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春的教案7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实施需要教师灵活应变,以适应课堂上突发的变化,教案的设计应与教学评价相结合,以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下是报喜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部编版七年级春的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春的教案7篇

部编版七年级春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读懂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古诗《咏柳》,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

写春天的诗——《咏柳》。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能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

6、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课件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课件,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课件,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5、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后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歌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五、选读诗歌,拓展思维——丰富美。

1、大家吟诗的时候多投入啊,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

2、课件出示与本诗相关的几首古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

部编版七年级春的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认写"瀑布""迸溅"等十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通过朗读,把握紫藤萝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3、学习紫藤萝和作者身上乐观、顽强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紫藤萝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提问学生导入:同学们,看一下这几张紫藤萝的瀑布,你们从中看到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你说看到了淡紫色的紫藤萝很茂盛,一簇紧挨着一簇,你说这一串一串的紫藤萝就像垂下来的幕布一样。嗯,同学们描述得很准确,也很有想象力,是啊,这一串串紫藤萝就像流动的瀑布一样,所以作家宗璞才把它称作是"紫藤萝瀑布",同学们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看看她笔下的紫藤萝又是什么样子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全文,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与同桌分工合作,查字典解决,稍后全班进行分享交流。

明确:

"挑逗"一词中的"挑"读tiǎo,意为"逗引""招惹",读tiǎo的还有"挑衅""挑眉""高挑"。

仙露琼浆:又称玉露琼浆、琼浆玉液,意为用美玉制成的浆液,中国古代神话中认为饮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另外注意"浆"的字形和读音,读jiāng,注意与"桨"(jiǎng)的区分。

2、读完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你喜不喜欢作者笔下的紫藤萝,它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师生问答/自由发言)

明确:茂盛、淡紫色、淡淡的芳香。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请同学自由分享自己喜欢的描写紫藤萝的句子(2-3句为代表),谈感受,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总结。

明确: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前一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的繁茂、壮大,这里请同学再次观看紫藤萝照片;后一句运用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这里运用朗读教学,指点学生朗读)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运用通感的修辞,把紫藤萝的香气说成是淡紫色的,花香也有了颜色,突出了其香气的梦幻,也为下文"我"陷入回忆和沉思埋下伏笔,这里运用朗读教学,指点学生朗读)

学生再次朗读同学们分享的这些句子,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2、是的,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茂盛的紫藤萝,不禁回忆起了十年前家门口的一株紫藤萝,这株紫藤萝又是什么样的呢?(师生问答)

明确:"稀落""伶仃"。

同样是紫藤萝,为什么十年前的那株就是稀落的呢?作者为什么说花和生活腐化有关系呢?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一下文章的写作时间,推算一下十年前是什么时候。(师生问答)

明确:十年前也就是1972年(正处__时期)。

教师给同学补充__时期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出示多媒体资料)。

明确:__时期,如果一个人穿着打扮很怪异或者作家不从事体力劳动,经常侍弄一些花花草草就容易被人批判是"小资产阶级"趣味,不符合无产阶级朴素的作风,就要进行批斗,所以作者在这里说花和生活腐化有关系;1982年,当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她的弟弟正身患绝症。

3、学生结合上面的资料,小组交流讨论5分钟,思考作者在回忆紫藤萝花的时候还想到了什么?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明确:在回忆花的时候也是在回忆自己十年前的往事,自己一家也曾像紫藤萝一样,饱受摧残。感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4、那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学生结合阅读经验和自身经历自由发言,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作者写了十年前紫藤萝的稀落,又写了现在紫藤萝的茂盛,在写花的经历的同时,作者也看到了人的境遇,十年前一家人饱受摧残,而_过后,人也慢慢从中恢复了过来,因此,不幸终究是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却是无止境的,无论经历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这也是作者从紫藤萝身上获得的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花一世界,花的生命何曾不折射出了人的生命呢?由物及人,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什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上一单元刚学的《爱莲说》。(联系前后知识,师生问答)

明确:托物言志。

(四)拓展延伸

1、作者在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同学们现在知道是为什么了吗?(师生问答)

明确:被紫藤萝的美丽和茂盛吸引、震惊到了。

2、作者在结尾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为什么加快了脚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从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中获得了启发,获得了力量,觉得人要珍惜生命,勇敢活下去,所以就加快了脚步。感受到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不管遭遇了什么,都应始终热爱生命,积极向上,就像紫藤萝花一样。

最后,学生带着情感再次自由朗读全文。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紫藤萝瀑布》,正如我们最开始看的紫藤萝图片,紫藤萝那么茂盛、绵密、层层叠叠,有着淡紫色的颜色、淡紫色的芳香,而作者看到它也不禁回想起了十年前的紫藤萝,想到了自己这十年的遭遇,最终超脱出来,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和可贵,人和花一样,不管经历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

作业:相信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对生命也有了新的感悟,课下写一段你对生命的感悟,可借鉴这篇文章的写法,从一些草木入手,300字左右,下节课进行交流。

部编版七年级春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正确认读“欧洲、骤降、特殊”等词语。

2、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3、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

2、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们见过或坐过列车吗?那你们说说什么是“专列”?板书“专列”。

2、出示课件“列车图”,生读句子“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问:他们送的是谁?板书“燕子”。你从句子中感受到什么?

3、板书“爱”。今天所学的课文燕子专列就是围绕人与人间浓浓的爱展开的,让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多读几遍,同桌互相考一考。

2、检查自学情况:

⑴课件出示生字,个别读,开火车再读。

⑵出示词语,男女赛读。

⑶知道哪个词语意思就说哪个,看谁说得准确。

三、学习课文

过渡: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为什么还用专列送呢?我们一起在读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答案。

1、生找出句子后:

课件出示“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⑴自由读,从中感受到什么?从哪些词句中看出?

①天气恶劣(骤降、风雪不止、昆虫冻死)

②燕子处境危险。(疲劳、饥寒交迫、

找不到食物,濒临死亡)

⑵指导朗读。

⑶课件录音,师配乐谈话:风雨交加,成千上万只可爱的燕子又冷又饿又累,他们在风雪中拼命的飞呀飞呀,可是怎么也飞不起来,他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过渡:瑞士政府也想到这,他们和你们一样关心小燕子的安危,这与政府的其他大事相比微不足道,能做出这个决定真了不起,除了政府以外,为帮助燕子做出努力的还有很多人和事。读读下面课文,按照提示分组讨论。

2、出示讨论题:

⑴除了政府,人们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爱的,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⑵发挥想象,如果你是贝蒂,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3、检查交流情况:

⑴回答讨论1,出示句子:

“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顶着冻的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①读一读,体会到什么?

②对比句子,体会理解“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

③指导朗读。

⑵汇报讨论2,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

⑶出示“我相对贝蒂说……”

把想对比蒂说的话写在书上,全班交流。

四、小结

课件出示将开动的列车图。

师:他们用爱为动物搭建了健康的桥梁,他们用爱铸造了人与动物间的和谐,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爱护生命

保护环境

出示课件“爱护生命

保护环境”

五、板书

燕子专列

政府

人们(贝蒂……)

部编版七年级春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

渡日本、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

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通

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理解出现交往盛况的原因并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

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唐朝对外交往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幻灯片显示)旧金山唐人街:在如今的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都

有一条街叫“唐人街”,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

(幻灯片显示)唐朝壁画《礼宾图》反映了唐时对外交往的一个场面。

你知道隋唐时期与中国长期通好的有哪些国家吗?古代新罗、天竺、大

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

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

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

要想知道这许许多多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吧!

三、讲授新课

(一)遣唐使

(出示幻灯片)同学们,上图是一艘遣唐使船的模型。隋唐时期曰本

人到中国乘坐的就是这样的船。“遣唐使”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已经被

中日两国人民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

曰本“遣唐使”来华情况。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

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

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倍仲麻吕(晁衡)。留学

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1.请同学看书回答,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日本派遣唐使;②到唐朝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③使团把赠品给

唐朝,唐朝回礼给日本使团,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往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出示幻灯片)①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

革;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③在

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比如京城的建筑,货币的

样式,诗歌、独特的茶文化等。

(二)鉴真东渡

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

真。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

贡献。

出示幻灯片:鉴真的简介

从鉴真六次东渡中,你们能得出什么启示?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生甲:鉴真六次东渡,表明了鉴真有一股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生乙:鉴真为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中日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

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肯定这种行为,并为中日睦邻友好尽自己的一份力

量。

想一想,鉴真东渡为什么会在中国和日本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鉴真和尚在日本生活了 10年,最后死在日本。鉴真也把丰富的中国

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

敬。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直到现在,还供奉着鉴真大师在

世时就做成的他的塑像。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为“国宝”。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唐和日本的关系里,共有三个方面的

内容:

日本遣唐使、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鉴真东渡。

(三)玄奘西行

同学们,唐朝时和周边国家交往很多,除了和日本的交往外,还有和

古印度的交往。《西游记》里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源于唐朝的玄奘

法师去印度(时称天竺)求法之事。

(出示多媒体)《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从

玄奘和尚的图片描绘的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玄奘身穿和尚

服,胸前挂着念珠,脚穿草鞋,腰前系着小包楸。他左手拿经书,右手执拂

尘(用来驱赶蚊蝇),背上背着用竹子做的书箱。书箱顶上是遮阳蔽雨的

伞,伞前垂下的线挂着一盏小油灯。现在请同学们看书,了解唐朝和天竺

的友好往来及玄奘西游之事。

(出示多媒体)玄奘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

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情况,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阿富汗、巴基

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的方位、疆域、城市、

人口、风俗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是研究这些地区历史的

重要材料。现在《大唐西域记》已译成数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

同学们,听了上面的讲解。结合你们平时看到的《西游记》的原著、

影视等作品。比较一下书中、影视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你所了解到的玄

奘有何异同?请大家讨论一下回答。

生甲:相同之处是玄奘西游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都取得了成

功。

生乙:不同之处是《西游记》里的唐僧有观音指点,有功夫超群、神通

广大的三个徒弟保驾,甚至连坐骑都是龙变的。而现实中的唐玄奘却没

有这般幸运,完全是靠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勤学不倦的精神取得成功。前

者是虚构的,后者是真实的。

四、课堂小结

(1) 唐朝为什么能够吸引万国来朝?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并由此引出下一个问题:

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

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

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2) 以史为鉴:唐代的对外交流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影响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

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

才会进步。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春的教案篇5

教学

目标

1.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2.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分裂势力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并与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

教学

重点

元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教学

难点

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导入: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元朝的疆域十分辽阔,元朝统治者是如何对它进行治理的呢?元朝在行政制度方面又有什么新的建树和发展?今天学习第11课,探究这一问题。

板块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1)材料一、二说明了元朝疆域的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3)元朝形成了哪一个新的民族?

答案:(1)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时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3)回族。

板块二行省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祖即位……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权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

——《元史·百官志》

(1)结合材料一思考:元朝中央机构有哪些?各自分管什么事务?

材料二元代行省分布图

(2)小组合作:请同学们观察地图,找一找中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哪些省区?十个行省又包括哪些地方?

材料三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材料四行省制的设立……宗教事务管理机构设置等等大多为后代所承袭……

(3)小组讨论:根据上述材料三、四谈谈元朝的行省制度的设立有何影响?

答案:(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中书省包括山东、山西和河北地区,十个行省分别是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

(3)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维护了国家统一;行省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板块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元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1)小组合作:回顾元朝以前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史实。回顾元朝以前汉藏两族交往的史实。

(2)结合下面材料,小组讨论:元朝时是如何管理台湾和西藏的?

材料一(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

——元《夷岛志略》

材料二元宣政院印

(3)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答案:(1)台湾:三国时台湾称夷洲,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等率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民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隋朝时,台湾称流求,大陆商人常到流求贸易。西藏:在唐朝称吐蕃,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元政府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3)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结束语:统一全国,结束了分裂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元朝的统一,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设立行省制度和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对后世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融合。

板书

设计

当堂

达标

1.元朝时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是(a)

a.中书省b.行省c.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

2.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进步性的表现(d)

a.实现了国家的统一b.加强了民族融合

c.推行行省制度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是(c)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4.元朝增设的专门负责对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管理,同时也负责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是(c)

a.中书省b.行中书省c.宣政院d.澎湖巡检司

5.元朝开始实行的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a)

a.有力地加强中央集权b.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c.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d.抑制了民族融合趋势

史料

积累

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为路二十九,州八,属府三,属州九十一,属县三百四十六。各路立站,总计一百九十八处。

——《元史·地理志》

部编版七年级春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唐朝和日本的关系、遣唐史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情况;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1.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

教学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隋唐的对外交往与今天的开放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悉尼唐人街(上图)、日本唐人街(下图))图中为什么外国人会将中国人称为“唐人”?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遣唐使

1.(多媒体展示《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史料解读

(多媒体出示材料一地图: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教师讲述: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是什么?(吐为了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2.(多媒体出示问题:派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派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 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 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标导学二 鉴真东渡

(一)开始——珍妮机的发明(18世纪60年代)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唐招提寺图片)

2.教师简要介绍鉴真东渡的故事。(多媒体链接鉴真东渡的故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玄奘离国已久,怀念祖国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戒日主和各国国王、广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鸠摩罗国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来,要为他建立一百所专院。无奈玄奘归国心切,留学求经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说什么也要回国了。643年春天,西游十七年的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们,满载着印度人民的友谊、荣誉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经,启程回国了。

2.(多媒体出示问题: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国家)学生抢答论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国家(印度)

部编版七年级春的教案篇7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宗入蜀。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从中汲取教训。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一)背景(原因):

(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二)过程

(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2.(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镇割据。

2.(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的地图,提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记诵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部编版七年级春的教案7篇相关文章: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篇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7篇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7篇

部编一年级语文上教案最新7篇

浙教版七上科学教案7篇

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篇

部编一年级语文上教案8篇

部编四年级下语文教案参考8篇

部编四年级下语文教案精选6篇

部编六年级下语文教案模板8篇

部编版七年级春的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9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