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强同学们对书上知识的了解,在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是不是都有及时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华罗庚》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华罗庚》读后感篇1
在网上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华罗庚的故事》,还在网上查了许多关于他的介绍,原来华罗庚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真值得大家好好学习!
华罗庚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在华罗庚上中学的时候,老师给他们出了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在大家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道: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就爱上了数学。华罗庚的家庭贫困,他上完初中一年级就失学了。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他自己的努力,华罗庚写出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这篇论文。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
想想自己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自己肚子里的数学墨水到底有多深呢?数学素养有多高呢?你又能培育出什么样的学生呢一系列的问题让我想想都惊颤!虽然自己本科文凭,可是能跟华罗庚爷爷去比吗?而现在读过《华罗庚的故事》这篇文章使我大受启发。我要把华罗庚爷爷说过的: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这句话作为我以后工作及教育孩子的座右铭!真所谓人生不顺十八九、要能坚持实属难呀!
《华罗庚》读后感篇2
这个寒假,我在拜年的余暇中读了《华罗庚》这一本书。 华罗庚(1910-1985)中国现代数学家,是新中国数学研究事业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 华罗庚教授大胆质疑的精神,令人敬佩不已。
当时,华罗庚只是一个杂货店的店主,可是他却不怕他人讥笑,敢于怀疑数学权威苏家驹的理论,并大胆否定其错误论断,实在是难能可贵。这种善疑精神正是他打开数学王国的金钥匙。
中学毕业后,华罗庚由于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在家。在失学的日子里,嗜书如命的华罗庚依旧捧着那本书,贪婪地、如饥似渴地读着,遇到不懂的题目,他就冥思苦想,直到破解难题为止。看到这儿,我想:学习机会对华罗庚来说是多么来之不易啊!可对我们呢?书对我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可对华罗庚来说简直是一个奢侈的夙愿。我们与华罗庚比起来,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可是,为什么他能人穷志不穷,我们却人富志不富呢?我沉思了许久,终于得出了结论,我发自肺腑地想对广大的同学说一声:“学习是为自己学的,你们问心无愧吗?”
华罗庚得了一次病,留下了后遗症,一只脚残废了,但他一点都不自卑,自学成才。他深入研究,提出了苏家驹的代数五次方程解法是不能成立的,反而惹了他的老师赵老师生气,可他坚持正确的意见,最终被清华大学录取了,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数学家。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华罗庚》读后感篇3
读了这本传记后,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论是他的天才头脑,还是他那惊人勇气,都让我对他的认识上到了一个新台阶,他就是那个能让中国人都为之骄傲的数学家——华罗庚。
当我一拿到这本书时,只认为它像其他传记一样枯燥无味,所以很是不屑一读,但当我翻开阅读后,我顿时惊呆了,看着一个个生动的标题,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走进这位伟大的数学家的世界里,一章读完后我竟然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继续读下去……,我已经完全融入了他的世界,当看到他小时候落难入水险些身亡,我的心也被什么揪去了,对他用勇气换来的运气有些敬佩。当看到他小小年纪就能熟悉掌握小算盘,更加佩服。而更我的是惊讶。当看到他入学堂十分贪玩,也不禁让我觉得他多有趣……。
他的一件件事都深深地刻在我心中,让我为之感动不已。
在我羡慕之时,又在想何时才能像他那样报效祖车。当他成名之时,我却在放松愉乐,让我不禁十分愧疚。
读了这本书,我不由得为自己定下目标,今后一定要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将来能和华罗庚爷爷一样遨游科学领域,为福国贡献力量。
《华罗庚》读后感篇4
这个暑假,我读了《华罗庚传》这本名人传记,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刚拿到书时,我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一些问题:书中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作者写这本书是为了什么?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人生启示?我带着这些问题读完了。
华罗庚,相信大家对这位伟大的人物都不陌生。在1910年11月12日,他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穷的家庭,他的父母十分溺爱他,将他视为掌上明珠。但是,他因为说话不清、寡言少语而且性情孤僻,而被同伴们称为“罗呆子”。“罗呆子”真的呆吗?错!那是因为他一直沉浸在数学的世界里。他每天都努力的学习,天还没亮就起床读书,晚上常因为一道题或一个公式而熬到深夜。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最终成为闻名世界的数学家。
华罗庚不仅爱数学,同时还是一位热爱祖国的人。“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在国外访问期间,他坚决抵制住一切金钱与利益的诱惑,为了祖国的建设和民族的富强,他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工作方面,他鞠躬尽瘁、辛勤耕耘、播撒成果。这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爱国精神吗?虽然我们现在生活中美好舒适的环境中,但我们不能忘记这些幸福的来之不易,它们都是这些热爱祖国的前辈们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我们应该像他们一样,爱祖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加油!
《华罗庚》读后感篇5
成功需要什么条件?成功是什么?对我来说成功是一朵奇异的花要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才能开得绚烂。我清醒的回想成功为什么对一些人来说是唾手可及的事,而有些人穷其一生也难以到达。如何才能成功?近日在语文教材上看到的关于华罗庚的一篇文章,感触良多。
怎么才能成为一代数学名师呢?原因在文章中不难看出。华罗庚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读完初中就因承担不起学费被迫辍学,可是热爱数学的她他并没有放弃学习,而是更加刻苦自学,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什么情呢?勤!华罗庚曾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或许我们的天分不如他人,但只要持之以恒终究会有所进步,有所超越。
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多学,还要多请教,多实干。少年华罗庚在金坛中学读书时一度被老师同学称赞为天才,但他并不骄傲自满,他一直以一个普通的求学者自认,尽管后来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数学家。如果说有天赋是成功的要素,那么又怎么会有伤仲永及江郎才尽之说?所以我认为成功的要素不仅仅包含天份。正如华罗庚所说的埋头苦干是第一啊!
恒久的耐心决定一切,在华罗庚一生的岁月中,几乎都在学习研究。可真应了那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我们没有求学的艰难,我们有家里人疼爱,老师循循善诱着知识的大门在向我们敞开,成功的钥匙就挂在眼前去不去叩响那成功的大门,全凭你的意愿。
读华罗庚我深深地明白成功并不可以轻易获得,看到别人走向成功的时候你心里会觉得太轻易就完成功了,但须知没有成功是来之容易的,有多少人能了解到他们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与坚持?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天才!这是我深刻的感受!成功就是一朵花美丽的花,只要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才会开出最美的花。
《华罗庚》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