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管理时间和资源,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管理课堂秩序,报喜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100的加法教案推荐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100的加法教案篇1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三(教材第96页第1-4题)
课时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熟练的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的计算6、5、4、3、2加几。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环节
一、复习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答。
选其中的一两道说说计算的想法。
2、说说括号里面填写几。
8+()=10
()+2=7
5+()=8
7+()=9
二、进行练习
1、完成第1题。
(1)课件出示第1题三组题,学生在书上算出每组题的得数。
(2)比较每组中两道加法算式,看看有什么联系。
2、完成第2题。
(1)课件出示第2题情境图。
(2)请两个学生进行示范,介绍游戏方法。
(2)组织游戏:
两人一组,一人按顺序报题,一人说得数。
注意点:练习前,要让两个汇报交流,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想法。
3、完成第3题。
(1)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在书上计算。
(2)汇报答案,统计做对做错的情况。
(3)请做错的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
(4)订正做错的题目。
4、完成第4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说说小朋友在干什么,分别有几人?
(2)出示第一个问题:跳绳的和拍球的一共有多少人?
(3)学生独立在书上计算填空后组织汇报交流。
(4)出示第二个问题:拍球的和打乒乓的一共有多少人?
(5)学生独立在书上计算填空后组织汇报交流。
(6)让学生思考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7)汇报交流,指名进行列式计算。
三、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100的加法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3页例题及“做—做”,完成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号和“=”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看图说数字。
2.示图(幻灯片)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了小熊在打鼓。
生2:我看到了5只小动物在跑步比赛,小兔跑在最前面。
生3:我还看到一只小鸟在喊。
师:这只小鸟说了些什么呢?
教师领读,学生读:一二三四五”……
[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很快吸引了学生,打开“你看到了什么?”这一话题,学生像小鸟归巢一样叽叽喳喳说开了,想表现的欲望非常强。一组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旧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这一幅图制作成课件,配以动态展现,效果就更好了。
二、探究新知
1.引题。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时的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反复操作活动片,如右图)
生1:小狗和小猫赶上了小兔。
生2: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排在一起跑。
生3:原来小兔跑在最前面,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一起跑在最前面。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老师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它们合起来有几只?
生:它们合起来有3只。
师: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它。
(板书:加法)
[通过演示,学生发现“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引出“它们合起来有3只”,很自然地产生“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明白了加法原来就在身边。]
2.直观演示,感知含义。
师: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合起来用数字表示,就是几和几加起来?
生1:1和2加起来等于3。
师:-×同学真聪明!在数学上,1和2加起来,用“+”表示,等于3,用“=3”表示。
板书: 1 + 2 = 3
加号 等号
读作:1加2等于3。
教师领读,学生读。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你准备怎么记住它们?
生1:加号像一个+字架,等号像一双筷子。
生2:我是这样记的:原来就有一横,后来又有一竖,它们合起来就成了加号啦,上下两横一样长,是相等长的就是等号。
师:同学们的想法形象又神奇。
[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提出了那么多新颖别致的想法,有从形象上,也有从含义上的,这不仅对加号和等号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观察画面,体会含义。
让学生看书上气球图。
师:谁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生:3只红气球,1只蓝气球,合起来有 4只气球。
师:与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并且讨论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回答板书:3+1=4。
让学生读一遍算式。
[反思:我觉得这一环节处理得不恰当,教师一步一步牵着学生走,固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对加法已有初步认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
4.发散联想,理解含义。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生1:我妈妈给我买回1个本子,我爸爸又给我买回2个本子,我一共有3个本子,1+2=3。
生2:我们家有2个大人,1个小孩,一共有3个人,2+1=3。
生3:我们学校一年级有3个班在二楼,1个班在三楼,一年级一共有4个班,3+1=4。
生4:我们教室讲台上面有1盏灯,我们座位上面有4盏灯,一共有5盏灯,1+4=5。
[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思路丰富多彩,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巩固提高
1.动手操作。
(1)第23页“做一做”。
学生一边摆一边说,然后一学生上台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2)看算式,摆小棒。
2+1 1+1 2+2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用小棒摆,同桌互相检查。
[教师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练习设计围绕加法认识这一重点,采取摆图片说算式,看算式摆小棒、画填方格、独立笔答、开放题等形式,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了预定目的。]
(3)用5个△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学生独立操作,然后汇报。
1+4 3+2 4+1 ……
2.发展题(印发)。
(1)看算式,先画○表示,再填得数(印发)。
①1+2=□_________。
②2+1=□_________。
(2)直接填得数
2+1=□ 3+2=□ 1+3=□
3.开放题:□+□=5。
【设计说明】
“加法”是在学生认识了1~5的数、比大小、第几、几和几(组成或分解)后进行的,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初步认识加法,知识虽然简单,却对以后的学习计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共设计四个环节,层层推进。
1.直观演示,初步感知加法含义;
2.观察画面,体会加法含义;
3.发散联想,理解加法含义;
4.动手操作,巩固加法含义。
首先让学生观察小动物比赛情境,把观察到的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是“加起来”的意思,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接着,通过观察书上“气球图”,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图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用“加法”来表示的事例,增进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使学生感悟到“加法”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最后是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先是看算式摆,然后是用5个学具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意识。
100的加法教案篇3
设计背景
已经学了10的组成和分解
活动目标
1、通过画圆圈学习10以内的加法。
2、训练学生的加法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口头计算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画圆圈计算10以内的加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计算能力
活动准备
卡片小黑板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二、基本环节
1、出示3个黑圆片和7个白圆片,教师进行讲解、
2、板书3+7=10 7+3=10
3、出示4个黑圆片和6个白圆片,教师进行讲解、
4、跟着老师板书4+6=10 6+4=10
5、想一想10还可以分成几和几,画在本子上并写上算式
6、教师巡视
7、出示小黑板和卡片1+9=10 9+1=10
2+8=10 8+2=10 5+5=10
8、训练学生的口头计算能力,教师指导
三、结束环节: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和在一起
四、延伸环节: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
教学反思
1、在备课过程中我想到了口算10以内的加法是教学难点
2、在活动过程中,我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幼儿,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充分利用小黑板和卡片达到教学目标。
3、在这节课中,我已经了解到幼儿学了10的分解和组成。在这基础上学习10以内加法,充分发挥幼儿能力。
4、这节课中,师幼配合的很好,但教学有些小学化了。
5、自己的优势是:能带动并引导教学,使教学顺利的完成
自己的不足是:教学小学化。
6、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小学的教学方法适当的应用到幼儿教学中,同时应用更多的幼儿教学方法。
7、如果让我从新上一节课,我会以游戏为主,让幼儿在玩中学
8、幼儿教学是一门科学,它与小学教育不同。
100的加法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凑数游戏。
师:我先说一个数,你们再说一个数,你们说的数与我说的数的和或差是整百数。
师生游戏。
同学们玩得真棒!凑整是简便计算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1页例4情境图。
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有看?(用减法)
2、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3、汇报展示。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用总页数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168-34
=134(页)
方法二: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方法三:先用总页数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最后算出
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4、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为什么?234-66-34与234- (66+34)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
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如果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
5、发现、总结规律。
(1)发现规律。
师: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如:251-30-70=251-(30+70)或154-68-54=154-54-68。
(2)总结规律。
①交流讨沦: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在计算连减时怎样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交流后出示:a-b-c=a-(b+c)。
6、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检测评价
1、在○里和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字。
146-55-45=146○(45○45)
☆-※-△=☆○(※○△)
624-172-328= ○( ○ )
a-b-c=a○( ○ )
213-○-○= ○(68○32)
2、想一想,不改变运算顺序,谁会计算得快一些?
(1)126-48-52 126-(48+52)
(2)364-(153+47) 364-153-47
(3)685-(228+272) 685-228-272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减法的简便计算,知道了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五)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例1: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六、教学后记
100的加法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并且会验算。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笔算加法的方法,加法的验算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新
师:老师发现,自从有了借书证,很多小朋友们都喜欢到图书馆借书,是吗?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关于图书馆的借书情况的问题吧。
二.探索新知
(一)计算143+126
1.师:(课件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你们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
根据这4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里说一说。
组内交流。
2.师:请组长来汇报一下,你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组长汇报。(出示问题)
3.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这节课先来解决其中的几个问题,剩下的可以以后再研究。
4.师:听听茄子老师问我们什么?(课件出示: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你会列式吗?自己在本子上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列式。
5.师:你是怎么列式的?(板书:143+126=(本))
6.师:观察一下,这道题和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课题:三位数加三位数)
7.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可以动动脑筋,也可以用学具来帮帮忙。
学生自主探索算法。
8.师:谁愿意把你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算法)
9.师:请同学们都用竖式再算一算。再自己说一说计算过程。
学生计算,说过程。
(二)验算143+126
1.师:题目计算出得数后,用什么方法知道算得对不对呢?(板书:验算)
2.师:你有验算的方法吗?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3.师:你们试一试,体验一下验算的方法好吗?
4.师: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
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深化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你能算出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吗?自己计算并验算。
学生计算并验算,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1(课件出示)
独立做题,并列式验算其中一题后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3(课件出示)
师:你从统计表中知道什么?自己能解决问题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订正时提问:你验算了吗?用什么方法验算的?
告诉学生今后不论是否要求验算,都应自觉验算,从小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指导:不写竖式,在原式上从下往上再算一遍来验算的方法。
4.想想做做4
(课件出示题目)理解题意,自己列式计算,全班共同订正。
四.总结归纳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在笔算加法中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2
100的加法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意义。
2.会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逆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的内容,练习十的第1、2、3题。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游戏卡片。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1.复习数的组成(游戏:算式妈妈找孩子)
678109
□45□2□□75□
910810
0+□=10
□21□□42□
2.猜一猜。
出示图片:
苹果树上结了10个苹果,我用纸盖住了一部分,请你们猜一猜,我用纸盖住了几个苹果?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学生可能答出:用组成、分成、想加法、想减法等。)
[设计意图:数的组成是本堂课学习的依据,所以设计了“数字妈妈找宝宝”这么一个复习的环节。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复习巩固旧知,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猜一猜”既是对旧知的复习也是对新知的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铅笔图。
出示例题插图:
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汇报)看着这幅图,你能知道是什么吗?(学生汇报:盒子里放了7枝笔;如果把盒子放满,可以放10枝笔;盒子里少放了3枝笔;盒子里原来可能有10枝笔,拿走了3枝,还剩7枝等)
哦,盒子里已经放了7枝笔(板书:7),还要放几枝才是10枝呢/题里告诉了吗?(板书:7+()=10)
黑板上的算式你认识吗?
说明:“()”叫着括号括号是用来表示“未知数”的,什么叫“未知数”?(没有告诉我们的,不知道的数叫着“未知数”。)
那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7加几等于10?括号里应该填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出示课题)
学生分组讨论:7加几等于10?括号里应该填几?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7再添上3就是10,所以括号里填3;7和3组成10,所以括号里填3;7加3等于10,所以括号里填3;10减7等于3,所以括号里填3;盒子里空了3个位置,所以我就知道括号里填3等。
想一想:括号里的3表示什么?
2.创设情景,增画小旗。
出示小旗图:
再画几面旗就是8面旗?
6+()=8
再画几面小旗就是8面小旗?
请同学们先在横线上画一画,再在括号里填数。(小组活动)
6加几等于8?括号里应该填几呢?(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直接填数。
看着图,同学们很快就能填出括号里的数,如果老师只给同学们算式,你还会填吗?
出示:3+()=54+()=7
2+()=86+()=10
4、动手操作。
(1)让学生先摆5个小圆片,想一想在摆几个就是8个了?怎样列式?
(2)做一做第二题。(先口头回答,再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图和老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得出在“7+()=10”中的括号里该填几;接着再通过问题提示让学生增画小旗,并在“6+ ()=8”中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最后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脱离实物在括号里填数。这样设计,把直观感知同问题启发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主动构建知识,不但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又能启发他们的思维。]
三、加深理解。
1、做一做的第一题
2、买蛋(练习十第1题)
3、练习十第2题
4、小猫钓鱼(练习十第3题)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情景,逐步由形象思维转为抽象思维,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四、课堂
上完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00的加法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认识1-10的序数,学习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的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玩具小熊一个,邮包一个内装8封信,背景图房子一间,10扇门,门上各有一小动物,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人手一套1-10的实物卡,每桌一份江湖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让幼儿认识1-10的序数,知道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活动难点:在幼儿掌握序数的基础上,会用第几准确的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活动过程:
1、出示小熊,引起幼儿兴趣,学习1-10的序数
师:你们看谁来了?(小熊)小熊是森林里的邮递员,最近森林里造了一批新房子,小动物们都搬进了新家,邮递员小熊不知道小动物们的`新家地址了,你们愿意帮助小熊吗?我们来看看这座新房子一共有几间房?每间房里有一只小动物让我们来告诉小熊:
小兔住在第几间房?
小羊住在第几间房?
小猪,小狗,小马,小刺猬,小青蛙,小猫,小鸡,小老鼠
2(1)、师:哟,小熊今天包里的信还没送呢,你们愿意帮它来送吗?
(出示信,请个别幼儿上前来送信,要求边送边说:“的信送到第几扇门里”)
(2)、“好了,小熊口袋里的信全都送完了,让我们来看看第几扇门里的小动物没收到信?”
(3)、“好,让我来考考小朋友,刚才你们在送信路上发现石子路是通向第几扇门的?”
3、幼儿操作
师:小熊今天还给小动物们带来了许多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可是粗心的小熊漏发了,有些小动物没有收到,我想小朋友找一找第几间房里的小动物没有收到,然后请你从箩筐里找出来涂上胶水,给它们送去,好吗?
4、评价
让小熊来看看,小朋友有没有帮它把水果和蔬菜送到了小动物的家
5、师:好了,小朋友帮助小熊也累了,让我们到森林里去玩吧,玩的时候请你看一看,森林里哪些花和树不见了,请你找到它,把它种好好吗?
活动反思:
数学能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100的加法教案推荐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