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教学反思精选5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教学反思会让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写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自己教学经验中的不足以改正,下面是报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体积教学反思精选5篇,感谢您的参阅。

体积教学反思精选5篇

体积教学反思篇1

由于我课前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制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上课时我做到胸有成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身的教学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从同事评课反映,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是比较成功的。这节课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我采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参与操作,通过观察、交流,感悟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获取新知。我深知教学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要从成功中找不足。

一、交流预习作业。

在预习作业里我在备课时就设制了两个知识点,让学生课前完成,一个知识点是对旧知的回顾,要求学生写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另一个知识点是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回答两个问题,两个问题是与这节课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在教材上都是能找到答案的。在对预习作业交流时我发现学生能比较顺利和准确的回答,这为新课的教学活动不仅起了良好的开端,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在课堂上再进一步地、更深入地探索新知削弱了阻力,减轻了负担。

二、交流猜想和探索如何验证。

我利用课件把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图形和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观察图形思考问题并组织讨论。在对如何验证让学生作为重点交流。意图是先让学生明确两点。第一点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圆柱可以转化长方体;第二点把圆柱的底面经过圆心16等份 ,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由于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和课堂开始阶段预习作业的交流,学生对如何验证的思维已经初步形成。让学生再次交流和汇报,我发现学生都了解和掌握。此时我指名学生到讲台前利用教具说出操作方法,并进行操作,让全班同学观察操作过程。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学生得到体验和感悟,发现圆柱可以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三、课件展示、构建新知。

让学生观看课件:课件2是把刚才实际操作的过程再次演示和呈现,课件3和课件4是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长方体。我抓住时机问学生: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成的物体的形状就有什么变化?学生明确回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接着我把圆柱体和转化后的长方体图象同时显示出来,要求学生说出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有什么关系,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出来。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此时还提出了转化后的长方体底面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这在教材和参考教案都没有的知识点。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学生勇于回答,学生回答错了,我既没有批评学生,也没有急不可耐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再想,后来还是有学生能正确回答出来了。我想如果不给学生思考的时机直接给出答案,这样与学生发现问题的答案所产生的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分为猜想、操作、发现、结论四个阶段,学生经历这些教学活动,体验和感悟了转化的作用和价值,弄懂得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

四、分层练习,发散思维。

在获得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成果之后,为了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拓展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注意分层练习,我安排了三道练习题。如:已知圆柱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在练习时我不断巡视关注学生练习情况,对出现的错误解答方法我不回避,在展示学生练习时既展示成功的也展示错误的。学生练习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在讨论和评讲练习时是很好的资源,要充分的利用。

不足之处: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有效、良性互动还达不到预期目标,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具备良好作业习惯,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欠缺。

通过这节课,我思量交流预习作业能不能与全课的教学活动整合在一起,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关注中等偏下的学生,我时常为此感到纠结。建构高效的课堂教学范式在我校已经试验一个月了,难免有困惑和疑问,今后我还要一如继往地与集体备课成员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教改新路,让课堂教学更高效、更优质。

体积教学反思篇2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之后进行教学的。

体积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对什么是体积,也许有过体验,却难以有体积的意识。因此在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让学生摸课桌抽屉的活动。通过对比摸空抽屉和放了书包的抽屉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因学生们的书包大小不同,有的放进抽屉了,有的没放进去,由此让学生感知物体占据的空间有大有小;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一说生活中物体占据空间的现象,比较物体占据的空间大小。在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后得出体积的概念,并让学生运用概念说一说什么是身边物体的'体积。

在学生初步理解体积的意义之后,我出示两个大小很接近的长方体,让学生明确为了应用的方便,需要给物体的体积确定单位。从而引进常见的体积单位cm,dm,m。为了让学生能掌握这些单位的实际意义,我设计了摸,说,找,估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掌握1cm,1dm,1m的大小。如在找体积大约是1cm的物体时,学生想到了自己一截手指头,一颗大牙……1m有多大学生是最不容易掌握的,因此我在教室里用几根米尺搭了一个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让学生蹲进去看可以蹲几个学生,并追问如果换成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或是换成六年级的学生又能蹲几个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突破这个难点。

整堂课从教学的设计来看,过程严谨,逻辑性强,各环节过渡也比较自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对比处理得不够,这部分理解不到位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体积单位的换算时容易产生混淆。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回顾长度、面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两个单位的理解,通过对比学生也很容易想到如何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为今后学习体积的计算打基础。

其次,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初步感知体积时有个学生已经说出空间一词就应立即板书,抓住这个词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描述什么是物体体积时,学生出现了困难,教师可举例引导学生描述;在寻找生活中物体体积接近1立方米的物体时,学生说到操行评分表的体积时,应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面和体的区别。最后出现教学时间不够时,教师应灵活处理练习题。

第三是教师还应多学习教学语言的艺术,在评价学生、激励学生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体积教学反思篇3

1、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非常顺利地得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来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原因之处有:(1)猜想: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使学生初步建立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师预设学生可能粗略地知道有“三分之一”这一关系,“那么三分之一这一关系怎样推导呢”引起以下怎样推导圆锥的体积这一过程。

(2)在推导过程中,带着思考题(思考题实际就是学生实验的过程),让学生带有目标进行实验,让学生更有目的性,也非常方便,有操作性。

(3)学具准备充分,各小组选择水、沙子,增强趣味性,主动性,积极性高。

(4)公式推导完之后的一个反例子(出示一个非常大的圆柱和一个非常小的圆锥),让学生明确并不是所有的圆锥的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强调了等底等高。

2、练习题由浅入深,判断题主要是要加深学生对概念、公式的运用和理解,第2题是书上的一组题,为提高效率只列式不计算,这三道题分别是告诉底面积和高、底面半径和高、底面直径和高,把几种类型都呈现出来。最后一题是动手实践题,一要考察学生的公式运用情况,二要考察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策略,虽然没做几道题,但我觉得:解决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3、本来想用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参与实验,考虑到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而影响体积公式的推导,所以把这一环节省去。设计了一组大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让学生明确不管大小,只要等底等高就有3倍这样的关系。

4、时间分配上不到位,例题的处理中,考虑到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公式并运用公式,所以没花多的时间,由于数字教大,部分学生没做完。

体积教学反思篇4

圆柱的体积这局部知识是同学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和技能上,通过对圆柱体积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考虑,培养同学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同学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同学乐于探索,善于探究。

在圆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给予同学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同学的探究的欲望,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力。我把圆柱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就是把一个新图形转换成一个我们学习过的图形,通过讨论,争鸣从而得出比较深层的数学知识,这种思维的火花,我们老师应和时捕获,让它开得绚丽多彩,从而让同学的个性能得到充沛的培养。让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给自身带来了巨大的胜利感和喜悦感,我们老师这样才干寓教于乐,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了。

?圆柱的体积》课后反思

本节可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第十二册﹙人教版﹚《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同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和,让同学套公式练习;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保守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同学自身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同学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同学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同学自身智力和发明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同学在自身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同学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同学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同学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同学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同学的思维发展。

保守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同学多少知识,把同学当成知识的“容器”。同学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同学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同学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考虑、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发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同学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缺乏之处是:由于同学自由讨论、实践和考虑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新课程观强调: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地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自己结合“圆柱的体积”一课谈谈自身的实践与考虑。

[片段一]

师生一起探究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对公式加以应用。师出示教材例4(12册p8):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由于课前同学已进行了预习,多数同学是依照教材介绍的解法来解答:

1.5米=150厘米 20×1150=3000(立方厘米)

师:这道题还有其他结果吗?(同学又沉入了深思)不一会儿,另外两种结果纷纷展现:

①20平方厘米=0.002平方米 0.002×11.5=0.003(立方米)

②20平方厘米=0.2平方分米 1.5米=15分米 0.2×115=3(立方分米)

师:为什么会出现三种结果?

经讨论,同学才明白: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

[片断二]

巩固与应用阶段,我将教材练习二中的一个填表题(表1)进行了加工组合出现给同学这样一个表格(表2)。

同学填表后,师:观察前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同学独立考虑后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

生1: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是几倍的关系,体积也是几倍的关系。

生2: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越大,体积就越大。

师:观察后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有了前面的基础,同学很容易说出了后两组的关系。

同学的表述尽管不是很准确完美,但已说出了其中的规律,而这个规律正是解答练习二第17、18题的基础,又为下一单元的教学作了提前孕伏。

[片段三]

教材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量一个圆柱形茶杯的高和底面直径,算出它可装水多少克?

同学动手丈量自备的圆柱形茶杯的有关数据并计算它的体积。

师:水的生命之源。人每天都要饮用一定量的水,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计算自身每天需要饮用几杯水(自身的杯子)才干保证健康,并把自身对水的想法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体积教学反思篇5

在新课程不断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我们的课堂既要继承传统,把课上杂实。同时,也要把课上厚实。在教《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我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并利用新知去解决实际问题。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在学习情境中体验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验证、归纳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在这节课中,我承接了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引出给水杯做布套是在求圆柱的表面积,求圆柱能装多少水是在求圆柱的容积,也就是体积,然后顺势提出你能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吗?这一全课的核心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猜测、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可以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将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实验将其插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联系:二者之间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接着我使用了课件-----把圆柱体沿着它的直径切成了32和64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展示切拼后的长方体,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从而证实自己的推测。并总结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由此至终让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并伴随着问题的圆满解决,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满足。与此同时,使学生理解与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二)在观察操作中探索新知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验证、推理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观察是课程实施中经常让学生进行的一种活动,观察的效果取决于观察者是否能够关注被观察的对象。操作是让学生进行感知的另一种活动,是一种内部思维的外在具体化。交流是在观察操作基础上的一种由动作上升到语言概括的过程。

在本节课的动手操作中,让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尽量延长小组交流的时间,试图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其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你有什么发现?你是怎样想的?等这样一些指向探索的话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建构自己的数学,而不是去模仿复制别人的数学。

(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提升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练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充分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年龄特征,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题,有坡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锻炼,能力都有所提升。

(四)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的学具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加上本人能力有限,语言组织能力不是很好,使课堂气氛不是那么活跃,课堂显得有些压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于提高。

体积教学反思精选5篇相关文章:

颜色教学反思5篇

泡泡泥教学反思5篇

《认识角》教学反思5篇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5篇

《声声慢》教学反思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5篇

观潮教案教学反思5篇

种菊花教学反思5篇

信息课教学反思优秀5篇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5篇

体积教学反思精选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9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