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一种把我们心中思考用文字保存下来的书面文稿,只有认真分析事情的缘由后,我们才能动笔写体会,下面是报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学习郑德荣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学习郑德荣心得体会篇1
作为一名勤奋创新的学者,他是中共党史学科的一面旗帜,他把创新作为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在67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学术空白,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望。
作为一名默默耕耘的园丁,他坚守在教学一线,为人师表,甘当人梯,把自己的所思、所学、所想、所研、所得传授给每一个学生。1986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33年来,他培养了49名博士生,培养的学生中多人成为中共党史学科和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社会各界领军人才。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楷模,他把“理想、勤奋、毅力、进取”作为座右铭,将信仰信念融入人生追求、学术研究以及教书育人中,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住院期间,仍在病榻上反复修改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的入选论文,临终前两天还在听取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心得体会,真正体现了老党员、老教授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史学科的无比热爱,对高水平境界的不懈追求。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郑德荣同志是新时代的优秀教师代表,更是共产党员的楷模。我们要以郑德荣同志为榜样,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用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立足岗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习郑德荣心得体会篇2
2018年5月3日郑德荣同志,这位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国中共党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热爱的事业。郑老走的时候留下最后一句完整的句子是“中国共产党一定要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最后一个完整的词是“不忘初心”。
花甲之年的郑老在人生的后半程一次又一次勇攀学术高峰,走进东北师范大学zd学院,并给自己立下“宏愿”:“我退下来后,要用10年时间,也就是到我70岁的时候,培养出10个博士,出版10部专著。”弹指一挥间,30多年过去了,90岁的郑老已超额完成了这些当年看似不可能的“规划”,培养博士生的数量是计划数的5倍,出版专著的数量是计划数的4倍,此外还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
郑老曾说:“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国家。”他做到了!他把党史研究这份事业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2012年末,郑老患病住院做了一次手术,87岁的他只休息了三四个月,就又回归到学术科研工作中;2013年郑老被确诊为结肠癌,但就算如此,他依然忍着病痛每天凌晨4点多就起来为学生们备课;2018年3月,学校要准备一份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论文,那时候郑老刚出院,强忍着肺部的疼痛,却坚持手写了9页论文;2018年4月,这时的他已经处于癌症末期了,癌细胞已转移到全身,那种巨大的痛苦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但他心中却还惦记党的事业。那个时候的他已经在吸氧了,但仍然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论文提出修改意见;2018年5月1日,也就是他临终前两天,他还在听取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心得体会。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一生是短暂的,但是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却不会终止。郑老就像一面旗帜,指引着我们前行。在他的一生中,始终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光芒,把个人融入时代,把研究融入生命,把创新融入学术,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这就是一个学者的一生,这就是一名党员的追求,这就是一种精神的光芒!
学习郑德荣心得体会篇3
2018年6月27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追授郑德荣等7名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追授郑德荣、钟扬、李泉新、许帅、姜仕坤、张进、张超等七名同志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我局党委及时组织全体党员学习。
七名党员工作业绩和工作岗位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模范践行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光辉典范,是新时代党员干部信念坚定、许党报国、为民造福的杰出楷模。
郑德荣同志作为一名守卫真理的“红色理论家”,他坚定地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作为一名默默耕耘的园丁,他坚守在教学一线,为人师表,甘当人梯,把自己的所思、所学、所想、所研、所得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他把“理想、勤奋、毅力、进取”作为座右铭,将信仰信念融入人生追求、学术研究以及教书育人中,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姜仕坤同志作为我省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去逝前为晴隆县委书记。他把群众疾苦挂在心上,足迹遍布晴隆县所有乡镇、村居,和老百姓细算经济账、共谋脱贫策,发动群众种草养羊,发展山地特色经济,被群众称为“农民书记”、“算账书记”。在晴隆县工作的6年多时间里,他以坚忍不拔的劲头,探索出经济、生态、扶贫三效同步精准脱贫的“晴隆模式”。
我们要向七名全国优秀党员学习。学习他们对党绝对忠诚的理想信念;学习他们敢于担当作为,始终坚持实践实干实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们坚守道德操守,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的崇高品格。
当前,我县卫计系统正在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学习教育实践活动。我们要把学习郑德荣等7名同志先进事迹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活动结合起来,与自己的工作职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和先锋模范作用,要带头弘扬清风正气,做到平常时刻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要攻克难,切实做好本职工作,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自觉做到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更好地践行共产党人生价值观。
学习郑德荣心得体会篇4
在倡导以德树人,提升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真的应该好好学习郑德荣同志身上的一种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郑德荣同志以60岁作为人生新的起点资政育人、创新治学,在人生的后半程一次又一次勇攀学术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想到他从没有因为年岁的增长而放缓追求的节奏,这让我肃然起敬。
为什么同是教育人,我们和郑德荣同志竟有如此大的差距?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让他从教67年,始终不忘初心,能一直坚守和奉献?是主义,是信仰,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笃定和执着,是他共产主义信念的无比坚定。回顾自己从教23年的教育历程,因为有着对教育的一份特殊的热爱,一直努力钻研,为做一名好老师而执着的追求。年轻时努力钻研教材、大纲,幸福地做着一个教书匠的梦;近些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网络学习的便利,受到一群有梦想有情怀教师的感染,懂得了要想做一个好老师,只做好教书匠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开始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促进专业发展。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引领家长共同教育孩子;带领学生海量阅读,丰盈学生的心灵。但是在前进的过程中,常因为受到质疑而气馁,受到打击而徘徊在放弃的边缘。内心的纠结让自己前进的道路更加阻力重重,磕磕绊绊。如今想来,就是自己太过狭隘,是自己的信念不够坚定,所以才缺少了郑德荣同志勇往直前的精神;是自己的内心深处仍在计较得失的比重,才捆绑住了自己前进的步伐;是自己学识浅薄,让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举棋不定。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共产党员,今后要以郑德荣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广其学而坚其守,存一息而不堕志”的高尚品质,努力学习,不断钻研,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计得失,顾全大局,把个人融入时代,把学习融入生命,锲而不舍,永远坚守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学习郑德荣心得体会篇5
郑德荣,男,汉族,1926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全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我国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生前系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2018年5月3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3岁。
93年人生之路,记录了一位长者心无旁骛,专注一项事业的刻苦求索;67年为人师表,凝聚了一位教师躬耕杏坛,一心培育英才的执着追求。他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是我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离去使我国理论界痛失泰山北斗,学术同仁扼腕惋惜,然而,他坚定不移的信仰信念、探索创新的学术精神、永久奋斗的高尚品格将指引和激励更多人砥砺前行,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努力奋斗。
郑德荣同志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对事业无限忠诚,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被誉为“红色理论家”。他一生始终坚持初心,对党忠诚,将党的事业当做人生的最高追求与信仰,坚定不移地高举旗帜跟党走,坚持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学术选择,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党的教育事业,是党性原则与科学追求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郑德荣同志一生牢记使命,坚持利党为民,毕其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工作,为国家、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中共党史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始终把个人融入时代、把研究融入生命,视学问为事业,视学术为生命,90多岁高龄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把学术创新作为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多项研究成果填补学术空白,以高深的学术造诣、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学术成就,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一面旗帜。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郑德荣同志一生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的奉献和坚守,无疑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艰苦风斗征程中涌现的时代榜样。他对事业无限忠诚,从教67年来,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忘记初心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不因外物诱惑和世事变幻始终牢记使命一心向党为民,一辈子坚守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甘当人梯、淡泊名利,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研所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殚精竭虑、矢志不渝,贡献了毕生精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郑德荣同志的一生是光荣而伟大的一生,他把坚定信念融入学术,教书育人融入生活,研究创新融入生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郑德荣同志是新时代的优秀教师代表,更是共产党员的楷模,使我们学习的标杆与榜样,历史和人民将永远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郑德荣!
学习郑德荣心得体会篇6
全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我国中共党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郑德荣教授,年过6旬后,依然培育后学、资政育人、创新治学,在人生的后半程一次又一次勇攀学术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透过郑德荣严谨求实、勤奋求索的人生足迹,我觉得郑德荣身生的三点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信念坚定,追求执着。郑德荣教授自始至终一直是笃行共产主义,我自己的一生献给国家和党的事业,年老而不停,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话语中透露的“不忘初心”体现了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的事业永恒的追求,他毕生的追求就是用自己的所学为党、为国家多作贡献,这样的理想信念和追求,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
二是学识广博,治学严谨。郑德荣在60-90岁的30年间,依然能培养大量的博士生,出版大量的专著,此外还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仅仅是在80岁到90岁的10年间,郑德荣的个人专著就达5部之多,而且还承担国家项目3项,发表论文70余篇。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勤奋的学习,需要自身广博的知识,更离不开他治学上的严谨,他这种勤奋好学,治学严谨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三是为人谦逊,人格高尚。“我受党的教育多年,毕生的追求就是用自己的所学为党、为国家多作贡献。”“要尽职尽责地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我自身就必须孜孜不倦,不断上进。”这是郑德荣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一生驰而不息始终奋战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一线的动力源泉。郑德荣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国家,从这些事情看出,郑德荣高尚的人格和谦逊的为人,他的这种精神将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学习郑德荣心得体会篇7
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勇于肩负当代使命和社会责任。
郑德荣同志毕生信仰坚定,勤奋创新、为人师表,不仅是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见证者和贡献者,更是优秀共产党员的典范、为人师表的楷模。他坚持“理想、勤奋、毅力、进取”的拼搏精神和“严谨、扎实、探索、创新”的科学态度,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在学术上不断进取,探索创新,为党的理论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学生。
做好老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理想信念,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体现了思想育人的导向。郑德荣同志的一生,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对事业无限忠诚。用信仰的光芒,照耀前进道路上坎坷;把对信念的追求,落实在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具体工作中,通过不懈的勤奋努力,绽放出信念的力量。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教师,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把这种观念传递给每一位农民学员。才能为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培养造就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术的新一代新型职业农民。
做好老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郑德荣教授常说:“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对教师本身提出了严格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要求。古人常说:“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宋代学者李觏也曾经提出:“师者虽非人君之位,心有人君之德。”可见,有德且德高方能为师。当代农业发展,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学习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就要学习他从教六十七年来,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甘为人梯,以大爱情怀,传学生理想信念之“道”的高尚道德情怀。
做好老师,要有广博扎实的学识。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但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这个要求已经远远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还要是一潭活水。伟大的思想家朱熹曾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扎实知识,这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如果自身一知半解,那是教不好学员的。扎实的知识,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因此,作为农广校教师要甘当小学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深入基层、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加强实践知识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只有具备渊博的学识,贮备一潭活水,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农业发展需要。
学习郑德荣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