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变化教案6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有助于教师计划适当的评估和测验,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教案通常包括课程的时间安排,以确保教学进程顺利进行,以下是报喜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光的变化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光的变化教案6篇

光的变化教案篇1

化学教案: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1.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解释和原因分析。

2.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水分子的特征。

教学起点分析: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自发地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想象不易产生探究冲动。教学的起点应当定位于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如我们为什么觉察不到水的蒸发的?水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蒸发?在蒸发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什么变化?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喜欢潺潺的小溪、奔腾的江河、波涛汹涌的大海吗?

[生]喜欢。

[问]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水(水分子)。

[师]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

[师]你知道一个水分子的大小吗?

[生]不知道。

[投影]一滴水。(只一滴水,就约含有1021个水分子)。

[师]这样小的分子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没有小小的水分子,哪有晶莹的水滴,又怎么会有奔腾的江河 ,汹涌的大海呢?

[设问]那水分子有什么特征?

为什么有时会幻作朵朵白云,有时又能化做绵绵细雨、皑皑白雪?

[生]状态变化。

[师]水变成云、雨、雪是水的存在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

[投影]第一节 水分子的三态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板书]水的三态变化

[投影]出示目标

[投影]封闭在针筒中的水。设想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为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

[问]请大家猜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猜想]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

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水分子受热都冲到针筒的那一端去了?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先来观察: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

[问]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学生七嘴八舌)固态的水: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

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地运动

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地向空间扩散

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师]小结: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物质在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比在固态液态时要大得多

[说明]图中的质量是不相同的,图中水分子的个数也不相同,图示的

目的仅在于表示分子的间隔不同,所以,同一质量的水在变为

水蒸气时,分子本身没变,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排列方式,

通过刚才的研究:大家来小结一下。

[板书]水由固→液→气时

分子数目 分子间的距离

不变 改变

分子大小 分子的排列方式

[问]这样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物理变化

[投影]生活景象(路边斑斑水迹,太阳光照下,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问]这是什么原因?

[生]水蒸发了

[师]你能试着从微观上解释水蒸发这一现象吗?

[生]回答(交流讨论)

[师]生活中常见这样的现象

湿衣服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比晾在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干的快

[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生]回答(交流讨论)

[板书]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间间隔增大(液态→气态)

[投影]生活现象(水烧开后,揭开锅盖,立即就会有许多小水滴滴下。)

[问]这是什么原因?

[生]水蒸汽在锅盖上冷凝的结果

[问]谁能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这一个过程

[生]回答(交流讨论)

[板书]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间间隔减小(气态→液态)

[投影]交流共享(课本30页)

[生]同意

[师]下面请大家分别举例证明小明的观点

[板书]①分子很小

[生]小的看不见,摸不??

只一滴水,就含有约1021个水分子

[板书]②分子间有间隔

[问]先问大家一个问题:100ml大豆,100ml小米(展示)如果把二者混合在一起,体积是否等于200ml

[生]等于;不等于

[师]演示(充分混匀) 小于200ml

[问]为什么?

[生]黄豆与黄豆之间有间隔,小米与小米之间有间隔

[师]请大家思考:100ml水,100ml酒精,混合体积是否等于200ml?

[生]小于200ml(酒精分子,水分子之间有间隔)

[师]请大家再举出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例子

①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

(分子间有间隔,加压后,间隔变小,体积变小)

(例如:25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

②气体比固体液体容易压缩

(分子间有间隔,并且间隔不同)

③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分子间有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板书]③分子在不断运动

[生]①墙内开花墙外香;打开酒瓶可以闻到酒香

②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

[演示]③品红在水中扩散

④一杯热水,加入品红中

[生]解释原因

[板书]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小结]学生完成

[板书设计]

水的三态变化

1、水:固态→液态→气态(物理变化)

水分子的大小 分子间的距离

不变 改变

水分子的数目 分子的排列方式

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间间隔变大。(液态→气态)

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间间隔变小。(气态→液态)

①分子很小

2、分子的特征 ②分子间有间隔

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作业]课本30页 活动天地和在线测试

[教学反思]分子的特征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但将教学起点定位与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能够使学生易于接受,并且“交流共享”部分通过学生从生活中列举大量的例子来说明分子的特征,能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今后教学中要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光的变化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

表格1:

描述听到的声音(声音的强弱变化)

第1次实验

轻轻拨动钢尺

用力拨动钢尺

第2次实验

轻轻拨动钢尺

用力拨动钢尺

第3次实验

轻轻拨动钢尺

用力拨动钢尺

发现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

表格2:

1号杯

2号杯

3号杯

4号杯

发声预测

第1次实验

第2次实验

第3次实验

发现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教学后记:

光的变化教案篇3

1.初步了解商的变化规律:在除法中被除数不变除数逐渐扩大商逐渐缩小;除数不变被除数逐渐扩大商也逐渐扩大的变化规律。

2.掌握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进行除法的简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零)

3.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进行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零的简便计算,明晰算理。

课型:新授

教学方法:讲解、练习

教具: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激趣

1、口算。

7 5= 80 20= 560 70=

70 5=160 20=480 8=

70 50= 80 40= 56 7=

7 50=160 40=810 90=

2、填写表格。

原数 扩大5倍 扩大6倍 扩大10倍

60

原数 缩小2倍 缩小6倍 缩小10倍

60

3、口答。

(1)50本练习本,分给1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2)200本练习本,分给4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3)500本练习本,分给10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从上面三道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4、引入新课。

为什么被除数、除数虽然改变了,商却没有变呢?在除法中,商到底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二、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1、 课件出示例5;(出示题目)

2 ( )

20020= ( )

40( )

(1)师:你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说出答案吗?

(2)这一组题中,什么数没有发生变化,什么数发生了变化?从上往下看,除数和商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

(3)小结并板书。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反而缩小几倍;

(4)如果从下往上看,这组题目又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后 师适时板书: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了几倍,商反而扩大了几倍。

(5)全班同学齐读规律: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了几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了几倍。

2、练习:(课件出示)根据规律计算。

1604=40

16040=

16020=

16010=

3、过渡:我们学习了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的变化规律,那么,当除数不变时,商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

(1)同位互相学习(出示题目):

16 ()

1608=()

320()

a:算一算:让学生口算上面各题;师适时板书。

b:说一说:这题中,什么数发生变化,什么数没有变化?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同位交流)

c、小组合作,学生汇报及小结:

这题中,除数不变,商随着被除数的扩大而扩大,缩小而缩小。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板书)

d:读一读:全班齐读这条规律;

4、练习:(课件出示)根据规律计算。

243=8

2403=

1203=

483=

过渡:想一想:商会随着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那什么情况下,商会保持不变呢?

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三关,来完成下面表格。

5、出示下表:

被除数 14 140 280 560 5600

除数 2 20 40 80 800

自学提示: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1)填写表格;

(2)表中的什么数发生了变化,什么数没有变化?

被除数、除数、商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3)把第1栏到第2栏进行比较,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第3栏到第4栏呢?

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的发现吗?

把第5栏到第4栏进行比较,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8、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引导学生用简明的语言概述;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叫做商不变规律。

9、练习:(1)下面的算式,你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化简计算吗?

42060=7200800= (口算)

4000500=(提示:你能用竖式来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指导。

(2)下面的计算对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三、活动练习,拓展应用:

1、第94页第4题:从上到下,根据第1题的商写出

下面两题的商。(指名学生回答)

2、 填空:

(1)被除数扩大5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 )。

(2)除数缩小5倍,被除数不变,那么商( )。

(3)两个数相除商是12,如果被除数、除数都缩小3倍, 商是( )。

(4)除数不变,如果被除数缩小3倍,商也会( )。

3、判断:

已知 6020=3

那么 (60x3 ) (20x2 )=3 ()

(602) (202 )=3()

(60 3) (20x30)=3()

4、趣味练习:

猴王分桃

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让一只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4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吧。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吧,给你4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4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 小猴子连忙说:好了、好了!猴王听了哈哈大笑。

同学们,你知道猴王为什么笑吗?

四、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那些知识?说一说。

(1)被除数不变,商随着除数怎样变化?

(2)除数不变,商随着被除数怎样变化?

(3)商不变呢?

五、拓展。

(1)(2400○□ ) (80○□)

1、要使商不变,可以怎么填?

2、要使商乘2,可以怎么填?

3、要使商除以2,可以怎么填?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商的变化规律

(1)被除数不变:

除数扩大几倍,商就缩小几倍

除数缩小几倍,商就扩大几倍

(2)除数不变:

被除数扩大几倍,商就扩大几倍

被除数缩小几倍,商就缩小几倍

(3)商不变: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光的变化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的变化,知道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会结冰。

2.那用语言表达自己观察到的水的.三态变化。

3.用多种感觉和体验水的变化的有趣和好奇。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电热水壶一个、2人一块冰

活动过程:

小实验:水→蒸气:在孩子共同关注下,观察烧开水,水和蒸气互变现象,看看电热水壶口往外冒气时,把一个盘子放在壶口上会发生什么现象,观察蒸气凝成的小水珠。蒸气→水:看看盘子上有什么,小朋友可以把手掌触摸蒸气感受手的潮湿。

让孩子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冰块,感知冰的特性,说一说冰块放在手心有什么感觉,你能拿冰块多久,看看冰块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小朋友很喜欢冰块,这些冰块被小朋友玩到融化了,你们回家可以做许多式样的冰块:彩色冰块、豆豆冰块、模型冰块……

活动延伸:

孩子非常喜爱冰棍,由此引导孩子去探索冰凝固和冰融化的奥秘,既能染孩子进一步了解、感知冰的特征,有能满足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家园互动。

小朋友回家做冰块玩。

活动过程的对话:

孩子们看到老师准备电热水壶,又打了水,都围起来看。

荣一郎说:“水是软软的。”小实验开始了,插电加热,很快水开了。 陈新说:“水壶唱歌了。” 张俊骞说:“水壶的嘴巴冒气了”。

老师说:“水壶的嘴巴冒气了,这个现象我们叫它什么?”

有小朋友说冒烟、

有小朋友说烧开水,

蓝钧说是小乌龟,与水联系上了。

思考过程的观察记录

黄劲说:“水蒸气。”在孩子共同关注下,观察烧开水,水和蒸气互变现象,看看电热水壶口往外冒气时。黄晨把手放进蒸气上:“我的手湿湿的。”

有几个小朋友好奇也来试试,老师把一个盘子放在壶口上发生什么现象?看看盘子上有什么,盘里有许多水珠。小朋友可以把手掌触摸蒸气,感受水的变化。老师打开窗,水蒸气出去了,去哪儿?变成什么?有小朋友说,找它的好朋友玩。只要黄劲说到天空变成白云了。

潘子健说怎么会变成冰呢?

感受冰块的冰冷:

孩子每2人一块冰,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冰块,感知冰的特性,说一说冰块放在手心有什么感觉,你能拿冰块多久,小手冻得受不了,一个个做鬼脸。

看看冰块变化?慢慢地融化了。老师告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冰在0度凝固,温度升高了冰块会融化的。陈炫昊玩冰块后,手冰凉的,调皮的故意去摸摸老师的手,看到老师被冻吃惊的样子,觉的他自己胜利了。小朋友很喜欢冰块,这些冰块被小朋友玩到融化成水了,还依依不舍。

怎么会变成冰呢?请大家回去放水到一个容器内,放进冰箱里,一段时间,就做成冰块了。

评价:孩子非常喜爱冰棍,由此引导孩子去探索冰凝固和冰融化的奥秘,既能让孩子进一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过程,用多种感觉和体验水和蒸气互变的有趣过程,又感知冰的特征,又能满足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家园互动。

光的变化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知道水的三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2、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发现平时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感知水的三态及三态的变化条件

活动准备

冰、水、酒精灯、烧杯、酒精炉架、夹子、火柴

活动过程

1、开始环节

根据幼儿平时发现的生活现象,即是:玻璃窗上在冬季的早晨是雾蒙蒙的,在雾蒙蒙的玻璃上可以画画。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是什么季节才会有这种现象?

2、基本环节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问题的情况小结:我们吹出的热气遇到玻璃上的冷空气,就会凝结在玻璃上,形成一层水汽。然后出示实验需要的器材,引导幼儿在老师的提醒下猜猜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教师用实验验证,引导幼儿探索。实验过程:用夹子取一块冰放在烧杯中,请幼儿仔细观察,然后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把装了冰的烧杯用酒精炉架固定,请幼儿观察冰慢慢变成水,然后蒸发的过程。

3、结束环节

教师总结实验结果:烧杯里面的冰慢慢变成水,然后水慢慢蒸发,烧杯里面有水蒸气冒出来,用一个烧杯收集起来,水蒸气又变成了水,然后把水放到冰箱里面,又变成了冰地这个循环的过程

教学反思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幼儿产生了极大地兴趣,由于这个现象是幼儿在平时生活中遇到过的,幼儿比较熟悉,在教师的讲解和实验过程中,幼儿对这个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水的三态可以转换有了一定的了解,互动也比较好,能够根据老师的提醒积极思考。但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由于酒精灯,烧杯,火柴,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都比较危险,幼儿不能动手自己操作,需要有家长或者老师的陪同或者帮忙,所以缺乏自己对该活动的实际的操作,实际感受,也许幼儿的世界中,对水的三态变化还不是完全懂,在后续的活动中,可以请家长参加,帮助幼儿完成,相信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中,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幼儿能够充分理解,能够使幼儿对科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够积极探索,在平时生活中能够仔细观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想象,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理解并接受,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百科:地球上水的起源在学术界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目前有几十种不同的水形成学说。有些观点认为在地球形成初期,原始大气中的氢、氧化合成水,水蒸气逐步凝结下来并形成海洋;也有观点认为,形成地球的星云物质中原先就存在水的成分。

光的变化教案篇6

一、解读教材:

?商的变化规律》一课属于比较传统的知识,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笔算乘法、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旧教材相比,教材对本知识点作了适当调整:旧教材中只研究了商不变的规律,而新教材中却改为了商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讨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变化的规律和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变化的规律,提升了学生自由探究数学问题的空间,因此颇具挑战性。那么老师怎样做到“老课新上”?做到在“主动教育”模式下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小主人,怎样在自主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主动优化,努力实现数学课堂的真正高效?基于以上几点,我们的教学策略定为:扶放结合、引导探索、自主参与、学会学习、培养能力。

二、课堂呈现:

在课堂呈现上余老师紧紧地把握住了以下三点:

1、“问题生成单”是主动教育课堂的“魂”。

我校的“主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石是“问题生成单”,我们在设计本节课之处就始终用“问题生成单”作为课堂的主线,经历试教之处的时间不够用、教学环节不够精简、课堂探究不够深入、课堂效率不够高效等问题后,我们对预习生成单进行了再次设计,将教材中简单、静态、结果性的文本,设计成为丰富、生动、过程化的“问题生成单”,让问题生成单成为整堂课的“魂”。在整堂课中,“问题生成单”分三次呈现。

第一次呈现:在开课环节,教师设计了第一层次的旧知复习,用积的变化规律旧知为新知搭桥铺垫,为探讨除法中商的变化规律起到了方法上的迁移。

第二次呈现: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问题生成单研究当被除数不变时,研讨除数变商会怎样?除数不变,商会随着被除数的变化而发生怎样的变化,起到了为学生分散难点的目的。

第三次呈现:老师要求学生根据第二次的呈现,对被除数、除数都变,商会怎样变进行合理猜想。

一张小小的问题生成单凝聚着老师课前精心解读教材的心血,三次精彩的呈现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使学生为完成一定任务而进行设想、预见、磋商、探究、讨论、辩解,思维发生碰撞,构筑了课堂上有活力、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成为了主动教育的“魂”,进而促进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里获得了最高效的主动发展。

2、“学生自主探究”成为了主动教育课堂的“根”。

“让过程和方法进课堂”可谓余老师上课的特色。整节课余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问题的探究,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和教师的主导,师生和谐共荣,极符学生的认知规律、新课程标准和我校主动教育模式要求。课堂上我们看到教师始终把激励学生学习、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在宽松的氛围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求知、好学向上的状态,奠定了学好数学信心的基础;同时重视合作、探究,使得学生愿意与伙伴交流,敢于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参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课堂上一次次探究活动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主,有了发扬个性、施展才能的空间,成为了主动教学的“根”。

3、“学生自主构建、归纳、总结、提炼”, 成为主动教育课堂新的增长点!

课堂中余老师紧紧抓住探究三条规律的过程,注重让学生构建思考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有序观察,多角度、多方向去挖掘思路,引导学生参与到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在学生发现商的变化有某种规律的萌动时,余老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发现的规律。”并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尝试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活了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整节课教师下放“教学”,只作点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既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又重视发挥集体的智慧,给学生提供了多向交流的机会。学生在静思、合作、商讨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学的境界。

本课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亦学亦练,注重了知识的生成与巩固,学与练相得益彰。同时教师非常注重总结性的语言,能适时地把学生表达的变化规律的用语,加以提炼并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全面了解商的变化规律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规律能力。

三、不足之处:

1、“积”、“商”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学生极易混淆,建议可先复习乘法、除法的概念及算式各部分名称,做好知识储备,便于学生表述规律。

2、教师还应加强指导学生表述完整的练习,同时要适时引导、及时纠正,比如学生总结第一个规律时,说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就扩大或缩小几倍。

主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策略,教育艺术,教育境界。教师大胆地把舞台和空间让给学生,把自己隐蔽起来,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这样,课堂就绽放出空灵之美。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模式的创新、思维的转变,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我们也从这节课中看到了自身许多的不足。

创新终归出于实践,期待在以后的实践中与我们的孩子们共同转变、携手同行!正如我校“主动教育”教学理念中提出的“关注学生兴趣,兴趣焕发生命精彩;关注学生习惯,习惯影响学生未来;关注学生质疑,质疑引发智慧觉醒。”

光的变化教案6篇相关文章:

光的调查报告通用8篇

光的调查报告精选5篇

小学光的调查报告7篇

光的调查报告优质5篇

小学光的调查报告优秀7篇

小学光的调查报告参考7篇

小学光的调查报告最新7篇

写云的变化作文8篇

生活变化的作文5篇

冬到春的变化作文5篇

光的变化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