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写好观后感,理解影片的叙事结构和角色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观后感,我们不仅是在表达个人看法,更是在参与文化的讨论,以下是报喜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信中国的观后感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信中国的观后感篇1
正所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在茫茫的西北边疆土地上,停留在目光深处的似乎只剩下苍茫戈壁和漫天风沙,似乎只弥留了几座高耸入云令人望而生畏的雪峰。而在观看了《航拍中国——新疆》之后,却明白了,何为:“万木长毫开丽境,一池浓墨壮河山。”
随着自天空之上俯瞰而下的镜头,目光在那一个个瞬间流转,新疆这个“塞外江南”的风姿渐渐展现了出来。虽不也是亲身所及,可那美景,确实让人身临其境。
也许,新疆美在她的勇敢奔放。新疆也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地方,她未曾拥有浩瀚无边的海洋,可金黄的沙漠之上却有着比海更壮阔的绵延: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浩浩沙丘,积蓄的也是祖国北疆那种勇敢而不退缩的磅礴气魄。自高空望去,那抹绝望与希冀交错的黄色,在脑海中深深地镌刻。
也许,新疆美在她的澄澈明朗。那五彩斑斓而蕴藏着诡秘水怪传说的喀纳斯湖,那波光潋滟的博斯腾湖和天池,想必苍穹之上的云翳也因之而驻足了吧。哦,还有那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绿浪滚滚,承载着牧民们的辛劳。
也许,新疆美在她的风姿迷离。壁画连绵的高昌古镇,“神鹰猎隼冲霄汉的`“魔鬼城,还有那蕴藏着古文明的楼兰古国……一处处,一景景,无不展示着新疆的风姿。
难忘,她的瓜果飘香;难忘,她的荡气回肠,而那,却更难忘——
记住了她的芬芳,记住了她的明朗,更记住这片辽阔土地为我们带来的力量,记忆中,守住了每一片繁花似锦,守住了每一寸沃土芬芳,更守住了西北边陲那天镜浮空的模样。
166万平方公里的辽阔,166万平方公里的不羁与明媚,一寸寸土地,一丈丈江山,回荡着的也是幅员辽阔的祖国永不磨灭的历史和辉煌。这部纪录片中,我读懂了来自祖国边疆的魅力与感动,更读懂了让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潋滟于世的光荣。新疆也是我们一抹充满绮丽的颜色,激励着我们心怀感激地面对祖国大地辽阔的江山。新疆的帧帧流影,让我们学会继往开来,学会为了祖国的万古流芳而努力的决心。展翅吧,我们也是雏鹰,我们定要一同努力,共绘祖国明丽的风景!
信中国的观后感篇2
总决赛现场,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说,武亦姝一直以来给人有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但是恰恰是她,“不膨胀、不夸张、不招摇的小姑娘,诠释了一种以柔克刚。”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则评价她说,“不怎么笑,深沉地看着你,过一会徐徐地吐出一句诗来。”
不少观众在赛后赞叹,言谈间,武亦姝展现了一种对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真正的热爱。她写得一手好字,随身携带一本苏轼的诗集,奉陆游为自己的男神。课余时间,她也会拍摄汉服照,每年推出自己的汉服摄影集。
赛后,低调的武亦姝拒绝了多家媒体的采访请求。据人民日报报道,喜欢清静的她甚至关掉了手机。
同样,对于《中国诗词大会》不少参赛选手来说,比赛本身输赢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
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古诗词亦然。那些几经历史遴选,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脱颖而出、传唱不衰的华美诗章,传承了真实的人类生活和文化,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还一如传统文化的“母乳”,不断滋润着我们的生命和心灵,又仿若扑面而来的阵阵清风,一点点唤醒潜藏在大众血脉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让我们摆脱低级趣味和粗鄙恶俗,拥有文化自信。
有人说得好: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中国诗词大会》走红,正在于它扭转了人们对古典诗词曲高和寡的固有看法,满足了国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心理需求,增强了老百姓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让他们在远方发现更美的自己。虽然,我们再也写不出那么好的古诗了,但是至少还可以消费古诗。只要我们沿着古人的生花妙笔一路上溯,就一定会找到那份诗和远方。
信中国的观后感篇3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收官,淡定从容、“飞花令”中出口成章的武亦姝笑到了最后。
总决赛中,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武亦姝历经三轮比拼,一路势如破竹,战胜另外5位实力同样超群的选手,最终夺冠。值得一提的是,高一的她在六位选手中年龄最小,仅16岁。
第一轮个人追逐赛:历史最高分胜出
2月7日晚,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播出总决赛。参赛的六位选手均从此前的比赛中脱颖而出。
这场决赛备受瞩目——自春节播出以来,《中国诗词大会》的关注度一直高企。随着武亦姝等人的走红,一场“古诗词热”悄然蔓延开来。古诗文顿成热门社会话题。
决赛第一环节为“个人追逐赛”。武亦姝第二位登场,答对全部9题,获得十场比赛以来的最高分——317分。这一成绩也让现场专家和主持人董卿连连惊叹。
这一环节中,她击败的三位对手,也都是古诗词“高手”。
在武亦姝之前登场的,是此前两获攻擂资格的张淼淼。但在总决赛中,张淼淼答错第九题,得分止步于216分。
于武亦姝之后登场的,是来自新加坡的李宜幸,她在第五期节目中获得过擂主席位。遗憾的是,这次她答错错第二题,提前离场。
第四位出场的选手陈更参加过第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比赛中更是三次成为擂主,她在网络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信中国的观后感篇4
自然,主食,转化。中国人在自己的自然条件下驯化改良了各种主食。虽然主食的来源很少,但中国人仍然用不同的方法和智慧来改进他们的生产方法和手段,创造出无数美味的食物。中国人的主食取决于天气,这增强了他们的性格。你永远不知道明天的天气会怎么样,所以中国人习惯于接受现实,尽最大努力改善生活。“一个人懒,就没人给他钱。”老人说的是中国人骨子里最相信的道理。其实中国人最喜欢抱怨,也最不关心抱怨,因为为了生存,还是要振作起来,安慰自己,然后继续努力。
努力永远不会白费。中国人在自然允许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改良和创造一切对自己有益的食物,把豆做成没有味道的豆腐,把米做成供宴饮的米酒。中国人在自然共存的过程中几乎用尽了所有的智慧,为的是把大自然能给予人类的东西发挥到极致;为了把火代代相传,把生命的全部智慧留给后人,然后像季节的莜麦和大米一样快乐地看着自己的子孙后代。
今年过年回家祭祖。当我在先人墓前把饺子和酒倒进烧过的纸灰里时,我突然想到,祭祀先人的真正意义也许在于对先人的感恩,而不在于他们所谓的阴灵的加持,而在于他们努力把活着的智慧和活着的智慧代代相传。
信中国的观后感篇5
在这个周末的两天中,让我比较有感受的就是观看《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
从前古诗词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个令我讨厌的事物。诗中的一个个字,像极了带有病毒的大细菌,总是让我头痛。要背古诗时,我就心情烦闷,却又只能咬牙切齿地背诵。
但自从比较近两个月坚持看了这个节目后,我对诗词有了更多的了解,不再厌烦,反而有些喜欢上了古诗词。
星期六那天,我们一家照例打开电视欣赏《中国诗词大会》诗词竞技栏目,我的精神头儿也提高了许多。因为每次我都很想知道谁是擂主,还在心里暗暗地和节目中的选手较劲儿呢!
第一题出现了,开始几秒,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但转眼间就启动了搜索模式。突然,我的脑中灵光一现,很快想起了答案,并大声地说出了答案。这时的爸爸、妈妈和妹妹都没想出来,听了我的答案,都对我连连称赞。我听了开心极了,对后面的题更是全神贯注,认真观看,有时积极参与电视中的比赛;有时细心听点评老师的讲解,并默默地把关键之处记在心里;有时则反复斟酌字词,反复体会诗句,反复感受诗人的情感。在这个看节目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新的古诗,了解了更多古诗中的.真谛。
诗词是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诗词是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诗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图画。周末两天里,我定时欣赏诗词,学习诗词,体会诗词,咀嚼诗词,这让我更加热爱诗词,也越来越感觉,诗词永远是中华文化耀眼星空中比较亮的星星!
信中国的观后感篇6
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那就是—感动。——题记
在看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后,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洗礼,在感动之余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感动,更多的是内心中那份无法言语的震撼。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无论是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还是年届90仍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他们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无法忘怀。但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位退休20年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吴佩兰。初次看到,震撼于她那一头发。那满头的白发诉说着她的艰辛,一个97岁的老人,按照常理,这个时候应该是逛逛公园,看看戏曲的享乐时刻,但是她却没有,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帮助人们医治他们的疾病。她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却是情。虽是垂暮之年,但她依然是杏林馨香的兰,人间不老的松。我为祖国拥有一个无私奉献的老人而感到骄傲,也为所有的病人有这么一个负责的医生感到欣慰。我知道,她的医术或许比不过那些德高望重的医生们,但是她的那份坚持,那份负责却是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她在我心中,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老人,而是拥有仁爱之心的医生,我敬佩她,敬佩那份坚持,那份仁爱。
在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后,我深深地明白,那些得到奖杯的都是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代表性人物。生活中,其实也不乏感动的人或事情,但是只有他们受到了表彰,被世人所知道,不是因为他们特殊,而是他们真正的做到了一辈子做好事,坚持去帮助别人,而不求任何回报。他们的事迹衬托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也在无声中代表了中国的形象。
最后,用一句老人的话来说,那就是: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坚持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无法做到的坚持。而那些获得奖杯的那十大人物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同时也清晰地让我知道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本性,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从这一刻开始,我要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坚持做好事,争取一辈子做好事!
信中国的观后感篇7
_月5号下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电影《中国机长》。
?中国机长》是根据川航3u8633航班高空飞行中挡风玻璃裂开的真实事件改编拍摄的。观看了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机组人员临危不乱,团结协作,用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将一场灾难化险为夷,拯救了飞机上119名乘客的生命。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湛的专业技能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练就出来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练,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就像我们学习一样,好的成绩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得来的,而是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才可以保持好的成绩。
当飞机发生事故的时候,机组人员团结协作,陆地上的各个部门都在全力配合,做好一切应急的准备工作,那个瞬间我是非常感动的,除了感受到大家的团结,也感受到我们祖国的强大。
中国今天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军队,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在于全中华儿女在各自岗位上的兢兢业业,各司其职,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飞机上的机组人员也都是普通人,但是他们都将工作赋予了生命的意义。
作为祖国花朵的一员,作为祖国未来的一份子,我们也要兢兢业业的守好自己岗位,做好当下的事情,练就属于我们的精湛技能。
看完《中国机长》,我觉得“学生”就是我们的岗位,我们必须要努力学习,站好自己的岗,未来做个有价值的人。
信中国的观后感通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