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史读后感通用7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应当避免空泛的概括,注重细节描写,写读后感是我们对作者心血的一种感恩和敬意的表达,报喜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简史读后感通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简史读后感通用7篇

简史读后感篇1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讲述了人类从形成之初到250万年后的今天的变化与发展。如果用数学模型来形容人类的发展,那它肯定不是平滑上升的曲线,而应该是十分曲折而总体上升的折线,尽管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纵观整个过程,确实可以从中找出一些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用“熵”来较为形象的描述。

熵在物理学中的表述是表征系统内混乱(或无序)程度的物理量,当系统达到热力学平衡态时,熵值最大。简单来说熵是一个系统中"无秩序"的程度,但它也可以表征生命活动过程质量。这就是科学的特点,它无处不在,不仅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有效,对于社会文化同样有效。从地球物质的形态过程到社会结构的变化,再到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都体现着熵的变化过程。

如今地球的形成最初要从50亿年前的大量的气体尘埃云算起,原始的太阳星云经过分馏、坍缩和凝聚等过程,地球诞生了。星子聚集成星胎,然后再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由于星子的冲击效应、压缩效应和放射性衰变等,原始地球开始变热,几亿年后,其内部逐渐变热使局部熔融并超过铁的熔点,使得原始地球中的金属铁、镍及硫化铁等融化,并因密度大而流向中心部位。温度的进一步升高使得轻清者上升,重浊者下降,从而产生了地壳及大陆、大气和海洋。再经过地壳运动、火山喷发等现象,地球的结构也越来越稳定。

从最初的气体尘埃云到如今层次分明的地球,其混乱度越来越低,经历着熵减的过程,也正是这个过程为智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如果把地球生成以来的漫长的地质年代压缩到一年的12个月中,则可以描述成:地球一月形成,地壳二月凝结,原始海洋三月产生,最初的生命在四月里出现,最早的化石在五月里形成,恐龙在十二月中旬主宰一切,最早的灵长类动物在十二月下旬出现,而人的时代在一年最后一天才开始出现。相比于地球的衍变,人类似乎是渺小的,但是就在200万年间,或者只在500年中一系列重大的革命,似乎就让人类成为了地球的主宰。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每个革命过后都会产生新的社会形态,在此过程中,社会产生动荡、变化,似乎没有一直向稳定发展,但是从如今的形态来看,社会结构逐渐趋于稳定,在稳定中发展。

农业革命之前,人类以狩猎和采集的方式生活,此时的人们分散在各个部落内,那时的他们的心理状态我们不好揣测,但是这种生活方式确实可以使得繁衍稳步而正常。随着小麦的出现,稳定的生活格局被打破,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小麦操纵了智人。小麦的种植的确让智人的生活有了更大的保障,但同时,人类也需要因此付出更多精力,同时粮食的增收导致了人类数量的激增。当一个群体种植小麦时,粮食充足的情况下,为了拥有更多的劳动力,人们的生育率也在提高,数目的增加必定导致领土的扩充,于是一个群体凭借数量上的优势侵占另一个部落,小麦种植的范围也越加广泛,土地植被的生物多样性就在减少,从整体来看,部落趋于合并、植被趋于统一,社会结构变得单一稳定,但是这种变化在今天看来是有利有弊的。虽然人类得以大量繁衍但是生活质量却不一定提高了。而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如果地球没有重大的改变,我们是再也回不到采集的生活状态的。

在科学革命之前,亚洲的几大国家可谓是称霸全球,土地不断扩张,似乎从未把欧洲国家放在眼里。用能量的观点来描述社会形态就是,几个大国的能量很高,但是其他地区的能量很低,这个状态是不稳定的,势必经历熵减的过程,反应到社会当中就是此消彼长。欧洲国家的社会形态经历了很长一段才得以形成,从而保证了在后来的短时期内,凭借着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使得欧洲的帝国迅速形成。利用科学知识与先进的科技,帝国不断侵略、扩张,同时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黑奴买卖的现象流入社会。此时帝国的势力似乎长得有些过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帝国的统治终究不能长久,黑奴最终得以解放,帝国的统治崩塌。尽管直到今天“人人平等”依旧不能实现,但是不得不承认权利的掌控已经从少数人流向了更多的人,社会也逐渐趋于平等稳定,这是一个缓慢而长久的熵减过程。中国所想要的共产主义正是熵最小的社会状态。

智人的生活从开始的狩猎采集经历农业种植,再到工业生产,同时还有伴随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层次似乎越来越高,但是这样的改变却并不能代表人类的发展越来越稳定。自从工业革命后,大量的能源被消耗,作者以其新奇的角度对此做了解释,认为人类可利用的能源越来越多,因为随着矿业的不断消耗,人类的科学技术会开发更多的可利用资源或者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在我看来这无外乎是一种讽刺,人类开发资源对地球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如果开发更多的可利用资源所产生的副作用也是不可预测的。除此之外,人口数量的激增使得更多的植被用于耕种。

“砍伐森林、抽干沼泽、筑坝挡河、水漫平原、再铺上总长数万公里的铁路,并兴建摩天大都会。世界越来越被塑造成适合智人需求的样子,但其他物种的栖息地就遭到破环,这让它们迅速灭绝。地球曾经是一片蓝天绿地,但现在已经成了混凝土和塑料构成的商场。”这种形态的改变肯定不能用越来越稳定来形容,人类对环境造成的伤害已经是不可逆的,对周遭的动物和生态系统掀起一场灾难,而且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的脚步越来越快,越发不可遏制。只希望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考虑如何将对地球的伤害减少到最小,或者避免破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应勿施于环境。

简史读后感篇2

从人类到上帝,是这本书的主旨。

—尤瓦尔.赫拉利

从书架上拿下这本书,乍一看。啊,好有深奥的内涵,在通读后,感受变了,这分明是一本通俗易懂,却令人深思的一本书嘛!

人类的起源并不突兀,早在两百五十万年前,人这一族,就已经在世界出现了。而智人的出现,则又晚了五十万年。但在短短数百年数千年后,智人将世界“占为己有”,其它人类种族全部消失,只要人到了某个地方,那便是洪水,一点儿渣也不留下。从七万年前的“认知革命”到一万二千年前的“农业革命”,再到五百年前的“科技工业革命”,人类只用了不到十万年的时间,走上了世界顶端,而之前一直位居榜首的老虎、鲨鱼,在智人的出现后,慢慢消失,它们想不懂,它们都几百万年未进化,智人在几万年前还是它们的食物,可现在统治世界?

在智人进化之前,非常好地利用了“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这道理,他们不断战斗,吞噬,才走到现在称霸世界的局面。现在很少人有想用,人之所以只有一个,单一的物种是为什么,而以后,世界上会不会只有人这种生物?可能几十亿年前地球从未想过会在能量耗尽前寿终就寝,而人类的出现,已大大消耗了她的.生命,可能几万,不几千年后,智人这个物种会伴随着其他物种消失,而灭绝,其它生物而是幸运的,因为它们已延继了几百万年,而人类,在几万年前登上历史舞台,而没观顾整个世界,世界就要毁在自己利益中了。

“最犀利的剑,视为最强的种族推动”。这一说明,终究会让智人毁在自己手中。

简史读后感篇3

昨晚深夜,小涛很兴奋的给我推荐了一本好书,那就是比尔?布莱森著作的《万物简史》。一看名字我就喜欢,好的科普读物完全可以当作哲学书来读。就像霍金著名的《时间简史》,在这方面的造诣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

赶紧登陆当当网站,搜索到这本书,看到她的内容简介的时候,购买的欲望立即高涨,当当是这样推介《万物简史》的:“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做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一个美国小读者的

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最高评价。”

评价如此之高,实在是让我心痒难搔。下了订单,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送到,经验告诉我最快也要两天时间,那么周末我就可以仔细阅读了。求知,一直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失去了求知欲,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心,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损失。

曾经反覆阅读霍金的《时间简史》,他睿智的思想,平易的语言,让人一看着迷,他所展现的世界,充满思考与未知,发人深省。我是一个喜欢幻想的人,科幻一向是我的最爱,期待着有生之年,能通过虫洞做时间旅行,无疑是今生最刺激的事情。后来又看他的《果壳中的宇宙》,里面有许多玄妙高深的思想,超弦理论,膜世界等等,充满了奇妙的幻彩,不过说实话,物理不是很好的人确实很难理解,虽然霍金已经尽量写的平易并图文并茂了。

?万物简史》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精彩呢?作者比尔是个著名的旅游家,相信他独特的视角会给我们带来别样的惊喜。

简史读后感篇4

或许每个人都曾想过,我们的祖宗是什么模样?我们来自何方,又去往何处?在这本书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这本书与我们以往所熟知的历史书大相径庭,超宏观的视角,异想天开的脑洞,生动有趣的语言,让我们拿起就很难放下,看完后直呼刷新三观。人类如何登上食物链的顶端?金钱、帝国、宗教如何横扫全球?在作者的叙述中,这些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原理,像一部大片呈现在眼前。他用几近于上帝之眼的高度,俯瞰人类从东非一个普通动物群族,到如今遍布地球,地位直追造物神的发展历程。

这本书中,作者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科学革命四个方面综合概括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跟着作者的笔迹,我们可以很顺畅的了解人类自从诞生到如今的整个发展过程和每一个重要的变革。作者只用了区区400页,就铺陈开智人的'整个历史过程,各种精彩令人拍案叫绝;个中反思令人掩卷沉思。在7万年前,智人还不过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动物,在东非的角落中可怜兮兮地生活着。但其后一发而不可收拾,智人很快就跃升成为整个地球的主宰,似乎,只要再跨一步,就能进入神的境界。从历史进程来看,人类并没有一个鲜明的目标,而且,直到如今仍然迷茫。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人类经历三次革命的洗礼,力量空前强大,可是我们究竟是比以前更快乐还是更痛苦,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如果发展没有带来快乐,那么它的意义又在何处?作者最后提出,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莫过于此。或许,我们该好好思考下这个问题。

简史读后感篇5

正如《卫报》的评论,“(本书)开篇就以令人艳羡(同时也是令人警醒)的文字明确指出,由于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正在不断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其他物种之间关系,所以我们所有物种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这本书比他(本书作者:尤瓦尔.赫拉利)那本了不起的《人类简史》根据可读性和重要性”。

掩卷沉思,感触尤深,诚然,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物联网技术如大浪淘沙般对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革新甚至是冲击,人工智能的蓄势待发,超越人类智慧已成为必然,《未来简史》一书似乎也在暗示着这样的答案,“20xx年9月,牛津大学的carlbenediktfrey及michaela.osborne发表了《就业的未来》研究报告,调查各项工作在未来20年倍计算机取代的可能性。根据他们所开发的算法估算,美国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风险被计算机取代。例如到了20xx年,电话营销人员和保险业务员大概有99%的概率会失业,运动裁判员有98%的.可能走性,收银员97%、厨师96%、服务员94%、律师助手94%、导游91%、公交司机89%.......(p293)。”看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

?未来简史》以极具开拓性的思维、宏大的历史视角和独到的观点,颠覆了人们对人类历史的认知,并颠覆了我们面对未来的思考方式。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激荡中,一切皆有可能,甚至超乎想象。

我们应该如何审视自己的位置、规划自己的人生,或许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定义和把握自己的价值,变革的车轮滚滚而来,在对新技术、新环境、新发展保持足够的敬畏和尊重的同时,更需要明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尊重、维护并欣赏那看不见的深邃价值。

简史读后感篇6

这学期有幸拜读了霍金的《时间简史》一书,书中对时间的本质、宇宙的由来作出了权威性的总结,虽然有很多内容仅仅是假说,但这又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才能大胆提出来的假说。霍金的理论和构想已经成为科学领域的里程碑。

虽然这本书页数不多,但我读来依然吃力,阅读过程中脑海中一直萦绕着许多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过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经是个无限小的点?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尽头的?人类是否真的能发明出时光机回到过去或是到未来?人类最远能到达宇宙的什么地方?黑洞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的最小部分又是什么?

也许有人现在就可以给出一个十分满意的答案,可谁又能知道,你给出的答案可能仅仅在当时的情境下被人们所认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告诉你不是这样的。也许我们现在看宇宙的视角,正是井底之蛙的“蛙”的视角,若干年后发现原来宇宙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此时你可能会有所思:到底什么オ是真理?没有人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给时间。

这本书想要完全看懂它需要的知识储备绝不止一座山。而我只是在读罢后有些许感悟而已。人类在浩瀚的宇宙银河和庞大的历史长河中是那么的渺小与无力。古人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诗句,面对宇宙的无穷和生命个体的有穷,古人尚且如此,我们又何必因为一些小事而大伤脑筋。

今天我们探索宇宙,归根结底无非是在奇迹与寻常中实现着我们作为茫茫宇宙中的个体所特有的意义。就让我们在思考中朝向真理而不懈奋进,也许那会是无止境般的漫长,但我们仍铭记时空无尽、生命不息。

简史读后感篇7

?时间简史》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也是一本世界知名的物理学著作,让我深受启发!

根据观测中其他星系投过来的光谱红移可以得知大部分的星系正在远离我们而去,因此可以得知宇宙在很大的可能上处于一个膨胀的状态;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宇宙处于一个静止的情况下,那么静态宇宙会在引力的影响下开始收缩,相应的其他星系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可观数量的光谱蓝移,只有引力不足以对抗给予宇宙膨胀加速度的力时,宇宙才会在不断加速中膨胀。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宇宙处于一个大爆炸状态下,每个星球就像是在一起气球上画的点,在气球吹气时随着气球膨胀而相互远离。

这种膨胀力在一种主流假说中是认为来自于宇宙大爆炸给予的一个作用力,它给予各个星系了一个加速度。宇宙的大爆炸是由一个奇点开始的,可以理解为宇宙的爆炸像是一个初始维度的降维过程,降维就像是气态水变为的液态,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不过这种“水”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水,而是高等的维度,它降维所释放出的能量构成了初始的能量态宇宙,然后在演进中能量产生了沉淀,也就是物质,此时的物质星球由于蕴含未完全沉淀的大量活跃能量,表现的像是爆炸后的渣子。

宇宙的最大速度是光速,而有质量的物体很难以达到光速。由于接近光速时,这个移动物体的能量会倍增到其自身的质量上,这导致有质量物体的速度在接近光速时质量会趋于无穷大,这使其达到光速时所需要的能量也是无穷大,在实际中有质量的物体很难达到光速,只有光或者其他没有内禀质量的波才能以光速运动。读后感·在接近越接近光速时,时间相对于原来速度的参照系来看就会越慢,这会告诉我们时间是相对的;以光行进的路线来看,光线在空间中并不走直线,而是沿着弯曲空间中最接近于直线路径的轨迹运动,其实就是多维中的直线降维后成为了低维度的曲线,这种低维度的曲线运动也就是最在本质上的“近路”,这个曲线叫做测地线,它表明了空间是弯曲的。

时间和空间是统一的,也是不平坦的,时空的不平坦造成了引力,也就是说引力和其他种类的力不同,它只不过是时空不平坦的结果。这种引力就可以试着用金属的记忆性去理解,即掰弯的金属会慢慢往掰弯前的样子发生形变,虽然无法完全恢复,换句话说,这种引力就像是维度的记忆性,降维后会有一种恢复力,这种力拉着物质能量,使物质能量在降低的维度里发生向高维度的方向发生的某种定向扭曲。作者:杨震

简史读后感通用7篇相关文章:

父亲的雨读后感通用7篇

读三国的读后感通用7篇

致老师读后感通用7篇

笑猫日记之读后感通用7篇

英雄雨来的读后感通用7篇

关于水的读后感通用7篇

越读者读后感通用7篇

《烛》安徒生读后感通用7篇

手绢上的花田,读后感通用7篇

小说《窗》的读后感通用7篇

简史读后感通用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7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