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观后感,我们都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电影的喜爱和热爱,只有结合故事情节并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才能写出优质的观后感,下面是报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巧克力工厂的观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巧克力工厂的观后感篇1
他是一个瘦瘦的,秃顶的,总是笑着的老头儿。他让大人们有些害怕,但孩子却疯狂着迷。他就是罗尔德·达尔。在他的作品中,有一部让小孩子边看边流口水的书—《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主人公查理·巴克特是个穷孩子。但他十分爱吃巧克力,特别是威利·旺卡的工厂做的巧克力。一天,神秘的威利·旺卡出了个广告,他要邀请5位孩子到他的工厂参观。邀请金券藏在每一快工厂出的巧克力中。善良的查理,贪吃肥大的奥古斯塔斯,骄横的维鲁卡,傲慢的维奥莉特与傲视一切的迈克成了五位“幸运儿”—得到了金券。可是,除了查理,其他四位孩子在“糖衣炮弹”面前失去了理智—一个掉入了河,一个进了焚化炉,一个变成了大蓝莓,另一个呢,则成了信号微粒。最后,查理成了巧克力工厂的接班人。
读着读着,罗尔德·达尔的文字间,透露出了一个道理:生活中有许多诱惑,它们像潘多拉盒中放出的魔鬼;它们变出无数“美丽”的画像,一点点将你心中一个完美的“我”掠去;它们像一颗黏人的“丁丁糖”,黏上便不能自拔,对这种“幸福”上瘾。而我们应该像小查理一样,“忍”住诱惑。最后,取得成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曾做过几个十分有趣的实验:他发一块糖给一些孩子,并许诺当他回来时,糖还没吃的孩子可以再得到一块糖。当他回来时,只有几个孩子没吃糖。他立即履行诺言,奖励了没吃糖的孩子……他发现,接受这几个实验的孩子们有辉煌成就的多是些愿意“忍”住诱惑的孩子。
忍住一份诱惑,你就往成功迈出了一大步。
巧克力工厂的观后感篇2
昨天,我们去音乐厅去看《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这个电影,这部电影就像一颗香浓的巧克力一样,让我回味无穷。
这个故事讲的是,在大市镇边上的一栋小木屋里,那里面住着查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姥姥姥爷,他们的'生活很贫穷,但不枯燥乏味,只不过查理他很喜欢吃巧克力,可没有钱。只有过生日时才能吃。有一天,旺卡巧克力工厂重新开门了,有五位幸运儿能参观工厂一天,而经过全家人的努力和支持,终于,幸运的小查理的到这个机会。他打扮的干干净净去参观这次难得的巧克力工厂,到了那里,他们被其他人嘲笑,可后来,奥古斯塔斯、维鲁卡、维奥利特和蒂维先后因为任性被淘汰,旺卡先生让他做了继承人。
是啊,任性就会受到惩罚,我也不例外。
我小时候,大家知道我做什么吗?有些人知道,是看电视,从早上开始,我就看电视一直看到中午,妈妈虽然一直劝我,我不听,继续看,有时甚至能看一天。后来,我眼睛近视了,再也不能看电视了,我十分后悔当时那么任性,不应该的,唉!
这个电影对我有很大启发,它让我知道,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都要改掉任性这个坏习惯。
巧克力工厂的观后感篇3
查理的家非常破旧,他和他的家人们就住在这座破旧的房子里。
一天,世界上最大的巧克力工厂的老板——旺卡先生向全世界发了五张金奖券,得到的人能参观巧克力工厂。查理和其他四个小朋友得到了金奖券,但其他四个人因为太贪心、蛮横、娇纵、自以为是而得到了惩罚。查理则因为关心家人、为人善良,继承了巧克力工厂,而旺卡则获得了家人与亲情。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感到不可思议。第一个房间里的东西居然都能吃,连地上的草,树上的叶子,都是用巧克力做成的。而一块大巧克力,通过传送器变得很小,那位自以为是而变小的小朋友竟然被那个机器拉得这么长,太神奇了。旺卡先生的爸爸居然不是靠样子认出自己的儿子,而是通过牙齿来辨别。
同时,我也很感动,最后查理不选择这么大、这么华丽的巧克力工厂,而是选择自己的家人,选择自己那破旧的家。
然而,这部电影的搞笑之处也很多,比如那个蛮横的女孩变成蓝莓时的样子,那个被宠坏的女孩和他爸爸从垃圾堆里出来时的样子……
我还很羡慕查理一家能相处得如此融洽,如此幸福。再看看我们家—不是爸爸妈妈吵架,就是我和妹妹谁也不理谁,或者妈妈骂我们。
看完这部电影,我有了一些收获:家人,是自己永远的伙伴,是自己最好的伙伴,不能没有家人!
巧克力工厂的观后感篇4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查理生活在一个贫困却有爱的家庭。有幸获得金券的.查理和四个小朋友一起参观威利·旺卡先生的巧克力工厂。
在旺卡先生的带领下,他们看见了闻所未闻的巧克力瀑布、矮小的奥帕—伦帕人和永远吃不完的石头弹子糖等。这些美味让小朋友们乱了分寸,一个接一个地发生意外。最后,只剩下了查理这个懂规矩的孩子。旺卡先生将工厂送给了他,并要求他一个人留在工厂。查理却拒绝了,他说:“我要和我的家人住在一起,我离不开他们。”这句话打动了旺卡先生,他同意查理的家人也能一起住在巧克力工厂。
看完这部电影,我明白做事要遵守规矩,要心地善良并爱护家人。
巧克力工厂的观后感篇5
说真心话,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比小说原著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要丰富了很多,非常好看。
故事先鼓励我们:“一切都有可能!”查理这个穷小孩家附近有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厂。一天巧克力工厂的主人威利.旺卡先生说他在5块普通的巧克力包装中分别放了5张金奖券,得到金奖券的孩子可以参观巧克力工厂,还可以有一辈子都吃不完的糖果。查理一年才吃得上一次巧克力,但是家人积极鼓励他“试一试”,妈妈在他忐忑不安的撕掉包装纸时还体贴地小声安慰他:“就是抽不到奖也没关系啊,至少你可以吃到巧克力!”通过三次尝试,最终发现了金券,成为了最后一位幸运儿。
参观巧克力工厂的过程是一次奇特的经历。每个参观者都感到惊叹不已和迷惑不解,他们看到了飞流直下的巧克力瀑布、川流不息的巧克力大河、郁郁葱葱的口香糖草地。前面四个得到金奖券的孩子可以说“德不配位”对不起他们来之不易的幸运他们因性格里贪婪、傲慢、骄横,自以为是,都闯了祸,原形毕露,不得不被淘汰。
这部电影带给我们一个奇幻动人的想象世界,一个无比丰富、美丽和快乐的糖果世界。同时,还引人深思。
前面淘汰的四个“金奖券儿小孩”性格有个共同的匮乏他们与其他人缺乏真实的情感连接。
先说那个贪吃的小胖子是只对吃感兴趣。
那个女孩把其他人都看作比赛的对手,哪怕是毫无意义的世界第一也孜孜以求。嚼个口香糖都要竞争做“一块儿口香糖嚼的时间最长的人”。她的人生变成了一场又一场比赛。
大富豪的女儿被惯坏了,她眼神里缺少温情。他对爸爸都是一副控制,专横的样子,把爸爸当成达到一切目的的工具。其实她把一切人都当成达到目的的工具,因此,初见陌生的威利·旺卡时,露出非常谄媚的笑容,因为讨好也是为了“控制他人”。
来自美国的那个自以为是的高智商男孩儿,对别人是无视的态度。这样的人,即使是孩子,生活也会了然无趣。他感受不到糖果带来的快乐,不断的说“这些糖果毫无意义!”单纯的查理很奇怪他的话,因为“糖果不需要有意义啊。”
电影也在批评熊孩子背后有缺陷的家庭教育:
胖孩子是低水平的家庭教育,孩子培养成“吃货”。
总是要“争冠军”的女孩儿,妈妈和女儿眼神里全是战胜别人的得意,她无法向孩子示范建立友情,帮助别人,分享快乐。
大富豪骄横的女儿,其实是被父母“诱惑”成这个样子。大富豪爸爸不断用物质刺激当成他们亲人互动的主要方式,孩子的目光焦点,也被局限在物质追求上面了。
高智商男孩儿家里把智力发展当成教育的一切了。这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世界是强大的优势,然而那个男孩将来会幸福吗?小小年纪,他已经常常是攒紧眉头抱怨:“为什么这里的一切都毫无意义?”如果没有电视游戏新奇冒险刺激,生活对他了然无趣。对于许许多多这样的孩子,可怕的也许不是生活里只有电子游戏,而是他可能就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生活。
查理很普通,但是他对待别人,就像他爸爸妈妈和他的其他亲人对他那样:尊重,温和,体贴。他纯真的性格源自家人的相亲相爱即使饭都吃不饱,每天晚上约有半个小时,“这个房间成为一个快乐的地方,全家人忘掉了饥饿和贫困。”
好家教使得小查理在整个“参观—淘汰”过程中顺顺利利,幸运连连,成为威利·旺卡选定的继承人。并且还成为给威利·旺卡补上“亲情教育”这重要一课的小老师!
电影把小说稍为润色,就巧妙地把工厂主威利·旺卡暗暗演绎成一个出色的“家庭教育案例”。
威利·旺卡才是这个电影里特别突出的一个人物。他那许多奇怪的举动让故事更为扑朔迷离:为什么当提到“家人”,“爸爸”这些词的时候,他洁白的牙齿衬托出的完美的笑容会突然暗淡下来?。
尤其是那个欢迎仪式:电动的糖果小木偶旋转着大声唱着歌,赞美“威利·旺卡”。让我们联想到他内心多么渴望这样的赞美之声啊!他在渴望谁这样赞美他呢?
是他的爸爸。
他即使成为了巧克力的王国的国王,内心仍然像当初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那样渴望着爸爸对他的肯定。那仿佛是一个永远填不满的空洞。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童年的伤害,心理的阴影。
原来,他的名牙医爸爸希望他的牙齿完美,不仅给少年威利·旺卡满头满脸地戴着牙箍矫正牙齿(看着就让人心疼),而且恐怕给孩子造成牙齿损害一个糖也不让吃。但是他太“直男癌”了,不顾小孩子的情感,造成了比伤害牙更要命的伤害。
伤害小威利·旺卡最深的是把他万圣节辛辛苦苦快快乐乐地讨来的糖果扔炉子里烧了!万圣节是孩子们欢乐的节日,那一块儿一块儿从别人家里要来的糖果,是孩子的成功,孩子的快乐,孩子的骄傲啊,可是被爸爸扔进了壁炉里烧掉了!
演到这里,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他在迎宾巧克力木偶刚表演完就把它们烧个“半死不活”的`。在他心里有这样的模式:别开心,一开心过后就是倒霉。好比我们的一个成语“乐极生悲”。故事里还有一个奇怪的情节一晃而过:生产巧克力的工厂却有烧伤救护医院、木偶疗养病房!
这是什么意义呢?爸爸烧了他的糖果就很痛苦了,为什么他还要再一次次烧掉为他唱甜蜜赞歌的小木偶呢?
一百多年前,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对他的孩子的观察中发现: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这位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
因此,他通过重复“”惊喜—毁灭”,给自己修复的机会。修那些木偶,就是在修复自己受伤的心灵。
追求牙齿的完美不顾孩子的情感和快乐需求的极端事例不多,但是为了学习成绩,不讲人道地伤害情感伤害孩子人性的发展,简直是司空见惯。
如果培养孩子,只是将其“成才”当成唯一的目标,其实是将教育“矮化”了。
教育,是让每个生命享受一切美好事物;最重要的是让每个生命接受这个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品格;让每个生命找到自己的热爱,为了每个生命充盈。
但是,电影对“童年创伤,心理阴影”这个问题表达了宽厚的理解。
是啊,地球上哪个父母能完全满足孩子的愿望?哪个父母能不犯错误?
地球上哪个人的成长没有创伤?
即使带着创伤,威利·旺卡仍然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巧克力的王国的国王!正是他没有被父母完全满足的那部分欲望对巧克力强烈的欲望,反而给了他强烈的内在动力,让他立志自己去创造,自己满足自己!如诗歌所吟唱的:
万物皆有裂痕,
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无论怎样,创伤就是创伤。他情感上的发展不足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抽打奶油”,在威利·旺卡这里成了“抽打奶牛”。他的简单粗暴,也很像他爸爸。人不反省自己的话,命运中的不幸,也会在一代又一代中强迫性重复。这就是代际间命运的“强迫性重复”。
然而,命运悄悄在改变小查理因威利·旺卡而幸运,威利·旺卡也因小查理而幸运。本来,威利·旺卡的观念里“巧克力制造商要独来独往,他要追逐梦想,不管后果如何。”感觉自己没有家人,却有非凡的成就,这就是拥有了人生的一切。
但是人性健全的小查理却毫不犹豫地说;“若我搬去工厂住,我就再也见不到家人了?那我不去了,我说什么也不抛弃家人,就算给我再多的巧克力也没用。 ”
这个世界多么需要更多查理这样的人啊!纯真的查理能与他与这个世界和他遇到的人的全部本真相遇,不掺杂着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纯为“我与你”的关系。这个时候,听他说一句话,真情就能被真情唤醒。查理是那样朴实,一句“我陪你去。”却唤醒了威利王卡麻木的心,鼓励了他重新走回家。当我们跟着他走回小时候的家,看到原本跟邻居连排的灰房子只剩下自己家那孤零零的一座,就明白了,爸爸的心一直牵挂着儿子。
什么是完美的人生?
是的,不是光有钱、有事业就够了,还要有深厚的亲情。
事业和亲情这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双翼啊!
谁能撑起这幸福双翼展翅翱翔?是人格。
归根结底,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起孩子健康的人格。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爱心和智慧,培养孩子良好人格是我们每个家庭都可以做到的。
巧克力工厂的观后感篇6
查理是一位贫穷的小男孩,他与爸爸、妈妈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生活在一起,虽然他的家人每天都吃不饱饭,忍饥挨饿,但是一家人还是快乐的生活着,并对美好未来充满着希望。查理家附近有一座大型的巧克力工厂,这是查理爷爷以前工作过的地方,如今查理的爷爷也想看看工厂怎么样了。而查理的生日礼物――巧克力就是这家工厂所生产的,故事就从这巧克力开始了。
有一天,厂主威利·旺卡把五张金奖券放在普通的巧克力里,并将产品销售世界各地,希望有五位小朋友能得到金奖券来参观这工厂,并通过竞赛选出神秘获奖者。查理同各地小朋友一样,非常期望得到有金奖券的巧克力,能参观梦想中的巧克力工厂和得到神秘大奖。查理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用路上捡到的十美元买到了最后一块有金奖券的巧克力。
第二天,参观日期到了,所有孩子都进入了工厂,但在各种诱惑下有四个孩子原形毕露而被淘汰了。
第一个小男孩奥古斯塔特别贪吃巧克力,不顾他人利益,姿意忘为。并对它们毫无抵抗力,最终掉进巧克力河里,被吸管吸走了。
第二个女孩薇奥莱特很自傲,自以为是、不听劝阻。她将未制成成品的口香糖吃了,最终变成了一颗大蓝莓而被带走。
第三个女孩维露卡由于父母的溺爱导致她贪婪、不会知足,竟要摄取走一只正在工作的松鼠作为她自己的宠物,却被松鼠们无情地扔进圾垃槽里。
第四个男孩迈克不理解威利·旺卡为何将穿梭机用在巧克力上,他蛮横不相信科学发明而在穿梭中变小了。
最后,查理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得到威利·旺卡的神秘大奖--巧克力工厂。但是,威利·旺卡则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条件,就是查理要离开家人,才可以得到巧克力工厂。查理坚决拒绝了,并高高兴兴的与家人快乐生活!事后,经查理的.帮助,威利·旺卡也找到了父亲并也得到了家人的关爱!最终查理得到了巧克力工厂。
整个影片让我知道了许多,第一个小孩奥古斯塔经历让我懂得人在各种利益诱惑之下,极易变得贪婪无厌。这时我要学会控制住自己。第二个薇奥莱特让我知道即使生活条件好的“上等人”也需要谦虚、听他人的提醒,否则乐极生悲。
第三个维露卡这个女孩告诉我们,一定要学会知道什么时候是满足。第四个麦克则告诉我们当别人得到物品却不给予你分享时,要冷静思考并询问。
但令我无法忘记的是片尾的一句话:“美好的生活不过如此。”意思是:美好的生活不过是与家人一起好端端地相聚在一起!
是啊!我们都这样、大家都这样、所有人都这样!美好的生活确实不过如此。
巧克力工厂的观后感篇7
前几天在语文活动课上,老师和我们一起观看了《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片段。电影讲述了查理是一个善良的小男孩,包括查理在内的5个幸运的孩子抽中了金色的奖券,并获得参观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巧克力工厂的资格。于是几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起来到了这个已经15年没有人来过的古怪工厂,参加一场神秘莫测的冒险。最终,只有查理经受住了重重考验,最终成功进入了巧克力工厂,见到了巧克力工厂的主人。巧克力工厂的主人问查理:“你愿不愿意在工厂里工作?如果你愿意,那你就留在这里,你可以得到你所有想要的巧克力做的东西。”虽然这听起来非常吸引人,但是,查理确回答:“谢谢你!可是,在这里工作,我见不到我的家人。所以我不会留下来工作的。我一定要和我的家人在一起。”这个答案让巧克力工厂的主人觉得很意外,不过他能感受到男孩对家人的感情。
看完电影后,我感觉对于那个查理来说,家人才是最重要的,巧克力,或者其他的东西都不比家人重要。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巧克力工厂之旅结束后,回到家里见到家人的那一刻,他把巧克力工厂主人送他的所有巧克力都分给了家人,我也感受到了他对家人的爱。他的爸妈得知了巧克力工厂的主人的邀请,觉得这样的工作机会非常难得,也想让查理去巧克力工厂工作,所以就征求查理的意见。查理仔细考虑后,还是不同意爸妈的建议,只因为他觉得不管什么都比不上陪伴家人重要。
另外,还有一段情节让我印象深刻。有一个孩子,小时候和父母发生了一些矛盾,然后就离家出走了。他爸爸非常想念他,一直坚持给他写文章,还刊登到了报纸上。等这个孩子长大后,最终选择回家看望爸妈,也看到了那些报纸上爸爸给他写的文章。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并不爱爸爸,可是爸爸却直挂念着他,就觉得很伤心,拥抱了自己的爸爸,并且真正原谅了爸爸,他的爸爸也原谅了他。这件事告诉我,不要因为和家人的一些小小的矛盾就轻易离家出走,不然真的会很想念自己的亲人的,要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时光。
是的,我和他们一样,我很爱自己的爸妈,家人是最重要的。
巧克力工厂的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 工厂活动方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