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不仅是教学的蓝图,还需结合实际情况,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与高效完成,优秀的教案不仅关注知识传授,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报喜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班《我是谁》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班《我是谁》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声音或着装猜出同伴的姓名。
2、增进教师、同伴间的感情,感受愉快情绪。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愿意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难点:
遵守游戏规则
活动准备:
彩色布条、卡通面具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做猜者,与幼儿玩游戏。
教师用彩色布条蒙住眼睛,去摸幼儿的头或手。被摸到的幼儿要声说:“猜猜我是谁?”猜对了,全体幼儿鼓掌表示;猜不对重新再猜一次。
2、鼓励幼儿胆玩游戏。
全体幼儿闭上眼睛,请一名幼儿带上卡通面具遮住脸,并学小动物的叫声。幼儿睁开眼后,根据声音和着装猜出这个小朋友的名字。游戏复进行。
活动延伸:
为让幼儿尽快熟悉同伴,此游戏可在饭前饭后进行。
小班《我是谁》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2、辨别并愿意模仿几种常见小动物的姿态及叫声。
3、学习短句“一只xx……,两只xx……,三只xx…..。”
活动准备:
小动物图片(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录音机、音乐“小鱼游”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今天,有许多动物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
2、猜猜它们是谁?
二、请朋友
(一)天上飞的动物
1、根据老师出示的动物手影,请幼儿猜。(小鸟)
2、问:天上飞的动物有哪些?
3、[展板]
4、[学小鸟飞]示范儿歌“一只小鸟飞飞飞,两只小鸟一起飞,三只小鸟做游戏。”
(二)地上跑的动物
1、[小猫叫]谁来了?[老师念儿歌]
2、[小鸡叫]这是谁?小鸡也想有一首好听的儿歌,谁来它?
3、小动物的叫声不一样,它们的动作也不一样,看这是谁?小兔可以怎么说?
4、地上的动物有像小猫小鸡这样走的`有像小兔这样跳的还有跑的,谁跑得很快呀?谁来一边表演一边说。
5、你们瞧,又来了这么多的小动物,有谁?他们都是在哪里的?
6、选一个你喜欢的小动物,一边表演一边说。
(三)水里游的动物
1、出示鱼尾巴,请幼儿猜。
2、小鱼会怎么游?
3、我们小朋友带来了很多水里游的动物,有哪些啊?
4、我们小鱼找到这么多的好朋友它真高兴,它要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呢![“小鱼游”]
小班《我是谁》教案篇3
活动领域:
语??
活动目标:
1.感知动物的明显特征,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
2.通过听声音,体验游戏的快乐。
3.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4.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活动准备:
1.声音:大象、老虎、豹子、公鸡、小狗、小猫、长劲鹿
2.图片:大象、老虎、豹子、公鸡、小狗、小猫、长劲鹿
3.视频:十二生肖体操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听声音,根据声音猜动物--捉迷藏,根据局部特征猜动物--演一演,猜测动物活动环节
谈话导入
提问: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什么动物?(开火车说一说)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 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回答。
谈话导入活动,回顾幼儿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
二、听声音,根据声音猜动物师:听!谁来了?
教师播放动物声音,幼儿说出动物名称。
回应1:耳朵真灵,一听就能猜出来。
回应2:仔细听,想一想,会是谁?
教师小结:每种小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我们通过听、仔细听能猜出小动物。
根据动物的声音的特征来猜测小动物。
三、捉迷藏,根据局部特征猜动物
1.出示大象和长颈鹿的部分图片,根据明显的局部特征猜测。
师:小动物要和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猜猜看,谁藏起来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小结:大象有长鼻子、长颈鹿有长脖子,我们看一看就猜出来了。
2.出示豹子、老虎的皮毛,根据相似的局部特征猜测师:这些动物是谁?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回应1:(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比一比也是小科学家观察的一种方法。
回应2:谁能看出来?说说你的好办法。
回应3:比一比,想想你以前见到的动物。
教师小结:仔细比一比也能找到动物。
长颈鹿、大象很容易猜出;完整表述方面猜测豹子、老虎存在差异资源。
根据动物的局部特征来猜测小动物。
四、演一演,猜测动物
1.师表演,请幼儿猜测。
师:猜猜,这是什么动物?为什么?
小结:哦,演一演的时候可以是动作、可以是声音,要把最明显的地方表演出来。
2.个别幼儿表演,集体猜测。
回应1:根据幼儿表演的特征进行回应。
回应2:请表演者介绍自己表演的动物并说出理由。
回应3: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哪些你喜欢的小动物。(或者提示幼儿十二生肖体操)
3.两两结队,互相表演猜测。
师:两个小朋友一起来玩这个你演我猜的游戏,一个小朋友演一演,另一个小朋友猜一猜。猜对了以后两人再交换。
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表演。
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猜测小动物。
教学反思:
利用多种感观让幼儿去认知事物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们的态度积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小班《我是谁》教案篇4
设计意图:
?谁咬了我的大饼》是一本充满悬念的绘本。故事利用一次又一次的设悬、释悬来勾起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在活动中我采用猜测、想象等手段让幼儿置身于故事情节中,让幼儿在猜猜、讲讲、演演的过程中感受故事的诙谐与幽默。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情节,学说角色对话。
2.根据不同的牙印特征进行猜想、判断。
活动准备:
1.《谁咬了我的大饼》ppt课件、饼干若干。
2.初步已了解一些动物的牙齿印。
活动过程:
一、观察大饼,引发兴趣。
师:瞧,这是谁呀?这只小猪,做了一块好吃的大饼,这块大饼是什么样子的?
师:这块大饼上还有一粒一粒的.芝麻呢,看起来就好好吃,小猪做累了,就睡着了。可是等它醒来,咦?怎么了?大饼怎么少了一块啦?少的这一块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来猜猜会是谁咬的呢?
二、看看说说,理解故事。
1.观察画面,学习对话。
他遇见了谁?小鸟是怎么说的?
2.运用对话, 大胆讲述。
是小兔(狐狸)咬的吗?小兔(狐狸)会怎么说?
3.根据“牙印”,猜测情节发展
是鳄鱼(河马)咬的吗?鳄鱼(河马)是怎么说的?这个牙印象什么?
三、完整欣赏,发现真相。
小猪去问了哪几个好朋友?到底是谁偷吃了大饼?
四、品尝饼干,发现特征。
师:小猪也给你们送来了饼干,让我们一起来尝尝吧,一边品尝一边看看你咬出来的饼干会是什么样。
反思:
1.阅读活动以“趣”引领
选材“趣”:《谁咬了我的大饼》小猪的形象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整个故事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就好像那只小猪就生活我们身边一样。这样的绘本故事更能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
教具“趣”:根据绘本中故事人物和大饼制作的纸盘偶和黄色垫板制成的大饼富有童趣,能形象生动得表现各种动物咬大饼的动态过程。而且“大饼”的教具还能帮助幼儿更加直观比较动物牙印之间的不同特征,很好的成为幼儿理解绘本的活动工具。
2.层层悬念以“问”释疑
根据这本绘本内容的特点与中班幼儿好奇的求知心理,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一个接一个的悬念,将幼儿的注意引入与绘本故事有关的情境中,并在观察、猜测图片信息中获得结果解释疑惑。这样的提问简单有趣但是具体,围绕故事情节而展开,足以吸引幼儿全神贯注地阅读与倾听教师讲述书中的故事。
3.反思这次的开放,我觉得以下这些值得我改进:
上课还不够从容,面对陌生的孩子、陌生的环境还会紧张。一开始当孩子们没有看出那是大饼时,我感觉孩子没有答到点上,有点慌,接下来我的状态不是很“积极”,孩子们的情绪我也调动的不够;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还不够轻松、活跃。
小班《我是谁》教案篇5
设计意图:
绘本《谁吃了我的粥?》讲述的是一个非常温馨与风趣的故事。小熊不喜欢吃粥,妈妈对他说,如果不吃的话,就拿去给住在附近的魔鬼熊吃。然后,她把粥放在了门口的老树桩上。小熊才不相信有什么魔鬼熊呢!可是,等小熊跟爸爸妈妈采完蜂蜜回到家时,发现老树桩上的粥果然被吃光了!真的有魔鬼熊吗?魔鬼熊真的喜欢吃粥吗?孩子在生活里常常会表现出自己对食物的好恶,就像小熊这样,但想像又是一个奇妙的解决方法,所以,这是一个极其贴近孩子天性的有趣故事!尤其令人想不到的是故事的结尾,它不但用巧妙的设计让我们同小熊一起惊喜地发现“魔鬼熊”的真实身份,使这个忽隐忽现于故事中、一直蒙着神秘面纱的角色终于变得明朗起来;也让我们发现了小熊的真诚、善良与热情,使这个任性十足的小孩变得丰满起来、可爱起来,最终为这个所谓的“魔鬼故事”涂上了温馨而风趣的色彩。
活动目标:
1.阅读绘本从中感受小熊从不喜欢吃粥到喜欢吃粥的过程。
2.知道“魔鬼熊”的真相,学习小熊乐于分享的好品质。
活动准备:
绘本ppt、绘本人手一本。
活动过程:
一、 出示ppt观察封面,导入主题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为了让大家都能看到,所以老师把它放到了大屏幕上。” “这是书的封面,我们来看看封面上有谁?小熊为什么看着碗发呆呢?原来它碗里的粥不见了,它的粥会被谁吃了呢?这本书的名字就叫《谁吃了我的粥?》。为什么小熊没吃粥,而被别人吃了呢?想知道粥被谁吃了吗?我们接着看。”
二、理解故事内容——寻找“魔鬼熊”
1.播放ppt2——3讲故事内容 故事里的小熊不爱吃粥,你们平时有不喜欢吃的东西或者不喜欢做的事情吗?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做的?故事里的小熊不爱吃粥它是一只任性的小熊,他就不吃粥。后来小熊喜欢吃粥了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2.播放ppt4—5讲故事内容 小熊的粥还在吗?到底有没有魔鬼熊呢?(让幼儿个别预测)
播放ppt6—9、讲故事内容 小熊发现他的碗又空了,粥到底被谁吃了呢?猜一猜。如果你是小熊你会相信有魔鬼熊吗?(多问几位幼儿)
10——17讲故事内容 在树林里,小熊和他的表哥玩了一个什么游戏?吃晚饭时,小熊一点也不饿。爸爸把它抱上楼,放到了床上。到了床上小熊会干什么呢?(睡觉了)晚上小熊做了一个很可怕的梦,你们想知道小熊做什么可怕的梦吗?答案就藏在书里。请小朋友轻轻地把椅背上袋子里的书拿出来,直接打开老师帮你夹好的那一页就可以了。
3.播放ppt18—19页讲故事内容 小熊做了一个什么可怕的梦?梦见了谁?魔鬼熊为什么要追它?魔鬼熊吃到粥了吗?粥被谁吃掉了?(被小熊吃掉了)梦里小熊“咝溜咝溜”把粥吃个精光,一点也不剩。你们感觉小熊以后会喜欢吃粥吗?
播放ppt20—22页讲故事内容小熊相信有魔鬼熊吗?现在小熊吃粥了吗?以前小熊吃粥吗?你们想知道魔鬼熊是谁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4.播放ppt23页,接着他又去帮爷爷和爸爸。但就在它们储藏果子的时候,(咚咚咚)“咦,外面有什么声音?”爸爸突然问。大家都认真听了听,然后打开了门——
你们觉得会是谁来敲门了?会是魔鬼熊吃不到粥来敲门了吗?
5.播放ppt24—25页,你们发现是谁敲门了吗?现在知道是谁吃了粥了吗?(讲述故事内容)为什么小熊每次吃完自己的粥,都会再放一碗粥到树桩上呢?为什么要给小动物们吃呢?如果小熊不给小动物吃粥它们会饿吗?原来小熊是个非常有爱心的`小熊,愿意和小动物们分享自己的粥。小结:原来一直让小熊很害怕的魔鬼熊是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小熊也非常愿意和它们分享自己的粥。这个故事好玩吗?还想听吗?
三、完整边听电子书里的故事边看书。
现在请小朋友们把椅背上袋子里的书轻轻地拿出来,我们边听故事边看书好吗?等会儿电脑里翻书了,你们也要跟上哦!能跟上吗?(完整看一遍)你们喜欢这只小熊吗?为什么?(小熊以前吃粥吗?现在吃粥吗?它愿意和它的好朋友分享粥吗?)
活动反思:
1.过程流畅,幼儿兴趣高。
小熊是一个任性十足的小孩,他讨厌吃粥,不吃就是不吃!这倒一点不奇怪,因为任性的小孩原本如此。所以它的选材贴近幼儿的生活。一切都发生得那么自然而然,那么合情合理,整个过程流畅,牵动着幼儿的心。
2. 选材合适,学会分享。
对于小班孩子来说,一个神秘的故事情节往往更容易吸引他们读下去。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设置了引发孩子大胆猜测的提问,以抓住孩子的心弦。在活动的最后环节,我们采用分享活动的策略
,让孩子从故事中学会分享。说到底,小熊与“魔鬼熊”的较量,就是他自己与自己的较量。他在梦中把粥吃了个精光,正是在暗示:他已经战胜了那个任性的自己!
3、提问合理,回应有效。
在整个课堂上,师幼互动较好,回应适中。每一次的提问都能有针对性,尽量做到提问方式(语气、表情、动作)不同,注重回应中幼儿关键经验的提升。
小班《我是谁》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通过对比了解不同动物的牙印是不一样的。
2、尝试用完整的语句表述:“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不是我,你看——”“嗯,果然不一样”。
3、在学学、说说、做做的过程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活动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的对话,尝试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比较情况。
活动难点:
比较牙印的不同,并作出判断。
活动准备:
1、kt板制作大饼。
2、《谁咬了我的大饼》的图书。
3、自制饼干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好看的故事书,小朋友想看吗?
出示图画书1:看,这是什么呀?(大饼)这块大饼是小猪做的,它做了一块好大的饼,累的睡着了,等他醒来一看,咦!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啊?(出示教具:大饼)
师:**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师:***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那到底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
教师出示大饼:看看大饼上的缺口是什么形状 的?(半圆形的)帮小猪猜猜是谁咬了他的.大饼?(幼儿猜测是谁咬了小猪的大饼。)
二.理解故事
1、师:小猪决定去问问它的朋友,(出示图画书2) 它走啊走,遇到谁啦?(小鸟) 小猪会怎样问它呢?(请幼儿问)
“小鸟小鸟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小鸟说:“不是我,你看!小鸟在大饼上咬了一口,啊呜!”(取走大饼一小块)
师:小朋友帮小猪看看,小鸟咬的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小鸟咬的大饼是三角形(因为他的嘴巴是尖尖的,小小的三角形,所以要出来的牙印是三角形)
和原来的那个牙印一样吗?是不是小鸟咬的呢?小猪说:嗯,果然不一样。(出示图画书3)
2、(出示图画书4)师:小猪又遇见谁啦?(小兔)小兔咬出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呢?(幼儿猜测)小猪会怎样问小兔呢?“小兔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小兔说:“不是我不是我,不信你看!说完兔子在大饼上咬了一口,啊呜!(取走一块),兔子咬的牙印是怎么样的,(突出小兔的三瓣嘴、门牙)
你们看是不是小兔?(不是)小猪说:果然不一样。(出示图画书5)
3、(出示狐狸的牙印)猜猜这是谁的牙印?小猪又遇见了狐狸,谁来帮助小猪问问狐狸吧,还有谁来用响亮的声音问一问… “狐狸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狐狸说:不是我,不是我,狐狸在大饼上咬了一口,啊呜(取走大饼一小块)”狐狸在大饼上咬了一口是怎么样的。(大大的三角形)和半圆形的牙印一样吗?
是不是狐狸咬的呢?(出示图画书6)小猪会怎么说呢?(果然不一样。)
4 、小猪又遇见谁了?(鳄鱼)小猪会怎样问鳄鱼?猜猜鳄鱼咬出来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鳄鱼说:不是我,不是我,你看!鳄鱼在大饼上咬了一口,(取走大饼一块)鳄鱼咬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尖尖的,锯齿一样)看来也不是鳄鱼咬的。(出示图画书7)小猪会怎么说?(果然不一样。)
5、最后小猪又遇见了谁?(河马)小猪会怎样问河马?河马张开大嘴,轻轻的咬了一小口,看看,大饼变得怎么样了?河马咬出来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小鸟的嘴巴要出来的一口是小小的三角形,小兔的是三瓣嘴, 狐狸咬了一个大三角,鳄鱼咬掉了一个大锯齿,河马咬掉了半个大饼,他们咬的牙印和这个半圆形的牙印都不一样,所以都不是它们咬的。那到底会是谁咬的的呢,真奇怪!(边总结边出示小动物)
6、教师继续讲述结尾:小猪的肚子也有点饿了,它也咬了一口,啊呜!(吧唧吧唧)真好吃!他一边嚼着大饼一边想: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原来是小猪自己咬的!真是一只糊涂的小猪呀!
三、送饼干
1、老师这里有许多小饼干,看看上面的缺口是不是它们咬的呢?
2、(分别出示不同缺口的饼干)让小朋友猜猜是谁咬的,然后请个别幼儿送给相应的小动物。(送的时候说一句我送饼干给你吃)
3、这里还有许多饼干,都是这些小动物咬的,请小朋友每人拿一块饼干,仔细看一看饼干缺口是什么样子的,和谁的嘴巴像,就把它送给谁。
4、集体检查送的是不是正确。(请个别幼儿检查)
四、完整地欣赏故事。
完整展示图画书,教师讲述故事。
五、结束活动:
韵律《饼干歌》
小猪谢谢你们帮助了他,他还想请你们和他一起做饼干呢!
饼干做好了吗?我们一起洗小手,去吃饼干,看看宝宝咬下来的缺口是什么样子的? 活动结束。
小班《我是谁》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