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教案精选8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面是报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八年级教案精选8篇,感谢您的参阅。

八年级教案精选8篇

八年级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基本常识,学习本文将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写成一篇好通讯的写法。

2.体会、学习本文具体、形象、生动、详尽的描述。

3.感受祖国在富国强兵道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可播放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新闻视频,或介绍辽宁舰的有关情况来导入,为感受惊心动魄、振奋人心的“一着”作渲染铺垫。

2.知识铺垫。

(1)舰载战斗机是航母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没有舰载战斗机,航母的战斗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舰载战斗机着舰试飞,在形成战斗力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本文是一篇通讯。如果说消息是“报道新闻事件”,新闻特写是“描绘新闻瞬间”,那通讯的主要任务就是“讲述新闻故事”。既然是讲故事,就要吸引人,通讯就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详细、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但通讯不同于小说,不能虚构内容,也不能夸大缩小,只能通过对事实的组织安排,来获得引人入胜的效果。通讯中的抒情与议论,也要以事实为基础。

3.学习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己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词。

重点词语:

架次:飞机出动若干次架数的总和。例如,一架飞机出动三次与三架飞机出动一次均为三架次。

澎湃(péng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澎湃”也指“声势浩大,气势雄伟”,如“激情澎湃”等。

凛冽(lǐnliè):冷得刺骨。“冽”与“洌”字形相近,意思不同。“冽”指“冷”,“洌”指“清”。

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苟,随便、马虎。

浩瀚(hàn):水势盛大。

承载(zài):承受事物的重量。“载”读“zài”时,可以表示“装载”(如“载客”“载运”)、“充满”(如“怨声载道”)、“且、又”(如“载歌载舞”)等;读“zǎi”时,可以表示“年”(如“一年半载”)、“记载、刊登”(如“刊载”“载入史册”)等。

坠(zhuì)毁:飞机等掉下来毁坏。不要写成“堕毁”。“坠”和“堕”都有“落”的意思,但在使用上有区别。例如,“坠落”指具体事物掉落,“堕落”则指思想、行为等往坏里变。

捏(niē)着一把汗:因担心而手上出汗,形容心情非常紧张。

咆哮(páoxiào):猛兽怒吼。形容人暴怒喊叫,也形容水奔腾轰鸣。

惊心动魄(pò)。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魂”和“魄”的意思相差不大,都指精气、精神,但“魂”可以离开身体而存在,“魄”则要依附于身体,所以说“惊心动魄”“魂飞天外”。

定格:指电影、电视等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泛指确定在某种状态、格式上。

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v”是英语“victory”(胜利)的首字母,在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的语言中,也代表着“胜利”“勇气”等。1940年年末,比利时已被纳粹德国占领,逃亡到英国的比利时人维克托·德拉维利在短波广播中号召同胞们在公共场所广泛书写“v”字,以表示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后来英国首相丘吉尔用食指和中指做出“v”形手势以象征胜利,使得“v”字的象征意义更加广为人知。

白手起家:形容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殚(dān)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青丝:比喻黑发。“青”在汉语中并不指某一种固定颜色,可以指绿色、蓝色、黑色,甚至白色。

攻关:攻打关口,比喻努力突破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难点。

争相(xiāng):互相争着做某事。词中的“相”不要读成“xiàng”。相读“xiàng”时,多指“外形”“外貌”(如“长相”“相貌”)、“宰相”、“拍照片”(如“相片”“相机”)等。

风采:风度神采。“采”除了表示“摘”“开采”等之外,还有“精神”“神色”的意思,因此“神采”“兴高采烈”等词要用“采”。“彩”则指“颜色”(如“五彩”“彩云”)、“表示赞赏的欢呼”(如“喝彩”)、“精妙的成分”(如“精彩”“出彩”“丰富多彩”)。

镌(juān)刻:雕刻。

字形辨析与词义辨析:

杆—竿冽—洌苟—荀瀚—翰载—裁揪—锹循—徇

魄—魂鸣—呜殚—掸—惮怨—怒采—彩镌—隽

呼啸—呼叫承载—承担期盼—渴盼娴熟—熟练殚精竭虑—聚精会神风采—丰采

4.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1)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可以让学生试着进行概述。

(2)结合课文,理解题目的含义与作用。思考:“一着”指什么?为什么说“惊”?“海天”有什么含义?这个题目好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生动地写出了此举的影响之大,有震惊、惊喜之情流露出来。“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

学生齐读题目,教师指导重读“惊”字,要读得慷慨、激昂,读出惊喜、自豪之情。小结:题目新颖,含义丰富,富有气魄。

5.理清顺序,梳理结构。

(1)学生再读课文,批注,讨论,交流问题一:这篇文章以什么为叙事顺序和线索?明确:时间为序,以舰载战斗机着陆的过程为线索。

战舰航行、等待战斗机是开端,舰机协调、准备降落是发展,战机下降、成功着舰是高 潮,人群狂欢、争相合影是结局。

(2)问题二:本文作者集中笔墨叙写的是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写?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重点写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这些环节,将最重要的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写法参见课文详解内容。

6.作业布置。

(1)抄写“读读写写”字词并分别造句,或者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写一段话。

(2)从文中摘抄写得生动的句子或段落,给出摘抄的理由。

八年级教案篇2

一、回顾交流,合作学习

【活动方略】

活动设计: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交流各自的小结,并结合课本p87的小结进行反思,教师巡视,并且不断引导学生进入复习轨道.然后进行小组汇报,汇报时可借助投影仪,要求学生上台汇报,最后教师归纳.

【问题探究1】(投影显示)

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小明头顶正上方4000米处,过了20秒,飞机距离小明头顶5000米,问:飞机飞行了多少千米?

思路点拨:根据题意,可以先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如右图,图中△abc中的∠c=90°,ac=4000米,ab=5000米,要求出飞机这时飞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飞机在20秒时间里飞行的路程,也就是图中的bc长,在这个问题中,斜边和一直角边是已知的,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勾股定理来计算出bc的长.(3000千米)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讲评.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问题探究1”,然后踊跃举手,上台演示或与同伴交流.

【问题探究2】(投影显示)

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右图,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与∠bd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零件各边尺寸:ad=4,ab=3,db=5,dc=12,bc=13,请你判断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为什么?

思路点拨:要检验这个零件是否符合要求,只要判断△adb和△dba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这样可以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予以解决:

ab2+ad2=32+42=9+16=25=bd2,得∠a=90°,同理可得∠cdb=90°,因此,这个零件符合要求.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关注学生的思维,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演示之后再评讲.

学生活动:思考后,完成“问题探究2”,小结方法.

解:在△abc中,ab2+ad2=32+42=9+16=25=bd2,

∴△abd为直角三角形,∠a=90°.

在△bdc中,bd2+dc2=52+122=25+144=169=132=bc2.

∴△bdc是直角三角形,∠cdb=90°

因此这个零件符合要求.

【问题探究3】

甲、乙两位探险者在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思路点拨:要求甲、乙两人的距离,就要确定甲、乙两人在平面的位置关系,由于甲往东、乙往北,所以甲所走的路线与乙所走的路线互相垂直,然后求出甲、乙走的路程,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甲、乙两人的距离.(13千米)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巡视、关注学生训练,并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板演”.

学生活动:课堂练习,与同伴交流或举手争取上台演示

八年级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读生字,正确解释关键词语或句子,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大意,反复朗读课文。

2.在反复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三峡壮美的景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和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在反复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2.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丰富其文学素养和古代文化的修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拓展法,讨论点拨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想和大家聊个天,喜欢旅游吗?十月一就要到了,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个我们国内旅游的好地方?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进行免费的旅游。放(三峡风光视频)早在1700多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像我们展示了三峡的美景。

二、走进作者

(学生简介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三、整体感知,通过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美

1.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检查字的读音。

2.轻读课文,初步感知三峡的美景

3.指导朗读,体会三峡的美

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读课文,注意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悟到三峡之美时,朗读得会更好。

四、合作交流,质疑解答

1.小组为单位,找出你不太理解得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色?

师总结峡的特点:两山夹水的地方就是峡。(板书)

3.那我们就先去看看三峡的.山。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下写山的语句?其他同学请注意听,看看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四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山峡的不同景象。

总结特点: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1.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峡的奇景(教师提醒学生想象要扣紧山水、季节、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啼、悲凉的渔歌等)

4.站在美学的角度,同学们来总结一下三峡具有怎样的美?

老师总结: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夏水:迅疾奔放美

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秋:凄凉凄美

5.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对三峡进行赞美,并说出理由。

6.找同学分析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渔者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哀转久绝的猿声来侧面衬托三峡的凄凉与悲哀。)

在三峡这篇课文中,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来描写事物,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我们能借鉴什么?

五、拓展延伸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正式动工。

以下这首诗表现了三峡工程从提出到开始兴建的漫长曲折历程及三峡工程给长江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峡吟

沈克昌

探研论证七十春,中外古今五代人。

白帝彩云天已晓,长江三峡梦成真。

万吨船队达宜渝,千亿电量供汉申。

巫山云雨不为患,高峡平湖映女神。

“预警放水”防空袭“蓄清排浑”库长存。

生态环境可保护,多种源泉积资金。

除害兴利振国威,脱贫致富得民心。

环宇瞩目西江壁,华夏欢呼东风临,

三峡工程利国利民,而宏大的工程建设也使其成为长江三峡旅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峡是我们民族古文化的繁衍之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值得我们探究的东西还很多。如今:“高峡出平湖”的奇观的出现,中国人70年的梦想就要出现了,其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意味着三峡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请大家凭着对三峡的热爱和了解,思考一下,你将确立在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

教师小结:

你们关注三峡、研究的领域很广阔,三峡的文化的确很丰厚,同学们,随着你们走进三峡、研究三峡,美丽的三峡将在你们心中永恒。

八年级教案篇4

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说明:教学目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概念。在本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节课以以上知识为载体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以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创造,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阅读教材,相互讨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培养起后进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自学、观察、分析、创造的能力,及在学习中相互协作、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自学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观察后说说感受,引入课题《温度》

二、新授

第一节温度

2、学生实验??

学生用手触摸热水杯和冷水杯,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

再让少数同学触摸两杯水。

老师:凭感觉判断温度准确吗?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应该怎么办?

(一):温度计原理及构造

老师:你们知道的有哪些温度计?它的构造是什么?

(说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

(说明:老师板书学生提出的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对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某些学生可能提出与本节内容不太相符的问题,老师不要置之不理,要给予合理的解释,不要挫伤学生爱思考、爱发言的积极性

1、老师演示自制温度计。

老师:当把这个装置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把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学生观察。

老师:现在把此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进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想后回答。

老师把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学生观察现象。

老师: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学生:热胀冷缩。

老师: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能否制作一个测温装置?这个装置叫做什么?

学生:温度计

老师:现在谁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老师手举自制温度计。

老师:能否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你认为它有哪些缺陷?

(说明: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老师拿出演示温度计

老师:这支温度计经过改造,已经很完美。现在大家看看这只温度计,你们满意吗?

老师:谁能描述一下这支温度计的构造?

(二)、摄氏温度

1、摄氏温度的规定

学生阅读课本p69并讨论: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2、摄氏温度的读写:出示天气预报稿,请学生扮演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谁愿意?

宁夏2012年1月26日天气预报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宁夏地区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晴转多云,北风34级,气温—15℃到2℃、明天夜间到后天白天多云。近期气温较低,请观众朋友们注意防寒保暖。

(学生阅读,及时鼓励,纠正其中的误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认识温度计计的构造,介绍温度计上的量程和分度值。

(三)、温度计的使用

老师: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该做到哪些事项?

学生阅读课本p49“温度计的使用”,并作反馈。

老师:使用温度计常出现哪些错误?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学生阅读p49使用温度计的几个要点,并测量水的温度,小组展示

(说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自学、讨论,展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印象深刻,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简单小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四)、体温计

1、老师出示体温计,学生观察,认识体温计的构造,特别是缩口的作用,量程老师:同学们在哪里见过体温计,医生在使用之前是怎么做的?学生:在医院见过,医生使用之前要甩几下

老师:生病正常,同学们要加强锻炼,尽量少去医院。

(说明:提醒学生加强锻炼,培养学生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

学生阅读p69“体温计”知识小结:学生自结。

(五)、小结

八年级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

提出问题

两个指的受力有什么不同?

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观察两个手指的凹陷有什么不同?

和这个实验类似的情况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再看一个图片。

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是差不多的,但压力的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带领学生分析

引导

上面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关。

板书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压强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首先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觉得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什么?

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分别研究两个因素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呢?

我们把压力作用面积叫做受力面积。

提供的器材有:小桌、海绵、砝码。

板书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引导:

从刚才的分析可知,如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怎么办?

那要是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怎么办?在前面的学习中有没有能借鉴的方法。

非常好。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可以定量的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压强的单位: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将一张报纸对折一下,平铺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 pa。

1 pa表示物体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而形成压强的概念,并讨论了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事例。

八年级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方法:

复述法和研讨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幸福的家,这个家是你避风的港湾,是你生活的根。随着我们渐渐的长大,我们的家也在一点点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我想都与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成为了你美好的回忆。那下面哪位同学能够打开你的心扉给我们讲讲你的家的故事呢?

二、展示课标及基础训练

1.在大屏幕展示本课课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感情。

(2)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2.检查生字词。(多媒体投放)

三、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

1.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快速自读课文

(1)父亲为什么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子?

(2)父亲是怎么造成的一栋有高台阶的屋子的?

(3)新屋子造好了父亲发生怎么的变化?

2.学生读后思考、讨论、明确以上三个问题。

四、合作探究,感知文章

1.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并就文中内容提出问题。

2.学生将提出的问题拿到班级同学中进行讨论,并得出答案。

3.教师就同学提出的问题及其解答进行指导总结。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在提出相应的问题加以补充进一步完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文章时解决。)

五、合作研讨,把握父亲形象

小组研讨,后把结果在全班交流。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六、深入品读,体会写法

同学找出本文中关于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并朗读,说说它们的作用。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节。

七、问题研究,把握主题

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八、拓展延伸

说一说我们自己的父亲。

八年级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熟练正确诵读全文;理解文意,并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整体把握全文结构,理解作者行文思路,

3、能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图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学习重、难点】

1、熟练诵读全文,感受语言之美、自然之美,培养想象力是学习重点。

2、把握行为思路,理解鸢飞戾天两句的深意是导学的难点。

【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探究、质疑讨论、精讲点拔、熟读感悟激发想象完成导学任务:

【学习时间】

45分钟。

【导学过程】

一、指导诵读,读对读顺(8分钟)

1、导入新课: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有着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比如,一千五百年前古人给友人写书信就很讲究,他们往往通过对某事的叙述或某景的描写来间接表达自己的志趣或者是对友人的规箴、互勉之意。不信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古代文人的短信,即南朝的文学家、史学家吴均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与朱元思书》。(板书文题,简介作者)

2、指导诵读:

教师范读──明示目标──学生对照下注给生字注音──教师提示其它生字的读音(由学生提出)──齐读。 (矫正读法)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3分钟)

1、提示:请同学们快速默看课文,思考回答两个问题(用小黑出示)。

设疑:

⑴ 本文可谓写景小品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这里的景物有何特色?能否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作者对这里的美景怎么评价称赞的?

⑵ 所写之景属于哪个季节?你怎么看出来的?

2、检查自读。(问②若不能回答暂置,待后理解)

三、互助学习,理解文意(12分钟)

1、分组边读边疏通文意:

提示:结合下注,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2、检查解疑。小组代表发言,其余组员补正。

四、思路探讨,感受语言(15分钟)

1、教师引导、点拔,依次探讨以下问题(析读结合):

(若前整体感知未完成,则先从此切入)

⑴ 全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景的?(先探讨此问)

(以下问题用小黑板出示,要求学生快速自由作答,提倡争论)

⑵ 第一段总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⑶ 第二段分写水、富春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清碧与湍急矛盾吗?为什么?)

⑷ 本文写景重在写山,文中直接写山的句子有哪些?请概括山的特点。

⑸ 第三段分写山,除直接写山的特点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⑹ 你怎样理解鸢飞两句?(对鸢飞句的理解要灵活)

2、自由朗读,感受语言。

五、创新思维,激发想象(6分钟)

独立思考后,创新复述: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

1、教师示范复述第一段。

2、学生分四组分别重点准备复述二、三段的部分内容。

3、学生复述、教师点评,

六、归纳小结、结束学习(1分钟)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了这段优美的写景小品文,你可曾记得这是约1500年前的古人给好友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哟,作者如实写来,不事雕凿,音韵和谐,结构严谨,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还含蓄地表达出多种深意,你不妨以后在给与自己同龄的亲朋好友写信时也试试!

八年级教案篇8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2.教材分析

2.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与原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化,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抓住重点,借用多媒体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

2.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同动物的运动要依赖一定的结构的观点,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大意义,从而真正理解运动和行为的关系,为今后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基础。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相互合作的信心和能力。

③情感目标: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严谨的生活态度,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2.3 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运动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运动需要身体各系统的配合才能完成,运动对动物的生存有重大意义。

②难点:运动是动物结构和功能的统一,运动是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

2.4 教具准备:

①教具:多媒体课件、猪的胫骨和脊椎骨各一根、自制模型、条形木棍(一头钻洞)、小铁钉1个、玩具汽车、细绳。

②学具:20 cm×2 cm纸板(或木板)2块、皮筋2根、小铁钉1个。

3.教学过程

3.1 复习提问

①动物的运动方式有哪些?

②动物为什么能运动?教师稍作引导。

3.2 导入新课

提供一组动物捕食、迁徙、求偶的视频材料。提问:

①这些动物在做什么?

②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生存和繁殖)

③你根据什么来判断动物在取食?(如:虎奔跑,虎咬住鹿的颈部)

④所有动物的取食方式都一样吗?(不一样)

⑤简述动物捕食的`过程。(动物捕食时需要观察、奔跑和扑咬等)

小结:同捕食有关的运动是动物的捕食行为,同理动物也有繁殖行为等,所以运动是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

3.3 运动系统的组成

学生讨论得出:运动需要骨、骨连接(关节)和骨骼肌共同完成。

3.3.1骨的外形和作用 取猪的胫骨和脊椎骨各一根,让学生观察骨的外形。多媒体课件提供常见杠杆作用的动画,让学生分析骨在运动中的作用。

3.3.2 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①多媒体课件提供关节运动的动画,师生共同分析关节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关节炎对运动的影响,了解关节脱臼的原因和后果。

②演示一根木条不能弯曲,两根木条连接后可以弯曲,连接处相当于关节,说明关节就是骨连接的方式。

3.3.3 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

①多媒体课件演示骨骼肌的结构,观察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骨上的特征。

②多媒体课件提供骨骼肌受刺激收缩的视频,说明骨骼肌有受刺激产生收缩的特性。

③用木棍和细绳演示,说明骨骼肌附于不同骨的特点。

④用玩具汽车和细绳演示,说明骨骼肌只能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并且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特点。

3.4 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关系

课件动画演示伸、屈肘运动,然后引导学生做伸、屈肘运动,感觉运动时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变化,最后用自制模型演示运动时骨骼肌(用弹簧代替)的变化。学生制作模型,观察模型运动时皮筋的变化情况。

小结:骨骼肌受到来自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就会牵引骨绕关节活动,引起躯体产生运动。

3.5 观察人体骨骼标本

多媒体给出人体骨骼标本,学生观察人体的上肢骨和下肢骨,认识与运动有关的重要关节的位置。

3.6 运动同身体各系统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在体育课上运动时,自己身体的各种生理特征变化。理解动物的运动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的配合才能完成。

3.7 巩固理解

讨论回答:

①肌肉拉伤或骨折后,人就不能正常活动,为什么?

②通过学习,你认为在劳动和体育锻炼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小结:运动需要运动系统来完成,同时也需要身体各系统的配合。作为生活在集体和社会中的个人,我们应当承担起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3.8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的运动不但依赖一定的身体结构,还需要身体其他系统的配合。运动对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有重大意义。

八年级教案精选8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教案参考6篇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优秀6篇

八年级蝉教案模板6篇

八年级教案6篇

八年级语文作文教案7篇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通用6篇

八年级蝉教案优秀7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6篇

八年级教案推荐7篇

2023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精选6篇

八年级教案精选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6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