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教师可以创造出具有挑战性和意义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完善的教案,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教学活动和任务,以下是报喜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绿朱自清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绿朱自清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3、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语段(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难点: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其中父母对我们的爱却是最令我们感动的,哪位同学能讲述一个父母令你们感动的故事?再谈谈你们当时的心情。
提示:可鼓励大家尽情去说,看谁讲述得栩栩如生,令大家感动。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现代作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样写自己的父亲的,怎样描绘父子亲情的。
二、朗读训练
1、抽学生分段朗读后互相评议得失;2、播放配乐朗诵示范。3、学生配乐朗读。
三、自主学习
1.这篇散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选取离别时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亲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作者当时处于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世态的炎凉,生活的困顿,使作者的心绪充满寂寞和哀愁,亲人之间的离别就更加重了这种伤感的色彩,特殊环境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感受。故事发生的时候正是作者家境败落,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接二连三的灾难,父亲本已承爱了沉重的打击,对“我”却还无微不至地怜爱和体贴,送别时为“我”买橘子,使我们理解到父子间在困境中彼此体贴,相互怜爱的真挚感情。
2.本文很类似于一般写父亲或母亲的叙事抒情散文,完全可以用“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作题目,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目,换成其他题目,效果会怎样?
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这里,我们可看出朱自清不随人后、善于开拓创新的艺术才华。如果换成“浦口别父”之类,就平庸无味了。
四、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四次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作用有什么不同?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
第一次:文章第1段。开篇点题“背影”,以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第6段。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境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父子告别,看到父亲的“背影”,第6段。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文章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2、四次"背影"的出现,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与虚之间关系如何?
第二、三次是实写,第一、四次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
五、探究学习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形象表达父子之情的?
①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地探身、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将橘子散放在地上、慢慢爬下。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那为我熟识的父亲的背影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意境,成为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镜头,铭刻在我的心中。父亲那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奋争的精神,深深鼓舞了我。文中表现的那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之情,字里行间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多么真挚动人呀!那淡灰色的愁云之间,那一捧“朱红的橘子”,不正是父亲一片亲子之情的真实写照吗?
绿朱自清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 本文充满了希望、热情和生命的气息,阅读时注意感受,从而提高自己感受美、体悟美的能力。
2、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学会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点,生动地写景抒情。
3、能品味文中精妙语句的含义,学会赏析散文的一般方法。
4、能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所展现的情境,为其配诗、配画。
重点难点
1、欣赏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了解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
3、学会观察景物的特点,并作简单描述。
4、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教具学具
1、运用课件,展示有关春的音乐《春天在哪里》、图片(根据课文内容所涉及的春天美景、flash欣赏。
2、运用课件,展示知识点及学生课外搜集的有关诗文。
预习要求
1、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笔记本上。
2、反复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板书设计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一、导入
由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 (组织学生了解朱自清)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柔如彩虹》钢琴曲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展开联想和想像。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从哪个角度谈都可以。)
2、要求学生在协作组内模仿朗读录音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语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朗读比赛)
3、要求学生在听示范朗读时,用简洁的语言理出全文的线索,并分别用一个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春天的美好景色。
互相交流相关内容。
边听边想、班内交流。
组内朗读、互相改进朗读方式,推选出最佳选手在班内做示范朗读。
边听边思考,在书上做好标记。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赏析“春景图”
1、组织学生研读课文,对精彩的或自己喜爱的语句进行圈点勾画,并做好点评。(组织协作组内交流、评价)
2、布置协作组任务:
在“绘春”部分任选其中一幅图画进行赏析,可从描写顺序、角度、方法、语言、精彩语句等多角度赏析。
四、语文活动:
为文章配诗、配画。(组织、参与活动)
五、解读作者眼里的春天:
1、创设问题情境:作者眼里的春天具有怎样的生活哲理。
2、师生共同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六、领悟“春“的内涵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颂春”部分,体会其含义。(组织交流、点拨、评价)
2、学习评价: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情感体验,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
七、语文活动:
1、根据你对“春”的理解改写《春天在哪里》的歌词。
2、搜集有关“春花”、“春草”、“春风”、“春雨”、等内容名诗、名句编制一期以“春春天无处不在”为主题的壁报。
阅读、勾画、批注
组内交流,讨论,完成一篇简单的赏析性文章。
小组推荐交流,组与组之间互评。
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古诗名句评注春草、春花、春雨等图,并展开想象为文章配相应图画。
阅读、思考、圈画、讨论
描写、交流、互评
阅读、勾画、思考、讨论
思考、自由发??
绿朱自清教案篇3
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1、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搜集。
2、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3、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诵读欣赏、体味品位、揣摩运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
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感知内容
a、老师配乐范读
b、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c、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体验与反思
三、质疑交流
1、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2、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3、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绿朱自清教案篇4
一、教学设想:
课本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同时,还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对作品的情境说出自己的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人生的有益感悟。
二、教材分析:
?春》是有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构思精巧,语言精美,富有诗意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给人的希望和力量。
三、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和散文的意境美。
3.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4.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反复朗读,体会散文的意境美。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五、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稿(包括朗诵)
以小组为单位,选用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或歌唱、或积累、或绘画、或朗读)
教师:
1、制作课件
2、准备“早春”短片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1)多媒体播放以“早春”为主题的短片后,教师说: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之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放声歌唱吟诗作文,挥毫泼墨。
2)学生展示作品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感谢朗读组为大家展示了精彩的课文朗读,请同学们先各自朗读品味,然后每个小组合作朗读或者对读。(教师进行必要的朗读指导)
2.精读文字3-7自然段,思考:文章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3、读赏结合美点寻踪
1)请以小组为单位再读文章,找出你喜欢的画面或句子,按照以下句式,说出你喜欢的理由,并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多媒体展示)
我喜欢,因为:
“以春草图为例,细致赏析文章写景特点和优美语言。
a:美的画面:我喜欢春草图:因为这幅画面写出了春草的特点,也写出了爱春的人们在碧绿的春的大地上尽情嬉戏的欢乐情态。
b:好的笔法:我喜欢春草图,因为在写春草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笔法,既从点上写出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春草萌芽时的动态及春草的质地美,色彩美,又从面上写出了“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一春草旺盛,生机勃勃的画面。
c:生动的词语:我喜欢春草图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钻”字,运用拟人手法,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旺盛的生命力等等。
2)小组讨论:自选其他几幅图,从以上三方面精读课文。
3)纵观全文,我们发现“人”活跃在一幅幅画面中,划出相关语句,按照句式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并对春天的人做出评价。
草地上的人在,所以春天的人是。
笔下的人在,所以春天的人是。
4、再读课文化体验
1)多媒体播放《春》配乐配画朗诵录音,再读文字,再次欣赏春天、思考春天,与自然对话,思考自然带给我们启示,可以充满情感地说,也可以富有哲理的说。
春草告诉我:
春花告诉我:
2)结束语:让我们把握好人生的春天,一路攀登,一路欢歌,执着前行。(多媒体展示)
七、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必选)
2.结合自己的日常观察,发挥想象,学习作者描写春草,春花,春雨等图的写景方法,将文字第二段简笔勾勒的春山、春水、春日任选其一,进行创造性,补白似的描绘。
八、板书设计
盼春:(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颂春:(三个比喻、排比:新、美、力)
绿朱自清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春》是烩炙人口的颂春名篇,出自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之手。本文按作者感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盼春、绘春、迎春、赞春四个部分。课文的语言极富个性,全文几乎全是对称的或排比的短语、短句。而且还大量地运用了叠词,结构匀称、音韵和谐,节奏轻盈、活泼,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是指导学生欣赏语言,感悟写法、感情朗读的上好之作。
设计理念: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教学,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对教学资源综合开发和巧妙整合,努力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教学流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情感。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欣赏。
2、师:冬天已经过去,春天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花红柳绿,万象更新,春天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学生自由描述)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名作《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大好的春天描写下来的。
二、读题生疑,读文解疑。
1、学生齐读课题,提出赶兴趣的问题。如课文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把春天的美景描绘下来的?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并自己解决问题。
3、按课文后提纲理清课文层次:盼春、绘春、迎春、赞春。
三、教师设疑,学习“盼春”。
1、指名朗读“盼春”。
2、教师设疑:这一部分,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发来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学生思考,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1)采用了重叠的句式:“盼望着,盼望着”
(2)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春天的脚步近了”
(3)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4)运用了丰富的词语:“欣欣然,朗润”
(5)这样写的好处:让读者仿佛听到了春天由远而近的脚步声,把春天写活了。
3、指导朗读
四、合作学习,感悟“绘春”
1、教师设疑:
①自由朗读,思考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②按学习“盼春”的方法分组学习“绘春”,体会语言描写特点
2、讨论交流。
春草:
(1)重点指导“坐着、躺着……捉几回迷藏”是来写什么的?(写人)这一段是写春草,为什么还要写人?(从侧面展示春草的生机和可爱)
(2)用“我爱春草,因为春天的小草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3)回忆古诗中有哪一首是专门来赞美小草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花:
(1)作者除了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的手法外,还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春花呢?(讨论回答,得出结论:感官)
(2)指导品析:“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视觉)。花里带着甜味儿(味觉),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联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听觉)。
(3)用“我爱春花,因为春天的花儿____”的句式说话。
(4)回忆古诗中哪一首诗描写了春花。(《游园不值》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风:
(1)谁能说出“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前一句?(《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风是无形、无味、无色,难以捉摸的,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它的呢?学生汇报交流。
(3)重点指导:作者在写风时动用了哪些感官?(触觉、嗅觉、听觉)
(4)用“我爱春风,因为春天的风___”的句式说话。
(5)你还知道有关描写春风的诗句吗?(《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雨:
(1)春雨没有春花的艳丽,也没有春风的轻柔,但在作者笔下,它却别有一番迷人的风韵,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春雨的?(由近及远,由个体到整体)
(2)作者除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以外,还写出了春雨的什么?(质朴、无私)
(3)用“我爱春雨,因为春天的雨____”的句式说话。
(4)谁能说出一首描写春雨的古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五、自主学习,感悟“迎春”
1、学生自由朗读,谈谈读后的收获。
2、教师设疑:春天到了,花、草、风、雨都有各自的季节特点,人们有什么变化吗?(学生自由发言,如衣着、精神面貌)
3、指导“一年之季在于春”是句格言,谁能说出它的下句。(一生之计在于勤)请学生说出几句珍惜时间的格言。(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六、音乐结尾,深化情感
1、教师领读“赞春”。
2、品读赏析: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是对春的特点的高度概括,也是作者献给春天的一首赞歌,学生体会作者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青年的好处。
3、面对美丽的春景,你想怎样赞美它?(可以说一段话,可以诵一首诗,也可以唱一支歌)
4、配乐全班齐读课文。
5、播放音乐《春之声》,结束全文。
绿朱自清教案5篇相关文章:
★ 健康教案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