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好的教案应该清晰地规定每堂课的教学步骤,教案的适切性可以通过持续的自我反思和专业发展来提高,报喜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法运用:
讲解法分析法引导法练习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复习
1.能填几?(指名口答)
( )×6t;25 8×( )t;38 7×( )t;40指名回答通过复习巩固了旧知识。
二、初学新课探索新知
(初步探究)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有22人、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4.让生仔细观察图弄懂题意。
5.让生独立思考。
6.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2÷4=5(条)……2(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2人。4×5+2=22。
(2)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3人,一条3人。4×4+6=22。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2可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用纸画月亮代表小船,用小棒代表人。
3根据摆的图列出算式。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
1.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2.全班交流总结。
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进行交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当堂检测、练习巩固
(学习诊断)完成练一练1,2,题
第1题配合问题串鼓励学生再次经历有余数的除法实际问题进1的过程:先弄懂题意在列式解决
1.先弄懂题意
2.在列式解决
3.指名汇报。
4.集体订正。
5.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你学的好吗?
1.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租船
22÷4=5(条)。.....2(人)
答至少要租6条船。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圆点、小棒等活动,使学生理解10000以内数的组成。
2、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的意义,初步体会读数和写数的一般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感。
3、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数据信息,使学生感受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目标解析:
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和读、写法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继续学习10000以内数的组成及读、写法。在层层递进的操作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理解知识,培养数感;在分层练习中内化知识,提升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100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以数的组成为基础,理解读、写数的本质。
教学准备:课件、圆点图、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迁移激趣
(一)复习旧知:(课件演示)
1、数一数。
(1)在三百八十七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
(2)下面共有( )个小正方体。
2、说一说。
(1)8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68由( )个( )和( )个( )组成。
3、估一估:有多少个圆点?
(二)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10000以内的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回顾,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在引入新课时让学生估一估,既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又激发他们后续学习的兴趣。】
二、活动展开,探究新知
(一)圈圆点,经历数数的过程。
1、同桌合作:拿出圆点图,圈一圈,一共有多少个圆点,看看刚才估得准不准。
2、汇报交流:重点在于比较不同数法的异同,突出用“百”数较大数的优点。
3、课件演示:先圈出一个100,再圈出一个100,还剩下3个十和5个一。
4、学生回答:2个一百是多少?(二百)它与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多少?板书:二百三十五
(二)摆小棒,探究数的组成。
1、小组合作:拿出小棒摆一摆,怎样能清楚地表示出二百三十五。
2、汇报交流:100根小棒摆一大捆,摆2捆;10根小棒摆一小捆,摆3捆,剩下摆5根小棒。根据摆的小棒说一说,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课件出示:
(1)
说一说:这个数是由( )个百和( )个十组成的,合起来是多少?板书:四百六十。
(2)
说一说:这个数是由( )个百和( )个一组成的,合起来是多少?板书:四百零五。
?设计意图: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直观的感知数的组成,同时,设计了小棒摆出的四百六十和四百零五的环节,既巩固了数的组成知识,又为下面学习写数提供较好的素材。】
(三)拨珠子,探究数的读、写法。
1、自主选择:学生自由选择黑板上的3个数:二百三十五、四百六十、四百零五,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1)认识计数器上的数位:从右往左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等。
(2)认识计数器上珠子表示的意义:百位上表示几个几,十位上表示几个几,个位上表示几个几。
(3)拨一拨,说一说。拨好数后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拨的。
2、写数:学生根据拨出的数写一写,重点突出当计数器上的十位或个位没有珠子时用0占位。
(1)比一比。46和460,45和405有何不同。
(2)说一说。让学生直接说说上面每个数的组成。
3、读数。
(1)独自读:235、460和405。
(2)合作议:你是怎么读的?什么位置的零要读?
4、举例:学生例举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数,互相读一读。
5、小结:读数和写数时都从位起;读数时,百位是几就读几百,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如果中间有一个0就直接读零,末尾无论有几个0都不读。写数时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哪一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都没有,就写0占位。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有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基础,本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100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教师做好引导。为了突破数的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这一难点,教学中有意设计了“比一比”和“举例”环节,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看数轴,丰富对10000的认识。
1、数彩点。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数出例3的彩点共有多少个。
(1)圈一圈,数一数。学生观察,一行10个,圈出10行是100个;之后每100个圈一圈,再数一数共有10个100,也就是10000个彩点。
(2)比一比,填一填。对照数轴,看数轴0到100之间平均分了多少份,(10份)每一份正好代表多少个彩点,(10个)根据对应的彩点依次填出数轴上的数。
2、说发现。观察填好的数轴,你有什么发现?
(1)说说10000的组成。例如:10000里面有(10)个(100)或(100)个(10),(900)和(100)合起来是10000。
(2)指出950和590的。在数轴上位置,并说说它们的组成。
例如950里面有(95)个十,(59)个(十)是590等。
3、玩游戏。
(1)找位置。教师报数,学生找出它在数轴上位置。例如:380,8个百和6个十组成的数,38个十组成的数等。
(2)说组成。指名学生找数轴上的一个点,其他学生写出这个数,并读一读,然后说说它的组成。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数形结合的综合体现,彩点图与数轴的对应,直观形象与抽象思维的碰撞在这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多方互动,真正寓教于乐。在学生多角度认识10000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分层练习,内化新知
(一)基本练习
1、教材第77页“做一做”第1题。借助小正方体,在学生理解了10000以内数的组成基础上完成。
2、教材第77页“做一做”第2题。在计数器上拨数之后写数,并说说是怎么拨的,写数时要注意什么。边操作边叙述,巩固方法。
(二)综合应用
1、9个百和3个十组成的数写作( ),读作( ),它里面共有( )个十。
2、蜜蜂每秒约振动380次翅膀,海龟的寿命最长可达152年。读出这两个数,并说说它们的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已学的知识,在综合应用中脱离了直观的材料,旨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联系生活,总结升华
(一)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生活中你见过哪些10000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让学生完整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同时感受生活中的大数,体会数学的价值。】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第3、4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和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并会用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概括的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与同学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点子图若干张,表格,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2颗糖,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得同样多,有几种分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2÷2=6(人)12÷3=4(人)12÷4=3(人)12÷5=2(人)┄┄2(颗)12÷6=2(人)
12÷7=1(人)┄┄5(颗)12÷8=1(人)┄┄4颗。随机指一个有余数的算式,让学生说出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教师: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分均分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没有余数,还有种就是分后有剩余的,但每次余下的数都比除数小。有余数的除法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学习。(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复习引新。
(1)出示题:有6个桃,如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3=2(盘)
竖式:
答:可以放2盘。
师:现在老师把题目改一下你会计算吗?有7个桃,如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盘。
想一想,问题要修改吗?
2.教学试商的方法
(1)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意思列式,7÷3
(2)小组讨论:商是几?你可以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表7个桃子来分分看。
你是怎么找到这个商的?(请个别学生谈想法。)
(3)那么7÷3的竖式该怎么列呢?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老师和你们一起来探讨下吧。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谈话:我们求商都是用乘法口诀来想。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一句口诀是三()得七的?(没有)再想一想:有没有一个数和3相乘的积最接近7,但又小于7的?(有)
7下面应该写几,为什么?“6”表示什么?
师生在谈话过程中完成如下板书:
4.带着问题看课本上的例题:
(1)为什么把一个桃子放在一边?
(2)为什么商后面写“盘”,余数后面写“个”?
(3)竖式上各个数各表示什么?
(4)竖式中,商1或3行吗?为什么?
5.尝试完成“试一试”。
(1)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老师有17个气球,分给5个同学,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2)学生用刚学到的方法独立计算。
(3)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竖式计算,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①商2余7的②商3余2的……
思考讨论:哪些商合适?哪些商不合适?为什么?(师生共同分析原因)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和进行竖式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用投影仪展示某学生的竖式计算并让他选两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试商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做。
四、课堂
这节课学习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怎样试商?(想几和除数相乘接近被除数而又小于被除数。)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问题?(余数要比除数小。)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1】目的要求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重点难点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2、师:那我们每天用的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小朋友量得课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
3、师: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50毫米;教室的门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三、想想做做、内化新知
1、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说说谁的跳绳长?说明理由。
2、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3、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4、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看谁都能算对。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注意要相互评一评。
5、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各有多长,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6、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评价、活动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2. 出示“你知道吗”
说明在绘制图纸和标注商品尺寸时,常常有毫米作单位。
出示图,说说从这些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题1:
自动铅笔的笔芯长6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呢?
60厘米=()60毫米
2.(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
问:这根笔芯长多少?你知道吗?
(请一生上来测量。)
3.测量结果是多长?
4.(板书:6厘米)问:能用毫米作单位吗?
(板书:6厘米=()毫米)指名说。
5.你是怎么想的.呢?(同桌互说)
汇报(多人说一说)。
1.共有60小格,就是60毫米;
b.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0毫米。
6.你觉得这两种说法怎么样?哪种更简单?
你能像他一样说一说吗?(再请一人说)
7.出示例题2:
课桌的高是8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
80厘米=()分米
你是怎样想的?
8.这有一张课桌,它的高是6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9.补充练习:
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10.这两题你们都会了,如果换两题行吗?
板: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一人说一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现在请你自己量量这些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2)自己量一量,同桌可互相看一看,后汇报。
3)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4)同桌互说,后汇报。
2.完成2。
1)图上小朋友测量的是什么?
2)手的宽度和上步的长度。
3)你知道他手有多宽和一步有多长吗?
4)这用的是什么单位?
5)请你填一填书上的括号。
6)生汇报。
3.完成第3题。
1)请你填一填。(学生独立填写。)
2)开火车汇报。
3)第一题你是怎么比的?
4)讨论:数据一样时,可以只看单位。
5)你还想说说哪题,你是怎么比的?
4.完成第4题。
1)这儿有两条线段,先估计它们的长度。
2)再量一量,看估计得对不对。
3)你用得是什么单位?
4)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5)同桌互说。
6)完成第5题。
1)指名读题。
2)师说要求。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3)生可以回家记录。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6厘米=60毫米
80厘米=()分米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七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教材第8~1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认、读、写整百数和一千,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第二段,教材第11~13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读、写几百几十,口算几百加几十及相应的减法;
第三段,教材第14~16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读、写几百几十几;
第四段,教材第17~18页的练习二,是前三段内容的综合练习;
第五段,教材第19~20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第六段,教材第21~22页的练习三,是千以内数大小比较的练习。
第七段,教材第23~25页的复习,是本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由方块表示的数算珠表示的数认、读、写的过程,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计数特点,掌握读、写方法。
除小棒之外,方块(小正方体)是学生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另一种好的学具。由10个小方块拼成一条、10条方块拼成一板、10板方块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不仅能使学生具体感知千以内数的多少,而且也直观地显示了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进一的基本特点。算珠表示的数,则介于直观与抽象之间,说它直观,每个数位上的数看得见、摸得着;说它抽象,相同颗数的算珠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值是不一样的。借助这一中介,再进行相应的认、读、写的活动,学生的抽象思维便能顺利展开,对相应的千以内数的认识也就更加清晰。
2.重视数(shǔ)数在认数中的作用。
教材第8页,在认识整百数时,让学生借助方块图(或拼成的整板正方体实物),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教材第11页,在认识几百几十时,让学生借助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数,从370数到430,从890数到1000;教材第14页,在认识几百几十几时,又让学生借助计数器,一个一个地数,从598数到611,从988数到1000。这样的安排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有利于学生从数序的角度丰富对千以内数的认识;第二,有利于学生丰富对一千的认识,逐步形成对一千的良好数感;第三,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思考的基础:甲数和乙数,如果按顺序数数,甲数在乙数的前面,则甲数小于乙数,反之,则甲数大于乙数。
3.选择丰富的认数素材,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丰富对数的认识,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拓宽知识视野。
教材在选择认数素材时,既注意了学生熟悉的事物,也注意了学生能够理解的、感兴趣的事物;既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重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把素材的趣味性、前瞻性及其数学内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具体来说,本单元的认数素材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日常生活素材。如书的页码、方格纸上每页的方格数、电表上的读数、公路边的路程提示牌、门牌号码、自行车价格、身高的厘米数等。第二,环保素材。如,我国野生亚洲象的头数、世界上龟的种类数、我国人工饲养的东北虎的只数等。第三,自然奇观。如,世界上最大的圆形叶子的直径、世界上最大的花的直径、世界上最高植物的高度等。
4.引导学生根据对数的理解探索有关的口算方法;通过口算进一步巩固对有关数的理解。
教材第9页,在认识整百数后,安排例题教学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并让学生在练习中自主探索整百数减整百数的口算方法。教材第13页,在认识几百几十后的想想做做中,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和对几百几十的已有认识探索几百加几十以及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再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上述安排,把对数的认识和相关的口算联系起来,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在探索和掌握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加深对整百数和几百几十的理解。
5.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不同方法比较数的大小。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其基本规则与百以数的大小比较是一样的,都是要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考虑到新旧知识间的这一内在联系,教学时,主要应抓住两个环节。第一,不出数的大小比较的法则,而是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先用不同方法去比较,再在交流中逐步掌握比较方法。如第19页例题比较312与285的大小的教学,可以启发学生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因为312比300多,285比300少,所以312大于285;如果数数的话,312在285后面,所以312比285大;如果在计数器上拨数,312的百位拨3,285的百位拨2,百位上3比2大,所以312大于285;把百以内数大于比较的方法进行类推,从最高位开始比,因为百位上3比2大,所以312大于285等等。第二,启发学生用不同方式描述数的大小。如教学第20页的第3、4、5题时,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呈现的对数的大小的不同描述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有关数的大小比较。
6.结合认数过程,灵活安排估计。
对小学生来说,估计是一种需要着力培养的意识,是一种需要逐步掌握的技能,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的过程,有时侧重对数的大小的判断,有时侧重进行以相应口算为基础的粗略计算,有时则是为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本单元教材安排的估计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结合数的认识进行的估计。如,第17页第5题估计哪几个数比较接近600,把它们圈起来。第二,结合数的大小比较进行的估计。如第22页第7题,第8题等。第三,结合简单推理进行的判断。如,第10页第6题,第25页第12、13题等。
7.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巩固对数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的数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在应用中巩固对数的意义、大小、读写方法的认识,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里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际问题。如第10页第7题,以学生非常熟悉的走路上学为题材,让学生根据已走的米数和还要走的米数,求从家到学校的总米数;根据总米数和已经走的米数,求还要走的米数;根据总米数和还要走的米数,求已经走的米数。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进一步认识整百数的意义,而且还能体会数量间相依互变的函数关系。又如,第18页第9题,让学生根据几种果树的棵数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选择信息、组合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对数的特点及大小的直觉判断能力。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班级基本情况:
这四个班的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苏教版数学学习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大部分学生数学计算速度较快,正确率高,上课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举手发言,作业书写很工整,学习风气浓厚。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深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们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到体验思维的乐趣、体验成功所获得的乐趣中去。但四个班都有小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常在课堂上管不住自己,几个同学不愿动笔做题。如(2)班的何伟、徐微微、刘薛玉等,(4)班的周李贤、马少南、李佳等,这期的教育重点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几个学生:如(2)班的李琉扬、王喜龙、卞有龙(4)班的.周国庆、张韵伟、唐帅帅等在学习上障碍非常大,常常跟不上教材安排的任务,计算的速度与正确率都不高,课堂作业也难以完成,需要老师多对他们加以辅导与关心,鼓励他们加强学习的信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因材施教,让这部分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在本期容入到班级的学习氛围中。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定的难度,但正因此使一部分乐学、好学的孩子通过两年的学习更加优秀。进入二年二期后,有一部分如杨一鸣、林伟龙、姜欣沂、张萧灿、顾慧鹏等学生可尝试进行奥数训练,让优者更优。由于存在着年龄的差异,存在学习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老师应尽最大的努力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与进步。
教材分析(含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有余数的除法1000以内数的认识笔算加法、加法的估算与验算,连加;笔算减法,减法的估算与验算;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十数加整十数(和不超过100)及相应的减法;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方面:?与有余数除法有关的实际问题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二)空间与图形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认识,比较简单的路线图角的初步认识,直角、锐角与钝角分米和毫米,简单的度量,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简单的长度测量。解决问题方面:?应用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或根据有关方位的描述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或设计简单的路线图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单位和适宜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三)统计与概率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根据统计结果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预测。解决问题方面:?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角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合理地解决问题。实践活动测定方向(用东、南、西、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词语描叙现实生活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你能跳多远(通过实验和简单的数据整理、分析,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价值)。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拨一拨(书24页)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
3、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数位顺序表: 你知道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吗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新课
引入:今天我们继续来拨一拨、数一数生活中的大数。
??教学拨数
第(1)题,教师板书“二千九百三十二”
① 教师让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学,拨好的同学请举手。
② 学生举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拨的,为什么是这样拨?然后提问学生怎样读这个数。
③ 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三十二。整百整百的数数到九百 接着整千的数数到二千
④说一说2392中有几个千,几个百 几个十 几个??
⑤要求学生先4人一组一起数,一起拨。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⑹ 教师让学生打开书本第24页自学拨数,(九千零四十)(一千零一)自习后,教师请学生到教坛前当小老师指导大家拨。
??。教学读数、写数
学生试着读拨出的数。然后将这些数进行分类。
1、第一类:不带0的`数。
(1)学生再读读数,然后将数出示在计数器上。
(2)抽学生代表说说数的读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3)每人写一个不带0的数,请同桌读一读。然后抽几桌汇报。
2、第二类:中间带0的数
(1)老师将这两个数先后出示在计数器上,要求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这个数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读中间带0的数的方法;不管中间是几个0,都只读一个0。
(3)出示只有中间带0的数,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读。
3、第三类:只有末尾带0的数
(1)派代表说说这类数的读法,老师归纳。
(2)出示你所写的数,让其他学生读。
4、第四类: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
(1)读一读、说说方法,老师小结。
(2)出示一个代表所写的数,看谁读得快,学生自己读后,抽生读。
(三)你拨我写
⑴拨出书上 看一看上的数 并试着写一写
⑵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1)每位是几就写几。
(2)哪个位上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补足
(四)总结读、写数的方法。
三、强化训练
1.书24页认一认 拨一拨 简单介绍算盘
2.书26页 第3题
(1)指导学生观察图,让学生发现这里有100块糖一袋,有10块糖一袋。
(2)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
(3)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检测
975、( )、995、1005、( )、1025
997、( )、( )、1000、1001、( )
3800、( )、4000、4100、( )、( )
板书设计:
读数时
(1)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2)中间有一个或两个、三个零,只读一个零
(3)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写数时
(1)每位是几就写几。
(2)哪个位上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补足。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5-46页
教学目标:1、a组学生能在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b组学生在a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进一层地认识到线段的由来,知道每两点就能画出一条线段,尤其是四个点能画六条线段。
3、c组学生在b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线段有长有短,并能通过折知道线段的长短。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比较红、黄短线的长
师:①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根线,一根是弯的,一根是直的,你知道哪哪根线比较长?
②小朋友意见这么多,谁说的才是对的呢?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出这两根线的长短呢?
生:把弯的拉直就好了。
师:他的意见好不好?那老师就拈住这根线的两头,拉直了贴在黑板上,把黄线也贴在黑板上。
现在两根线都是直直的了,谁来说说哪根线更长呢?
生:不能比较
师:那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哪根线长?
这个办法好不好?好,我们就把这两根线的一头对齐,现在你能比较出来吗?
对啊,红色的线从这里开始(点一点),到这里结束,黄色的线从这里开始到这里结束了?到这里结束(点一点),所以黄色的线比红色的线长。
2、揭示线段概念
象这样直直的,有长有短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线段。(板书:线段)齐读线段
(指着线)现在谁来说说哪条线段比较长,哪条线段比较短。
3、直观判断
师:(出示较长的线段)
小朋友,老师这里还有一条绿色的线呢,你们看这是不是线段呢?为什么?怎样可以让它成为一条线段?
师:这是不是线段?不管这些线段位置怎么变,但它们都是线段
4、举例得出线段表示法
师:其实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看我们数学书封面的这条边从这点开始直直的到这点结束也是一条线段,你能跟老师一样也来找找看吗?同桌一起找。
学生举例:注意让学生用手摸摸找到线段,并比较一下长短,刚才我们找到的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那这些线段都是一样长吗?
师:看来线段不仅是直直的,而且有长有短。那象刚才同学们找到的很多物体的边,比如课桌面的边,窗户的边我们能把它拿下来象毛线一样贴在黑板上吗?
所以我们画线段来把它边式出来:因为线段是直直的,所以要先画一条直直的线,又因为线段有长有短,所以我们要在线段开始的地方点上一点,表示线段从这里开始。再在线段结束的地方点上一点,表示线段到这里结束。这两点就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
5、画线段
师:老师刚才画了一条线段,你能象老师一样也画一条吗?画线段除了要用到铅笔,还要用到什么?为什么要用直尺?如果我们身边没有没有带直尺,那你还能利用其它工具来画吗?
生练习画线段
展示:1、请你说说你利用什么工具来画的?
2、说说他画得怎么样?
强调:一定要画直,并且别忘记点上两个端点。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