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一个成功的教案应该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下面是报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一语文春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初一语文春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重点: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考点、易错点:
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必须体现的环节: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左右)
二、自学指导
三、学生先学
四、检测(15分钟左右)
五、后教(讨论更正)(10分钟左右)
六、当堂训练(20分钟左右)
七、教学反思
教案集体备课
初一语文春教案篇2
一、导入
播放歌曲《母亲》。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永远牵挂着儿女的安危,永远包容着儿女的过失,永远理解儿女的一切。因为有了母亲,我们才幸福。介绍这篇课文的主题:歌颂母爱,学会感恩。
二、文章背景及作者介绍
作者: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xx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xx年12月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在史铁生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秋天的怀念》是作者于1981年为纪念多年关心体贴自己的却突然去世的母亲而写的一篇催人泪下的散文,选自《史铁生散文自选集》。文中描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
三、请同学自己默读课文,十分钟后请同学发言,说一说读完这篇文章后的心情和感受。、
四、课文讲解
(一)三次看花
我母亲
暴怒无常(砸玻璃摔东西)(拒绝)提议看花(病情已加重)
↓↓
知道母亲病的严重(勉强同意)再次提议看花(母亲去世)
↓
为母亲去世而悔恨,去看花
第一次是春天。因为我的暴怒无常,母亲力图让我快乐起来,提出去北海公园看花。我不但没有响应,还大发脾气,自暴自弃。
第二次是秋天。我勉强同意母亲看花的提议,但未能完成,母亲就突然病逝。
第三次也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公园看花,完成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我体悟到生命的可贵,决心坚强的活下去。
文章写我的灰心丧气,任性无理,母亲的委曲求全,溘然长逝,两相对比。衬托了母亲的伟大,也流露出了忏悔的意味。这迟到的醒悟,是对母亲最好的纪念,也是我坚持活下去的动力。
请同学注意,作者与母亲的对话是全文的主体。作者善于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细致入微的表现母亲的情感。叠词的运用,口语化的叙述,是文章朴实自然,真挚感人。
本文在结构上,用记叙与抒情交融的写法。在几次有关看花的记叙中穿插母亲生病,去世的内容,抒发了强烈的情感,从而生化了主题。
(二)问题探究
1、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么样理解?
高兴不起来心情不能平静,容易触景生情。
作者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的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
2、母亲提议在春天和秋天去北海公园看花,有什么深刻的意蕴?
母亲提议春天去看花,是希望我看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驱散心中的阴影重新唤起生活的热情和信心;母亲提议秋天去看花,是想让我从菊花傲雪凌霜的品质中得到启示,勇敢的面对生活的困境,顽强的活下去;北海公园是我童年时经常游玩的地方,母亲希望这样的重游,能唤起我美好的记忆,让我从生活的不幸中振作起来。
3、找出第一段中叠词的运用,说说其表达效果。
悄悄地:描写母亲来去时小心谨慎的动作,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宽容和忍耐。
偷偷的:表现母亲不想打扰我,不想激怒我,耐心等待我安静下来的的心理和情态。
红红的:表明母亲刚刚哭过,面对我的不幸,她比我更痛苦又无可诉说
去走走:口语化,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掩饰不住高度紧张的期待心情。
好好儿活:口语化表达,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朴实而真切,万千牵挂与不舍。
4、文章标题“秋天的怀念”有什么寓意。
这是一个颇有诗意的标题,寓沉重与轻灵中。母亲在秋天病逝,带走了未能陪儿子去看菊花的遗憾,留下了对女儿的无尽牵挂。多年后的一个秋天,“我”在妹妹的陪同下,终于完成了母亲的遗愿,去北海看花,也以实际行动告慰母亲:她惦记的儿女都在按照她生前的愿望,坚强的活着。
五、请同学分角色朗读,朗读过程中深切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一语文春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通过联想和想像解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探究并理解文中“大海”与“山”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朗读技巧,能正确处理重音和停顿,并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抓住“只要翻过……看见大海”一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
2、 想像文章描写了怎样的一组画面?跟同学相互交流一下。
想像这组画面时要注意少年当时所面临的情境:一是他走在青草湿气笼罩的崎岖山道上;二是他已经非常疲惫了,呼呼地喘着粗气,脸上、背上滚满了汗珠,可他面临的依然是不见终点的长长的山道;三是海鸥的出现,给了少年以信心、勇气和希然,使得他继续沿着山道缓缓爬去……
3、 与同桌讨论一下这组画面是通过哪句话连接起来的.?这句话的作用如何?
明确: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六次,从立意上看,它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只要满怀坚定不移的信念,就能战胜困难与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从结构上看,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刻画人物上看,它表现了少年坚定执著的性格。从语言表达上看,它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格,一唱三叹,荡气回肠。
学生自由讨论,不要求学生完整地答出每一点,只要能通过集体的智慧总结出以上几点即可。
学情预测:这句话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学生恐怕难以想到,需要教师相机提示点拨。
二、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 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内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如下问题:
①“大海”、“山峦”、“海鸥”具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②我们每人的心中也有这样的大海吗?我们该如何去寻找我们自己心中的大海?
2、 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究“大海” 、“山峦”、“海鸥”的象征意义。学生通过讨论应明确:涛声回荡的大海已不是自兢界中的海洋,而是一种理想的象征;连绵起伏的山峦也不是自然界的山脉,而是通往理想的一道道壕沟,一个个关卡;而“海鸥”也不是自然界的小鸟,而是希望的使者,幸福的向导。
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去思考文章的象征意义,使学生的思维由文本延伸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去,用从文本中获得的启示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学情预测:学生可能会围绕“考上好学校”、“成为名人”、“将来有一份好职业”、“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来谈,教师不宜随便否定学生的答案,应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人只要有着远大的理想,有坚定的信念,就能克服千难万险,战胜彷徨与动摇,坚持不懈地攀登通往理想世界的高峰。
第二课时
三、精读课文,训练朗读
1、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录音。
2、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设计朗读方案。
3、 学生结合练习二和练习三,自己设计朗读方案。
小组内可分工合作,一人设计几段,完成对全篇课文的朗读设计。
4、 根据各自设计的朗读方案,小组内朗读。
读的同时,互评互改,推选读得最好的同学准备参加全班的朗读评比。
四.朗读课文,选评最佳。
1、 由各小组推荐代表进行朗读。
2、 师生共同评议,评出朗读效果最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3、 全班朗读,要求准确流畅、有感情。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进行拓展与比较阅读。
初一语文春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 缠络chán,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高枕而卧,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教后记: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初一语文春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本课教学贯彻“以读为本”,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力图体现“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特色。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为此,教学中设计的生字学习、初读感悟、理清脉络、研读细节、资源拓展等,都意在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披文入情,受到母爱的熏染,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潜心会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
1.查阅作家史铁生的资料;熟读课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简介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突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1.学习生字“瘫”与“痪”,由字至词,将“瘫痪”与史铁生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2.学习生字“憔”与“悴”,由字至词,将“憔悴”与母亲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3.“憔悴”的母亲面对“瘫痪”的儿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请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概括。
(四)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1.结合表格捕捉人物形象:看到了怎样的儿子,怎样的母亲?
2.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暴怒无常”“砸”“摔”“捶”等体会史铁生的痛苦与绝望;指导朗读,体会史铁生的内心。
3.研读关于母亲的描写,从“躲”“忍”“挡”等细节描写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深沉;指导朗读,进一步感受母亲的平凡、坚强、宽容和无私。
(五)升华情感,感悟人生。
1.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引发学生对“好好儿活”的思考。
2.“好好儿活”是怎样的活?结合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刻领悟。
3.引进“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组委会”为史铁生撰写的颁奖词,深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
初一语文春教案篇6
?教学简说】
一、感知人物
1、布置自读课文,要求读准以下字音。
骇掳悚絮说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辟头画舫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教师小结: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接下来我们完成了下一步活动就能够明确了。
二、拎出线索。
1、教师读课文,学生听。
2、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边听边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三、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写得好,它写出了"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学生活动。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感知人物烦琐、愚昧、迷信善良、朴实、真诚
拎出线索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品味细节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想象创新紧扣人物性格、联系现实生活
初一语文春教案篇7
上周在全区语文优质课比赛期间,挑空课时间去二实小和南山小学听了几节课。作为一名听众、学习者、导课参与者总不免要思考、要比较、要反思……现在细细回想起那几节语文课,感觉收获颇多,受益非浅。这次优质课,包含了语文课堂的各种形式:既有阅读课、口语交际课,又有习作课。每位授课教师都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踏踏实实上好课,切实让孩子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不是华而不实的表演课。
一、低年级的识字课扎实有效
一年级的《四个太阳》:教师指导学生从自己喜欢春天一段开始学习,随文识字,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轻松识字。摒弃了总是一味的让孩子们读词语。我们想上好一堂识字课,首先要营造识字教学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其次,教学的方式很多,可以把读、看、说、演等方式结合。第三,利用游戏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比较好动、好奇心强,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二十分钟左右,学习很容易疲劳,因此适当的游戏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语文学习中,往往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在进行字、词教学时,可以用猜字谜、添笔变字、找朋友等游戏形式来识记字形,巩固字音。我校韩晓丽的《乌鸦喝水》就是这样进行识字教学的,孩子们也学得兴趣盎然。
二、中高年级的阅读课读得到位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对话的过程是从解读文本开始的,也是在解读文中实现着生生、师生间真切的对话,实践着生成着语文的能力。《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将将阅读的过程亦即首先变成了倾听的过程,再辅之以相关文本与非语文材料(音乐)等课程资源的拓展强化,蓄势对学生内心形成猛烈的撞击,生成丰富的体验。顺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再转入诉说应答,必是有感而发、有情可抒的了。其间,我想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都重在创造一种适宜的对话环境,或是情感诱导,或是方法指点,或是激励肯定,努力促成对话的不断生发与深入。在这一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文本材料必将获得丰富的个体意义,对话也就成为了一种精神交融、思维碰撞、心灵共振的过程。
长征李自梅上《只有一个地球》抓住明显的主线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在质疑的同时产生探索的欲望,并引导学生从可爱和破碎两方面进行学习,突破难点。同时由另一条主线—自豪到心痛这条情感暗线,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在读中悟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变化。
还有很多课是让人向往的。赞叹、称颂之余,更多的是深深的沉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学生乐此不疲?①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这些老师的语文功底非常扎实,语文素养很高,深入研读教材。②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很高。巧用心思,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都根据自身特点,根据教材设计教法,学法,形成自已稳定的教学风格。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
初一语文春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