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括号题教案6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需要根据学校的教育政策进行调整,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以确保教案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下面是报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数学括号题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数学括号题教案6篇

数学括号题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认识小括号,初步了解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2、能力训练点:能准确判断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准确地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加强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地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小括号及其作用。

教具学具:

投影片、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直接说得数。

15-6=17-8=5+4=8+4=5+6=11-4=

2、说说14-8-3、8+6-7、15-7+5的计算顺序。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减两步式题。

2、教学例2。

⑴出示糖果投影图

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⑵同学们拿出圆片,代表五角星,在桌上摆一摆。

想一想:怎样算出还剩几个呢?如何列算式呢?相互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① 从10个里面去掉2个,再去掉3个,剩下5个。

② 把2个和3个合起来一共是5个,再从10个里面一起去掉5个,还剩5个。

③ 样列算式呢?板书:“10-2-3=”“10-(2+3)=”

第一种算法:先算10减2,再减3。

第二种算法:计算中要先计算2+3,但这一步在后面,这就需要改变运算顺序,因此要在先计算的这一步加上一个小括号。板书课题:“小括号”

师生共同根据小括号的作用,列出两种算法的算式。

10-2-3= 10-(2+3)=

④ 引导学生计算。

10-2-3= 先算10-2=8,再算8-3=5。(板书结果)

10-(2+3)=先算2+3=5,再算10-5=5。(板书结果)

三、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明确:我们学习了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在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板书)

教师指出:这个括号与前面的填括号的题不同,如5+( )=11是要在括号里填一个数6,而10-(2+3)括号里给出了数和加号,是要先算2+3=5

数学括号题教案篇2

一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集智式备课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24×5= 32÷4= 8+27= 900÷3=

60÷4= 72-44= 45×3 = 85+28=

?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例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 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 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 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小结】如果在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者乘、除法,都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37+12-20 24÷6×7 90-52+28

6×2÷4 32÷8×5 48-13+5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192+8+157 45×30÷54 290-68+951 600÷50×90

143-45-57 24×5÷30 434÷7×8 240÷20÷4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850÷25×2 345-164+36

=950÷50 =345-200

=19 =145

1、 课本p 5做一做1、图书馆里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书馆里有故事书多少本?

?提高练习】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 236+70= 237+263=

125×14= 1750÷25= 25×36=

20+1750= 943-306= 900-500=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 练习一 4、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

?拓展练习】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1) 过年了,小兰用压岁钱为自己的小图书馆购买了一批课外书。小图书馆有2个书柜,每个书柜有6层,每层放了15本书。现在小兰的图书馆里有多少本书?

(2)

3、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39+46-18= 49÷7×4= 73-45+27= 18×4÷9=

2、一件儿童上衣48元,一条长裤比上衣便宜9元,一条裙子又比长裤贵5元。这条裙子多少钱?

数学括号题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页例3,第51页练习十一第6~9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体会混合运算中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根据分步算式列出对应的综合算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题

(1)2+75,这道题里有( )法,又有( )法,要先算( ),再算( )。

(2)40-364,这道题里有( )法,又有( )法,要先算( ),再算( )。

2、计算

32-88=答案

20+164=答案

30-4+5=答案

二、教学教材第49页例3

1、计算58-(14+6)

先说说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加法?

2、用递等式计算

7(7-5)=答案

(77-42)7=答案

(1)让学生说说这两道题应该先算什么?为什么?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按格式计算上面两题。

(3)说说7(7-5)与77-5一样吗?

(77-42)7与77-427一样吗?

3、练习

(1)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注意每题的计算顺序。

(2)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注意每组中小括号的作用:改变计算顺序。

4、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1)第1题

①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②乘法的积在减法算式中做被减数还是减数?

③如何列综合算式?

65-56 后面的乘法需要加小括号吗?为什么?

注意综合算式列完后一定要检查一下,所列算式是否符合题意。

④这题这样列综合算式:56-65,对吗?为什么?

(2)同法做第2 题,让学生明白小括号在算式中的作用。

在需要改变计算顺序时要用到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1页练习十一第6题。

注意正解使用小括号。

2、教材第51页练习十一第8题。

3、教材第51页练习十一第9题表一。

四、布置作业

教材第51页练习十一第7题。

数学括号题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一副三角板中边、角的一些奥秘。

2.引领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转一转等活动方式赏玩三角板,演绎图形与几何世界中的角、边、面、体的相关知识。

3.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文化魅力,发现、领悟和欣赏数学的美,从而产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风筝,利用角度问题引出三角板,介绍一副三角板,揭示课题。

二、画一画,探索三角板画出确定度数角的规律。

1. 用一副三角板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呢?

学生画角并汇报,交流画角的不同方法。

2. 仔细观察这些角的度数,有什么发现?

三、拼一拼,发现三角板中边的奥秘。

1. 利用一副三角板拼着玩。

2. 两人合作,用两块同样的三角板相同的边重合拼图形。

a. 用两个含30°角的三角板拼图形。(六种拼法)

b. 用两个含45°角的三角板拼图形。(三种拼法)

比较思考:同样是两块三角板,为什么拼出的种数不同呢?

3. 欣赏资料,了解三角板的产生。

4. 再拼一拼,揭开三角板中边的奥秘。

5. 四人合作,用四个同样的三角板拼图形或图案。

(1)出示合作要求,学生拼图。

(2)展示学生作品。

a. 拼出熟悉的图形有哪些?

b. 点评有创意的图案,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四、转一转,想象三角板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

(1)让学生把三角板转着玩,想象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

(2)交流汇报不同的旋转方法,课件演示。

五、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

本课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根据苏教版数学教材中有关知识,围绕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常用的学习工具——三角板进行挖掘和开发的教学内容。通过赏玩三角板让学生画一画、拼一拼、转一转,回顾过去学习中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了解三角板的产生及自身有关特点,还力图挖掘有关数学思考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同时根据2011版数学新课标的精神,着力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体会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数学括号题教案篇5

课题:小括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小括号的意义,认识它的作用,掌握带小括号的加减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掌握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计算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出示卡片)

3+8= 4+5= 6+7= 12-7= 12+6=

13-8= 18-7= 13-4= 15+2= 7-4=

2、说出下面各题的计算过程

5+2+8= 9-4-2= 4+6-7= 8-2+5=

师:刚才我们做的加减两步式题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从左往右)

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你们愿意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帮小明解决一个问题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设疑引出小括号

师:星期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看望姥姥,回来的时候,姥姥家的小方姐姐送给小明一把糖果,小明把这些糖果按照颜色分了类,你们看都有什么颜色的呀?

你能帮小明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块糖吗?

学生自己算出糖果的数量以后,集体进行交流.

问: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算的?如何列式?

学生汇报,老师随之板书或继续演示课件“小括号”.

学生一:先把2块黄色的和3块绿色的糖加起来是5块,再把5块和7块红色的糖加起来就是12块.(板书:2+3+7=12)

问:谁和他的算法不同?

学生二:先把2块黄色的和7块红色的糖加起来是9块,再把9块和3块绿色的糖加起来就是12块.(板书:2+7+3=12)

学生三:先把3块绿色的和7块红色的糖加起来是10块,再把2块黄色的和10块加起来就是12块.(板书:3+7+2=12)

师:这个算式的第二步还是2加10吗?(不是,是10加2)

怎样列式才能表示第二步是2加10呢?(把2放在最前边)

修改板书:2+3+7=12

问:连加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从左往右)

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和你们刚才说的计算过程还一样吗?(不一样了)

要按照你们刚才说的算法,又要和以前学习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相符合,怎么办?(学生产生疑惑)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能帮你们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是小括号(出示:( )).你记住它的样子了吗?请你随老师一起写一写(学生书空小括号的写法).

(2)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师:有了小括号,就可以改变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了,小括号的作用就是把先算的部分括起来.这道题我们要先算3加7,就把3+7用小括号括起来.(板书:在3+7处用红笔画上小括号)

问:有了小括号,“2+(3+7)=”这道题要先算什么?(3加7等于10)再算什么?

板书:

2、教学例3

师:我们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如果遇到带小括号的算式,你会算吗?

板书:15-(6+2)=

学生试着算一算,然后进行交流.

问: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6加2等于8,再算15-8=7)

3、总结运算顺序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括号,那么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它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师生共同总结出: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54页的做一做

12-5+4 = 14-9–3 =

12-(5+4)= 14-(9-3)=

学生独立完成以后,集体订正: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比较:每组的上下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强调:做计算题,一定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

2、下列题中,哪题先算“3+4”?为什么?

3+4-5 15-3+4 15-(3+4)

3、给下面的算式添加运算符号,使算式成立.

7○6○3=10 5○2○4=11

14○2○8=4 9○5○3=7

12○9○7=10 16○6○4=6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课题:小括号

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想法吗?(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

教材第55页的练习十三1、2

1. 13-4+5= 7+7-6=

13-(4+5)= 7+(7-6)=

2.6+(40+30)= 5+(46-6)= 20+50+9= 80-(50+20)=

数学括号题教案篇6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p.145页口算(四)。

3.5+7.612-6.2-3.87÷0.255.6×1.01

1.7+0.43+3.35.4-2.5-1.472.8÷0.8

(1.25+0.36)×0.20.99+1.82.56-0.37

500×0.0013.2÷1.63.9+2.037.5×2.5×4

0.36÷120.75×44.9÷3.51.2×0.4+1.3×0.4

2.14-0.96.25×0.8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数学括号题教案6篇相关文章:

以爱为主题活动策划方案模板7篇

以爱为主题活动策划方案最新8篇

课项目题申请书范文5篇

以元旦为主题设计活动方案8篇

作文以爱为主题400字参考5篇

托班主题活动方案5篇

以爱为主题的小学作文8篇

以春为主题的活动策划参考5篇

以春为主题的活动策划7篇

以父亲为主题的作文500字8篇

数学括号题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