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数学教案5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有助于规划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教案应该包括评估和反馈的方法,下面是报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高二上数学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高二上数学教案5篇

高二上数学教案篇1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归纳推理的技巧,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实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美感。

教学重点

归纳推理及方法的总结。

教学难点

归纳推理的含义及其具体应用。

教具准备

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原理初探

①引入:“阿基米德曾对国王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

②提问:大家认为可能吗?他为何敢夸下如此海口?理由何在?

③探究:他是怎么发现“杠杆原理”的?

从而引入两则小典故:

a:一个小孩,为何轻轻松松就能提起一大桶水?

b:修筑河堤时,奴隶们是怎样搬运巨石的?

高二上数学教案篇2

[新知初探]

1、向量的数乘运算

(1)定义:规定实数λ与向量a的积是一个向量,这种运算叫做向量的数乘,记作:λa,它的长度和方向规定如下:

①|λa|=|λ||a|;

②当λ>0时,λa的方向与a的方向相同;

当λ

(2)运算律:设λ,μ为任意实数,则有:

①λ(μa)=(λμ)a;

②(λ+μ)a=λa+μa;

③λ(a+b)=λa+λb;

特别地,有(—λ)a=—(λa)=λ(—a);

λ(a—b)=λa—λb。

[点睛](1)实数与向量可以进行数乘运算,但不能进行加减运算,如λ+a,λ—a均无法运算。

(2)λa的结果为向量,所以当λ=0时,得到的结果为0而不是0。

2、向量共线的条件

向量a(a≠0)与b共线,当且仅当有一个实数λ,使b=λa。

[点睛](1)定理中a是非零向量,其原因是:若a=0,b≠0时,虽有a与b共线,但不存在实数λ使b=λa成立;若a=b=0,a与b显然共线,但实数λ不,任一实数λ都能使b=λa成立。

(2)a是非零向量,b可以是0,这时0=λa,所以有λ=0,如果b不是0,那么λ是不为零的实数。

3、向量的线性运算

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统称为向量的线性运算。对于任意向量a,b及任意实数λ,μ1,μ2,恒有λ(μ1a±μ2b)=λμ1a±λμ2b。

[小试身手]

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λa的方向与a的方向一致。()

(2)共线向量定理中,条件a≠0可以去掉。()

(3)对于任意实数m和向量a,b,若ma=mb,则a=b。()

答案:(1)×(2)×(3)×

2、若|a|=1,|b|=2,且a与b方向相同,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b=2ab、b=—2a

c、a=2bd、a=—2b

答案:a

3、在四边形abcd中,若=—12,则此四边形是()

a、平行四边形b、菱形

c、梯形d、矩形

答案:c

4、化简:2(3a+4b)—7a=xxxxxx。

答案:—a+8b

向量的线性运算

[例1]化简下列各式:

(1)3(6a+b)—9a+13b;

(2)12?3a+2b?—a+12b—212a+38b;

(3)2(5a—4b+c)—3(a—3b+c)—7a。

[解](1)原式=18a+3b—9a—3b=9a。

(2)原式=122a+32b—a—34b=a+34b—a—34b=0。

(3)原式=10a—8b+2c—3a+9b—3c—7a=b—c。

向量线性运算的方法

向量的线性运算类似于代数多项式的运算,共线向量可以合并,即“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这里的“同类项”“公因式”指的是向量。

高二上数学教案篇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数学知识: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

2、数学能力: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

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研究方法;

3、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类讨论,函数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如何通过类比利用等差数列学习等比数列;

难点:等比数列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 问题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

问题1:满足什么条件的数列是等差数列?如何确定一个等差数列?

(学生口述,并投影):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要想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只要知道它的首项a1和公差d。

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d,那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板书)an=a1+(n-1)d。

师:事实上,等差数列的关键是一个“差”字,即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第一次类比)类似的,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2: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数列。

(这里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对于“和”与“积”的情况,可以利用具体的例子予以说明: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和”(或“积”)等于同一个常数的话,这个数列是一个各项重复出现的“周期数列”,而与等差数列最相似的是“比”为同一个常数的情况。而这个数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等比数列了。)

2、新课:

1)等比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公比。

师:这就牵涉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问题,回忆一下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怎样得到的?类似于等差数列,要想确定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要知道什么?

师生共同简要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的方法:累加法和迭代法。

公式的推导:(师生共同完成)

若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和首项为a1,则有:

方法一:(累乘法)

3)等比数列的性质: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等比数列的性质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之间似乎有着相似的地方,这为我们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提供了一条思路:我们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通过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性质。

问题4:如果{an}是一个等差数列,它有哪些性质?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例子,寻找规律,如:

3、例题巩固:

例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二项是2,第三项与第四项的和是12,求它的第八项的值。

答案:1458或128。

例2、正项等比数列{an}中,a6·a15+a9·a12=30,则log15a1a2a3 …a20 =_ 10 ____.

例3、已知一个等差数列:2,4,6,8,10,12,14,16,……,2n,……,能否在这个数列中取出一些项组成一个新的数列{cn},使得{cn}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若能请指出{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几项?

(本题为开放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如对于{cn}:2,4,8,16,……,2n,……,则ck=2k=2×2k-1,所以{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2k-1项。关键是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1、 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它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不仅学到了关于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由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的过程。

2、 作业:

p129:1,2,3

思考题:在等差数列:2,4,6,8,10,12,14,16,……,2n,……,中取出一些项:6,12,24,48,……,组成一个新的数列{cn},{cn}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请指出{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几项?

教学设计说明:

1、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首先作为等比数列的第一节课,对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性质是学生接下来学习等比数列的基础,是必须要落实的;其次,数学教学除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比数列是在等差数列之后学习的因此对等比数列的学习必然要和等差数列结合起来,通过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类比学习,对培养学生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有利的。这也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

2、 教学设计过程: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3) 等比数列的性质;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探求思路,一方面使学生回顾旧

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联想,为类比地探索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奠定基础。

在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再对几个具体的数列进行鉴别,旨在遵循“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体会观察、类比、归纳等合情推理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探索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又是一个重点。这里通过问题3的设计,使学生产生不得不考虑通项公式的心理倾向,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使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接受。

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比较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等差和等比的相似性,为下面类比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做好铺垫。

等比性质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高潮,通过类比

关于例题设计:重知识的应用,具有开放性,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高二上数学教案篇4

一、课前准备:

?自主梳理】

1.对数:

(1) 一般地,如果 ,那么实数 叫做________________,记为________,其中 叫做对数的_______, 叫做________.

(2)以10为底的对数记为________,以 为底的对数记为_______.

(3) , .

2.对数的运算性质:

(1)如果 ,那么 ,

.

(2)对数的换底公式: .

3.对数函数:

一般地,我们把函数____________叫做对数函数,其中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______.

4.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a1 0

图象性

质 定义域:___________

值域:_____________

过点(1,0),即当x=1时,y=0

x(0,1)时_________

x(1,+)时________ x(0,1)时_________

x(1,+)时________

在___________上是增函数 在__________上是减函数

?自我检测】

1. 的定义域为_________.

2.化简: .

3.不等式 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___.

4.利用对数的换底公式计算: .

5.函数 的奇偶性是____________.

6.对于任意的 ,若函数 ,则 与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活动:

?例1】填空题:

(1) .

(2)比较 与 的大小为___________.

(3)如果函数 ,那么 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__.

(4)函数 的奇偶性是___________.

?例2】求函数 的定义域和值域.

?例3】已知函数 满足 .

(1)求 的解析式;

(2)判断 的奇偶性;

(3)解不等式 .

课堂小结

三、课后作业

1. .略

2.函数 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__.

3.函数 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

4.若 ,则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

5.设 则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

6.设函数 ,若 ,则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

7.当 时,不等式 恒成立,则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

8.函数 在区间 上的值域为 ,则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

9.已知 .

(1)求 的定义域;

(2)判断 的奇偶性并予以证明;

(3)求使 的 的取值范围.

10.对于函数 ,回答下列问题:

(1)若 的定义域为 ,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2)若 的值域为 ,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3)若函数 在 内有意义,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四、纠错分析

错题卡 题 号 错 题 原 因 分 析

高二数学教案:对数与对数函数

一、课前准备:

?自主梳理】

1.对数

(1)以 为底的 的对数, ,底数,真数.

(2) , .

(3)0,1.

2.对数的运算性质

(1) , , .

(2) .

3.对数函数

, .

4.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a1 0

图象性质 定义域:(0,+)

值域:r

过点(1,0),即当x=1时,y=0

x(0,1)时y0

x(1,+)时y0 x(0,1)时y0

x(1,+)时y0

在(0,+)上是增函数 在(0,+)上是减函数

【自我检测】

1. 2. 3.

4. 5.奇函数 6. .

二、课堂活动:

?例1】填空题:

(1)3.

(2) .

(3)0.

(4)奇函数.

?例2】解:由 得 .所以函数 的定义域是(0,1).

因为 ,所以,当 时, ,函数 的值域为 ;当 时, ,函数 的值域为 .

?例3】解:(1) ,所以 .

(2)定义域(-3,3)关于原点对称,所以

,所以 为奇函数.

(3) ,所以当 时, 解得

当 时, 解得 .

高二上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周期现象在现实中广泛存在;(2)感受周期现象对实际工作的意义;(3)理解周期函数的概念;(4)能熟练地判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周期;(5)能利用周期函数定义进行简单运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单摆运动、时钟的圆周运动、潮汐、波浪、四季变化等,让学生感知周期现象;从数学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就可以得到周期函数的定义;根据周期性的定义,再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周期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周期现象的存在,会判断是否为周期现象。

难点:周期函数概念的理解,以及简单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海南岛非常幸福,可以经常看到大海,陶冶我们的情操。众所周知,海水会发生潮汐现象,大约在每一昼夜的时间里,潮水会涨落两次,这种现象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到的周期现象。再比如,[取出一个钟表,实际操作]我们发现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每经过一周就会重复,这也是一种周期现象。所以,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周期现象与周期函数。(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我们已经知道,潮汐、钟表都是一种周期现象,请同学们观察钱塘江潮的图片(投影图片),注意波浪是怎样变化的?可见,波浪每隔一段时间会重复出现,这也是一种周期现象。请你举出生活中存在周期现象的例子。(单摆运动、四季变化等)

(板书:一、我们生活中的周期现象)

2、那么我们怎样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周期现象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3——p4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如何理解“散点图”?

②图1-1中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

③如何理解图1-1中的“h/m”和“t/h”?

④对于周期函数的定义,你的理解是怎样?

以上问题都由学生来回答,教师加以点拨并总结:周期函数定义的理解要掌握三个条件,即存在不为0的常数t;x必须是定义域内的任意值;f(x+t)=f(x)。

(板书:二、周期函数的'概念)

3、[展示投影]练习:

(1)已知函数f(x)满足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均存在非零常数t,使得f(x+t)=f(x)。

求f(x+2t),f(x+3t)

略解:f(x+2t)=f[(x+t)+t]=f(x+t)=f(x)

f(x+3t)=f[(x+2t)+t]=f(x+2t)=f(x)

本题小结,由学生完成,总结出“周期函数的周期有无数个”,教师指出一般情况下,为避免引起混淆,特指最小正周期。

(2)已知函数f(x)是r上的周期为5的周期函数,且f(1)=20xx,求f(11)

略解:f(11)=f(6+5)=f(6)=f(1+5)=f(1)=20xx

(3)已知奇函数f(x)是r上的函数,且f(1)=2,f(x+3)=f(x),求f(8)

略解:f(8)=f(2+2×3)=f(2)=f(-1+3)=f(-1)=-f(1)=-2

?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1、请同学们先自主学习课本p4倒数第五行——p5倒数第四行,然后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展开合作交流。

2、例题讲评

例1.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地球到太阳的距离y是时间t的函数吗?如果是,这个函数

y=f(t)是不是周期函数?

例2.图1-4(见课本)是钟摆的示意图,摆心a到铅垂线mn的距离y是时间t的函数,y=g(t)。根据钟摆的知识,容易说明g(t+t)=g(t),其中t为钟摆摆动一周(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函数y=g(t)是周期函数。若以钟摆偏离铅垂线mn的角θ的度数为变量,根据物理知识,摆心a到铅垂线mn的距离y也是θ的周期函数。

例3.图1-5(见课本)是水车的示意图,水车上a点到水面的距离y是时间t的函数。假设水车5min转一圈,那么y的值每经过5min就会重复出现,因此,该函数是周期函数。

3、小组课堂作业

(1)课本p6的思考与交流

(2)(回答)今天是星期三那么7k(k∈z)天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几?7k(k∈z)天前的那一天是星期几?100天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几?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1、作业:习题1.1第1,2,3题。

2、多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周期现象的例子,进一步理解它的特点。

课后小结

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作业

1、作业:习题1.1第1,2,3题。

2、多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周期现象的例子,进一步理解它的特点。

板书

高二上数学教案5篇相关文章:

高二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8篇

高二上学期工作计划推荐8篇

人教七上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精选5篇

二上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最新5篇

高一数学上学期工作计划教学计划5篇

九上数学人教版教学工作计划5篇

七上数学工作计划参考5篇

七上数学工作计划模板5篇

七上数学工作计划5篇

八上数学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优秀5篇

高二上数学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