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个体差异的教案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下是报喜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天净沙.秋思》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图片导入。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转载于:书业网)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先来读一遍。(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同学们也来读读看。(生齐读)
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多媒体)藤树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
(多媒体)枯藤老树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
②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
(多媒体)古道西风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平: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志。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板书)景
乡愁
思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
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生齐读)
四.自主分析
我们看到课本为这首《天净沙·秋思》配了一幅插图。现在,根据我们对这首曲的理解,说一说,这幅插图有哪些地方画得好,那里地方可以改进。同桌前后可以讨论一下。
1.没有画出枯藤。画出枯藤与老树缠绕,更能表现苍凉的意境。
2.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太灵动了,不符合“昏鸦”。不如改为栖息在树上,表现出乌鸦的没有生气。
3.小桥流水人家应该花的远一些,表现出作者遥望乡村,向往家园的情感。
4.西风没有体现出来。可以画一些炊烟,或者让画中人不戴帽子,乱发飘飞;或者让人物的衣衫随风翻卷。可以表现出西风来。
5.马应该画得瘦些,如果改成行人牵着马更能表现出黄昏时分鞍马劳顿行人落寞的情景。
6.夕阳不画整个圈,画半轮,更能体现出夕阳落山的情景。
五.改写元曲
经过这番改动,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全新的画面,马致远见秋景而叹思乡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请大家顺着这种断肠之情,把心中的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假如你就是这个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此时所见景象,所起断肠之心。
生写短文。请学生朗读。
六.作业
背诵《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天净沙·秋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三册第三单元的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五首。它是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写的一首小令,元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这首小令写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
这套新教材是国家课改实验教材,其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的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单元是让学生走近自然美、感受自然美。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
1、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
2、培养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发现美与领悟美的能力。
3、学会观察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力求抓住特征,写得具体,写得真切。
小令《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内容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紧密相连,既要加强朗读,体会小令意境,又要揣摩精彩的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班学生具体情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入手,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小令。
2、发挥联想和想像,体验课文情景,激发情感。
3、通过揣摩,欣赏精彩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意识。
5、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揣摩、欣赏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诵读。
2、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与作者思想感情完美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现有基础:
学生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已对朗读有一定的了解,对优美语言有一定的品味能力,在本课中将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及品味能力。
学习动力:
该班学生基础较好,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对前几课的学习,对自然景物、学生有着较强烈的喜爱之情,可以以此为动力,让学生在诵读中,在画与写中,领会小令意境。
设计理念: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此理念,本节课通过“读──画──议──写”,让学生画出心中所想,说出心中所感,写出心中“感”“想”,整堂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构思,组织。
教学方法:
1、情景式教学法。
2、朗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天净沙·秋思》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秋自古以来触发人深思。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 去无留意”,给我们给了塞下秋光,征夫泪;杜牧《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寂寞,失意宫女的内心苦闷,秋士悲,秋女怨,让人揪心,令人扼腕。那么,一个孤身漂泊,远离家乡的旅人,在萧萧悲凉的“西风”之中,又会有怎样的情思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走近马致远,走进他的《天净沙·秋思》中去感受感受。(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抽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介绍: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曾热衷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八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 剧四大家,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中最为有名的,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雄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
这首小令何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三、读
1、师范读。
2、师指导学生读。
3、生自读,背诵。
四、学生画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正体现了这一点,请同学们揣摩这首小令的意境,展示你丰富的想象,把你所想的绘成一幅画。
1、抽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2、学生分小组(四人一组)共同画。
五、议
各组交流自己所画的画,学生之间互评。
六、教师点拔
1、小令中运用得最多的是哪类词?
2、小令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3、小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4、小令中最让你喜欢的词句有哪些?
(如学生未提到“瘦”,教师可点拔:瘦让你想到了哪些?)
七、写
一幅好画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一篇优美的散文,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你的文笔,把你所绘之景介绍给大家。
1、学生独立写。
2、学生自愿在班上交流,相互评价。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画──议──写”,走近了马致远,了解了他的绝唱之作,真正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到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课后反思:
该节课通过学生的“读──画──议──写”,较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之间的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有了一定的体现,对小令的意境有较深刻的理解,如有一位学生在画画时,没有局限于课本中的插图,而是用自己独特的理解画了游子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在古道上行走,当我问为什么游子要牵着马而不骑马时,学生的回答是:因离家太久,马也想家想得瘦了。是呀,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学生的回答,让我一震,其实,只要我们充分的相信学生,他们时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3
目标定向:
了解白朴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
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曲中创设的意境,感受文学的美。
教学方法:
采用诵读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以写秋为主题的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秋日》一诗中新颖独到地借秋之描写表现出了激越向上的感情,今天我们来看看元代的文学家白朴在他的散曲中是如何来表现秋之印象的。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以写秋为主题的古诗词。
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刘禹锡《秋日》的思想感情,学生可自由发表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导入对本曲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古诗词入手,意在引导、激发学生对文本曲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越调〕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残霞:残余的晚霞。[宋]沈与求《石壁寺山房即事》诗:画桥依约垂柳外,映带残霞一抹红。
②轻烟:轻淡的烟雾。寒鸦:寒冬的乌鸦;受冻的乌鸦。[宋]秦观[满庭芳]词: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③飞鸿:飞行着的鸿雁。(南朝·宋]鲍照《数诗》:四牡曜长路,轻盖若飞鸿。
④白草:本牧草。曲中系草名。[唐]元稹《纪怀赠李六户曹》诗:白草堂檐短,黄梅雨气蒸。黄花:亦作黄华。诗词中或指黄色的花,或指菜花、金叶菜。曲中指菊花。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译文:
遥看天际那一抹红霞,一座村庄孤独的坐落在夕阳下.
那轻淡的烟雾下,只见几只受冻的乌鸦。
想起白天飞行着的鸿雁.
飞翔着,飞翔在着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中
说明:
作者白朴出身于官僚士大夫之家,但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悲戚,同时也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而伤怀,所以他通过词曲来倾诉着自己对怆凉人生的感慨,而本曲中所抒发的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其实也正是他人生理想的抒发。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借助曲中的意象描述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能充分展开想象,对曲中的三句话作不同层面的思考。
人生就如此曲描写之境界:只有忍得孤寂冷清,在孤寂冷清中振翅高飞,努力不止,人生才会变得色彩斑斓。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学生自主思考,采用恰当而又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个性化地再现自己对本曲的理解和感悟。
2、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
3、背诵这首曲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4
预习积累:
1.查找元散曲文体知识。
2.了解作者马致远。
3.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相关课程标准:
1.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朗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一首元曲中的旅思名作[越调]《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
师配乐范读1遍,生齐读2遍。
解题:越调,宫调名;天净沙,曲牌名;秋思sì,题目,即秋天的思绪。
自学积累元曲文体知识:
?语文助学》“预习积累”第2(1)题;“语言运用”(一)语文小词典第1题。
了解作者:号东篱,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困窘潦倒一生。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堪称为旅思名作、秋思之祖。
生读1遍,抄写1遍,再读抄写的1遍。
二、整体感知:
划分节奏,配乐朗读小令3遍:
[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领略诗情画意:
1.列举描绘的景物,看形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点拨: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词组)并列,一个名词(词组)就是一个景物。后两句描绘的西下夕阳和行进在天涯路上的断肠人,共同形成了一幅萧索荒凉的深秋晚景图。特别是枯、老、昏、古、西、瘦、夕、断肠等词语的修饰作用,增添了景致的荒凉、凄楚,浑天黄日下,无不令人寸断肝肠。
“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恬淡美景,用在此处却成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更反衬出断肠人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为全曲点睛之笔,抒写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凄苦之情。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小令是怎样达到情景交融的?
点拨:作者是寄情于物,通过漓淋尽致的刻画物象,描绘有形可感的深秋色彩,借具体生动的物象表达了无形抽象的凄苦心情,从而达到情景相通、情景交融。
4.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形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点拨展示:秋日的枯藤缠绕着老树,这是傍晚的乌鸦落脚的家,眼见着有一处小桥独立、流水潺潺的人家,却不能进,只好骑着这匹瘦马,继续行进在古老的小道上,迎着西风,看着夕阳,肝肠寸断,沦落天涯。
5.朗诵、默写这首曲。
四、比较阅读另外三首[越调]《天净沙》:
1.朗读并抄写另外三首[越调]《天净沙》
嗈嗈yōng孤鹜(wù野鸭子)好高骛(wù追求,马快跑,引申为追求;)远
2.说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什么更能打动人?
点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立意高远,主旨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画龙点睛之笔,是其它三首所没有的醒豁的诗眼,而且这一句使全曲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深度,感染力强,对读者心灵触动更大,从而成为“秋思之祖”。其它三首基本上或较多地停留在视觉图景的表层,有的甚至模糊不统一,更无深意,张可久的.“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还可算是景情兼美的一笔。
3.再读另外三首,加以巩固。
五、达标训练:
1.词句品味·积累:小桥流水;落日残霞;青山绿水;流水潺潺;一声新雁。
2.《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1-12题(p31-32)
教学反思:
诗在于品,抓住“诗眼”和主旨句,体悟用词,感受描绘的事物情态和色彩,感知整体画面所折射出来的意象和意境,从而感受借景生情的美妙手法。
诗歌教学在于吟诵,还在于默写,达到书写正确无误。本文篇幅短小,易于掌握,因而能够当堂达标。
比较阅读更能显现出马致远诗用词造句的功力。
可以适当拓展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天净沙·秋思》复习
?天净沙·秋思》(八年级下)复习指南(背诵、赏析篇目)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1.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此曲的题目。此曲被称为“秋思之祖”。2.马致远: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3.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4.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诗句大意:
枯萎的藤蔓,僵老的古树,一只归巢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丫上。(萧索秋景——悲凉心境)
那边,小桥流水旁,正是充满温情的人家。(温馨画面——更添悲凉以乐景衬哀情)
荒郊古道上,一匹瘦马载着游子,冒着凛冽的西风踟蹰而行。(悲凉画面——悲凉心境)
夕阳西下,何处是归宿?何处是家乡?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不禁愁肠寸断!(点出悲凉忧伤心境的根由)
前三句九个名词,三组画面,看似孤立,却在篇末“断肠人在天涯”的收束中和谐串联起来,情景交融,让读者从简单的名词中读出了极为丰富的内涵。
主题思想:
情景交融地抒发了游子漂泊天涯的悲凉和思乡的愁苦。
《天净沙·秋思》阅读练习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马致远x (人名)。
2.这首元曲抒发了诗人因思乡产生的孤寂愁苦的情绪。 3.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c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5.“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被穿插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人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
6.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用西下的夕阳衬托,又直接抒发游子孤苦寂寞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5
目标阐述
(一)新三维目标
1、语言知识与能力方面
(1)能说出元曲的相关语文知识;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本的画面与意境;
(3)能运用情景交融写作手法进行简单创作;
(4)能背诵全文。
2、思维方法与品质方面
(1)能在体悟情景交融创作手法的过程中运用自主探究与实践创作的方法。
(2)能在抒发自身情感与体悟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能在师生互导的过程中运用对比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体会元曲中的汉语言文字的美。
(2)能感受到文中的意境美与作者的羁旅之苦。
(二)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本的画面与意境。
(三)教学难点
能运用情景交融写作手法进行简单创作。
(四)教学方法
师生互导的景入情出式教学法、点拨法、提问法。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ppt。
过程设计
一、知识迁移,激趣导入
说起唐朝,有人立刻想起唐诗;谈到宋朝,有人即刻忆起宋词。朝代与文学,如水与鱼、父与子,由彼而生,互相成就。请问同学们,能回忆起我们学过的这些古诗词吗?一起来开口背背。今天,我们将一起去到元朝的一角,看看本文的作者正在做何事、思何情,我们还要一起去探探元朝的“子”,元朝的“鱼”,品一品马致远笔下的元曲。请同学们自由朗诵今日文本——《天净沙·秋思》。朗诵的过程中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宋词与元曲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时间:2分钟左右。
知识性学习一般需要做到这一步:
(1)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那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2)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是著名的散曲作品。“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设计意图:由学生所熟悉的唐诗宋词导入到今日所学习的元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产生知识间的迁移。引导学生关注元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且让学生开口背背古诗词,有利于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符合初中一年级的学情,并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诗词作品,加强记忆。)
二、体验内容,速找立足点(观赏“景”的地点)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诵读文本,要求读得精准、读得富有节奏、读得情感充沛,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诗歌常用什么来表达情感呢?仔细观察文本,看看文本中除了作者所表达的“情”,还有什么呢?
(学生可能遇到困难,教师运用“枯藤、老树”和“断肠人”进行提示,引导学生说出“情”与“景”两种基本元素。)
(2)既然写到了景色的,那我们就来赏一赏文本中的景色,请大家带着老师一起去欣赏文中的景观好吗,请问大家,我们要站在哪里看这一片景色呀?
(引导学生自主地选择观察的角度,确定立足点。预先设想学生可能选择的立足点,如马背上(作者视角)、画面外(读者视角)、老树(拟人视角)、昏鸦(拟人视角)等等。)
例:老树(拟人视角),通过老树的眼睛去看整首诗,想象自己是一棵老树,去观察整首曲所描绘的画面。可以让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时候,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品味词曲之美。
再学生独立学习:通过自由诵读,寻找观察作者描绘的画面的最佳立足点。要求:快速、细腻、个性化。
后相互交流:首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确定一到二个相同的或者较为创新的立足点。其次班级交流,总结其中具有代表性或具有可行性的立足点,准备开展接下来的环节。时间:5分钟左右。
(设计意图:选择立足点,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想象世界,形成想象空间,并且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选择写作视角,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且由学生自主选择立足点,体现学生意识。)
三、串联景物,品味意境(个性化审美创作)
先根据学生们所提供的立足点,提供实践任务: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立足点,用自己擅长的审美方式体验创作过程,将本文中的景物串联成一幅画面,景物位置的安排、特征的描绘均由学生自主选择与决定,但要注意不能脱离文本,要立足于文本,再超越文本。要求:个性化、准确、全面。时间:15分钟左右。
再学生独立学习:通过自由创作,选择描绘方式,最终形成个性化的画面。例如选择画图的方式、用文字描绘的方式、以情景剧表演的方式、用语言展现的方式等。
后相互交流:小组内选择最佳的创作画面,其次全班交流,在抽查和讨论中形成全班的最佳答案。在展示的环节,要求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述。(设计意图:在品味意境的时候采取多种不同的审美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想象力,自觉深入文本,品味文本、审美文本。虽然学生们采用的方式不同,有绘画、情景剧等,但当他们向同学们阐述自己的创作想法时,实际上已经将自己的画面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防止活动脱离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意象、知人论世以及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二、文本解读,学习新知
(一)初读,诵秋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二)美读,赏秋景
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凄婉、哀伤、悲凉。
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
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
枯藤老树。
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
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
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
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孩子们,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
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
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枯藤老树昏鸦
树老藤枯而显萧条无生气,勾起人哀伤心绪,鸦归巢加重思乡愁绪。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表现出的是静雅、安适、温暖的境界。
这句的基调是否与全曲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景和作者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勾起了游子思家的急切心情。
衬托(反衬)。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
古道西风瘦马。
瘦马古道行走增加孤独悲凉之感;西风寒冷添凄冷之意。
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倍添回乡无望之感伤。
10.我现在想问问我们的同学,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浓烈的思乡之情。
11.深情的诵读最后两句。
12.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诗文,要求,读出每一个词的重音。
请学生谈谈为何要这样处理重音。
13.老师总结:
季有春、秋,而选其秋;藤有荣、枯,而选其枯;树有老、幼,而选其老;时有晨、昏,而选其昏;鸟有鸦、鹊,而选其鸦;马有肥、瘦,而选其瘦;风有东、西,而选其西;道有新、古,而选其古;阳有朝、夕,而选其夕。全篇既无“秋”字,也无“思”字。但在静水深流的外表下我们却能深深体会到了作者传递出来的强大辐射所凝聚成的巨大磁场。这都归功于诗人苦心孤诣精选出来的10个典型的意象。无需浓墨重彩的大肆渲染,无需动词介词的连接,只需让这些意象叠加出一个一个的镜头,我们便能触景生情,感同身受。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一)研读,析秋篇
1.对比阅读白朴《天净沙秋》
体会两手小令同为天净沙,同为写秋,在意象的选择上有何相同?为何相同?又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相同点:同为昏,同有鸦,同取老树村落
不同点:马诗暗淡,凄凉白诗色彩绚烂清新
2.在情感的抒发上是否一致?
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也曾想要积极地求取功名,但它未得赏识,可以说,他一生穷困潦倒,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于是在漂泊旅途中,他写下《天净沙秋思》。
白朴简介:
白朴,出身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曾有人推荐他为官,他对当时的朝廷充满着厌恶的情绪。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从此寄情于山水之间。
总结:景随情生,情随情起。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化读,绘秋景
1.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它们在诗人的眼中,却这般不同。请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所想的,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这个萧瑟的深秋夕照图勾勒出来吧。(100字左右)
2.选取10种意象来表达你的忧伤(喜悦)心情,按照《天净沙》的曲调填写一首小令参考场景:在操场上,教室里,回家的路上,乡间小路上,公园里。
四、结束语
秋思之美,美在意境,美在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孩子们,也许现在的大家对故乡还没有特别的感悟,但有一天,你们背上了行囊,走向了远方,寻找属于大家自己的世界。你会发现,无论这世间多么繁华,都比不上家人欢聚时刻的热闹;无论走过的旅途有多么美丽,你,最喜爱的还是那条归家的小路。所以,孩子们,请珍视我们现在的点点滴滴。因为,若干年后,在那个秋风拂过瞬间或是月亮升起的夜晚,这些往事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最柔软的伤痛与甜蜜。
六、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