运用这些定律时要注意正确。

(三)复习两大性质

1.提问:我们还学习了哪些运算性质?你能把它们用字母表示出来吗?说说它们表示的意思。(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减法运算性质:a-(b+c)=a-b-c

除法运算性质:(a+b)c=ac+bc(c0)

强调除法性质中的a,b都要能被c整除,且除数c不能是0。

2.做一做:在等号后面的横线上填数,○里填运算符号。

(1)157-(27+68)=157-27○_________

(2)3214-537-463=3214-(537○463)

(3)(945+63)9=945________○63

(4)156102=156(100○_______)

指名一人做胶片,其他同学做印好的练习片子,然后投影说结果,并说明根据什么性质。

(四)积、商的变化规律

1.提问:我们在学习多位数乘、除法时,还学过积、商的哪些变化规律?谁还记得?

(1)投影:在乘法里,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就________倍;如果一个因数缩小10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就________倍;或者,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________。

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是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具体体现。)

投影说明:

(a10)b=a10b=ab10=(ab)10

(a100)b=a100b=ab100=(ab)100

(a10)(b10)=a10b10

=ab1010=(ab)1=ab

(2)投影回答: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___________扩大(或缩小)___________的倍数,_______________。

问:你能联系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定律来说明其中的道理吗?(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关系,这也是乘法运算定律的具体体现。)

说明:整数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对小数四则运算同样适用。(只有除法的性质略有变化,a,b都要能被c除尽。)

2.练习。

口答:

(1)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原来的积就____________倍。

(2)把除数扩大10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____________倍。

(3)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里填运算符号。

①3.6+0.85+6.4+0.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4.53-1.64-0.36=_____○(______○0.36)

③7.85.3+7.84.7=______○(_____○_____)

④4.20.7+2.80.7=(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总结

我们掌握四则运算的五大定律和两个性质主要是为了应用,使计算简便,而且要灵活运用。

(六)课堂练习

1.选择题:(投影出示,学生举选择牌。)

(1)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5,得到的差 [ ]。

①增加5

②减少5

③不变

(2)对于2548,小明想了以下几种计算方法,分别应用了( )知识。

2548=25(40+8)=2540+258=1000+200=1200

应用了( )知识。

2548=25(68)=6(258)=6200=1200

应用了( )知识。

2548=25(50-2)=2550-252=1250-50=1200

应用了( )知识。

2548=(254)(484)=10012=1200

应用了( )知识。

①积的变化规律 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③乘法结合律 ④乘法分配律

⑤乘法交换律

追问:哪种最简便?

2.简算,在片子上完成,指名两个同学用胶片做。

① 1.252.5645

=1.252.5(88)5

=(1.258)(2.585)

=10100=1000

② 5.80.7+0.420.07+407

=587+427+407

=(58+42+40)7=1407=20

集体在投影上订正。

(七)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上得很好。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要注意应用我们所学过的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是学生进行简便运算的依据。灵活地运用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不但能提高计算的速度,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所以在复习中,注重学生对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的理解、记忆,再加以灵活运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这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复习中首先要让学生搞清所学过的运算定律和性质有哪些,分别用字母怎么表示,语言怎么叙述,达到全面巩固理解的目的。其间,分别插入适当判断、填空练习,以帮助学生理解及灵活运用。另外,利用积、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使学生在观察推导中理解积、商的变化规律实际上就是乘法运算定律的具体体现,同时,也为简便计算打开多种途径。然后,在学生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出现一组选择题,综合地培养学生运用定律和性质的能力,反馈面也扩展到全班,便于了解多数学生的情况。最后出示两道简算题,让每个学生动手动脑,以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四则运算的定律,是否能灵活地运用。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课本第29——30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五第6-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你想不想继续往下学?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3/7 ×2 5/8 ×1 1/10 ×5

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教学例2

出示例2的图,然后出示条件:

小芳做了10朵绸花,其中1/2是红花,2/5是绿花。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12 “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白是10朵中的1/2,然后出示问题

红花有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求红花有多少朵,就是求10朵的1/2

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学生可能列式:10÷2=5(朵)

在此基础上指出:求10朵中的1/2是多少,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列式解答。

在此基础上教学第(2)题,怎样解决

(2)绿花有多少朵?

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圈一圈,借助圈的过程理解求绿花有多少朵,就是把10朵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决。

10÷5×2=4(朵)

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求10朵的2/5是多少也可以用10×2/5来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指出:

计算10×2/5可以先约分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通过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计算,你明白了什么?

小组讨论:10朵的2/5,也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

计算10×2/5时要先约分,实际上也就是先用10÷5,求出1份是多少,再乘2求出2份是多少。

引导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的第1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涂色,然后列式解答。

2、做练一练的第2题。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五第6、7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8、9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用x,y表示长方形相邻两边的边长,表1是面积24cm2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表2是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

1.根据两个长方形的边长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写完整。

2.填完表以后思考:

(1)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2)表1和表2中,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3.小结:长方形的一条边的长随着邻边长的增长而减少,在变化过程中,面积24cm2的长方形的相邻两边长的积都是24。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长的积都不相等,但他们的和相等。

二、自主探究:

1.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表,你从表中发现什么?

自行车大巴车小轿车速度/(千米/时)106080时间/时1221。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再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

(1)需要的时间随着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交通工具的速度越慢,需要的时间反而扩大;交通工具的速度越快,需要的时间反而缩小。

(2)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因为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积都是120。提问:这里的12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

3、总结。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我们就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

追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

4、想一想。

买苹果的总钱数一定,苹果的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与同桌说说。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4)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5)铺地面积一定,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

2.奇思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的情况如下。

已读的页数1234……剩下的页数797877……

提问:已读页数和剩下页数能不能成反比例?为什么?

3.有600毫升果汁,可平均分成若干杯。请把下表填完整

分的杯数/杯65432……每杯的果汁量/ml100……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分的杯数是怎样随着每杯的果汁量变化的?

(3)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吗?

4.请举一个成反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说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是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小结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它们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我们就说两个量正比例。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乐乐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乐乐的年龄/岁67891011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乐乐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3)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4)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3、圆的面积与半径成正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与同伴交流。

4、分别举一个成正比例和一个不成正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说说。

活动三: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3、强调解比例的书写规范和计算中的灵活性,以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

3∶8=15∶40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师:同学们,进行“物物交换”活动,看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写出你的想法。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这个比例中x是多少呢?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自己动脑写出想法。

(2)小组交流。

2、师:哪个小组展示本小组的想法。

板书:4:10=14:x

解:4x=140

x=35

答: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35本小人书。

3、总结:

师:在比例里,如果已知任何三项你能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对,先写成乘法形式,再求出未知数的值。这种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三、课堂练习

1、解比例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解比例。

(1)6和8的比等于36和x的比。

(2)比例的两个内项是0。4和0。3,两个外项是6和x。

(3)比例的第一项是4,第二项是8,第三项是x,第四项是10。

四、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复习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节课继续整理和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揭示课题)

二、回忆整理,再现旧知。

1。欣赏图案:(出示课件)小精灵:“同学们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显示五个图案,分别为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3页的京剧脸谱、第6页的'紫荆花图案、第7页的花边图案,天安门图案、第五个图案是三个模样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奥运福娃,依次从小到大排成一排。)

讨论交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在这些漂亮的图案中,发现了哪些数学概念?(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花边图案是其中一个图案连续向右平移得到的。

生2:京剧脸谱是经过轴对称变换得到的。

生3:天安门城楼的图案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4:紫荆花的图案是其中一个花瓣绕中心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的。

生5:三个大小不同,模样相同的奥运福娃是按比例放大缩小后得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

提问:誰能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已在不同学段学习了图形变换的知识,所存在脑子中的也是一些零散的记忆,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案素材,分别出示5幅观赏性强,并藏着不同的变换特征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在欣赏图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再现,避免学生空想,不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体会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小学阶段所学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系统地进行整理。在此过程中,感受我国的民族文化。)

三、综合运用,复习旧知

欣赏课本第104页板报花边图案。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些图案大多是设计师们设计的,瞧,这是一位同学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的板报花边,仔细观察,你们知道他利用了哪些变换的知识吗?(出示课件)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他利用了平移的知识,把第一个图形连续向右平移5次就得到了这一排花边。

生2:他利用了旋转的知识,首先在竖直方向,从上至下依次画好三个不同大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将这一组三角形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旋转45度7次就得到了这个图案。

生3:旋转的每一组三角形是依次按比例缩小排列的。

生4:旋转的每一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5:其中的每幅图案是大小不同的三个正方形绕中心点旋转得到的。

小结:这个板报的花边是综合运用了图形变换知识进行设计的。其实人们在生活中利用图形的变换可以设计出许许多多漂亮的图案,让我们至身于这缤纷多彩的世界之中。

(设计意图:在上个环节中将所学图形变换的知识一一再现,回顾特征,这个环节中充分利用书上提供的板报花边图案,呈现的是图形与变换内容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图形变换的过程,并借助多媒体进行验证,发现这个图案综合运用了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知识,从整体上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再次感受到这些变换的魅力所在。)

四、巩固提高,拓展思维

1。做一做。

要求:仔细观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想法。

2。练习二十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有的不只一条。

3。练习二十第3题。

要求:先独立想一想,如果还不能解决,在小组内可以利用学具转一转。(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反馈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空间感较弱的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知道旋转可使一个平面图形变成立体图形,切身体会到变换的趣味性和数学的好玩,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

4。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时请学生演示是怎样画的。

五、小小设计家。

师:今天要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家,利用图形的变换来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请同学们分小组选用学具开始设计,完成之后将你的设计方法说给小组的伙伴听听。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并及时交流。学生作图后展示作品,并张帖在黑板上全班欣赏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本堂课最后,设计一个小小设计家的环节,把本课所复习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乐此不疲的设计图案当中,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加深了对图形变换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领会数学的神奇与玄妙。)

六、评价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有,把你的收获写下来和这节课的作品一起存进成长记录袋中。

七、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第2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求实际距离》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求实际距离》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对长度单位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比例尺?谁还记得什么是比例尺?

2、教师提问

在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比例尺”?让学生举例,并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1、出示信息窗2,学生观看大屏幕。

提问:从屏幕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

2.师:怎样解决雏鹰少年足球队从济南到达青岛时所用的时间?

生可能会答道:

(1)要用路程除以速度。

(2)需要先求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

(3)要求出实际距离,得先量出图上距离。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正确,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解答的?

生:我们组先量出图上距离是4厘米,再用列方程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然后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解法如下:

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

4/x=1/8000000

x=8000000×4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还有不同解法吗?

可能会有学生这样解答

4×8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教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进行鼓励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发言,师生再共同完整的分析这一思考过程。

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挑选出完成较好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其余学生在教师对同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找差距、修改、看齐。

4、师:想想上面的几种解法,说说你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探究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放开思路,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灵活解答。】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利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组织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不仅得以巩固,而且得以运用。】

四、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同时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

板书设计:

求实际距离

雏鹰少年足球队大约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1/8000000=4/x

x=4×8000000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答:大约需要3。2小时到达青岛。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篇6

设计思路:

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是大班幼儿学习的内容,根据传统的教学方法既枯燥又没有真正的理解单双数的实际意义。《纲要》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教育的新目标和教育价值,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生活和和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因此,我通过创设2元超市的情境,让幼儿在富有生活气息的超市中感知理解单双数的概念,在操作中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相互之间以及幼儿与材料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交流、对话,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事物的数量关系,帮助他们整理、归纳所获得的单双数学习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培养幼儿从身边事物中发现单双数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2元超市场景、1——10的代用券,红色水彩笔每人一支、幼儿分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兴趣

瞧!我们已经来到了2元超市,你们来猜一猜,它为什么叫2元超市呢?

二、在购物游戏中体验、感知单双数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数一数,你有几元钱?圈一圈,你能买几样东西?

2、幼儿进行购物游戏,提醒幼儿做一个文明小顾客。

三、在交流与比较中理解单双数

1、讨论:你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有钱多吗?

2、回收代用券:还剩一元的小朋友把代用券送到一边,都用完的送到另一边。

3、集体检验,解决问题:“1”该送哪边?

4、教师小结:

①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2、4、6、8、10这样都能凑成2个2个的数叫双数。

②10以内有5个单数,也有5个双数。

③单数挨着双数,双数挨着单数,它们手拉手,都是好朋友。

四、在游戏与操作中区分单双数

1、寻找身边的单双数

2、分组操作

准备4组操作材料,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

●圈一圈:两个两个地圈,区分单双数。

●分一分:在许多点卡和图卡中区分出单双数。

●转一转:转动转盘,当转盘停下时记录下指针所指的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扔一扔:扔骰子,记录下单双数并写出它的两个相邻数。

3、集体游戏

抱一抱:单数——自己抱自己;双数——找个朋友抱一抱。

五、收拾物品,结束活动。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篇7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什么是比例尺(自学书上内容,学生交流汇报)

出示图例1

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介绍数值比例尺

让学生看图。

“我们经常在地图上看到的比例尺有这两种: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有时也可以写成:1/100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

3.介绍线段比例尺

还有一种是线段比例尺(看北京地图),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km的实际距离。”

4.介绍放大比例尺

出示图例2

“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下面就是一个弹簧零件的制作图纸。“

学生看图,“你知道比例‘2:1’表示什么意思吗?这也是一个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2:1

比较这个比例尺与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都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不同点:一种是图上距离小于实际距离,另一种是图上距离大于实际距离。

5、总结

比例尺书写特征。

(1)观察:比例尺1:100000000

比例尺1/5000000

比例尺2:1

(2)看一看,比例尺书写形式有什么特征。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6、比例尺的化简和转化

“我们再看一下北京地图上的这个线段比例尺,这里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50千米,你会把这个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吗?”

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

“50千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把50千米改写成5000000厘米。

“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5000000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10厘米:10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数值比例尺)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2、完成课文练习八第1~3题。让学生完成第48页的“做一做”。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1”。

四、课堂小结

(本课要点:1、比例尺的意义;2、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互化;3、注意单位名称的改写,如把千米和厘米的换算就是扩大或缩小100000倍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2、经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目标展示。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比的知识,你能说说什么是比吗?举例说明比各部分的名称。

2、今天,我们要在比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新知识(板书:比例)。

3、看到这个数学新名词——比例,你的脑子里产生出哪些问题?

?老师有选择地板书如:什么是比例(或比例的意义),比例的组成及名称,比和比例的区别等。】

4、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我们从学习数学开始,几乎天天都用到等号,你能说出几个含有等号的式子吗?说说等号在式子中的作用是什么?(连接左右两边相等的两部分)

2、自主探究,初步形成印象。

(1)两个比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吗?

(2)你能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可以有用等号连接的比吗?

(3)和你小组内同学交流你写出的式子,并说明理由。

(4)学生汇报。

3、形成概念。

(1)像黑板上我们所列出的这些式子叫做比例。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吗?

(3)老师小结: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4、深化概念,巩固练习。

(1)你认为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吗?(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2)你能抓住这个关键写几个比例式吗?(2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多,并且和别人的不一样。)

?二〉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比例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称?你知道吗?

(预设:学生如果不清楚的话,教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找出黑板上这几个比例的内、外项。

3、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1)把黑板上的这几个比例式写成分数形式。(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2)找出它们的内、外项。

(3)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三〉比和比例的区别。

1、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3、小结: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比例有4项,比有2项。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表示()的式子叫做比例。

(2)、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是不是相等。

(3)、写出比值是的两个比():()和():(),写成比例是()。

(4)、选取48的4个因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2、课本32页国旗尺寸成比例吗?

3、课本33页“做一做”第2题。(用右图中的4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比例的变化有规律可循吗?若有能用已学的知识解释吗?如不能解释,课后请预习课本34页。下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7篇相关文章:

数学六年级教研组工作计划6篇

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6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个人总结6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优秀6篇

六年级数学培优辅差工作总结6篇

九上数学湘教版教学工作计划8篇

六年级上册品德教案5篇

浙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7篇

湘教版一年级音教学计划7篇

浙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7篇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