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意识到内在的情感智慧在不断提升,变得更为成熟,对于心得体会的写作,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了解,报喜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三字经阅读心得体会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字经阅读心得体会篇1
在我呀呀学语时,妈妈只要一有空就在我身边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并没要求我也跟着背,后来听得多了,我也就慢慢会背了。从一开始只能背‘人之初,性本善’到‘教五子,名俱扬’,再到‘弟于长,宜先知’,再后来我就和妈妈配合背,有的时候是一起背,有的时候是接背,我背前面她背后面,一句接一句,我越来越喜欢《三字经》了。
上学之后,我对《三字经》才有真正的理解,而且发现《三字经》对我帮助很大。从‘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为何’这句话中我知道了;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即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它告诉了我趁年少时用功学习,这样长大才不会后悔。这使我想起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也一直把它牢记在心。当我学习想偷懒时,我的.脑海里总是会出现这句话,它激励着我好好学习。
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中我知道了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雕刻玉器一样,只有刻苦磨练才可以成大器。以前我的学习总是很肤浅,一知半解,学完《三字经》之后,我认识到学习中即要一心一意,还要懂得深钻细学,养成自觉认真的好习惯,会让我受益无穷。
中国的国学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三字经阅读心得体会篇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国庆节放假期间,妈妈把在我小时候给我买的《三字经》拿了出来,让我又重新读了一遍。在没上学之前,有很多地方我都读不明白,现在我是四年级的小学生了,又经过爸爸的讲解,我懂得了很多知识和道理。三字经的每一个字,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人生哲理。比如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就是:即使是宝石,美玉,如果不经过玉工的打磨雕琢,就不可能变成精美的工艺品。一个人如果不努力读书学习,就不可能变成精美的工艺品。一个人如果不努力读书学习,就不会懂得礼仪。不能浪费光阴,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来。“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就是:小孩子不努力学习,这是很不妥当。如果幼年不好好读书学习,那么到老的时候还能有什么作为呢?所以我们现在要勤奋好学,读书必须懂得“学则智,不学则愚,有不满则进步”这些道理都是通过求知无坦途,学问无捷径而得来的。
还有一段关于古人刻苦学习方面的内容:“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
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忧苦卓”。这四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汉朝的路温舒把借来的书抄写在用蒲草编的席子上。公孙弘削竹片用来抄书,他们都没钱买书,可是仍不忘要勤勉自学。孙晋怕晚上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系在房梁上。苏秦学习困倦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们都没有老师,但都能自觉学习,晋朝的车胤晚上用捉来的萤火虫当作灯看书。孙康依靠雪的反光看书,他们虽然贫困,却没有因为点不起灯而停下学习;汉朝的朱买臣,隋朝的李密,他们尽管身体很劳累,却不放弃学习。读完后,我非常感动,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样优越的条件,有美丽宽敞的校园,坐在明亮的教室,有辛勤的老师教导我们,书本都是崭新的,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漂亮的书包、文具。这么好的条件下,我们没有刻苦、努力的学习,就辜负了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实现自觉的理想,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三字经阅读心得体会篇3
中华民族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千百年来积累的精华在国学之中蕴含。古时垂髫小儿皆从《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开始入门,故而,携子共读《三字经》成为小儿学习国学的开端。《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一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所以教育要趁早,家长在一言一行之中,教他明事理、辨是非、知善恶,教他作一个勇敢的人、积极向上的人、充满爱心的人。
?三字经》中还有这样的诗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不经雕琢是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合适什么是不合适。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亲近良师、亲近益友,要学习礼貌懂规矩。
这些诗句,给我们讲了教育子女的准则,让小儿在健康成长过程中养成优良的品质,它包括:善良淳朴、百折不挠、知书达理、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如果为人父母者都能以次为准则教育子女,那么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充满爱和和谐的,而少了许多欺骗和不信任。让我们共同努力吧,未来我们孩子的未来!
三字经阅读心得体会篇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仪",本意是讲"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石,是不能成为美玉的,同样,一个人没有经过教育,是不会知晓礼仪的"
我理解作为一个成年人,要想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善于学习,只有学习让我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让我们具备成就事业的基本条。同样,在我们高速公路行业,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熟练掌握相关的专业和技能,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得出色。
其次,人生需要雕琢,需要经历很多事情,没有人可以永远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只有经历挫折,不断雕琢、沉淀和积累,才能成长为一块"美玉"在我们的工作领域,没有谁敢说自己永远不犯错误,错误不可怕,只要我们在错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错误也可以成为我们进步的阶梯。
总而言之,要想成为一块"美玉",必然要经历两个过程,第一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第二是雕琢的过程,在挫折中成长,错误中涅槃。
"我教子,唯一经;勤有功,戏无益",这句话也很有感触,不仅仅是南宋王应麟自己教育孩子的宗旨和方法,也值得我们现代所有人特别是为人父母的借鉴和学习。
"勤有功,戏无益"这六个字非常经典,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心底,只有勤奋、刻苦,才能有所成就,如果是只知道玩耍,浪费大好时光,那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到时候会追悔莫及。联想到现在一些年轻人,整天打游戏,沉迷于网络,白白浪费本该用于学习的美好光阴,到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自己应该以身作则,在自己生活、工作中以"勤有功,戏无益"严格要求自己,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也要以"勤有功,戏无益"为宗旨,自己先做到刻苦勤奋,以自己为榜样影响我们的子女,培养我们的下一代成为对祖国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字经阅读心得体会篇5
随着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讲解《三字经》,学习国学的热潮也悄悄兴起。于是,我对照讲解,开始认真阅读起《三字经》这本古老却经典的著作。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今天学习《三字经》对于我们来说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即学知识之前必先学道理。反映在今天的学习中,成绩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三字经》采用叙事和论理并举的方法,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蕴涵了我国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是一本学习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书。这本读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深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也启发了我们,当今家庭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严而造成的,《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为人师的责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的重要性。另外,现在的独生子女有很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而《三字经》教导人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书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现在好多家长只看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教导孩子如何做人。如果我们能从小好好学习《三字经》,那么我们是否能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读了《三字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觉得读《三字经》、习《三字经》,把《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课堂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
自从学习了经典名著《三字经》之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从前,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生气地割断织布的纱线,告诉他要好好学习。它使我想到了爸爸妈妈,他们也像孟母一样,为了我的学习更上一层楼,又是给我买点读机,又是给我买写字桌,星期六星期天还送我去老师家补课。从前,我不理解爸爸妈妈的苦心,认为买给我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也不知道珍惜,当我贪玩的时候,父母说一下我,我还会不服气,认为他们不该限制我的自由。学了《三字经》后,我终于明白父母为什么这样,是希望我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讲的是: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兄长,尊敬兄长的道理。而现在有些孩子在家大多都是小皇帝,他们惟我独尊,想要什么就叫父母买,没买到就不高兴。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同学之间,兄弟姐妹之间,要懂得谦让,我们也要懂得孝敬父母,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
三字经阅读心得体会篇6
一天,我学着老夫子的样子,倒背着书,又津津有味的背起《三字经》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背到这儿,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仿佛看见在大热天里才9岁的小黄香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汗水,正用扇子使劲地给他爸爸扇着枕席,想让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回来睡得凉快些;冬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小黄香没有了妈妈,家里又没有火炉,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温暖被窝,让爸爸暖暖和和地入睡。
“孝于亲,所当执。”孝敬父母,理所当然,可我都11岁了,我孝敬过父母吗?我左思右想,恐怕只有为那次帮妈妈洗碗,勉强算得上“孝于亲”。倒是妈妈天天为我洗衣、做饭,忙个不停,碰到天气变化,不是为我送衣服就是为我送雨伞。一到暑假,为了我这个宝贝女儿,一日三餐都得做可口的饭。我真惭愧呀,我比黄香大两岁,居然没有好好尽过一次孝,不行,我得给妈妈放一次假,表现表现!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我口中念念有词,“该准备个什么节目呢?”看到时间快中午了,“对了,妈妈每天中午为我做饭,还要炒菜,多累呀!我就学做饭!”说干就干,我立刻忙开了。
妈妈来到厨房,见我脸上都是汗,心疼地说:“欣茹,天太热,还是让妈妈来炒菜吧,你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不。妈妈,我要给你放假!”“放假?”“对!给我一次机会嘛!不就是放一次假吗!”说服妈妈后,我在厨房里又忙活起来,一会儿,几个简单的菜就做好了,我学着妈妈平时的样子叫道:“肚子饿了吧,快吃饭!”“遵命!”妈妈笑呵呵的答道。
吃过饭,妈妈刚站起来收拾饭桌,我又赶紧把妈妈按住:“妈妈,我郑重宣布,从现在起,我给您放大假了,祝您假期愉快!我上岗干活了!”说完,我就哼着三字经,收拾起碗筷来。
三字经阅读心得体会篇7
前几天,我在教室里的图书角找到了一本书——《三字经》,里面有许多感人的小故事。当我读到“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的时候,想到九岁的小黄香竟然能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爸爸妈妈冰冷的被窝,这是何等的爱啊!我深深的佩服着小黄香,她是多么孝顺,多么懂事啊!
而我自己呢?已经十岁了,却没有做过几件对爸爸妈妈孝顺的事情,还总是顶撞他们,他们辛辛苦苦在外面挣的钱,而我却大手大脚,看见什么买什么,还不听话。
爸爸在工地上工作是多么危险啊!又一次,我听爸爸说工地上有一个人差一点就从很高的地方落了下来。有时,他们的手会出血,那是因为工地上有一些风里的东西,很容易把手划伤。妈妈在厂里工作是多么的累啊!每天都要上12个小时的班,有时还要上夜班。每次放学回家,我都看到妈妈吐出来的痰有一些脏东西,那些脏东西在喉咙里是多么难受啊!爸爸妈妈的工作是多么辛苦啊!
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是无穷的:当我生病时,他们会来照顾我、。关心我,当我的手冻僵时,他们会亲自给我熬药,当我学习下降时,他们会亲自辅导我……爸爸妈妈为了我,一直在外面打工挣钱,受苦受累。
读完《三字经》,它让我知道:一定要认真对待这份深深的爱。从现在起,一定要做个诚实守信、不贪便宜的人。长大了要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还要更孝顺爸爸妈妈和亲人……
我有一本《三字经》,它陪伴了我很久很久,那是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妈妈给我买的,我还记得那时我还不认识字,每天睡觉前总喜欢缠着妈妈给我讲里面的故事,真是百听不厌,一直到现在我还是很喜欢。
我最喜欢的有其中几段: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一段讲的是学生受教于家庭和老师,如果主观不努力,致使学业无成,这是不应该的,少年时代学习不努力,日日复年年,待白了少年头就会一事无成。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这一段讲的是人首先要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多读书,以博学问,丰富知识,自然就会少说错话,少做错事。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这一段讲的是夏朝的开创者禹称禹王,商朝的开创者汤则称汤王,加上周朝的文王、武王,史称“三王”。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这一段讲的是狗守夜,鸡报晓,禽畜都有可取之处,而人为万物之灵,岂能碌碌无能。自古圣贤全都学而有成,如果不读书,那么最终必然成为庸人,连鸡犬都不如,又怎能称的上“人”呢?
每一次看这本《三字经》,都让我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书不仅教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里面还有很多古人发奋图强的故事以及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每一次读我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三字经阅读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