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才能,我们在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听从自己的内心,以下是报喜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支援的心得7篇,供大家参考。
支援的心得篇1
被借调到番禺区疾控中心半个多月,李雨昂对流调工作已基本上手。随时待命,“白加黑”不分班地连续作战;每一天最少要打七八十个电话,最多的一百多两百个……支援一线令他和其他支援干部深有感触:“以前也有吃苦耐劳的觉悟,但下沉一线后,体验才如此真切,对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理解更为深刻。”
一天最多打近200个流调电话
4月5日,广州市番禺区税务局信息中心的李雨昂作为支援干部,到达番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因为情况紧急,经过快速的培训,他摸索着开始流调工作。他的工作内容是根据多部门调查得出的名单,逐个打电话调查密切接触者等风险人群的相关情况,以助相关部门更好地调查分析疫情传播特征和传播链。
这份工作看似简单,但工作量极大。他和其他支援干部共二十来人,分成两个班,白班从上午8:00到晚上10:00,晚班从晚上10:00到第二天8:00,只要任务一来,就要马上打电话,不管是不是半夜三四点。“支援干部们都很有责任心,为了快速筛查,就算群众有可能不理解,为了抢时间,半夜也要硬着头皮打电话过去。” 李雨昂说,“多解释,多倾听,请他们理解我们的工作。”
但看似容易的一通电话,有时也会碰钉子。偶尔遇到个别不理解的受访者,他也学着静下心来,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劝导和沟通。但其实绝大多数群众都是非常配合和理解的,这令他十分感动:“群众眼里的‘大白'很辛苦,‘大白'眼中的群众也是通情达理、积极配合的好群众。共同面对困难的时候,大家愿意互相体谅,更多考虑公共利益,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
每一天,他最少要打七八十个电话,最多的一百多两百个。李雨昂告诉记者,因为必须调查清楚所有来龙去脉,比如有没有隔离,有没有做好防控措施,社区的人有没有上门做核酸,有没有装门禁监控等等,一个电话一打就是十多分钟是非常正常的事。
在支援现场看到支援干部的价值
到疾控中心的第二周是任务最繁重的一周。通宵了一晚的李雨昂回到家不久,就接到紧急电话,需要立即赶回中心加班,又“直落”到晚上。通宵一晚后准备大睡一天,结果中午又被电话召唤回去加班……这种情况足足持续了一周。因为没休息好,4月11日,他因为胃痛就医,发现是胆囊炎。“医生说没大碍,就是一点轻微的毛病。” 李雨昂乐呵呵说,现在上白班的话,晚上10点就可以正常下班了,不辛苦。
他说“不辛苦”,是因为来之前就做好了要吃苦的准备,是因为知道看似简单的流调工作其实关系重大:“这只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一环,其他单位还在等着我们采集的信息去做进一步处理。”更重要的是,对比疫控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他觉得自己做的根本就是“小菜一碟”:“我们偶尔连续通宵作战就受不了,他们却已经长时间持续这种状态,他们是为了群众负重前行的真正‘逆行者’。”
作为一名“技术直男”,李雨昂以往埋头于技术工作,但不太擅长沟通,对于外界的关注相对比较少。当番禺区税务局向所有干部召集下沉一线支援基层的时候,他选择了最长期限3个月的支援岗位:“我就觉得,能为疫情防控出点力,那就尽量多做点。”与他同时前往各个基层的还有5名同事,均被分派往疾控中心、卫健局等单位,支援的时间至少为1个月。
记者了解到,截至4月21日,番禺区税务部门共派出支援各镇街核酸检测尖刀班335人次,派出下沉报到社区疫情防控一线党员213人次,主动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党员113人次,累计服务时长达9200小时。
在支援现场,李雨昂切身体会到一线工作人员的服务精神,也看到支援干部的价值。“支援的干部来自不同单位,在这里从不认识到相互帮助,并且建立起深厚友谊。”他说,遇到困难,或者任务太多无法完成时,大家都会主动补位,即使已经很累,也会互相帮忙。“我想,等我们回到本职工作岗位上,也会带回这种奉献、团结和互助的精神,这应该是我在支援工作中最大的收获。”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静
支援的心得篇2
为响应省委号召,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2月22日,我报名参加省直机关工委组织的党员下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虽然条件艰苦,紧张忙碌,但是使命光荣,感触颇深。
作为社区志愿服务9名党员的小组长,2月22日接到任务当天,第一时间与社区对接,明确了我们小组负责小区的卡点值守任务。同时成立了某某社区下沉党员微信联络群,了解小组成员基本情况,合理定岗排班,确定工作职责并提出工作纪律与相关要求。后续,在人员不足及个别党员因工返岗的情况下,及时与社区沟通对小组成员进行了增补。同时,在微信工作群中,对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随时进行沟通和协调,保证了卡点值守工作的顺利开展。
某某小区情况复杂,有近千百户居民,超市的后门也开在小区内,进出行人和车辆频繁。在卡点值守时,我认真、耐心、细致地做好进出人员的证件查验、信息登记、体温测量、快递消杀等工作。同时积极向出入小区的居民宣传国家疫情防控工作政策,帮助年龄较大人员进行扫码登记,替不愿拿笔写字人员登记信息,拦阻不带身份证居民外出,处理居民无理由不听劝阻强行闯卡等突发情况。值守期间,遇到两场大雪,在保证值守任务不出纰漏的同时,还清理了卡点周围的积雪。
国家有难,党员义不容辞地要冲到防控疫情一线。卡点值守,接触人员多,风险比在办公室要高,为了大家的安全,担这个风险值得。我值守的卡点条件艰苦,执勤两个小时都要在室外站着,没有取暖的地方。每天执勤结束回家,都冻得腿脚痒。但是我知道,作为党员干部,疫情当前,我肩上的使命有多重要,作为社区人民安全的守护者,我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当屹立风雪中,我有为人民服务的信心和决心,更因自己是一名党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支援的心得篇3
通过这次学院组织的核酸采集学习和考核,我对核酸采集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
在我之前的认知里,以为测咽拭子就是将采样拭子在口腔两侧的黏膜上“涂”几下。但事实上,采样拭子擦拭的地方是有严格要求的,擦拭的地方应该是咽扁桃体和咽后壁,并且擦拭过程中不可采样拭子不可触及舌头、牙齿、牙龈等。我觉得通过详细地学习,我可以向身边的人普及有关核酸检测的知识。例如,我身边有很多人都害怕鼻拭子,觉得将那么长一根棉签伸进鼻孔很可怕,那么我就可以和他们解释鼻腔的解剖构成,以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
之前,总在网络上看到医务人员们穿着防护服,看到他们脱下防护后满脸的勒痕和浑身的汗水,觉得他们很辛苦,但并没有什么切身体会。通过这次学习,我穿上了一整套防护设备,整个穿完后,我的第一感觉是焖,然后就是觉得做事情很不方便。我平时戴几个小时的口罩都觉得很闷,很难想象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们长时间的穿着一整身的防护设备会有多么的不舒适。
致敬最美的战士们,谢谢你们的无私付出!谢谢你们把黑暗照亮,变成一道光,致敬所有的医护人员,感谢你们的守护。
支援的心得篇4
今天有幸参加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核酸检测志愿者服务活动。在核酸检测现场看到了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护卫我们的健康的医护人员,还有很忙碌的志愿者们。我深受感动和鼓舞。医护人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满头大汗,甚至来不及吃饭喝水,帮助我们中心校区的所有人员核酸检测。我想,正是有了每个人的无私付出,我们才有了今天的静好岁月。有很多人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多么艰苦的努力。
刚开学,疫情仍未消退,又再一次爆发。这次我们不再措不及防,而是有序的展开了疫情防控和检查。一切活动和排查都有序进行。疫情并不可怕,因为疫情发生时,国人带着匹夫有责的合作精神;疫情平稳时,国人有边防疫边复工的勇敢和坚强。
多难兴邦!这次疫情,让我更加感受到了祖国的强有力的执行力,山东大学严格的防控措施,和学生老师职工们的众志成城。让我更加感受到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冬天已经过去,春天亦已来临,相信在人们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努力下,这次复发疫情一定会早日被我们所战胜!
支援的心得篇5
新冠疫情在这个春天突然在青岛这座小城肆虐起来,为了尽可能控制疫情扩散,尽早发现感染者,及时控制隔离和进行救治,进行核酸检测是不可或缺的预防措施。作为医学生,我们也通过观看视频和其他资料,学习了穿脱防护服和咽拭子采样的操作技术,以确保在需要时,我们也能像所有医务人员前辈一样,加入到携手抗疫的战斗队伍中去。防护服、口罩等防护装备是保护医务人员自身,防止职业暴露的最根本保障,熟练穿脱防护服,是我们走上战场前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只有保护好我们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护他人,我期待有一天能为抗击疫情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更期待疫情早日过去!静待春来!
支援的心得篇6
20xx年x月xx日,xx镇在xx村开展较小区域全员核酸检测突发预警式演练。本次演练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在规定时限内超额完成检测任务,经过社区动员、信息登记、核酸采样、样本转运、现场消杀、核酸检测、医疗废物处置等环节,有效验证了我镇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的宣传发动能力、快速组织能力、科学检测能力、高效转运能力。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本次演练过程中,共设置x条采样通道,划设等候区、测温区、登记区、采样区、临时隔离区、样本转运区、医疗废物暂存区等区域。工作人员引导群众有序排队等候,保持“一米线”间隔,执行验码测温,佩戴口罩,按照实际情况分流受检人群,按规程进行信息登记、核酸采样、有序离场。采样结束后,医务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定进行样本转运、医疗废物处置、人员及场地消杀。
本次演练在一小时内完成xxx人采样工作,两条采样通道同时进行,提高了采样工作效率。通过现场实战演练,我镇全面掌握了全员核酸检测的各个环节,增强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为有效推进镇域全员核酸检测积累了宝贵经验,圆满完成了预期目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政策措施,做好人员管控和信息核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采样效率,推进镇村两级信息互联,以高度的责任担当和严密的防控举措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支援的心得篇7
央广网南宁4月28日消息(记者黄月芬)“从4月22日新闻报道开始,我就特别期待这批物资的到来,今天终于领到了,打开包装的时候,我很感动,我们街道对广西的好感度满分,也被螺蛳粉‘圈粉’了。”4月27日上午,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街道居民张女士收到广西驰援上海的生活物资后,致电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建设处的一名工作人员,表达对广西人民的感激之情。
广西用当地美食为上海鼓劲加油(央广网发 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供图)
广西驰援上海的生活物资(央广网发 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供图)
4月22日,由80家广西爱心食品企业捐助的4万份爱心物资从广西南宁发车前往上海,支援上海的民生保障工作。螺蛳粉、南方黑芝麻糊、北部湾海鸭蛋、特色糕点小吃……广西百姓用当地美食为上海鼓劲加油。
4月25日,经过直达专列50个小时的运输,广西驰援上海抗疫保供的爱心物资运抵上海杨浦站。现场工作人员签收完毕后,装载着爱心物资的15辆重型集卡,驶向徐汇区,随后陆续发放至斜土街道居民手中。
“打开包装,除了有螺蛳粉这些食品,里面还附带有一张印刷的纸,写着一段鼓励的文字,当时我感动得快落泪了,特别感谢广西人民对我们上海的帮助,这份爱意让我们在疫情当中感受到温暖与力量。”4月27日下午,央广网记者通过电话采访张女士时,她说道。
在本次驰援的物品中,除了广西名特优产品,随物资赠送的还有《桂沪一家亲 战疫心连心》慰问信和《秀甲天下 壮美广西》广西名胜景区地图,承载着壮乡人民的深情厚谊。
“我不知道用什么途径表达我的感谢,所以我就在网上查到了广西商务厅的联系方式,打了这通电话。”张女士解释说。
张女士还说,等上海解封以后,他们要组团到广西旅游。“以后我肯定会继续吃广西的螺蛳粉,支持购买广西的特色产品。”她说。
网友微信朋友圈的截图
“物资充足,品种齐全”“收到了广西人民捐赠螺蛳粉大礼包,我们要进行现场‘嗦粉’直播”“感谢广西人民支援的物资,已免费收到。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可以去看看秀甲天下的壮美广西”……收到这批物资的网友,纷纷在网上感慨。
据了解,这次广西的爱心行动采取“企业捐赠物资+政府出资物流”的方式开展。广西名优特产企业在知悉此次援沪物资捐赠计划后,立即与各级商务部门及行业协会取得联系,纷纷踊跃报名参与,并第一时间组织人力、物力开展库存清点、质量检测、物资装运等各项工作,更有许多爱心企业开足马力,加班加点生产,以最快速度、保质保量地将捐赠物资送至驻京窗口平台南宁产地仓,确保了捐赠物资的分拣、包装、装运等工作顺利展开。
支援的心得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