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教师可以创造出具有挑战性和意义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案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确保教学进程的有序进行,以下是报喜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绿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绿语文教案篇1
一、 导入新课:
莎士比亚说:“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特定时期鲁迅先生如何批驳那些不自信的言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
二、 复习提问:
1、 通常写驳论文批驳对方有哪几种方式?
2、 解释:怀古伤今: 渺茫:
三、展示目标:
1、了解驳论文及其写法(驳论证),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2、学生会写简单的驳论文;
3、培养学生自信品质,使其正视困难与挫折
四、自学设计:
1、 学生读课文自学;
2、 讨论回答问题:(出示自学问题)
(1)、作者要批驳的一方的论点、论据分别是什么?
(2)、作者分几步去批驳对方的言论的?有论据吗?
(3)、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看看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玩味句中加点的词,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总自夸“地大物博”......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
3、自学指导及情况反馈:教者提问学生回答,不完整时再叫学生补充。
五、点播、精讲: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据略)
2、分两步:先直接反驳,再间接反驳。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古代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现在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
3、作者对如何考察自信力的有无,指出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喻。
4、“总”写出了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姿态;
“只”写出了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一味”写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嘴脸。
六、小结:
本文作者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论,明确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出作者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一颗赤诚的爱国心。
七、课堂训练:
1、 注音:
玄虚( ) 前仆后继( ) 诓骗( ) 诬蔑( )
2、填空:
鲁迅(1881——1936),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________家,____ 家。他的一生留下了800多万字的作品,有散文集《 》,小说集《 》、《 》,诗歌集《 》,尤其是他的杂文语言泼辣、犀利,富有讽刺意味。我们本期已经学过他的小说《 》。
3、 抓住突破口,学写短小驳论文。
参考话题:(1)、如今有了计算机,没有必要练字了。
(2)、网络上知识丰富,学生经常上网有利于开阔视野。
(3)、滴水不绝可穿石。
(4)、绳锯木断。
八、布置作业,安排下堂预习内容;
1、练习(二);
2、全面复习第四单元,整理本单元一览表。
鲁迅先生的作品语言比较晦涩,用词精辟,结构严谨,学生不易理解,而本文批驳的又是论证过程,教后经本人询问部分学生还是未吃透,以后要多花气力引导他们认识作者严密的论证,孰能生巧,见得多了学生定会轻松理解。
绿语文教案篇2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背诵默写
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三、预习检测:
1.注音或写字:
(1)带月荷( )锄归
(2)晨兴理荒huì( )
(3)道狭草木长( )
(4)属( )国过居延
(5)帘旌( )不动夕阳迟
(6)徙( )倚( )湖山欲暮时
(7)都护在燕( )然
(8)丰年留客足鸡tún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带月荷( )锄归
(2)但( )使愿无违
(3)大漠孤烟( )直
(4)长河( )落日圆
(5)江入大荒( )流
(6)仍怜( )故乡水
(7)徙倚湖山欲暮时( )
(8)三年多难更凭危( )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四、学习诗词: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着。语言“自然、通俗”。
5、齐背课文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初二语文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绿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太阳也不知道这个”一段课文。
2、阅读课文,了解“我”在花园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动物、植物,进行的充满童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
3、体会“借物抒情”写法的好处。
4、认识“蚱、韭、蝙”等4个生字,会写“蚂、蚱、铲”等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在品读文字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和祖父的爱,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板题示标:
1、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2课《我和祖父的花园》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同学们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谁愿意大声地读给大家听听?
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了解“我”在花园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动物、植物,进行的充满童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
(3)体会“借物抒情”写法的好处。
3、 指生读学习目标。
4、 目标明确了,有信心达标吗?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朗读比赛,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4分钟后比谁读得最流利。
1、 学生自由读文。
2、 指生接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 指生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 出示自学指导(一),完成第一次先学后教。
1、师:同学们想一想,无论是在花园中玩耍的我,还是在花园中生长的植物,生活的动物,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自由回答,师板书:自由 快乐
师:如果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你认为哪句话最合适?
生答,大屏出示句子: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2、让我们共同走进祖父的花园,深入体会那份自由与快乐吧,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学指导(一):
请学们默读课文第15自然段,从哪些描写中让你感受到了自由、快乐?写下你的体会,并带着体会读一读。
(2分钟后,比谁说得好。)
3、学生汇报,大屏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4、大屏出示15自然段,指生配乐朗读。
5、体会借物抒情写法的好处。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是描写我童年生活的,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描写花园的动植物呢?对写花园里的动植物自由自在,就是在写我的童年生活自由自在。象作者这样把人物的情感寄托在事物上,用事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怀,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抒情。我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也可以用这种写法来表达人物的情感。
四、 出示自学指导(二),完成第二次先学后教。
1、 师:作者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自由、快乐的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自学指导(二):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4----13自然段,想想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了“我”的自由快乐的?旁注上自己的体会,并带着体会读一读。(3分钟后,比谁说得好。)
2、学生汇报,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和自由和祖父对她的爱。
五、当堂训练:
师:同学们,在萧红短暂而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常常会忆起呼兰河畔,因为在呼兰这座小城里住着她的祖父,有她和祖父的花园,这是一座爱园,更是一座精神家园。《呼兰河传》的尾声部分这样写道: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
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
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六、课后作业:
师: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呼兰河传》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请同学们课下阅读《呼兰河传》这本书。
第二课时
一、板题示标:
1、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2课,同学们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谁愿意大声地读给大家听听?
1) 出示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优美的语句,背诵“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太阳也不知道这个”一段课文。
2) 认识“蚱、韭、蝙”等4个生字,会写“蚂、蚱、铲”等9个生字。
2、 有信心达标吗?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达标,老师把同学们分成两个小组,今天这节课我们两个小组要进行五场比赛,同学们,有信心获胜吗?那好马上进入我们本节课的第一场比赛。
二、比仿写。
1、 师:心中有自由快乐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我们再来看看花园中的景色吧。
2、 出示15自然段,学生齐读,比哪个小组更能读出轻松、自由。
3、 师:花园里的动植物都有了人的灵性,你想不想也写出这么有趣的文章呢?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花园中还会有什么?仿照课文写一写,三分钟后比谁写得好。
4、 学生仿写。
5、 指生读仿写的片段,公布第一场比赛结果。
三、比背诵。
1、这么有趣的文章,想不想把它积累下来呢?请同学们借助大屏联系背诵,三分钟后比谁背的熟。
2指生背诵。
3、 助大屏,你还能背诵先来吗?再指两名学生背诵。
4、 公布第二场比赛结果。
四、 比识字。
1、大屏出示:蚂蚱 铲地 韭菜 谷穗 毛嘟嘟 细腻 蚯蚓 蝙蝠
2、请同学们练习读这些词语,一分钟后开始比赛。
3、开火车接读词语。比哪个小组的火车开得正确、声音响亮。
4、如果去掉词语朋友,你还会读吗?
大屏出示:蚂 蚱 铲 韭 穗 嘟 腻 蚯 蚓 蝙 蝠
5、 开火车接读生字
6、 增加难度,不仅要读出字音,还有给字组个词,尽量组课外的词语。开火车接读词语。
7、 公布第三场比赛结果。
五、 比写字。
1、 大屏出示9个生字。
2、 请同学们打开写字书,认真观察这9个生字是什么结构的,有什么特点,描红一个,临摹一个。
3、 每组指一名学生板写“嘟、腻、蚂、穗”。
4、 师强调写字的八字口诀:头正、身直、臀稳、脚平。临摹时要一气呵成,不要看一眼,写一笔。
5、 生评议板写的生字。先看写得对不对,再看写得有哪些精彩之笔和不足之处。指生用红色笔板改。
6、 师范写“腻、穗”。
7、 请同学们改正前面的错误和不足再把这四个字临摹一个。
8、 公布第四场比赛结果。
六、 比阅读。
1、 请同学们默读《小学阅读资源》中的20课《我没有钓住那条鱼》。三分钟后,看看你有哪些收获?
2、 学生谈收获。
3、 公布第五场比赛结果。
七、 公布本节课比赛的最后结果,结束全课。
板书设计: 12、我和祖父的花园
绿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陬。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四段。
【教学过程】
一、利用生活现象,巧妙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人们用秤称一些东西,想知道那件东西的什么?(对,那东西有多重。)可是,你见过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1、请同学们听一遍课文录音,边听边想,为什么要称大象?都有谁在想办法称大象?
2、讨论为什么要称大象。(略)
3、讨论都有谁在想办法称象?(官员们和曹冲)
官员们和曹冲的办法谁的更好,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
三、详读第三段,为学习下一段打好基??
1、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来称大象?是在哪一段找到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第三段。
2、先分组讨论,再指名回答:
官员们想出了两种办法,第一种是造一个特大的秤,第二种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来称。
这两种办法行的通吗?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备课系统”中的动画设计来演示,生动地展示这两种方法的弊端。
曹操对这两种办法满意吗?从哪可看出来?
比较: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指名读这两句话。提问:这两句话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直: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句中加上“直”以后,表示的程度就不一样了,语气和语意更重了。表示曹操非常不满意。
3、分角色读第三段,再次体会。
四、精读第四段,突破全文的重难点
1、可见这办法不行,那曹冲的办法又是什么呢?在哪一段找到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2、曹冲的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我请四名同学来分别来读这四句。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在这个办法中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大胆地提出来。
3、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好多不懂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按照这四句话的顺序,一个一个来分析。
在第一句中,有同学们提出“把大象赶上岸后,为什么要‘沿着水面’画一条线呢?”什么是“沿着水面”呀?“沿着”就是靠着水面、挨着水面、贴着水面,既不高也不低,画一条线,这就叫“沿着水面”画一条线。
那为什么要画这条线呢?很明显是为第二步船上装石头做准备的。这条线就像秤上的刻度、秤星,表示大象就有这么重。
在看第二句,为什么往船上装石头要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呢?“止”是什么意思?止是指“停”的意思。为什么船沉到线就停了,不能再装石头了呢?再装会怎么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讨论。
出示字片比较:
船上装石头,船身超过那条线。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比,怎么样了?(说明石头比大象重了)
船上装石头,船身没有下沉到那条线,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比,又怎么样?(说明石头比大象轻了)
因此,只有当船上装石头,船身下沉到正好到那条线,这时石头的重量才会与大象相等。
第三句,称石头的重量。
第四句,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4、曹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很有条理地说出了称象的过程,同学们再把这段读一遍,试着总结一下每一句的重点内容:
赶象上船 沿水画线
赶象下船 装石到线
称出石重
加出石重 就是象重
五、学习第五段
六、总结全文
1、曹冲才7岁,为什么能想出这种办法?
因为他很聪明,善于动脑筋,善于注意观察事物,注重生活的积累。但最重要的是他能从错误意见中吸取合理的因素。第一位大臣出的主意很不切实际,因为没有人能提起如此重的大秤,但是这不切实际中却包含着一个“切实际”的因素,就是需要有一个能承受的住大象重量的“秤”才能解决问题;第二位大臣的主意更是荒诞无几,谁能把活生生的一头大象拉去宰了?但是它也有不荒谬的地方,就是怎么能把一个完整的大象分开呢,怎么能把它“化整为零”?曹冲正是吸取了这两位大臣错误意见中的合理因素,先设法找到了一个既能承受大象重量,又不用人手去提的大秤──“船”(船相当于秤盘,水相当于“大力士”,船舷上的线相当于秤星、刻度);然后他又想到利用石块代替大象,这样就可以实现“化整为零”,从而准确地计算出大象的重量。
绿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小说的三要素,通过阅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知识目标)
2、能理解小说中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学会从情节、人物等分析中归纳主题,培养创新能力。(能力目标)
3、能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能力目标)
4、学生能结合现实生活从玛蒂尔德的悲剧中得到启迪,区别“爱美之心”与“虚荣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情节结构,感受小说情节构设艺术特色。
2、能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学会从情节、人物等分析中归纳主题。
【教学难点】
1、能把握小说情节特点、人物形象,领悟巧妙构思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2、结合现实生活,学生能从玛蒂尔德的悲剧中得到启迪,区别“爱美之心”与“虚荣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悬念设疑,导入新课(2分钟)
她,天生丽质,温柔善良,本可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不幸的是她生活在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那是个道德沦丧、生活糜烂、惟利是图的社会,她不可避免地染上羡慕上流社会追求虚荣的习气。作为小资产阶级的她为了满足一次在舞会上出风头的愿望,却付出了极不寻常的代价。她是谁?她就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经典之作《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项链》,一起走近玛蒂尔德吧!
?设计意图:通过悬念设疑,导入新课,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
二、检查预习(3分钟)
1、教师投影:
(1)请读准下面的红色字的字音
(2) 解释下列词语
学生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读准音、说出义。
2、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 ,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
学生在小卡片上写出莫泊桑的其他作品,越多越好,并进行交换信息。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效果,读准字音,扫除阅读障碍;通过小卡片填写、互相传递,使关注更多的优秀名作,为正在举办的校园书香节增添生气」
三、研读课文,仔细品味(23分钟)
1、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教师提问:文章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从结局往前看,连续发生了哪些事情?
要求学生速读三分钟从文章的结局往前推,导出文章的结构:收请柬──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发现真相,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小说的情节曲线。(也可以是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从结局往前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环节做好铺垫」
2、阅读及精读课文:分析小说精巧的构思
(1)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最精彩的语段朗读,教师用多媒体配乐。
(2)教师提问:在这几个情节中,哪些情节对人物命运影响最大?
学生分组讨论: 丢项链——人物命运的转折点。
识项链——人物再次受到命运的捉弄和打击。
(3)教师提问:从文章的内容看,大家不难理解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可以说它是合乎情理的。有什么根据吗?
教师提示:作者三次做了巧妙的暗示,后明真相。
学生相互探讨,并归纳情节中的三处伏笔。
小结:小说以项链为线索,按借、丢、赔的过程展开,最后点出是假项链。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构思精巧,令人回味无穷。
?设计意图:配乐朗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结合课文构思巧妙,教师处处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阅读能力」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10分钟)
教师提问:“爱美”与“爱虚荣”、“追求幸福”与“贪图享乐”有哪些本质不同?
学生联系实际,分组进行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点评:一是看目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风采,还是为了炫耀自己;二是看有无相应的经济能力;三是手段,是通过正当途径拥有,还是不择手段占有。区别“追求幸福”与“贪图享乐”主要看其手段是否正当,前者是通过诚实的劳动或其他合法途径去实现,后者往往是通过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手段去获得。
?设计意图:上述内容与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讨论,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让学生从玛蒂尔德的悲剧中得到启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总结 (1分钟)
教师总结:回应开篇,本文的第一句话说:“玛蒂尔德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一个“也”字揭示了悲剧产生的两个原因,既有社会因素,那个奢靡的社会浸染了她;也有自身性格的原因,追求上流社会生活、爱慕虚荣败坏了她。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了《项链》,故事悲剧性的结局,不就是在提醒我们大家:人生切莫像玛蒂尔德一样,让项链变成锁链!最后希望我们都可以脚踏实地地用诚实与勤劳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乃至理想吧!
六、课后作业(1分钟)
联系现实社会生活,谈谈你对路瓦栽夫人这一形象的认识。(写300左右体会,为下节课做准备)
梦想乃至理想吧!
【教学反思】
小说由于有一定情节,学生比较感兴趣,加上老师精心点拨,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基本上能掌握课文的内容,把握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明白并深化主题。
绿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在读中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2、识字写字。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秋天是植物种子成熟的季节,种子宝宝要告别妈妈开始自己的生活,你们想知道植物妈妈是用什么好办法来送别自己的孩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板书课题。
2、出示挂图:蒲公英、苍耳等植物,引导学生观察。今天《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要告诉我们植物传播种子的巧妙办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感知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相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小组读书的收获。
三、识字
1、自己练读生字。引导学生可同桌之间接龙读生字。
2、小黑板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指读。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给生字找朋友,用词语说话。
四、赏读
1、小组合作读课文,看谁读得美。
2、选读。选自己喜欢的一节练读,再展示。
3、通读全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
五、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如、已、娃、纷、好。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交流书写注意的地方。
3、教师示范,指导重点笔画。如“已”要半封口,不能写成自己的“己”等。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继续指导写字、课本剧表演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挑苹果游戏:(将生字卡片做成苹果形写上编号)你选择第几号苹果,读出上面的生字,再组词造句。
诵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语气。引导学生评一评老师哪读得好,哪读得不好。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朗读比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演读
1、教师引读,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2、学生自由练背。
3、课文表演。边背边加上动作。也可让学生进行想象发挥,进行小型三、课本剧表演。
三、讨论
1、“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
2、“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它?
四、练习
1、出示课后“读读抄抄”中的词语,引导学生多方式读词。
2、扩展仿说词语。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快来与同学交流。
五、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甲、洼、豆、识、经。学生认读。
2、自己练写,小组评议。
3、教师小结,指导重点。
4、学生再练写。
六、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种子传播的奥秘
种子的传播方式大致有四种:风传播、动物传播、弹射传播、水传播。
如:春天,柳絮四处飞扬。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树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的。
凤仙花妈妈的办法跟豌豆妈妈的办法差不多,凤仙花果实成熟后炸裂,凤仙花妈妈用这种办法把种子送到四面八方。
板书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 风
苍 耳 靠 动物 传播种子
豌 豆 弹力
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
课后反思:
为了帮助理解重难点,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引导,借助一些图片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种子离开妈妈靠什么。
绿语文教案6篇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