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就像一座无形的桥梁,连接着作者的智慧结晶与读者的心灵感悟,让思想得以传承,在读后感写作中反复修改打磨,是提高文字驾驭能力的绝佳途径,下面是报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好书读后感800字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好书读后感800字篇1
前不久,和朋友在定王台买了几本书,开始犹豫不决,不知道买什么书,纠结了大半天终于买了两本卡勒德胡赛尼的书。
初读这本书感觉不怎么读得懂,后来,才发现是没有用心去阅读。《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交织着爱,恐惧,愧疚……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
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无法面对哈桑,于是用计逼走了哈桑。不久阿富汗爆发战争,阿米尔被迫与父亲逃亡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次回到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好友竟然是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为了救赎,他把哈桑的儿子带到美国,在一次聚会上,阿米尔再次放起了风筝。阿米尔与哈桑从小一起长大,哈桑对阿米尔呵护极致,两人的父亲也是好兄弟,实际上他们是主仆关系,但是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俩的感情,相反这种感情得到了延续,哈桑和阿米尔感情特别深,但是因为哈桑是仆人,妈妈抛弃了自己,经常受到同龄人的讥笑,而阿米尔因为有出色的父亲备受大家关心。一次阿米尔与哈桑遇到一群朋友,而那些人被哈桑指指点点,阿米尔在一旁观望,从小的好兄弟被人欺负,阿米尔竟然无动于衷,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经常受人欺负。他一点也不害怕坏人,他很勇敢。随即这引起了阿米尔的嫉妒之心,父亲对哈桑的赞赏与期许更令阿米尔厌恶。他设计把哈桑赶出家门。
哈桑被阿米尔这个好兄弟抛弃,远离了他们的生活,多少年过后,阿米尔知道哈桑是自己的兄弟,他很愧疚于是四处寻找哈桑,找到哈桑又能怎么样,感情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了,好朋友的背叛,无疑是对哈桑的巨大打击。
友情这么脆弱,因为身份的差距,因为嫉妒心,竟然被抛弃,而阿米尔的愧疚是一辈子的,他与哈桑那放风筝的日子已经远去,断了线的风筝再也不可能回到原点。哈桑依旧,只是他的脸上少了笑容,剩下的只有空洞的眼神。这可见阿米尔对友情的背叛给哈桑那个留下了多大的阴影,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再愈合。
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鲜红或湛蓝。望着远方的风筝,我们追寻,我们仰望,在追风筝的路途中,我们诠释一整个世界。这途中,有沟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风筝来来回回,可放风筝的人不再是原来的摸样。
读好书读后感800字篇2
读了这本书,觉得脑子里想象的因子一下子迅增。我感慨作者以飞扬的思绪和缤纷的想象,连缀成这本引人入胜,让人不忍卒读的科幻小说。
曲折紧张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瞬息万变的人物命运,丰富详尽的科学知识和细节逼真的幻美想象融于一体,带领着我们穿越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南极海和北极海。那海底的世界是如此的诡秘、神奇,甚至危险得让人望而却步,但是,好奇心却总会鼓起读者的探究欲望,逼迫你一步一步走进深邃的水下王国。
本书的主人公尼摩,驾驭着那艘庞大的“鹦鹉螺号”穿梭于黑暗的深海之中。他想要逃脱现实生活,逃脱他本不该有的命运,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于是他制造了这艘“鹦鹉螺号”,巡弋于浩瀚的海洋。但是殊不知,他又重新把自己锁在一个子虚乌有的生活状态之中。他想逃脱心中的愤世嫉俗,哪怕自己对这个世界是如此的仇恨。在近乎歇斯底里的行程中,他到底是探寻着海洋的奥妙,还是郁积着那份仇恨伺机剧烈的爆发呢?我想,这只能以来读者去解读了。
也许,那缤纷的世界给了尼摩船长广阔的自由空间;也许,海底世界的种种奇观能熄灭他的愤怒之火;也许,他那旅行的开始也就以为着结局的悲惨。小说尾声的那一次大漩流,“鹦鹉螺号”遭受灭顶之灾,无人知道他们的命运将如何,但读者可以预知,尼摩船长和他的船员门的生活就像漩涡一样,在颠簸沉浮中灭亡。
作者的人物的刻画也是相当精当的。尽管是科幻小说,全书充斥着诡秘怪诞的色彩,但是作为文学作品,作者并没有忽视的人物性格的塑造。书中的尼摩船长具有浓郁的人情味,是一个很会生活的人,比如船上餐厅的布置很讲究,如同自己坐在利物浦的阿戴法菲大饭店里,或是巴黎的高级酒店里。这些细节的描述,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立体化。如此细腻的人,对陆地生活产生烟卷,促使他到另一个世界生存。然而,却不知,生活和命运还是被重复地演绎。
作者凡尔纳不愧为科幻小说之父,我非常喜欢《海底两万里》。当然,如有可能,我还要读一读他写的与《海底两万里》相关的另外两本书——《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神秘岛》。
读好书读后感800字篇3
在暑假里我利用闲暇之余读完了这本《特别的猫》。刚开始了解到这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书,就令我想阅读下去,去了解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内心世界。
这本《特别的猫》让人轻松愉快地进入莱辛的世界。就象小说的名字一样“特别”。她讲述了人与猫之间的动人故事,细数曾经让她欢喜也让她忧的特别的猫,都是极富个性的形象。
高贵典雅善于卖弄风情却又骄横任性的灰咪咪、充满灵气善于逆来顺受同时充满母性的黑猫,以及后来沦为半个野猫的饱尝沧桑滋味却又充满智慧的鲁斯夫,还有大半生英姿飒爽却老境颓唐的大帅猫巴奇奇。莱辛笔下的性格复杂的猫咪禁不住让我们感叹:这些猫的外表包裹的躯壳里隐藏的明明是人的灵魂啊!那些猫宠世界的故事,分明是芸芸众生中各色人等现实生活的翻版。
猫的世界精彩纷呈,生命感十足。莱辛确实是个懂猫、爱猫成痴的作家,莱辛不仅是在写猫,而且她是想通过猫,审视背后隐藏的人性的法则:猫会排斥异己,会去猎捕一只鸟儿或者一只老鼠,来向主人献媚讨好……书里描写灰咪咪捕捉猎物,来向主人献媚的情节让我看了更是感慨,我邻居家就有只这样的猫,它每次捕到老鼠后,总是把老鼠吃了剩下头,然后放在主人的床边,我们一直以为这是猫的恶作剧,看了本书以后才知道,原来是猫在向主人献媚。而且莱辛在《特别的猫》中,起先讲得并不是她怎样爱上猫,而是写当年她们怎样杀猫,然后再写猫与人类之间互相依存,她的书借描写猫,更多的是在写人性。象九死一生的流浪猫鲁夫斯;不幸因病致残的大帅猫巴奇奇,让人看了唏嘘不已,让人感怀,发人深省。
每翻一页,我对猫的喜爱就多加深一分。她写得那么传神,把猫的种种行为介绍得清清楚楚,任何人看了都一定会爱上那娇媚的小动物。
在爱上猫的同时,我也十分欣赏和敬佩作者,作者把一只只猫写得像她的孩子,使人不由得产生喜爱之情。我觉得,一本书最大的成功就是使所有的读者都受到感染,而莱辛,她用她精彩的文笔做到了这一点。
读好书读后感800字篇4
读过的书中,我最喜欢的要数法布尔先生写的《昆虫记》了。这本昆虫记虽然比语文书还要厚。但我想这必须是法布尔先生的心血之作。里面写的昆虫有很多很多,比如:毛茸茸的狼蛛,可恨的菜青虫,美丽的蝴蝶,好帮手七星瓢虫等等。
在这儿,我先给大家讲讲那可恨的的菜青虫吧!菜青虫大家可能会在蔬菜上见到过几次,但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却是十分熟悉,在他们眼里菜青虫是厌恶至极的大坏蛋。农民伯伯通常嘴里嚷嚷着:“看那,这个卷心菜的叶子被菜青虫啃得七零八落,好恶心啊!这个时候,菜青虫往往就躺在那片菠菜叶上饱餐一顿呢!他爱啃食所有蔬菜,是蔬菜的克星。菜青虫妈妈一般都会把卵产在那些新鲜,完整的大青叶上面。
他们不会像辛勤的麻雀妈妈,离开巢穴去给自我的子女们找吃的。他们一产下卵就一走了之。那片新鲜菜叶便是充足的营养。农民总是把菜青虫一一除掉。但擒贼先擒王。大王没有抓住,就会繁殖更多的下一代。但是,高尔基先生听说农民们有一种祖先留下来的消灭菜青虫的有效办法。先在阳光最猛烈的地方设一个木制的十字架,在头顶上摆上羊头骨或者牛头骨。距他们的祖先说:“菜青虫最喜欢呆在有光亮的地方,羊头骨或者牛头骨能够通过阳光放射光线。它们爬上了骨头上面。那里晒,热,干,最关键的是没食物。一,二个小时就能晒死一条菜青虫。农民只是说偶尔在头骨上见到过几条菜青虫被晒死。祖传下来的办法只能消灭少部分的,大部分都呆在自已那一片大菜叶上睡觉。此刻烂菜叶少了,价值更加高了。
你看《昆虫记》给我们讲了多少昆虫。比如我们上初中时要上生物课可能会用到的。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又增长了一些知识。比如我外公种菜时也会遇到菜青虫啃食蔬菜的时刻。但他们不明白怎样预防,用农药呢,卖出的收获少了。自已吃怕对身体有害。自从我看了《昆虫记》,明白了高尔基先生那里的农民祖先有种消灭菜青虫的有效方法。我外公使用了一下。还真有效。看多书好啊!我外公常赞叹道。
我爱看《昆虫记》,更加爱看课外书。
读好书读后感800字篇5
秋日的第一缕晨光,散满在书桌上,而我则在看着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
阿廖沙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他四岁丧父,从这以后他便跟着母亲、外祖母和外祖父生活。外祖父是一个凶恶的人,阿廖沙经常遭到外祖父的毒打。在这个处处散着恐怖气息的家中,还住着两个每天闹分家的舅舅和两个表哥。阿廖沙也认识了许多人,比如善良的“小茨冈”;每天研究科学的“好事情”……这些人教会了阿廖沙许多道理,但他们都以不同的理由离开了阿廖沙。阿廖沙在经过长久的悲惨生活后,他的母亲也去世了,从此他便走向了人间。
阿廖沙的童年从开始至终都是一个悲剧:外祖父和舅舅们的恶毒;亲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争吵、斗殴不断地发生……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到处都散发着“战争”的硝烟,但好在阿廖沙有一个善良的外祖母。她教会了阿廖沙如何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快乐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痛苦的,是无忧无虑的!甚至有很多孩子不明白什么叫“打”,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被打。被人拿着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我们拥有了那么多,可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的眼里,大人挣得那么轻松,那么容易。的确,我们没有体会过阿廖沙那样的生活,他那种只有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的滋味,我们是无法感受得到的!一个十一岁的孩子,他本不需要这样做,本不该过这样的生活,但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那个吝啬的外祖父!正因为他的自私,他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儿女,甚至只有十一岁的外孙!他不是人,他是禽兽!
在这里,我愿全天下的孩子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而我自己也要像阿廖沙一样做个勇敢、正直、善良的人!
读好书读后感800字篇6
?童年》这本书的主人公是阿辽沙,它的主要内容是讲可怜的阿廖沙三岁就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
这是一个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家庭,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阿廖沙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阿廖沙,使阿廖沙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阿廖沙的舅舅们为了争夺财产,抛弃亲情,性情暴躁、乖戾、贪财、自私……他们的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的炽热的仇恨之雾。阿廖沙每天过着心惊胆战的日子,只有他的母亲和外祖母疼爱他。可他的母亲在他十一岁时也去世了……后来阿辽沙又结识了知心朋友——"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深的友谊.可是,好景不长,可怜的"小茨冈"被两个凶狠的舅舅害死了.阿辽沙就这样失去了最知心的好朋友.几年后,最疼他的外婆死了,母亲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尽管作品中描写了那么多目不忍睹的惨事与丑事,整部作品仍然象阳光透过云层一样放射出了乐观主义的思想光辉。
主人公阿廖沙没有被艰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压倒,他满怀信心,奋斗拼搏,冲破种.种障碍与不幸,不断探索新生活,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带上了积极的色彩。这本书不仅有严谨的艺术结构,也有出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童年》中高尔基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残酷自私、阴险暴躁的外公、贪图钱财的舅舅、冷漠无情的母亲、善良慈祥的外婆、快乐能干的茨冈、勤劳能干的老匠人格里戈里、快活可爱的保姆叶夫根尼亚。这些人物的塑造中,外婆、外公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外婆的形象是俄国文学史上最鲜明、最富有诗意的妇女形象之一,她是伟大母亲的象征,也是俄国苦难生活的象征。她喜欢唱歌、讲故事、跳舞。她慈爱、善良、刚强,在十分嘈杂和混乱的情况下,也能把人们吸引到她的周围,为艰苦窒息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欢乐的情调。书中高尔基通过她的外貌描写、语言、行动以及引用大量民间歌谣、童话、故事等各种形式对其形象进行全方面刻画。
读好书读后感800字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