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最重要的就是要写出自己的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只有认真对待心得体会,才可以提升写作能力,报喜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辛亥革命电影心得体会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辛亥革命电影心得体会篇1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辛亥革命在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意义,它推翻了在我国存在的2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华浩浩历史上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什么要写辛亥革命呢?在这里我真诚的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情感.
在学历史时,了解到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的血泪史.自从鸦片战争英国打开我国国门以来新中国成立,各种灾难接踵而至.我泱泱中华不断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断的割地赔款,腐败的清王朝非到不能保家卫国,反而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他们不断加重老百姓的税负,镇压反清和反帝爱国运动,甚至再后来大家都知道的的慈禧太后的名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自觉十分羞耻.后来偶然间我看了电影版的《十月围城》深深的打动了我,我看到无数的勇士为了反清做出的牺牲,让我的心灵为之震撼.无数次我都在想他们不怕死吗?腐败的清王朝的镇压实力那么强大的情况下,他们竟然能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坚持自己的信仰,高举反清大旗,并且做这顽强的斗争,这样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没到电影的最后,我已泪流满面.他们当然害怕,那些勇士也有家人,但是时代面前,救国面前,他们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他们做出了最重要的选择-为整个民族牺牲.这些就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辛亥革命的爆发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20世纪初,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后,加强了对请政府的控制,掠夺铁路矿山的利权,入侵中国领土。并且当时清政府为了支付巨额的赔款,沉重的税务负担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正是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的革命是被逼出来的。孙中山早年也想采取和平的手段来推动中国的变革与进步。但是清政府的腐败让孙中山彻底的丧失了希望,从此励志走革命道路来救中国。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出现,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纷纷涌现,民主革命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次第成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十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花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校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去了一个新的阶段。
同盟会的正政治纲领为“驱除鞑略,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不仅提出了革命纲领,而且从事世界的革命活动,先后发动咯多次武装起义。著名的有“黄花岗起义”。由于革命形式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会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独立”各省的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三个月就夭折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是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报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尽管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真诚的希望把中国建成为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帝国主义绝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剥削、奴役的对象。因此,它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甚至有人主张“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有的还另外建党派,自立山头。孙中山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实同党人心之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没有能过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虽然是失败了,但是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电影心得体会篇2
这是一次伟大的革命,是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我看到了!看到了中华儿女们的自强不息,看到了英勇奋战的精神!辛亥革命牵动着多少中华人民的心呀!我激动地说了一句:“我是中国人!”
电影一开始是一位妇女,她戴着枷锁一步一步顺着围观观众开辟的道路走着,她步伐刚劲有力,她说:“我此蕃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球瑾始。纵使世人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蕃赴死,正因为回答革命为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创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我此蕃赴死,是为革命。死并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让我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我不由得感动,她是多么的伟大呀!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这看似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它有那么不平凡。就在这一天,武昌城城头一声枪响,它预示着革命第一次的成功,也宣告清王朝的灭亡!武昌首义前后,无数革命烈士洒下了热血,舍生忘死的精神令我敬佩!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当年的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孙中山先生说: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他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
“革命”是国家发展不可缺少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强大的目标,这目标,将会是你人生的“革命”!
辛亥革命电影心得体会篇3
于那些嗜血的馒头我曾经疼痛过,我知道中山陵
曾经是天国的亡陵;对于民主和自由
对于革命、我更珍重那些身先士卒的先锋
他们的血和肉体、他们视死如归的绝笔在血泊中
在绞架和断头台上、那些断肠无悔的英灵
我们先驱曾经在武昌城头舞动着狂飙
这些志士同仁——打造了辛亥革命
当世界在重新洗牌划分或列强预谋的枪炮战争
我们还在愚昧和神宗的幻想幼稚的文明
求索思考或反思,鬼也怕亡命的骁勇
我崇尚尚武精神是为了缔造永久的和平
今天在辛亥革命百年的祭奠,我不喜欢那些阿??
不喜欢冷嘲热讽、不喜欢夜郎自大
不喜欢野蛮低俗的狰狞,对于思想和主义
资本和共产的文字,我想民主、民生、民权
更重要的涵义是实施贯穿始终
每一个政党和政府都在前行中探索
没有可以克隆拿来的实用的先觉
纪念是为了今天我们改善社稷一些不尽人意
纠偏我们民族固步自封的习俗
批评不再与激烈和氛围,也有一些“思想者”
翘着二郎腿借古讽今,其实他们也知道
摧枯拉朽的道理,但他们却似从坟墓爬出来的僵尸
披着虎皮拿着公务员或教授的薪资
每年文字的版税和偷税、妖身一变
摇旗呐喊辱骂政府和底层的民众,难道不是吗
对于江山和英雄、民主、民生、进步和科学
才是社稷发展的真经。诗人、学者、作家
也是民生的一份子,你不要扮演人们的领袖
不要束之高阁又阳奉阴违地摇曳羽毛纶巾
社稷正是这些不劳而活的“湿人”闲散“智人”
又一次蘸着先烈血迹在指手画脚、舞着屠??
我想起诗经中的硕鼠,在黎明前的洞穴里唧喳撕咬
革命是持续的、科学和民主是革命的向导
我们口口声声说纪念、其实是在无病呻吟
是在借题发挥那些古之幽情的所谓“风骚”
是一种腐朽糜烂的残渣余孽,是对科学
进步的一种亵渎,这些正是今天要革命埋葬的目标
辛亥革命电影心得体会篇4
随着时光的流逝,此刻的我们虽然还对辛亥革命有了解,但是我们已经不能真正的感受到当初的隆隆战火、那些苦痛人民的呻吟,还有那些革命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这天我们一齐从《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中重温那场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见证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我在那鲜活的画面中真正的感受到了那些以前无数个为了这天的中国而英勇奋斗的情形。我也从电影里,深刻的体会到这天的我们是幸运的,这天的我们是幸福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是踩在他们的身躯上过来的。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并激励自我为如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奋斗。
电影一开始就以秋瑾的牺牲拉开序幕,从第一个镜头就给我们一种沉重的画面。然后就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那里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最深,就是那一件件衣服里放着的各种的“与妻书”、“绝命书”,他们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情绪走的?安静的画面压的我喘但是气来,连哭都没有勇气。电影里也塑造了很多小主角,例如林觉民,他的那句“我的死是为了所有孩子。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真正的震撼了我。
而重点还是孙中山,他说:“我的手拿得起笔,拿得起手术刀,怎样就拿不起枪呢?这朝廷不堪一击,天下就是革命的。”我很敬佩孙中山先生,他无疑是伟大的,在中国最艰难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选取为了全中国人民而奋斗,他以自我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的领导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用心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套用电影里的一句话,“孙文,他是一个无私的人!”
国内武昌起义成功了,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的成员欢心鼓舞。孙中山在危急关头,认识到要想推翻清政府就得先断了他的经济来源,他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
而后,孙中山带着所有人民的期望回国了,我还记得那个把所有华侨期望托付给孙先生的时候说:“我们这些代华侨,总是要落叶归根的,但清王朝不是我们的家”、“革命要是不成功,你欠我们几代人的”。家啊,人民要得是一个真正的家!
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而就这这时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在选举的时候,荷马里说:“历史,这就是历史。我就坐在历史的身边,站在历史的门外。”那我们呢,我们是站在历史的长河里,只能透过那些资料、影像来了解当时的情景。孙中山说不能再让无辜的人民牺牲,所以他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这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袁世凯绝非善类,但是孙中山说,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制度,谁当大总统都是一样。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好处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在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虽然细小却很深刻,就是孙中山在国外的时候有个小女孩问他,在中国是不是女孩子都要裹脚很疼很疼啊!虽然只是这么一句话,却深深的反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对人民的毒害。辛亥革命以后,对中国的生活文化影响很深,“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我想我会深深的记住这一刻,我明白电影只是展现了当时革命的一个小小的一面,但已经足以教育我们新一代的人们。
辛亥革命电影心得体会篇5
这天,我怀着激动的情绪去观看了这部电影——《辛亥革命》。这是每个不了解《辛亥革命》好处的中国人都就应去看的一部电影。很多的年轻人不了解历史,不理解革命的好处和价值,就不会懂得,中国人此刻的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进步,都离不开那些以前先辈们以前为整个民族的未来做过什么。
?辛亥革命》以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一个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为什么海外的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孙中山在演讲中回答的十分清楚: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武昌首义后,黎元洪指挥汉口炮台两炮轰走了荫昌的军舰,成为袁世凯出山的导火索。
袁世凯率领北洋军顺利攻克武昌后,停止了进攻,开始在清廷与革命党之间寻找押注的机会。革命之火在军事上完全能够被扑灭,但袁世凯太明白自我的命运,他不能再给满清权贵一个兔死狗烹的机会。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让这一思想开始中国人心中扎根。孙中山回国后,力排众议,坚决提出要早定国体,即以民国、共和代替君主专制。
当孙中山被17省代表选举为临时大总统的时候,孙中山指出,大总统的好处不在于谁去做,而是打破了中国几千年专制君主的传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国家元首。为此,孙中山将民国大总统一职,作为推动袁世凯造反的诱饵。《辛亥革命》还未所有的革命者,为革命捐款、奉献生命的所有人
进行了感人的辩护:从秋瑾、广州起义烈士、武昌首义将士,以及旧体制内的同情者,清朝驻英大使的女儿唐曼柔,为孙中山游说西方财团停止对清廷贷款勇敢地站在旧体制及父亲的对立面,最后随父亲一齐自杀的女性。
林觉民的《与妻书》代表了年轻的革命党人,为什么抛妻弃子、放下富裕的家庭、个人的前途,去进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为革命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期望,即使明知自我看不到胜利,也要为革命奉献的精神中国近现代历史最感人之处,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旧体制家庭的年轻人,甘愿抛弃优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献给革命。我们向他们致敬!
在中国,只有彻底的共和、民主才能洗刷3000年君主专制,才能让人民有过上有尊严生活的机会。这是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也是照亮中国未来的期望之光。我们身为中华的儿女,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辛亥革命电影心得体会篇6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让我们把思绪回到那百年前神州大地的武昌城,我们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隆隆的炮声,一副英雄的面孔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他们为真理与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行动,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他们。
百年前的神州大地正处于清王朝的统治晚期,在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中,有一批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文化与思想的青年,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与民主,悄然成立了一个个革命的团体。这些团体成为了革命的火种,成了日后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20世纪初,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由于各种近代学堂的设立,湖北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他们成为革命的骨干。其次,武汉是帝国主义侵略较早的地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这里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为武昌起义奠定了群众基础。第三,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较长期的起义准备。文学社、共进会深入湖北新军,做了大量宣传与组织工作。这样,武汉成了辛亥革命的摇篮。
虽然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先烈们的革命事迹。是他们为革命献身,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青年一代要牢记历史,放眼未来,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为了将来,为了民族,为了人民,为了祖国,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辛亥革命电影心得体会篇7
“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整个影片以秋瑾这样以为勇敢的同盟会会员被清朝官员迫害致死开始,“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我们从一开始就能感受到当时革命人的伟大的救国救的抱负,和不怕牺牲,不惧奉献的壮志情怀,从一开始,我们就被这样的伟大精神所深深感动。
当徐宗汉把大家(所有同盟会会员)的衣服拿去洗时,她从他们的口袋里拿出了一封封信,信封上写着“绝命书”,还有的是写给妻子的,可想而知,每一位革命人士都是视死如归,他们甘愿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拯救国家之中。
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爆发,子弹穿过黄兴的手指,他任然坚持着冲锋。子弹无情地穿过起义人们的身边或者穿透胸膛。有一个画面,喻培伦手举一包炸药包,奔跑着向敌人扔去,炸药炸死了很多敌人,可是他却永远地倒下了。广州的枪声停了,起义,失败了。方声洞、林时爽、喻培伦、陈更新、林觉民,无数英勇的烈士壮烈牺牲,孙中山为他们哀悼,那沉痛的演讲词中,流露出他不放弃、不屈不挠的革命情怀,很多人被感动,我们都被深深地感动。“清王朝不是我们的家。”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鼓舞了多少人的士气。
广州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死收敛烈士遗骸七十二具,丛葬于黄花岗。那是个下雨天,在海边的淤泥边,我不知道这个天气和这个地点在历史上是否是这样的,也不愿去考证,可是不变的事实是,那个场面一样感动,一样凄凉。
“我不需要钱,我只需要一个承诺,革命的承诺。”孙中山先生请何马里担任军事顾问时,何马里这样说,“我要你担任中国的领袖。”“我答应你。”我想孙中山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为了国家,为了革命,他就会“招贤纳士”,不论国籍,不论贫富,不论身份职位,只要你有一颗真诚的心和勇于革命的热情。
之后,四川爆发铁路运动,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一九一一年十月九日,因炸弹意外爆炸致使原定起义计划暴露,清政府就此搜捕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捕。他们的牺牲带来了革命党人的第一枪。记得镜头放在那个枪口上,好似集聚了所有几代人的怨恨、愤怒和革命的力量,黑色的枪口预示着革命胜利的开始,它敲响了清王朝覆灭的丧钟,武昌起义就此打响。当战士们冒着炮火奋勇杀敌,最终,当革命的旗帜冉冉升起,孙中山先生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虽然他没有亲眼看到胜利的过程,可是他感受得到。革命精神永远都是无阻的,它能越过太平洋传遍世界各地。
如果说那些冲锋在前线的战士们是英勇的,那么在幕后的那些护士医生们也是令人感动的。虽然护士们没有战斗技能,可是她们愿意赌上自己的生命去医治伤员,除了要忍受血淋淋的伤口所带来的恐惧,还要安慰那些受伤的战士,给他们鼓励,日夜照顾他们,查看病情,这样的奉献精神怎能不伟大?炮火、战争的无情的,可是人是有情的。
唐曼柔,一个柔弱的女子,却对国情有着一定的深入见地。她是孙中山的红颜知己,她与孙中山一起讨论国情,讨论辛亥,甚至为争取国家利益不惜挨父亲的耳光。“革命是为了改变命运,革命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这是和唐曼柔一起谈话时孙中山先生说的话,这句话一直让我记住,以后也不会忘记,因为这就是革命的真正意义,正确的意义。在孙中山回国的途中,他收到唐曼柔的一封信,信上说四国银行团已决定暂缓向清政府借款。可是这样的结果是唐曼柔用它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与父亲的反抗最终让她和她的父亲成为了清王朝的殉葬品。
革命的命不只是生命,更是一个国家的命运。
延伸阅读
今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纪念日110周年,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存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那么大家对辛亥革命纪念日有哪些心得体会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辛亥革命纪念日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911年,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011年上映的电影《辛亥革命》为我们生动还原了这样一个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三百年江山气数将近,内忧外患,时局动荡,乱世之际,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面临着的重大历史变革。以孙中山为首的仁人志士意识到只有民主共和才能救中国,他们组成一个个革命政党,旨在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我们能从大银幕中更好更生动的了解到在这一过程中,无数革命者的流血牺牲,还有更多的革命家站出来与落后的封建体制作斗争,终于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此期间,黄兴、黎元洪、隆裕太后、袁世凯、汪精卫、宋教仁、秋瑾等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想起辛亥革命,我们回到了一个世纪前,武昌首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随着各省份的独立,在孙文的领导下革命最终取得成功。《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的描述了当年动荡的历史。辛亥革命诞生在晚清政府日益腐朽、资产阶级萌芽与日益加深帝国主义侵略共存的时代,电影把革命产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以及革命的意义做了生动细致的阐述。
电影以秋瑾就义为起点,以广州起义、孙文海外游说募捐、黄兴国内领导武昌起义、晚清政府内忧外患、各省独立解放、孙文就职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等为主线,战争、情感、事件一一俱全,让人有梦回过去的感觉,又不乏感人至深之境。
通过之前的学习再加上这部电影的观看,我觉得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有很多。这种.种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都根源于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教科书中,我们所知道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纲领,也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忽视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广大农民的力量,没有充分依靠群众来作为革命坚实的根基,使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同盟会组织涣散内部派系复杂,起不到革命政党的领导作用。再加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真正的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辛亥革命便由此失败了,虽然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还没能救得了中国,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过热情和民族觉醒,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都有重大影响。其实,不妨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成功的。
看完《辛亥革命》,旧中国一幕幕历史画面真实展现在眼前,身临其境,感触颇深。作为一名大学生,深感到要不断磨砺自己的心志,奋发图强。并且最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国民来讲,无论民族危急时刻,还是和平年代,都应该始终对这个国家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荣誉感。
回首过去,放眼未来,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铭记那些革命先驱。我坚信,它的精神和历史使命将无止境的延续下去,并默默地指导我们一直前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它,*了两百多年的清王朝;是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是它,开启了新中国的大门。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牢记历史所给我们的教育和启迪,深刻认识和领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现在,就是尊重历史;尊重历史,就要开启未来。
我骄傲,我生活在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幸福生活之中。我的家乡房县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谷竹”、“十房”两条高速公路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之中,“十宜”铁路即将动工建设,“竹房”城镇带建设如火如荼,新农村建设必将进一步缩小城乡距……我坚信,房县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我立志,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学习革命先辈爱国、革命的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将这股炽热的爱国精神转化为刻苦学习、力争上游的强大精神动力,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使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才,为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片场的灯已重新开启,电影《辛亥革命》已经播映结束了,但那滚滚的硝烟,那慷慨激昂的话语,却仍萦绕在我的心头。
难忘剧中孙中山先生说的那一句“前线赴死易,唤醒生者难”,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怎样的无奈啊!流血牺牲又有何妨,又有何惧,但怕只怕这些也只是徒劳无功而已。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可牺牲却总要有价值,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但那时的中国早已腐败不堪,清廷因循守旧,粉饰虚张;人民愚昧盲从,苟且偷生。这样的国家,是一定要有人来改造了!
战争的硝烟已然四处蔓延开来,无数的人倒在血泊中,他们倒下了,但在他们身后,又站起来了无数人,又有无数人前仆后继。他们有的家境殷实,有的新婚燕尔,有的即为人父,但面对肩上的责任,他们毅然抛家弃子,勇于挑起!
但让他们如此舍小家,顾大家,除了责任,还有信仰!
信仰让他们舍生忘死,信仰让他们不顾一切,信仰让他们无所畏惧,信仰让他们勇往直前!
这,便是信仰!
国内,革命党人冒死进军,而在国外的华侨也并未停止斗争,他们也同样爱着自己的国家,也都有着一颗爱国之心,因此他们也在进行着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孙中山先生也曾经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对海外华侨的无限感激之情:华侨是革命之母。
海内海外的中国人都联合在了一起,辛亥革命又岂会有不成功之理?正如何香凝所认为的“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它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广大人民中传播了民主共和国思想的种子,促进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新发展”那样。但辛亥革命成功了,同时也失败了,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统领袁世凯窃取了。就连孙中山在遗嘱内也嘱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于是,新一轮的斗争又开始了......
但无论过去有多么辉煌, 亦或是多么不堪,历史终归是过去了,新的21世纪,看我们这一代人如何绝地反攻,让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前列!
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在距今110年前的中国,曾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辛亥革命”。在1911年,也就是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那一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所以又称“辛亥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存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到如今,辛亥革命正值**周年纪,导演张黎携手功夫巨星成龙、实力派演员赵文瑄打造同名电影《辛亥革命》,让观众从荧幕中领略革命时的艰辛。影片一开始,就是以辛亥革命中遗留下来的真实照片拉开帷幕。接着,镜头放到1911年的4月26日,中国同盟会总理孙文在美国旧金山进行海外募捐。同一时间,同盟会会员黄兴带领着林觉民、喻培伦、林时爽等革命党人武装进攻两广总督署,发动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枪声响起,炮火燃烧,无数革命烈士以他们年轻的生命为腐朽的中国“治病”。最终,革命军因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徐宗汉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同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在武昌,新军当中的革命党名单泄露,湖广总督瑞澂开始对名单上的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黎元洪被革命军将士紧急推为军政府都督。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袁世凯一方面镇压革命军,另一方面仍试图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暗地里通过革命党人汪精卫传达与革命党和谈的愿望。革命的危急关头,孙文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之后,袁世凯率兵南下。阳夏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黄兴和黎元洪艰难支撑,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夹击下,黄兴毅然决定率部撤往长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图大业。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经过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唐绍仪和伍廷芳终于坐下来会谈,双方最后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文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接着,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接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虽然,在辛亥革命中,让人最为扼腕痛惜的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是民主共和的思想却深深植入到了中国人民的心里。
影片如实的再现了革命时期的艰辛岁月,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个英勇的革命形象。其中,有那么几个镜头带给了我一次次的震撼。第一个镜头: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遭到杀害,在交杂这雨水和泪水的淤摊上,烈士们手上仍戴着沉重的手铐枷锁,横七竖八的躺在淤泥中,衣服早已湿透,年轻的脸庞上布满了时代的悲悯。同盟会会员潘达徽、徐宗汉披着斗笠、带着相机,在雨中记录下他们光荣而又短暂的一生。第二个镜头:武昌被革命军攻陷后,清政府一干大臣在商议着如何是好,隆裕太后却在镜子前,由两旁宫女太监服侍,熟稔的比划着绣工精良的旗袍,丝毫不为中国的未来忧心。他们依旧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不管底下的百姓风餐露宿,正所谓“豪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此大清,怎能不亡?第三个镜头:在孙中山回国的欢迎仪式上,有记者问他,您认为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孙中山斩钉截铁的回答:推翻帝制,救治民族。这短短的八个字,贯穿了辛亥革命的无数岁月。先不说三民主义、共和体制、民国政府,单是这八个字,就概括了辛亥革命的整条路线,同时也表达了孙文先生伟大的爱国情怀。
从《辛亥革命》的实质上看,我觉得该部电影想给我们表达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思想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正如导演张黎所说:“一个貌似凛冽的故事,背后都绝不是历史本身,而是一种人文精神。”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多灾多难的血泪史,无数革命先驱用自己的生命才换来了中国的解放,而我们如今所拥有的美好生活都是他们曾经打下的,所以即使中国站起来了、强大了,我们也不能忘记那段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在国际的大舞台上,政治、文化、经济,包括军事,都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落后就要挨打,少年强、则中国强。所以我们要以历史为鉴,用更多的理论知识以及时间经验武装自己,报效祖国,这样,才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革命。
当我们观看了一部关于历史性的影视剧,我们心中总是有万般思绪,那么你观看了《辛亥革命》心中有什么体会呢?,以下是由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亥革命》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吕克贝松的纪录片《海洋》,一部就是《辛亥革命》。
其实这两部没什么好联系的,就是又让我想——人类,这东西。
人类说伟大,是伟大,有人为了信仰完全的奉献,有人创造日异月新的技术,我们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而人类在战争中,灾难中,渺小得可悲,生命脆弱得可怜,推动历史的却又是渺小的凝聚,或者是无巧不成书的真实。
话回这部电影,要知道这部电影毕竟只有两小时,要在这两小时演出所有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动人心魄的事件是不可能的。
就连首次取得胜利的武昌起义,也是了了带过。其实关于这段,有些蛮有意思的段子,固然历史有它的必然性,推动历史的有偶然因素,偶然登场的人,比如湖广总督瑞澂的夫人,号称民国西施的廖克玉。当时革命军的即便是情绪高涨,比之实力还是远不及守备军,但是瑞澂硬是听了他夫人的话,携带家眷出逃,武昌的胜利,得到了大量金钱和兵器,为以后的扩军,造兵买马奠定物质基础。
关于武昌起义,前儿看见bbs上有朋友问,那时孙中山在国外,黄兴在香港,所以武昌起义怎么能说他们领导的呢?其实本来武昌起义就不在同谋会的谋划之内,之前革命党人也是频频叫板,但结局就像黄兴对自己的戏言,“愧我年年频败北,马前趋败敢称雄。”年年频败北,就是那时的情况,偶然胜利后,历史的走向交还再次登场革命党。
除了孙中山、黄兴,我还挺想说鸭子赶上架的“泥菩萨”黎元洪,历史对他的评价充满争议和矛盾。电影里,黎元洪菩萨心肠着墨比较少,他作为政治家或许不算出色,位高言轻,可作为个人,他温柔敦厚,菩萨心肠,哪怕有人说“柔懦误国"。罢了,对于个人我在这儿我还是不想多做言语。
但凡是拿给一般人看的电影(纯艺术电影则非),都有自己的一个立场,对某个事物有个评断,包括我们所看的时政杂志,它所编辑出来的,讨论问题引导人们得思考,也是有个基准的。比如你不会看到南方周末写出《嘉人》杂志上郭美美的专访,它的level大家是看到和认可才会去买。
辛亥革命也是,特别是它反复强调“革命”是什么,意义在哪里。
其实革命也是近现代才有的词语,从日本沿用过来,在这之前,都称之“造反”,成功便改朝换代矣。
英文的revolution本意是“旋转”,发生变化,电影的革命,无论是秋瑾所言,还是林觉民所言,都代表了导演的看法(至少是想要输出的看法),这也是我们普遍的看法,把它赋予了一种色彩,这种色彩就是正义。
我们为电影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牺牲哭泣,为孙中山的革命理想感动,不理解不为国家荣辱奋斗之人,而我却想到明末清初的人那些反清复明的人,明朝后期的确腐败不可救也,清朝皇帝确实普遍勤政,然后在我们大清王朝的时候,世界的走向又是如何呢?如果那时起义成功砍掉这个闭关锁国的王朝,历史又是怎样看那样的人呢?我能说,革命是胜利者的话语权吗?
电影里有段林觉民与张鸣岐的对戏,我想当林觉民说到“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无不感动。可我老是记得张鸣岐黯然的表情,对年轻生命逝世的摇头,就像《建党伟业》里,辜鸿铭对罗家伦(王力宏饰演的那位学生)摇头一样,我都有种同样的情感(当然我本身就觉得这一幕很玩味,要知道罗家伦和辜鸿铭就是一轮交替)。
我反复问自己,革命是什么。
所以孙中山最后那句,革命是可以不流血的,才是深深感动我的话。古往今来不乏好事者,成天喊打喊杀的人,战火烧到家门口,也只是鸡飞狗跳之徒。
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曾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帅们,总统们,我都无法单纯的对他们施予厌喜,或许就像何亮亮所言“称得上政治家的人都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叫做“忽悠”,从战国时代的苏秦、张仪的远交近攻开始,到后汉三国的诸葛亮联吴抗曹,再往下的“忽悠家”们数不胜数。”
想不被“忽悠”,难,保持清醒,更难,你问我立场,我没有立场。
对于今日登场的人物,我越来越明白陈丹青在接受采访(是什么采访我记不住了)时候说的简单四个字——“独善其身”。
:这是赵文瑄第二次演孙中山了,宋氏王朝的孙中山说了一句话,让我影响深刻,在孙忠山病危之时,群众喊出了“孙中山万岁!”孙中山说:“万什么岁啊,中国人什么时候才知道皇帝时代已经结束了。”
一部气势磅礴的历史正剧,恢宏的构架、强健的精神、和深情的配乐,足以让我忘记所有细节微观的瑕疵,只留下感动于震撼。影片有两处尤其让我动容落泪:开篇时秋瑾慷慨赴义时的深情独白,剧终时主角们对革命的慷慨阐述。
为什么清末民初那段大革命的故事,总是让我那么神往?为什么那种为国家民族的牺牲,总是让我那么感动?大约,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那么一分对同胞手足的爱,和对国家民族的承担;有那么一种牺牲的血性,和对英雄的崇拜。它或许会被日常的平凡所尘封,但总会在电光火石间跳动,在风云际会时勃发。
如果,回到那段战争年代,回到那段革命岁月——我会在艰险绝境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吗?枪口和屠刀前选择自己的主义吗?思之良久,只能向默然那些烈士忠魂鞠躬致敬。我为自己与他们流一样的血,说一样的语言,而感到自豪;也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感到骄傲——因为他的荣耀,因为他的屈辱,也因为他所孕育的这些人们。
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在距今100年前的中国,曾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辛亥革命”。在1911年,也就是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那一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所以又称“辛亥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存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到如今,辛亥革命正值100周年纪,导演张黎携手功夫巨星成龙、实力派演员赵文瑄打造同名电影《辛亥革命》,让观众从荧幕中领略革命时的艰辛。影片一开始,就是以辛亥革命中遗留下来的真实照片拉开帷幕。接着,镜头放到1911年的4月26日,中国同盟会总理孙文在美国旧金山进行海外募捐。同一时间,同盟会会员黄兴带领着林觉民、喻培伦、林时爽等革命党人武装进攻两广总督署,发动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枪声响起,炮火燃烧,无数革命烈士以他们年轻的生命为腐朽的中国“治病”。最终,革命军因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徐宗汉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同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在武昌,新军当中的革命党名单泄露,湖广总督瑞澂开始对名单上的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黎元洪被革命军将士紧急推为军政府都督。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袁世凯一方面镇压革命军,另一方面仍试图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暗地里通过革命党人汪精卫传达与革命党和谈的愿望。革命的危急关头,孙文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之后,袁世凯率兵南下。阳夏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黄兴和黎元洪艰难支撑,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夹击下,黄兴毅然决定率部撤往长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图大业。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经过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唐绍仪和伍廷芳终于坐下来会谈,双方最后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文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接着,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接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虽然,在辛亥革命中,让人最为扼腕痛惜的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是民主共和的思想却深深植入到了中国人民的心里。
影片如实的再现了革命时期的艰辛岁月,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个英勇的革命形象。其中,有那么几个镜头带给了我一次次的震撼。第一个镜头: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遭到杀害,在交杂这雨水和泪水的淤摊上,烈士们手上仍戴着沉重的手铐枷锁,横七竖八的躺在淤泥中,衣服早已湿透,年轻的脸庞上布满了时代的悲悯。同盟会会员潘达徽、徐宗汉披着斗笠、带着相机,在雨中记录下他们光荣而又短暂的一生。第二个镜头:武昌被革命军攻陷后,清政府一干大臣在商议着如何是好,隆裕太后却在镜子前,由两旁宫女太监服侍,熟稔的比划着绣工精良的旗袍,丝毫不为中国的未来忧心。他们依旧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不管底下的百姓风餐露宿,正所谓“豪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此大清,怎能不亡?第三个镜头:在孙中山回国的欢迎仪式上,有记者问他,您认为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孙中山斩钉截铁的回答:推翻帝制,救治民族。这短短的八个字,贯穿了辛亥革命的无数岁月。先不说三民主义、共和体制、民国政府,单是这八个字,就概括了辛亥革命的整条路线,同时也表达了孙文先生伟大的爱国情怀。
从《辛亥革命》的剧情上,我看到了革命党人的大智大勇以及愿意为革命奉献一切的精神。孙文先生曾说:“且世之所谓英雄者,不以挫抑而灰心,不以失败而退怯。”、 “夫革命成功以前,予曾经十次之失败,而奋斗之气犹不少衰。”若从春秋时期算起,中国的封建统治接近有两千四百多年,所以可想而知,孙文要在有限的生命里用民主共和的思想替换掉人民心中的封建思想有多困难。对于同盟会而言,他们人数较少,大多都是留学海外、思想解放、放眼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武装起义中,他们都是用自己握笔写诗的手,去驾驭凶悍的枪支大炮。跟随着孙文先生的领导,他们凭借这热血和激情攻克这一个个艰难险阻,用生命诠释“坚持不懈”的含义。古语有云:不因成败论英雄。虽然革命党人最终还是失败了,但他们依旧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相比,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如果说共产党解放了的是中国的社会,那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就是解放了中国的思想,它在精神上极大的冲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为中国以后的革命以及美好的未来埋下铺垫。
从《辛亥革命》的实质上看,我觉得该部电影想给我们表达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思想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正如导演张黎所说:“一个貌似凛冽的故事,背后都绝不是历史本身,而是一种人文精神。”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多灾多难的血泪史,无数革命先驱用自己的生命才换来了中国的解放,而我们如今所拥有的美好生活都是他们曾经打下的,所以即使中国站起来了、强大了,我们也不能忘记那段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在国际的大舞台上,政治、文化、经济,包括军事,都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落后就要挨打,少年强、则中国强。所以我们要以历史为鉴,用更多的理论知识以及时间经验武装自己,报效祖国,这样,才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革命。
片场的灯已重新开启,电影《辛亥革命》已经播映结束了,但那滚滚的硝烟,那慷慨激昂的话语,却仍萦绕在我的心头。
难忘剧中孙中山先生说的那一句“前线赴死易,唤醒生者难”,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怎样的无奈啊!流血牺牲又有何妨,又有何惧,但怕只怕这些也只是徒劳无功而已。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可牺牲却总要有价值,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但那时的中国早已腐败不堪,清廷因循守旧,粉饰虚张;人民愚昧盲从,苟且偷生。这样的国家,是一定要有人来改造了!
战场上,血流成河,硝烟弥漫,无数人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他们无怨,亦无悔,他们只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人民的清醒,换来国家的富强! 就像宋庆龄所说的那样,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可它已经沉睡太久了,现在是该醒过来了,是该重头收拾旧山河了!那种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任人宰割的时代终于要结束了!于是,辛亥革命便拉开了序幕。
战争的硝烟已然四处蔓延开来,无数的人倒在血泊中,他们倒下了,但在他们身后,又站起来了无数人,又有无数人前仆后继。他们有的家境殷实,有的新婚燕尔,有的即为人父,但面对肩上的责任,他们毅然抛家弃子,勇于挑起!
但让他们如此舍小家,顾大家,除了责任,还有信仰!
信仰让他们舍生忘死,信仰让他们不顾一切,信仰让他们无所畏惧,信仰让他们勇往直前!
这,便是信仰!
国内,革命党人冒死进军,而在国外的华侨也并未停止斗争,他们也同样爱着自己的国家,也都有着一颗爱国之心,因此他们也在进行着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孙中山先生也曾经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对海外华侨的无限感激之情:华侨是革命之母。
海内海外的中国人都联合在了一起,辛亥革命又岂会有不成功之理?正如何香凝所认为的“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它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广大人民中传播了民主共和国思想的种子,促进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新发展”那样。但辛亥革命成功了,同时也失败了,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统领袁世凯窃取了。就连孙中山在遗嘱内也嘱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于是,新一轮的斗争又开始了......
但无论过去有多么辉煌, 亦或是多么不堪,历史终归是过去了,新的21世纪,看我们这一代人如何绝地反攻,让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前列!
今年的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10周年,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布了重要讲话,而我们在观看了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之后肯定有许多自己的心得体会,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写一篇学习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心得体会的文章,那么一篇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心得体会要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在家观看了《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突然想起了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有这么一段:“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我想,这里指的“人民英雄”应该包括武昌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以及清末革命党人领导的历次起义的英雄。有些遗憾的是,它只写在了碑文上,数十年来并未写进人们的心中。
中国历史上“光荣伟大”的人物可谓众如星辰。孙中山就不说了,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旗帜,最难得的是在通讯和交通极端落后的物质条件下,在数千年封建文化和伦理道德严密禁锢的精神条件下,清朝末年居然涌现出一大批争取民主自由的仁人志士,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不幸中的万幸,这不能不充分说明了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无可阻挡的大趋势。青松劲草在悬崖绝壁上尚可生长,自由的种子一旦植入大地,怎能不逞蓬勃之势。
秋瑾,一介女子,为了革命抛弃优裕的生活,就义时年仅32岁。她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金瓯已缺终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勇气和精神都可昭日月。孙中山为她写祭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对她感佩有加。
林觉民,广州黄花冈烈士之一,牺牲时年仅24岁。他不仅有勇气而且很有才学,会多国语言,其著名的绝笔《与妻书》不知感动过多少人。我第一次读《与妻书》时直感觉他多像我们宣传中的共产党员:“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哭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好一个“为天下人谋永福”,他以及他的同志们就是怀揣这样的信念冲向敌人营垒。
应该说,正是由于秋瑾、林觉民们的前仆后继,才扩大了革命的影响,积蓄了革命力量,而清王朝却仍浑然不知死之将至,视而不见朝廷已衰朽不堪。武昌起义只不过占领了一座城池,想当年太平军曾占据江南半壁江山,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曾占领了北京,大清都挺过来了,这一回,王公大臣们做梦也想不到“武昌起义”竟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是压倒清王朝的最后一根“草”。
怎么正面评价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都不过分,虽然早就如鲁迅近者如我党对辛亥革命不能唤醒民众感到惋惜,甚至有微词,那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在形式上彻底结束封建帝制,把民主自由的理念传播进这个如此封闭的国度已经是功垂青史了。试想,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哪个“唤醒”过民众?老百姓早已习惯了不管是阿猫阿狗谁当皇帝,自己该种地还是种地。新中国建立时,选择社会主义制度,老百姓就都明白?明白不明白似乎不重要,历朝历代,老百姓都不明白,都不关心皇帝的执政理念,但你要政策对头,照样可以执政几百年。老百姓就像水,追求幸福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疏导得当,天下太平;硬是不顾自然规律,只堵不疏,迟早有溃坝的那一天。武昌起义一声炮响,296年的清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在此之前多少个朝代的兴亡已经给他提供了经验教训,他们却不汲取,“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算是白说了,但愿我们今人要牢牢记住。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72年了,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举世瞩目。从刚建国时的一贫二白不被世界所认可,到如今的超级大国,虽然这次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看似最华丽的蜕变中国人只用了短短的72年时间,但究其根源,我们则会发现这不是短时间内中国人的人品爆发,也不是一个泱泱大国快速发展的偶然例外,而是必然,是中国人民在鸦片战阵以来经历水深火热所换来的必然结果。
在辛亥革命110百年纪念之际,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开始播放了。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现在的中国已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这一刻,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奋斗与牺牲,仍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下。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在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不甘承受列强欺凌,几代人都在追求民族复兴。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进行多次尝试,辛亥革命就是前人从事的努力。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今天,社会上有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想以温和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但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可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
看了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今天观看了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就不得不谈谈在晚清末年的时候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同盟会,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同盟会,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拯救中国,于1911年发动武装起义的辛亥革命, 历史上的孙逸仙、黄兴、秋瑾、徐宗汉、林觉民、等大无畏救国的英雄主义形象都一直深刻的印在我的脑海中,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的记忆犹存。
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正像孙中山说的“文将与诸位同志一道,致力于实现革命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就是民族、民权、民生,就是需要我们毕生为之奋斗的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是成功了,它却成功的不彻底,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生、民权的革命问题,但是“共和国”的社会制度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的努力下;在一百年后的这天最后实现了。我们缅怀那些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先世的烈士,追悼那些年轻的英烈们,他们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新婚燕尔,他们何以不惜身家性命,不计成败利害,甘死如饴?只因“信仰”二字。清末的封建王朝早已腐朽不堪、羸弱不谈、困苦不堪,中国人任人歧视、被人觊觎、由人宰割,革命正是为让民众获得幸福、让民众得到自由、为民族争得尊严。
一百年前的这天也许有人会问革命所谓何事?一百年后的这天,也许有人还会问。在绍兴被杀害的同盟会员秋瑾的回答是:“革命是为了给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安宁温和的世界。”黄花岗的烈士林觉民在《给妻书》中说:“革命史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孙中山说:“革命是让我们这个即将强盛起来的民族,不再受列强的侵略的掠夺……”
革命是什么?革命是一种英勇无私的献身主义精神;革命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爱国情操;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进步的理念深入人心;革命是让我们中国人有自我的工厂、银行、铁路、矿山,有了能够追寻的民生幸福;革命是实现共产主义;革命就我们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时候、在任何人的心里,永远都不再惧怕列强,都不再有皇权,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辛亥革命电影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