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富有趣味的作文才会抓住读者的眼球,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作文要想得到高分,就要在主题方面下功夫,报喜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家中考作文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家中考作文篇1
今天,语文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作文课,真是太爽了。
铃声响了,张老师笑嘻嘻地走进教室,指着胸前鼓鼓的衣服,神秘地问:“你们猜猜,我这衣服里藏有什么?”
“是苹果。”陈继华抢着说。
“有可能,因为吃了苹果,身体更健康。”
“是手机。”杨绪浩接着问。
“有可能,因为我经常把手机带在身上。”
老师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正在大家猜不出时,老师慢慢拉开衣服拉链。啊,红领巾包着一个正方形的什么东西!
“红领巾里包着什么?”老师问。
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一言不发,慢慢揭开红领巾,竟然是一个“宝宝霜”盒子。
“盒子里有什么?”老师发话。同学们乱说一通:水果、硬币、宝宝霜……老师把盒子翻转一倒,随着“叮当”的声音,大家兴奋地叫着:“是硬币。”老师打开盒子,啊,果然是硬币家族中的“三姐妹”——1元、5角、1角。
接着,老师叫大家观察“三姐妹”,用眼睛看外貌,鼻子闻气味,耳朵听声音。我把硬币靠近鼻子,闻到了一股像钉子一样的怪味。我将硬币放在牙上,顿觉牙齿冷冰冰的,使劲一咬,牙痛得似乎要掉了,拿出硬币一看,没有一点儿痕迹。我不禁想到:硬币真硬,真是名副其实啊!
这时,老师笑着说:“同学们仔细玩了硬币。请大家动笔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吧!”大家拿出本子和笔,写起来。
叮铃铃,下课了。这节课过得真快啊!这样上作文课,真有趣,让我们在玩中学写作文,还收获了快乐!
家中考作文篇2
1.摘记
在你的孩子学习写作之前,对他给你讲的故事、梦想、奇遇等等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随时摘记下来。注意:在他能够有自己的见解而且可以说得头头是道的地方,不要轻易披露出家长的看法——孩子往往会对自己的言谈中所显露出的隐约可见的奇妙之处备觉欣慰。
2.墙壁的魔力
孩子们都喜欢在墙壁上画呀写的。利用这种嗜好鼓起他们创造的勇气,挂一块黑板,或者找张牛皮纸贴在墙壁上,随他尽情画写。
3.笔记
使你的孩子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我要去吉米家,我们打算玩垒球。”像这样信手写来,给他随时准备好纸和笔。
4.写标题
给你的孩子买本纪念册,再送给他一些图片,让他贴在纪念册里,写出每张图片的标题。
5.记日记
送给你的孩子一个日记本,鼓励他持之以恒地写日记;或者,帮助他装订一份自订的日历——留下许多空白页,使他得以记下每天的所见所闻。
6.写故事
给孩子一些稿纸,让他练习写一些短篇故事、短文或记叙一篇家史等等。
7.写信
对一个儿童来说,要想收到信件的唯一办法就是先给别人写信。鼓励他给亲友写信,或者建议他结交一位通信的伙伴。
8.触觉游戏
做一只盒子——做得大一点,抠上一个足以伸进一只拳头的窟窿。把各式各样的东西放进里面,让他们(孩子)去摸这些东西,然后请他们描绘自己的感受。
9.荧光屏的启迪
孩子们很少懂得电视节目和电影的演出始于写作的稿本,假如他们对手稿为何物还不甚了解,那么就到图书馆借一本给他们瞧瞧,鼓励他们创造出自己的手迹。
10.循序善诱
下一次你可以先写个开头,然后让稍大点的孩子接着写下去,确信他对此是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转向绿色的街道。”不错!下一步如何走法呢?请他斟酌整个旅程的路线,用尽量完美的词句表达出来。
家中考作文篇3
这幅漫画,画的是一个愁眉苦脸的小男孩,他数学考了100分,脸上留下了他妈妈赞赏.亲吻的痕迹,而语文却只考了50分,则吃了妈妈的一顿"“红烧熊掌”――脸蛋右边印了个通红的手印。
无奈的小男孩一手拿着语文试卷,一手拿着数学试卷,卷上的分数与脸上的两个通红的印迹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幅漫画,我看出哦了现在的父母,把分数看得太重了,考好就赏,考差就罚,可他们并没有体会到孩子们的感受。
父母都认为分数比自己的子女重要。错了,其实分数并不代表子女的能力!父母们只从表面看孩子只看到孩子优秀或不足的一面。像这幅漫画中男孩的妈妈一会给予男孩太过于慈祥的爱,一会儿又给男孩过分严厉的批评,对于这自相矛盾的做法,孩子能承受得起吗?“奖罚分明”,这个词用在别人身上是没什么不好,但用在这位妈妈身上,就有些名不符实了,难道“奖”就是给一通热吻?
“罚”就是扇一巴掌?这也太具讽刺意味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父母.做法还不少吗?相比之下,我是多么幸运!我的爸爸妈妈一向不会看中分数,每次考试无论成绩多坏,他们从没有责怪过我,而是帮我找原因,鼓励我,说不用去担心,只要你考得问心无愧就行了。我觉得,鼓励和批评相结合的效果也许会更好。不是吗?这样既不会伤了孩子的心,同时又激励了孩子,就做到两全其美了。
天下的父母们,“奖”和“罚”并不会让孩子开心,单凭分数也不能决定孩子的能力,只有用实际能力来衡量孩子,用理解来包容孩子,用鼓励来教育孩子,那么,祖国的花朵才会在阳光下开得更加灿烂.美丽!
家中考作文篇4
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从来就没有中断过。靠的是什么?是千百年形成的民族精神。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众多的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著称于世。“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总结出来的。他们有着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遇到困难从不低头屈服,这就是中华的精神。
从古至今,中国出现了无数爱国者,他们把祖国、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品德楷模雷锋、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以铁的事实叙述了一首又一首的爱国长歌,他们甚至用生命来呼吁人们心中的爱国精神。爱国,就是对养育和哺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和人民无比热爱的情怀和忠诚。这样的爱国情怀和忠诚是为国分忧,为国奉献和报效祖国的力量源泉。弘扬爱国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斗志。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虽然今天的我们不需要经历战火的洗礼不需要担心国土的沦陷,但是,我们有责任去弘扬民族精神,为祖国的一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响应时代的召唤,让民族精神传统的火炬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吧!
家中考作文篇5
小时候,父亲是位工人,在工地上,其他工人都很怕他,工作上父亲是非常严厉的。然而在家里父亲永远是最慈爱的,他对我和弟弟的慈爱是世上全,每天都带着一根拐杖送我上下学,连雨天也不例外。遇上雷雨天也是最困难的时候,路上的积水深不可测,泥土不停得山上流路下来,但父亲还要坚持送。我说不用了,父亲依难不肯。每当一放学,我便奔向门口你,父亲每次都会在学校的一角拿着拐杖等我。有时父亲怕我放学早了,刻意还早来一小时。
有一次,父亲照往常一样送我上学。在路上时,那根拐杖在上一段陡坡时,拐杖落到一个石头的夹缝里,父亲那时没有注意到,于是用力一提,拐杖突然断成了两节,父亲也一不小心摔倒了。一块小小的石片把父亲的手臂刮伤出了一道深深的血痕。父亲被刮伤了,也没有哼声,只是用手捂着那伤口。我赶紧扶父亲起来,问他怎么了,父亲没有回答,对我笑了笑,有捡起那断了两节的拐杖,给我一节,缓缓的送我上学了。后来那拐杖怎么了,也不清楚,只是闻听我母亲说父亲用了好长的时间才将它复原。
渐渐地我长大了,父亲也一天天的衰老,再也没有能力送我上学了,路上陪我说话了。在我十三岁时,我偶然接到老师送来的一张城里入学通知书。我带着通知书喜出望外的来到家中。将消息告知了父母亲,父母听了也心欢喜,不停的说“儿子有出息了”父亲有点沙哑的声音问我什么时候出发,我向父亲说了后天就起程,不知什么时候能回来。父亲听了,没有再像刚才那么喜悦,脸色有点暗淡的说:“恩,那,那收拾一下吧,顺便叫你母亲给你带点家乡的特产回去。”两天后,我和父母告别,准备出发了,父亲当时望了望那根拐杖,好像在想什么,有回头对我说要常来信啊!
半年后,我在城里第一次收到了父亲的信,父亲在心中说道:“儿子,你还好吗?我和你妈妈,你弟弟过的很好,你弟弟最近有在学校的奖了,是不是很开心?你还没忘掉那根拐杖吧,如今,它已经破烂不堪了,放在橱柜后面没有动,真怀念啊,要常来信啊,----爱你的爸爸。”在信的封面,依稀可以看到父亲的泪水,我也会了一封信。我说:“爸爸,我过的很好,虽然拐杖已经烂了,可在我心中它永远是那么的坚硬,机和您一样,我常常做一个梦,我梦见您带着那根拐杖开开心心的送我和弟弟去上学,真美好。祝您和妈妈身体健康!”
家中考作文篇6
其实如此矫情的开头本应该配一个更矫情的下文,但心系牛娃儿中考的好好老师怎能傲娇到没朋友的地步呢?so我们依然要说中考!只不过今天的下午茶和开头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那么,近几年的命题人冥冥之中都有一个美好的夙愿,那就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得是一个既能在古文化中自由穿梭,也可在现代文明中深入思考的综合性人才。所以,就中考前文学圈里可与“汪峰上头条”威力相媲美的爆炸性新闻来一个中考素材大挖掘。
说露骨一点,其实不管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大家怀念的只不过是我们眼下最缺失的一种品质——静。而这位世纪老人平静地泊在时间深处,有形无形地散发着一种安详的力量。浮躁丛生的时代,她像一眼拒绝喧哗的深潭,清澈而高远地活着,与这个世界保持着不远不近、不卑不亢的距离。在鼓满欲望风帆的海洋上,居然还有那样一座沉默而丰盛的岛屿,在提示我们,什么叫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爱无疆。
看到这儿,大家有没有突然感受到这段文字散发出的光芒格外地刺眼呢?嘻嘻,原因当然不是因为标红,如此接地气儿的理由实在不符合好好老师的风格呀。其实最主要是因为它可以被移植到牛娃儿们作文中的点题部位。
另外,我们还需储备一些和杨绛先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钱钟书先生的素材。在中国的名人谱里,钱钟书当属一颗耀眼的恒星。他19岁考入清华大学,28岁被破格聘为外文教授。之后,他蜗居书斋,杜门避嚣,淡泊名利,专心治学,仿佛过着出世般的生活。夏衍曾赞叹道:“这真是一个特殊的人!”
下面好好老师举几个“栗子”,一定要接着哦!
◆对钱,他姓“钱”但看得很淡
一、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钱老讲学,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免费提供,可携夫人同往,钱钟书却拒绝了。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得知钱老有一本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派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大门,许以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老却说:“不卖!”
二、钱钟书担任中国社科院院长期间,有一次,给他开车的司机撞伤行人,找到钱老想借医疗费,钱老问明情况,说:“需要多少?”司机答:“3000元。”钱老说:“这样吧,我给你3000元,不算你借,不用还了。”
三、1991年,国内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老被列入第一批的36人中,他也婉言谢绝了。当得知被拍摄者会有一笔酬金时,钱老莞尔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乃至后来《围城》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后,电视台付给原著者万余元稿酬,钱钟书也执意不收。
◆对名,钱钟书看得更是淡泊
一、钱钟书也许是当代中国少有的几个真正意义上的“隐士”。知其名者多,慕其名而想拜见、求教、采访、索字等等的人更多,但钱钟书终日闭门读书写作,谢绝应酬,见过他的人可谓少之又少。他博人精深的学问博得了海内外学术界的景仰,有人统计,《管锥编》、《谈艺录》共涉及几千种书。
二、法同著名作家西蒙·莱斯曾说:“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的话,钱钟书是当之无愧的。”还有一位外国记者说:“来到中国,我只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来到中国,因为太钟情于《围城》,所以给钱钟书打电话想拜见他,钱钟书在电话里说:“假使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三、他也从不做寿。钱钟书八旬初度,家中的电话一度闹翻了天:学界同仁、亲朋好友、机关团体,纷纷要给他祝寿。他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还准备为他开一个纪念会或学术讨论会,但钱钟书一律婉拒。对这类活动,他早已有言在先:“不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钱,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对书,钱钟书却看得很重
杨绛曾称钱老为“书痴”。钱宅满室书香,他的客厅与书房合二而一,主要空间都被书柜书桌占据着,两张老式的单人沙发挤在一隅,权且待客。简朴的房间里最醒目的是大小书柜里占满的书籍:中文与外文、古典与现代杂陈,显示着主人中西文化的贯通。《围城》的英、俄、德、日文译本也在其中。他一生都在孜孜读书,乐此不疲。新的、旧的、中文的、外文的,但凡到手都要翻翻看看,好在供他阅读的书,如富人“命中的禄食”那样丰足,会从各方面源源供应,外文书刊也从未断炊,只要手中有点外汇,他们就张罗着买书,国外出版社的稿酬,他一般不取现金,而是开出书单子,请对方实物支付。
无论世事如何变化,钱钟书始终安如泰山,锲而不舍地守着他的摊子,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是一种修养、一种气度、一种智慧、一种境界,钱钟书保持了一颗淡泊的心,摆脱名利的羁绊,真正做到了返朴归真、潜心回归自然。
以上素材可适用主题:淡泊、坚持、钻研、不忘初心、做自己、追求、热爱、静、精神贵族等等。
家中考作文优秀6篇相关文章:
★ 现实的家作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