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小伙伴们肯定要经常性地做教学反思,教学工作就要告一段落,相信老师们一定都有及时写好教学反思,报喜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水调歌头》教学反思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篇1
本文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篇课文。本文也是苏轼完成《水调歌头》的一个心路历程。要求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以及他那豁达开朗,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 借月抒怀,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把原本心中的心绪不宁和埋怨化成了人世界美好的祝愿。
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出示苏轼的《水调歌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创设清静,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和本班的有同学一起读文、诵词,品读本文的独特语言魅力,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在课后,我还布置了相关作业,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去查询苏轼的其他诗词佳句,以求在课内外都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教授本首古诗的过程中,现往学生自习,扫清障碍,继而在读中进一步理解词义,遇到不懂的地方先记下来,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大家把自己弄不懂的问题都拿到小组中去讨论,集思广益。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自学自悟的办法,这里就可以让学生抓住“思念“这个关键的词语进行学习,可以说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肯定学生的基础上能够给予学生归纳总结的办法。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篇2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鱼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因此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时我极为精心和谨慎,终虽有收获但遗憾也难免。
一杯浊酒,月下念了谁?——介绍词前小序并补充作词背景
这是理解词意及作者感情的基础,读小序可以得知词人写作时间及处境。在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兼怀子由”上,“兼”字说明作者写这首词除“怀子由”外,还有他意。这也许比“怀子由”的更重要;接着我补充作词背景。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九年苏轼任密州太守时(实为被贬)。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与唯一的弟弟子由也有七年不得相见。政治失意,亲人被远离。在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写下这首词!
一声问天,明月苦了谁?——疏通词意,理解感情
关于内容学生总结为:词的上阙写词人问月,表达词人想上天但又觉得人间好一个感情变化的过程。词的下阙写词人对弟弟的怀念及美好的祝愿,照应小序中的“兼怀子由”。当然,学生对词的内容及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全面。于是我这样引导:“词的下阙是“怀子由”,那么上阙应该表达的应该是作者的另一个写作目的,也许这正是作者的是主要目的。而且这个目的绝不仅仅是表达作者在天上和人间徘徊矛盾心情。所以请大家结合词的写作背景重读词的上阙,以组为单位深入思考上阙的主旨。
稍后,有学生说:“词人想重回京城并且官复原职呢?”我立即表示肯定。然后把学生的思路引到这个方向,几经引导和讨论得出答案:词中“天上宫阙”暗指朝廷。“今夕是何年”暗指被贬时间长,不知朝廷内的情况。“高处不胜寒”暗指朝廷内复杂的争斗。而“人间”则暗指在地方做官,明白了这几个句子的含义,词的上阙的主旨和感情也就迎刃而解。原来上阙表达的是词人对政治的感慨啊!从而词作的真正目的学生得以领悟。
一句珍重,祝愿给了谁?——对重点考点的处理
因这首词的重点、考点都在下阙,我于是对下阙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下阙首句因省略主语“月亮”,导致一部分学生理解困难,一个理解能力较高的同学给大家解释出来以后,其他学生顿时豁然开朗。这句词不但描写月亮,而且月亮位置的移动还表现出时间的变化。接着根据经验,“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中的“事”和“长”很容易误写成“时”和“常”,“千里共婵娟”中“婵”误写为“蝉”,我在学生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特别作出强调。对重点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我则直接出示答案让学生批注在书上。因为很难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和作者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最后我向学生推荐作者在密州的另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来加深学生对作者豁达胸襟和人格魅力的认识。我个人认为这首词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容易理解。但苏教版是主题合成单元所以只好勉为其难。
诗词教学应该是以读为主的,而我闲浪费时间并没让学生多读这是本节课的不足。这首经典的中秋咏月词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稍有难度,我在教学时都“心有余悸”唯恐理解不全,真可谓“高处不胜寒”!因此对这首词重点考点我怕“劳生费事”却收效甚微而采取填鸭式,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和遗憾。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篇3
对于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
1、从学生课堂活动的形式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是朗读与讨论。由于我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合作(讨论)的重视,相对来讲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于是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讨论似乎更多地表现出浮光掠影,而非有效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活动不能说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问题的提出是非自主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都是由教师确定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几乎认定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是有局限的、是很困难的,所以就没有从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角度来组织课堂教学。同时我对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缺乏深思熟虑,因此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没有达到。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还是局限于学生对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认同,而忽视了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学生的课堂活动基本上是围绕我提出的问题展开思考和议论,发表见解等等。但由于我没有让学生在课前查寻有关资料,只是在课堂上介绍创作背景,因而导致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所以课堂活动受到了很大地局限,讨论似乎难以展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课后我想:教师是否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从创作背景、诗人创作风格、这首词所表现的情怀等方面去查寻资料。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补充学习的机会,而且不同学生找到不同资料进行交流,能使大家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只要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助手”、促进者、激励者,引导学生活动的方向——学习达到目标的路径。至于路,还是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走。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篇4
在我校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上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围绕新课程改革观念中教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现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反思:
古代诗歌教学一直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活的素材,中国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家名篇。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学习他们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水调歌头》就是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她是描写中秋的一朵奇葩,通过学习她,可以让学生重新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魅力,这节课,应该是描写传统节日的荟萃,可以培养他们学习我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在课下,我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利用上网、查工具书等形式,收集资料,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因为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要做”和“要我做”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被调动起来后,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如语言美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境美有苏轼在月圆之日,表达思念之情等。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特别是诗歌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引导学生是一门艺术。有时需要引经据典,有时需要真情流露,有时又需要引而不发。给学生多点拨少废话;多直观少抽象;多启发少替代。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标新立异,允许对诗词内容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情感的基点。因为“诗无达诂”只要学生阐述有理,就应该适时地鼓励、表扬,以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另外,合理、灵活、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材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变平面为立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带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轻松、有兴趣的学习,应该是我们老师追求的目标。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评价。我想,如果能够达到师生共赢,这节课就一定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学生学得轻松、充满兴趣;老师引导得法、得心应手,其课堂效果一定很好。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对教材的把握尺度,学生是接受程度,又显得尤为重要。只要我们能潜心于教学与研究,专注于备学生备教材,在提高课堂效率上多下功夫,在个人的知识储备上多下功夫,能够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必将使教育教学工作迈入新台阶。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篇5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精美的月亮图片,新颖别致的动画视频,还有我精心设计的教案,带着满怀的信心,我领着学生走进了苏轼写的这篇经典大作中。课中,我用月亮的图片来渲染情境,用有感情地朗诵来熏陶学生,使学生们很快走进了这首词的意境当中,当我讲到“宫阙”、讲到“琼楼玉宇”,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个正在月下忧郁而愁闷的苏轼,那个有才华却不能施展的他,正在黯然神伤,借酒消愁,于是,灵机一动,加入了这样一个情境渲染:在这样的情景下,你要是苏轼的话,你会想到什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孩子们说得那么绘声绘色。
结课的时候,我运用了相机照相片的原理来引导学生体会他那种旷达的胸襟,用一种慷慨激昂的话语诉说着苏轼这不平凡的一生,想像着这富有哲理的语言:“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是何等的一种情怀。教完此首词,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也许是被苏轼那种豪放的性格,与众不同的人生思考所感染吧,同时,更为了这首经典之作拍案叫绝,清朝词评家曾说过:“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想而之,这首调整在当时诗词创作中影响有多大,可是,冥冥中我不禁慢慢懂了,词中不仅仅有着那优美的意境,那精彩的语言,更有着苏轼他整个人生的写照,他在问天是何年,问月几时有,其实在问自已的人生该如何走,面对人生的苦难,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一无返顾地奋发,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逝去的青春,他在唱:"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一篇篇经典,正是他奋发的见证,他走出了一个千古不衰的辉煌人生。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