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渐读后感7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意义深远和超越时空的思考和感受,写读后感是我对书中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的思考和分析,以下是报喜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丰子恺渐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丰子恺渐读后感7篇

丰子恺渐读后感篇1

再读《丰子恺散文集》,心中不自觉笼上了一层悲哀,来得如此无奈。隐隐约约中,仿佛看到了自己那些无法挽回的岁月,清楚地罗列在眼前。想抓住,却已飘远了。那一刻,才发现自己不复是黄金时代的人了。

尤其偏爱丰老的《送阿宝出黄金时代》,记得他曾在文中说道:“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屈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这确是一种悲哀!当我提笔写下这些文字时,便是明白了这道理。于是我开始回忆我的黄金时代,却发现无畏可爱的岁月仿佛早已离我而去。或许是我早忘了那样的生活,便也不再去想。可这竟是多么荒唐的事!不知不觉的几年以来,天真、无邪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而面孔上,多了一份为重的思考。这没什么不好。知识与那黄金时代相比,少了心中的畅快,少了自己的真性情!我多想在此刻重温一个孩子的温度,但一切都太晚了!说出这番话时,便已与黄金时代划了一道横。成长,你能否放慢脚步,让我感受黄金时代的余温?

有一丝恐惧,腐住了每一根神经。我有些担心。“眼看见儿时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孩童时代的我们只知成长如何是好,充满羡慕地眼巴巴地望着大人的生活,急于冲破时间的牢笼,奔向下一个目的地。那一刻,我们永远也不会明白成长的“代价”。或许“绵羊”并不是所有人的选择,但或多或少,我们丢弃黄金时代的奔放与热情。或多或少,带上了世俗的气息来应和这个世界。这样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压抑!无奈,只因我不再是黄金时代的人儿了,要学会“生存”。我避不开,躲不掉,只求能否放慢脚步,让我在黄金时代的在最后末端沾回一些过往的气息?即使是掩藏其真面目的时刻,也不至于做一只“绵羊”。

刹那间,仿佛觉得人生像是一场分段的冒险赛,时间像是那只计时的秒表。黄金时代,是这场游戏的开始。因为你不懂游戏规则,所以犯了错也不会受到惩罚。只是此刻,我已具备了初学者的水平,不得不步入下一个阶段。我必须学会谨慎、小心,却步是屈服、妥协。

出黄金时代,意味着另一个新的开始。不是不敢向前,想再次留恋过往的美好罢了。让我们的黄金时代被烙在心底吧。

丰子恺渐读后感篇2

丰子恺散文读后感

丰子恺(1898-1975),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主要文学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车厢社会》、《率真集》、《丰子恺散文选集》、《丰子恺文集》(7卷)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丰子恺散文精选读后感3篇,希望大家喜欢。

时值新春二月,天气多变,乍暖还寒,正是最难将息的时候。

日前的天气本还是好好的,想不到早上起床之后抬眼望外,发觉整个天空都是灰蒙蒙的,更因气温低下而感觉稍许寒冷之意。天空中乌云密布,显得阴暗异常,丝丝的冷风中更传递着风雨欲来的讯息,这样的天气凭空让人心态情绪上感到些压抑和消沉。然而事实上,确是人心的多变更胜于天气的。

傍晚时分天空阴暗得愈发厉害,直到淅淅沥沥的小雨渐次的滴落和湿润了大地为止,这当算得上是立春之后的第一场春雨。但当暮色四合之后,窗外的景色渐渐的淹没于夜色之中终于不见,只有远方的霓虹灯的灯光透过层层的细雨而遥远的传过来。雨声淅沥,连绵不绝,暗合着这冬去春来的夜晚,心绪更加感到彷徨。刚刚从家里出来有十天,难道又想家了吗?虽是自己的心事,自己却未必就说得清楚。正赶上今天还是我的生日,心情上更加是欲言又止。而对于我的生日,我想哪怕全天下的人都不记得,甚至连我自己都不记得的,但想家中的母亲却一定会记得的。而事实上我的生日又何尝不是老妈的受难日呢。但很遗憾的是日间一直都没能来得及给家里打个电话问安一下,感到有些惭愧。

满怀无着无落的心绪或者感觉,翻开日前带来的那本书《现代闲情小品》,读到丰子恺的那篇散文《春》之后,移情于物来遣怀的竟有所感。而加之连日来我又感冒复发,持续服药使得满嘴终日感觉苦涩,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以为借用别人的感受来排解自身的烦绪,那却也是未为不可的事情。

“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但当看到这段文字之时,感觉有些微妙,因我日前还曾发短信给距近的好友说来日择个好天气一起去爬山游玩呢,郊外踏青寻春却也是潜在的目的。

“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而这段对春的描述更让人苟同,春风化雨竟多愁,且不说诗人词客,单说凡夫俗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丰子恺的这段文字的理性认知,更加让我感到五体投地。想到乍暖还寒的初春,景象固然是一派生机勃发,但风雨不定气温多变,却也正是古人词句里说的是最难降息的时候。所以说暮春才是最美好最愉快的时节。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事实是的确如此。侧耳倾听着窗外的雨声,依然淅淅沥沥的错落有致的富于节奏。“小楼一夜听春雨”的诗句意境是无比美妙的,然而实际上若拿到现实情境里来映照,我们或都会感到失望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遭逢际遇并不总是那么富有“诗意”的。想及到日间午后因为天寒,而蜷缩到屋内一隅不愿再动,再反观诗人词家那些淡雅恬静的诗句,我们或也会感到哑然失笑的吧。

丰子恺有着佛家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他渴望人间充满温情,这从他的一篇随笔《敬礼》中体现出来。文章写的是丰子恺在译稿时不小心压伤一只蚂蚁,它企图爬走,一步一瘸,终于倒下,绝望地挣扎。丰子恺感到很对不住它,但又不能把它送去医治,也不忍把它捻死,以解除痛苦,所以就不理睬它,继续译稿。后来,另一只蚂蚁来救助伤者,不惜劳苦,不惜冒险,丰子恺感到非常抱歉,非常惭愧。丰子恺忽然觉得这两只蚂蚁突然大起来,变得高不可仰了,而自己却变得向蚂蚁那么小,最后,他站起身来,对着这两只蚂蚁,行了一个敬礼。

这样藐小的动物,竟有这样深挚的友爱之情、这样慷慨的牺牲精神、这样伟大的互助精神,真使我大吃一惊!

当有人侵略了蜂巢或伤害了某些蜜蜂,许多蜜蜂竟不惜生命代价用叮咬来报仇,好像这是自己的职责、荣耀。然而,蜜蜂的刺是“一次性”的,叮完便会死去,就这样,无数只蜜蜂为此丧命,最后,人在草地上痛苦地挣扎,身旁是一位位蜜蜂烈士。

动物尚有这样的精神,人有时竟没有。我看过一则新闻:一名女子在露天银行取钱,一名男子持刀抢劫,女子不肯给钱,男子刺了女子一刀,拿钱离去。女子痛苦地挣扎,可一旁来来往往的行人竟无动于衷,还避而远之,没有人来送她去医院,好像怕被掺和进去似的。最后,女子因失血过多而死去。

动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也懂得体贴,懂得关爱,对人的关爱继而对动物、对世间的一切的关爱,我希望人世幸福快乐、没有冷酷!

“宇宙间人的生灭,犹如大海中的波涛起伏。大波小波,无非海的变幻,无不归元于海,世间一切现象,皆是宇宙的大生命的显示。”

掩卷沉思,轻轻用手抚摩着书页。丰子恺先生的《阿难》,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让人放下尘世一切,静静地自然地明净地品读。文章记载的是丰先生的妻子当年不幸小产。半夜里,这个来得太早的小生灵刚刚来到人间,又在一秒间重回到生命的故乡在一瞬间的跳动后悄悄地死去。对于这样的人间哀痛,作为父亲的丰子恺能够淡然地加以描绘,不为孩子的死而哀伤,反而是以一颗包容的心,从宇宙万物的倏现倏灭中释然心中痛楚,平静赞叹只有一跳的一生的天真和聪慧,为孩子不受丝毫尘世苦难而感到由衷的欣慰。这其中我们能看到的是丰先生一颗十分朴素,非常真诚的心。

我虽然无缘亲眼见到丰先生,但脑子里却浮现出一个如此模糊而又清晰的形象:雍容恬静的相貌,一团和气的风度,无论在人生的海洋中遇到什么风浪,他也总是欣然微笑,在浪花飞溅中,没有忧虑没有怨言,只有他的本色依旧。

巴金形容他是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有着一颗纯洁无污垢的孩子的心”。他的作品就像他的人品一般,朴素而真诚。在他的《大帐簿》里,他细细地写尽人生旅程中的无数疑惑与悲哀,最后他仍然纯朴地希望宇宙间有一本大帐簿,事无大小轻重、来历都一一记录在案,以此解除困惑。《学画回忆》则像放电影般重现出幼年子恺学习画画的趣事,他将那些孩童可爱真挚又逗趣的微妙心理都一一细致地加以描摹,真真切切,没有一丝人造的虚假气息。还有《华瞻日记》里的无邪童真;《秋》里的超脱淡然,只求在死的灵光中度送生命,都表现出他的朴素而真诚的文风。无论是生动有趣的描写,还是对生命的沉思,都渗露出他的真,他的朴,能让读者随之进行一次生命之旅,并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灵魂的洗礼。

他,就如滔滔长江流水边的一个辛勤的摆渡人,用他质朴的笔作长篙,以他的真诚纯洁,为被生活所迷的失望的旅人,撑出一片天空。他让旅客的心由喧嚣归于平静,由消沉而重燃对彼岸阳光的希望。

仰望着蓝天白云,我不禁自问,什么时候,我们世界才可少些欺诈,少些执着,多些自然与淡泊。正如丰子恺先生作品中所希冀的一样。

沏一壶茶,暂时超脱尘世;品一品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是安适的,是营养的,是静谧的。

丰子恺渐读后感篇3

反复品读了丰子恺先生的《给我的孩子们》,内心久久不能平息,不断涌动着的是两个字——感动!

作为一名父亲,对于自己的孩子儿童时代所展现的童真稚气,完全以一种欣赏性的眼光看待。选取了日常的小事件,寥寥几笔,却刻画得生活活泼,将孩子们的直率、自然与热情的特质印在了读者的脑海里。作者佩服他们身心是全部公开的,说他们对待什么事情都像拼命似的用出全副精力,丝毫没有虚伪和做作。他们是不受大自然支配,不受社会的束缚的创造者。

他们天真的举动,虽出自幼稚的幻想。可是幻想往往是创造力的源泉与动力,他们没有任何顾虑,没有任何束缚,因此,其创造力比大人要强盛得多。在文章一开始,便也发出了“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的感慨。

与纯洁直率的孩子相比,成人世界中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在文中也大声疾呼:“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样出肺胆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在人逐渐的成长过程中,所谓的懂事成熟其实是一个学会控制自己情绪,隐藏自己真实性情的过程。不再随意地将喜怒挂在脸上,不再毫无顾忌地大肆追求。

所以当作者想到“当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当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如绵羊的地步时,内心是何等的悲哀啊!

虽然知道黄金的儿童时代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的长大成人而消逝。但仍然极力挽留,诉说着内心的真情,在孩子成长中,尽可能使他们的天性得以完全的释放与创造,自谴自责压抑孩子们的创造力的过错。原生家庭对于个人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个人的生活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个人的一生幸福。这不免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所写的《我们怎样做父亲》。

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除了理解,指导,便是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但是孩子并不依附于父母,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正如《纪伯伦·先知·论孩子》说: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理解他们,解放他们的天性,试着用一种欣赏的眼光陪伴引导孩子的成长,实属不易。因为成人总是希冀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或弥补自己曾经的遗憾。然而,却忘记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作为父母,为什么要抢占孩子头上的那片澄澈蓝天呢?

“孩子们!你们真果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孩子是上帝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但父母不能因此而霸占它,作为自己的附属品。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一个健全的人需要解放自己的天性,父母对于孩子的爱,也不应是捆绑式的,更多时候,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所以,当我读及丰子恺通过素淡隽永的文字表达深婉的情致。其中有对孩子天性的欣赏,对自己曾经压抑孩子创造力的真情自责,无一不让我深深感动。

丰子恺渐读后感篇4

杨柳本是再普通的植物了,但在丰子恺的笔下却能给人留下刻骨铭心、久久不能忘怀的共鸣,勾起我童年的回忆。小时候我家院子里有一棵杨柳树,它不算太高大,但它却陪伴我们度过童年时光。春天刚到,杨柳就会迫不及待吐着嫩嫩的绿芽,像我们宣告春天来了。夏天、茂密的柳枝吸引着我们,我们姐弟在树的影子下,搭起小方桌做暑假作业、下跳棋、象棋、打争上游。柳树还会招来蝉,天气越热蝉鸣越响,一只叫,其它得也跟着叫,像大合唱,尤其是中午睡午觉时越叫的凶。

为了不让这些可恶的蝉吵得大人睡不好午觉,我常常用自做的面筋,裹在长长竹竿上去粘蝉,自做的面筋很粘,几乎没有落空,粘下来一只,就用剪刀剪掉它的翅膀,使它飞不起来。当我们要和其它院子里的伙伴玩打仗游戏时,我还会折下柳枝,圈成一个柳帽戴在头上,当然树上会有我们叫毛辣子的虫子,给它蜇一下痛得受不了,非得要用胶布在皮肤上反复粘才行。秋天来了,柳树的叶子也慢慢发黄,慢慢的落了,每当看到地上落了一层树叶时,我都会有一种麽名忧伤,我都会把它扫掉,直到扫到没有落叶为止。冬天到了,柳树静悄悄的站在那,我们全家人每天来回来去的从柳树边走过,但大家不在去关心它,只是当有鸟儿落在上面,叽叽喳喳叫的时候,我才去用目光看着。但这都无碍,来年柳树又会给我们带来童年的欢乐。

丰子恺的:我赞美杨柳,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其样子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距上面,绝不理睬 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会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

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砍,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做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这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相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的活泼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此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丰子恺笔下的杨柳写的是那样的深刻,而我童年记忆的杨柳却是那么的朴实、随性。现在每当我漫步在玄武湖畔,看到湖边那一排排杨柳树时,都会涌现出对杨柳一种莫名敬意!!

丰子恺渐读后感篇5

这篇散文是丰子恺写的,选自《丰子恺作品精逊,是一篇很质朴,很感人的文章。丰子恺回忆儿时,说有三件事不能忘却,一是养蚕,二是中秋赏月,三是钓鱼。养蚕主要为了纪念祖母,这是一个良辰佳节,祖母将“养蚕”也大规模地举行,作者看着祖母、诸姐······后来祖母去世了,养蚕也不再继续;中秋赏月是跟着父亲、姐姐一起吃蟹,父亲最爱吃蟹,再配上一壶酒就更不错了,我和姐姐也很享受这一晚的宁静;钓鱼是好朋友王囡囡教“我”的两个小伙伴在一起互相关照,很开心。三件事都让作者难以忘怀。然而,在文章结尾他说:“我的黄金时代很短,可怀念的又只有这三件事。不幸而都是杀生取乐,都使我永远忏悔。”作者很有爱心,对动物有怜悯之情,他也很淳朴,很善良,和小伙伴很友好。

感悟:在《忆儿时》一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童真而温润有情的童年丰子恺。也看到了一个敦厚、仁爱、有一颗恙悲心的丰子恺。文章中透射出他关于生命关于世界的看法:生命是平等的,生死是自然的,孩子是最纯真的。以一颗孩童般的心。真诚的对待世间万物,把名利置于身外,用一颗平常心,淡然的面对人生。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像孩童般快乐的活着,不必因生活中的琐事自寻烦恼。

丰子恺渐读后感篇6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中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让我体会到了“文外有天地,画外有弦音”感觉。

文中收录了丰子恺先生55篇散文以及漫画插图,在这本书中,丰子恺先生以小见大,通过身边的小事入手,彰显出人生的一方大智慧。他的文章平淡真切,又带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用那童真之心,体会着世间万物的世态炎凉。

对于人生变化,丰子恺先生认为人生逃不过一个“渐”字。天真烂漫的孩童渐渐的变为了野心勃勃的少年,血气方刚的青年渐渐的变成了世故圆滑的中年,而中年又渐渐变成了“顽固的老头”;人生就像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行,有些人走了,有些人还在原地。那些能保持初心不变的“大人格”很少,希望我们渐变的是年龄,不变的是我们朝气蓬勃的初心。

书中不仅有先生对人生的思考,也有对家国的责任和担当。丰子恺先生还在他的散文中带有歉意地描写了他的那朵水仙花,那朵水仙花经历过旱灾、水灾、冻灾“三大灾”,但是这朵水仙花并没有因此而死亡,每次在经历过短暂的萎靡不振后,接着焕发出生机。清高娇弱的水仙花都能忍受危难,人何尝又不是呢?就像先生说的:“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糟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个人的事如此,家庭的事如此,国家、民族的事也如此。”

这本书在我看来倒不如说是丰子恺先生对于人生哲理的追问与思考。当你意志低沉,对前路感到迷惘的时候;当你过分追逐,快要迷失纯我的时候,这些书中的哲理就像是明灯,给你照亮前方的迷雾,这也正是丰子恺先生文章吸引人的地方。他用一颗纯真的童心把生活过得如此的透彻,简简单单的生活,平平淡淡是真,生活也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不要因为世界太复杂,而背叛了你的单纯,活着这回事,本来是如此单纯。”愿你归来仍是少年。

丰子恺渐读后感篇7

知道丰子恺是因为魔法象故事进课堂的一个读书活动,当时在该读书群里报了名,很庆幸收到了这本书,当看到干净而简洁的封面上一位正在读书的儒雅先生,让我一见倾心。他的漫画简洁生动,清新自然,意味深长,既有古典诗词的美妙意境,又不失中国传统绘画的章法和气韵。

?丰子恺的故事》讲述的是丰子恺从少年直至终老的人生故事,这即是一部传记式的故事集,也是一部反映大千世界和人生百态的社会丛书,书中描述了丰子恺经历了中国几个艰难和动乱的历史时期,其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这些成就与他的勤奋好学和善于钻研的治学态度密不可分。丰子恺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是他的博爱和爱国,在他的众多作品里更多的是对贫苦大众的展现,折射出他对人间悲欢离合、悲悯仁爱、忧国忧民之情,当面对大灾大难时,面对日本侵略者宁做流浪汉不当亡国奴的一颗大义凛然的爱国之心。

当读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时候,丰子恺先生携一家老小,辗转流离,奔波有8年之久,着实不易。这八年,先生在途中饱受着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却不忘以笔为刀,揭发日寇的罪行,以此来激励民众一致抗日的决心,展现了一名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被先生的爱国情怀深深地打动,想到自己所从事的育人工作,自己更加应该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培养他们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丰子恺并非天才,他的一生的成就都与他的勤奋好学和善与钻研的治学态度密不可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不断修炼“内功”,当自身的业务技能提高了,才能够在课堂上深入浅出,享受着幸福的味道。

丰子恺渐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水手》读后感7篇

观察感读后感7篇

看家书读后感7篇

爱生命读后感精选7篇

《童年》300读后感通用7篇

作文读后感600字精选7篇

读本的读后感7篇

人生.读后感优秀7篇

致理想读后感优秀7篇

大葫芦读后感优质7篇

丰子恺渐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