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需要定期评估教案的适切性,以确保它们仍然满足学生的需求,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识别和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下面是报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四年级上册数学书教案推荐7篇,感谢您的参阅。
四年级上册数学书教案篇1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p.145页口算(四)。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引发知识冲突,引出度
第一次情境引入
小丸子和花轮同学各画了一个角,争论谁画的角大?你们能帮着想个办法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并喜爱的人物,吸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如重叠、剪、利用三角板或活动角等)直观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
第二次情境引入
出示挖掘机工作时的情境。
谈话:挖掘机的长臂组成的角都不一样,挖掘机的高度和长臂的的长度都可以用尺量,用米等长度单位来表示,那么用什么度量角?用什么单位表示角的大小呢?
?设计意图】挖掘机工作时的情境,通过上节课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但对想知道角的`具体大小,如何测量,学生无从说出,这就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并感觉到度量的必要性,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究未知的心理倾向,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的基础上,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合作探究 学习新知
1、认识度量单位
分小组讨论、汇报。
谈话:大家说得对不对?下面听小电脑博士的介绍。
(听介绍,课件演示)
认识10 角:(多媒体) 出示一个圆,分成360份,然后分为二个半圆,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在不同位置着色闪动。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0 表示1度。
(媒体展示 10 100 200 900 角。问: 100 由几个10 组成?如果一个角由90个10 组成是几度的角)
为了方便,又从左边开始标数字。演示10 100 200 900 角。
四年级上册数学书教案篇3
一、指导思想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所任教的四年级,共有学生86人。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对本班的学生,我认为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2、学困生基本情况分析
个别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在他们当中有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进生。也有几位学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所以,继续加强学困生的转化也将是我本学期工作的重点。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2、本册教材主要特点
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3、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利用一切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热爱数学,善于钻研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互动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3、从计算入手,从根本上抓好学生的计算,使学生打好计算的基本功,做到计算细致,快速,正确。
4、注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教材中的定义和概念要让学生弄明白,并且能够根据一些定理进行计算,且正确灵活。同时注意学生在讲课中学习活动的参与,同时要注意对学困生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尊重。
5、抓好各单元的测验,通过单元检测及时对学生进行查缺补漏。期中、期末制定好复习计划,指导学生进行好复习。
6、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一道应用题应该多读几遍之后再解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7.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
五、后进生辅导措施
1、了解学生原来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六、优生的培养措施
1、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为自己确定更高的目标。
2、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亿以上数的认识,学会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亿以上数的读写过程,体验类推、迁移的思想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大数的认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
2教学难点:
掌握中间有0的大数的读写方法。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数字魔法,有一个数非常难读,你们想试一试吗?
出示:0。
生回答后,师说:这么难的数也会读,真不简单!接下来它要变了,请仔细看:3004,谁会读?真了不起!请继续看,变变变,507000,这个数好大,你们会吗?(生回答)
这么难的数还难不倒大家,看好了,80409000,这下不会了吧?
也会呀,你读吧!你们真聪明!读得又对又快,一定知道它们的读法,谁来说一说亿以内的数如何读。
看来同学们对亿以内数的读法掌握得很好,在我们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比一亿更大的数,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们,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亿以上数的认识)
2新知探究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读一读下面画横线的数。
2、试读出下面各数。
3、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读出下面各数。
9200000000 26705000000 508040003000 300700400
(三)亿以上数的写法
1、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2、试写出下面各数。
3、亿以上数的写法。
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为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4、试写出下面各数。
二十五亿写作:2500000000
四百九十亿六十万写作:49000600000
五千零四亿零七百万写作:500407000000
5、读写比较。
读法与写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相同点:从高级起,按级读数,写数。
不同点: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巩固提升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有一只机灵的小猴知道了,它有些不服气,想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闯关练习。
第一关:学以致用
1.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3700500000双。读作:(三十七亿零五十万)。
2.四亿零五百九十万四千二百。这个数写作:( 405904200 )。
第二关:火眼金睛
1. 6008007200中的每一个0都不读。 (错误)
2.由三十、三十万、三十亿组成的数300030030。 (错误)
第三关:精挑细选
1.用7个十亿、8个千万、5个万和4个十组成的数写作( d )
a、780050040 b、708050040
c、708005040 d、7080050040
2.下面各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的是( c )
a、906307000 b、1080060000
c、52072004500 d、5883000600
课后小结
(一)学生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同时我们还发现很多数学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我们在学习时要做到举一反三,运用旧知识来学到更多的新知识。
板书
亿以上数的认识
1、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2、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至67页教学内容及第67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角的周角,初步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并建立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概念。
3、认识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4、通过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转一转等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
教学难点:
认识周角。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的角有哪些?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认识过的角:直角、锐角和钝角。 师:你们以前是怎样辨别直角、锐角和钝角的? 教师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一些特殊角,深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建立直角的的概念。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直角的度数,学生量完后,请几个同学汇报得数,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一个直角是由90°。
2、认识平角,建立平角的概念。
(1)认识平角。
课件演示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起来的过程。 课件演示后,让学生也按课件演示的过程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起来,并看一看,议一议。 教师指出:把这两个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新的.角。(课件闪现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这个角有什么特征? 指名回答。 教师指出:像这样,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角是平角。(课件闪现下图)
(2)认识平角和直角的关系。
师:一个平角是多少度你知道吗?你是是怎么得到的? 指名口答。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1平角=2直角,1个平角是180°
3、建立锐角、钝角的概念。
(1)测量。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课本第66页下半部分的三个角的度数,并记录下来。 指名汇报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三个角分别是什么类型的角,再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2)议一议。
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图中左右两边的角与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
(3)交流归纳。
小于90°的角是锐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是钝角. 教师说明:大于180°的角不是钝角.(如181°、200°、220°就不是钝角)
(4)练习。
(课件出示) 把下面各度数所表示的角进行分类。
93° 45 ° 87 ° 99 ° 145 ° 170 ° 181 ° 90 °
4、认识周角,建立周角的的概念。
(1)认识周角。
课件演示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组成角的过程。 教师指出: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是周角。 让学生观察后,指名说一说周角有什么特征?
(2)认识周角、平角、直角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你知道一个周角是多少度吗? 引导学生推算。
1周角=( )平角=( )直角 。
1周角=( )度
三、操作活动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课件依次出示3道题)
四、全课小结
让让学生谈自己学习的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三第1、2、3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书教案篇6
单元分析
教学使用计算器的主要目的,一是进行较大数的计算,二是用于探索一些和计算有关的规律。苏教版教材在整数四则计算(口算、笔算、估算)和混合运算的教学结束后,适时安排使用计算器的教学,能较好地实现这两个目的。
本单元的计算内容分三段安排,依次是初步了解计算器,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一步计算,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两步计算)。探索规律的内容结合使用计算器进行一步计算和两步混合运算分散安排。在单元结束时,有一次实践活动《一亿有多大》。
1? 让学生在玩中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的功能键。
计算器在生活中已经比较普及,很多学生都见过计算器。教材结合两张购物的照片,让学生知道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激发学生学习使用计算器的兴趣。
学生拿到计算器都急于玩一玩,也急于告诉同伴自己对计算器的一些了解。教材在简单介绍计算器上的显示器和键盘之后,满足学生的需求,让他们通过玩,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的键。首先是找到开机和关机的键,试一试怎样开机、怎样关机。再摸摸、按按其他的键,并相互交流各人初步知道了哪些键,有什么作用。在这个教学环节里,着重认识0~9共十个数字键,+、-、、四个运算键以及让计算器显示得数的等号键。学生了解这些键的功能后,就可以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
2? 由易到难,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00页的例题和试一试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一步计算。例题中的38+27和3018都是较小数的计算,这里选择较小的数有三个原因,一是较小的数能很快输入计算器,不容易输错数字;二是这些题都能口算,可以验证计算器计算的得数是正确的,从而对计算器产生信任;三是能体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省力。想想做做里有较大数的四则计算,包括学生以前没有进行的四位数加、减计算,三位数乘两、三位数,多位数除以三位数等。通过这些计算练习,能够达到本单元的教学目的。
第102页例题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计算器功能不完全相同,有些计算器能识别运算顺序,有些计算器不能识别。例题立足于使用没有识别运算顺序功能的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指导学生按运算顺序在计算器上分步计算。第一步先算式题中的乘法,并把积记录下来;第二步再按清除键消去计算器上前面的积后,计算式题里的减法,得到最后的结果。至于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安排在试一试里让学生独立操作计算器计算。对于能识别运算顺序的计算器,教材通过第102页的底注告诉学生,可以根据算式的书写顺序直接按键,不必按运算顺序按键。
3? 通过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归纳推理、类比推理都是合情推理。教材结合使用计算器的教学,在想想做做里设计了许多成组的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发现并表达同组算式中的规律。如第101页第4题: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 11111=
= 发现规律的过程是开展合情推理的过程。发现规律首先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寻找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趋势。归纳是提炼、总结规律的思维活动,要经历由表及里地抽取规律性数学内容的思维过程。
发现的规律可以在交流中讲出来,也可以通过接着再写几个符合这样规律的算式表现出来。如果让学生讲述发现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大致说对了就可以,并且要给予必要的帮助。在上面的一组算式里,要引导学生发现这样一些规律: (1) 各道题的乘数分别是1(一个1)、11(两个1)、111(三个一)、1111(四个一)、11111(五个1),依次增加一个1,所以下一道算式应该是111111(六个一)相乘。(2)各道题的积依次是一位数、三位数、五位数、七位数,接下去的算式的积应该是九位数和十一位数。(3) 各个积的最中间的一个数字依次是1、2、3、4,接下去的算式的积的最中间一个数字肯定是5、6。(4)从第二个算式起,积的最中间数字的左右两边分别是1和1、12和21、123和321,左右两边的数字是对称的,接下去的算式的积的最中间数字左右两边肯定是1234和4321、12345和54321。同一种规律也可以不同的表达,如1234321的前半部分各位上分别是1、2、3、4,逐位多1,后半部分各位上分别是3、2、1,逐位少1。
4? 通过推算,体会一亿有多大。
实践活动《一亿有多大》里的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三个栏目有相同的学习方法,都是从较小的、能操作的、易理解的数量开始,通过一步一步推算,得出数1亿本练习簿用的时间、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的长度、1亿粒大米的重量。在具体情境和推算活动中体会1亿有多大,能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推算是在表格里进行的,练习簿的本数、小朋友的人数、大米的粒数的末尾每次添上一个0,相应的时间秒数、长度米数、重量克数也同时在末尾添上一个0。学生进行这样的推算并不困难,只要细心些,不漏写或多写0就可以了。如果把写数和读数结合起来,一边推算,同时读一读写出来的数,能减少错误。
完成推算以后,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把数1亿本练习簿用的秒数换算成大约是3年时间,把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的长度换算成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把13亿粒大米的克数换算成可供一个人吃大约223年。通过这些换算,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体会就丰富了、具体了。如果有学生在进行14000000040000000的计算时,想到把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去掉相同个数的0也是可以的。这个知识本册教材的前面已有安排,如42和4020的商相同,408和40080都商
总之,使用计算器的教学不单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还是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的教学。
四年级上册数学书教案篇7
教学内容:课本第79页例2及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练习,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地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难点:正确地掌握两位数除法的估算,并能正确估算。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苹果树和数字苹果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上节课同学们帮助老师分气球,老师知道你们是乐于助人的好学生。今天老师还有120面彩旗,每班分给30面,你又会发现哪些数学问题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0÷30=
师:像这样的式子跟我们上节课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一样吗?应该怎样口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整百数除整十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本课中,我创设过节分气彩旗这样的一个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景,让学生经历提出数学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整百数除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1、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试着算一算。有信心解决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指导。
2、互动交流:
(1)小组交流
老师提出几点要求:小组长负责组织,每个同学都发言,按次序发言;记录员作好记录。
学生互动交流,在小组内展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比一比谁的想法更棒。形成小组意见。
3、全班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算法,教师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
(1)可以是用实物来说明的。用分小棒的表示方法,分一分,把120根小棒代替彩旗的方式,以30根为一份,可以分成四份,所以120÷30=4。
(2)120里面有4个30。
(3)120÷30把后面的0都去掉就变成了12÷3=4(表内除法)
(4)4乘30等于120,所以120÷30=4,我们组直接口算就出来了。我们组是用的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师:你们想法真棒啊,老师以你们自豪,为自己鼓掌吧!
(二)教学整百数除整十数,运用估算意识。
还能接受挑战吗?用小黑板展示题目
122÷30≈120÷28≈
①我们这两道题跟前面的有什么相同点呢
②我们该怎么做,试试吧!看看谁的想法最好!
③先自己做一做,然后交流想法
(三)引导学生得出的方法,得出整百数除整数的口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三个题,你发现有什么异同?得出结论
(小结:整百数除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是通常把被除数和除数看作整百除整十来计算,或者根据表内除法和看乘数想除法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探讨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计算过程的认识,完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
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整十数除整十除》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网!
数学知识空间,为学生赢得不段体验成功的机会。逐渐的引入到整百数除整十数口算的重要性。体现了运算推理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师出示数字卡片。
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算得最多。然后订正答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并说出口算过程。
30÷10=60÷30=80÷40=240÷60=
210÷70300÷50=270÷90=630÷70=
2、开火车
(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1题剩余的题目)。
180÷30=240÷40=420÷60=
184÷30=240÷37=420÷58=。
3、摘智慧,谁摘得最多。
(1)出示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3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智慧果的奖励
(2)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第5题。
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列式,集体交流。
你表现得怎么样?收获了多少智慧果?
(设计意图:数学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入其中,在练习中,我设计了“数字卡片”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算得最准”、“开火车”、“摘智慧果’,学生乐于接受,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学会学习,同时给予每个学生较多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练习口算,提高口算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整百数除整十数的口算
120÷30=4(个)
答:可以分给4个班
122÷30≈4
120÷28≈4
教后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到了一种“出奇”的顺利。上一节课成功自然不在话下,但是总会有缺陷。可是“出奇”,当然也就奇了怪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是学生全都会了,几乎是不教就会。呵呵!没有想到的顺利,就已经说明其中潜伏着失败。
课后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原则上教学目标是根据教材内容而确定的,但是由于这节课的内容较为简单,学生掌握起来比较轻松,所以我感到教学目标不仅仅要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基础。
其次是教学重点的把握。既然学生知其然——会做,就必须知其所以然——怎么做?计算教学,尤其是口算的教学,比较难把握的是技能和思维的尺度。在口算教学中而知其然是计算技巧的掌握,知其所以然这是思维层次的锻炼。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其所以然,既训练学生口算说理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我这节课没有把握住这个教学重点。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备课中学生的重要因素,以及思维的训练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点。课堂上求平求稳看似成功,实则隐藏着诸多败笔。
四年级上册数学书教案推荐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