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规划评估方法,以便他们能够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下面是报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螳螂课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螳螂课教案篇1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设计理念】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设计思路】
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时打破了文章的顺序,根据教材本身特点,重组教学内容,从看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再引导学生读故事发生之原因及结果,帮助学生理解少年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对于吴王的'影响及该成语故事阐述的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隐患的道理,从而感受少年的机智和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过程】
(本教学过程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字、词问题,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成语导入,增加积累
1、同学们,你们到现在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那今天我就来考考大家,看看谁掌握的成语多。
2、学生用1分钟时间想成语后交流。
3、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有很强的表现力,运用得好,产生的力量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老师希望大家今后能够掌握更多的成语,继承好我们的民族文化。
4、今天,老师就送给你们一条新成语。(投影出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5、这是个八字成语,学生齐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两遍。
二、古今对照,感悟真理
1、同学们,其实,好多成语都出自古文。这就叫典故,像这则成语就出自一本汉代的叫《说苑》的书,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古文)(师范读)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读páng即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dàn)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想想古文的意思。(学生自由读)
3、古文比较难读,也比较难懂,是吧?别急,让我们到《螳螂捕蝉》这篇课文里去找找它的翻译。(齐读课题)
4、交流(师伺机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1)指名读。
(2)借助板书理解故事。
少年 打 黄雀 啄 螳螂 捕 蝉
(3)交流读书感受,填空:
a.蝉眼前的利益是:( ) ,隐伏的祸患是:( )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
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
(4)自读感悟: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看到隐伏的祸患。)
5、总结,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三、吴王顽固,执意攻打
1、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教师出示)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3、理解固执处死,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4、是啊,吴王很主观,很专横,谁来劝说会性命不保,顽固不化。你能把此时吴王的神情、语气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5、其实啊,吴王固执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楚国国力确实不如吴国,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出示《春秋列国图》。)
6、这时候,大臣会怎样向吴王劝阻呢?同学们能不能来设想一下。(有理即可。)
7、可惜吴王顽固不化,下了死命令,不容更改,让我们再读吴王的话,读出他下命令时的坚决。
四、恍然大悟,取消念头
1、过渡:吴王此时的态度是如此的坚决,似乎不可更改。可最终结果怎样?课文中哪部分就写到了故事的结果。
2、交流。(课文最后一节写到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最后一小节,边读边把你认为很重要的词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4、交流
我看大部分同学都圈了恍然大悟,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吴王恍然大悟,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出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6、乘虚而入什么意思?吴国如果攻打楚国就会有什么虚?(诸侯国乘吴国兵力不足而进攻。)
7、是呀,吴王想到了这些,他明白了齐读(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五、少年机智,巧劝吴王
1、过渡:吴王怎么会明白这些的呢?那还得归功于那位少年。因为少年给他讲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2、吴王攻打楚国可能会带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不堪设想之后果,大臣们和少年都看出来了,都进行了劝阻,但前者没有成功,而后者却如愿以偿。这是为什么呢?
3、少年侍卫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
4、是啊,正是有了少年的巧劝,吴王明白了
出示填空:吴王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
5、刚才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用箭头表示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现在谁愿意试试来照样画画吴王攻楚的图呢?
6、交流成板书
诸侯国 趁虚 吴王 攻打 楚国
7、两图作比较,体会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8、看来,成语故事的力量真是无穷啊,少年借故事巧劝吴王,可真是个智者呀!这位少年侍卫就像《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中的那位高明的哲学家一样用心良苦、不露痕迹。面对这样的少年你们想说些什么?
六、合作表演,深化体验
1、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生议论纷纷,跃跃欲试。)
2、那好,请同学们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学生自由演练。)
3、指名两位同学上台准备表演,请下面的学生做导演进一步帮助他们演好人物的动作、神情、语气等。
4、现在让这两位同学到一边去练一练。我们还得准备准备。演戏要有个旁白,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布置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白,来一点说明。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演即兴写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生纷纷动笔写。)
5、老师选择其中一位同学来作旁白,开始表演。
6、激励评价。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少年 打 黄雀 啄 螳螂 捕 蝉
诸侯国 趁虚 吴王 攻打 楚国
【作业设计】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请你想想怎样劝?
螳螂课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的含义。
2.学会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3.能够用这个故事所揭示的道理理解生活中类似的事例。
【课文提示】
1.作者刘向(约前77—前6)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九叹》等辞赋33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2.选自《说苑》。《说苑》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词语积累】
悲鸣饮露委身曲附傍延颈务欲得其前利顾患
【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
原文: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翻译:园子里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蝉。
原文: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翻译:蝉高高在上一边悲伤的鸣叫,一边吸饮露水,(它)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后面;
原文: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翻译:螳螂紧贴树枝弯曲前肢想捕食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旁边;
原文: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翻译: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吃螳螂,却不知道弹丸在它的下面(正要弹射它)。
原文: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翻译:这三种情况都是力求要得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忌它们后面的灾祸啊。
【课文分析】
蝉、螳螂、黄雀在同一背景的舞台上,演出着相似的悲剧,而悲剧的根源却都在于贪图眼前小利而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全。人如果这样,也免不了悲剧的结局。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潜伏的危机、杀机,最终是免不了要招致灾祸的。所以,居安思危、近忧远虑,应成为人们为人处事的一种原则。
【思考问题】
1.本故事给我们叙述了怎样一种场景?
(阅读课文,我们可以想象:拿着弹丸的人欲射黄雀——黄雀延颈欲啄螳螂——委身曲附的螳螂欲取蝉——蝉正得意洋洋地饮露。)
2.怎样描写蝉、螳螂、黄雀的?
(“蝉”、“螳螂”、“黄雀”都为眼前的利益而显示出得意忘形的神态:蝉——悲鸣饮露、螳螂——委身曲附、黄雀——延颈欲啄。然而它们不知道悲剧即将发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本来是告诫君王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现在用来讽刺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防备后患的人。)
螳螂课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课件
养教训练点:
1、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2、注重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
教学流程:
一、动画引入
1、老师知道同学们特别喜欢看动画片,所以今天特地送大家一份礼物——动画片,请欣赏。(展示课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
2、提问:你能从画面中找到一个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师:“螳螂捕蝉”是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我们今天一起学习它,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
二、巧妙入文,探究感悟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叙述画面故事的段落。
(1)指名读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找出故事中的角色——故事中写了三种小动物,你能从故事中体会到“蝉、螳螂、黄雀”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谁能再用简短的话说说。
师依据回答板书:蝉———螳螂———黄??
捕 啄
(2)角色体验:每位同学把自己想象成故事里的一个角色,你就是蝉、螳螂或黄雀,找出描写你这个角色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想好后说一说。
(3)交流各自的体验(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
师:在美丽的王宫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儿们,快来说说你当时的想法和心情
a蝉
生:我爬得很高,这里很安全,我可以美美地喝露水了。
生:这露水真甜,这是我这些天来最好的早餐,我太高兴了!
结合回答理解“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
师:让我们把蝉的悠闲与自由自在读出来。(朗读句子)
b螳螂
生:今天真幸运,遇到了一只又肥又大的蝉,没人和我争,我可以独自享受美味了。
生:哈哈,那只蝉真笨,他还不知道我在它后面,正要吃他呢。
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指导朗读(带着高兴、得意的心情)
c黄??
生:我今天真走运,看见一只又肥又大的螳螂,可以大饱口福了。
生:我今天一下子碰到了两样食物,你看,那蝉肥肥的,螳螂胖胖的,我可以饱餐一顿了!
指导朗读句子
2、同学们的想象好丰富啊!你们发现没有,虽然这几位各自打着小算盘,但他们有共同点,你知道是什么吗?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3、出示下表,分别说说蝉、螳螂、黄雀的“眼前利益”和“隐伏的祸患”。
事物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
4、“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完全没有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这可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你们,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三、整合资源,巧妙入境
过渡:是啊,凡事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反复朗读,在其中你能找到蝉、螳螂、黄雀的影子吗?吴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隐伏的祸患呢?能不能把板书的内容替换一下?(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其中就暗含了所隐伏的祸患)
2、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3、教师补充资料: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吴王明白了这个道理吗?
4、再次出示最后一段话。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
(1)、什么是恍然大悟,“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体验吗?说说看。(指导造句)
(2)、想一想:吴王从中“悟”到了什么?你从中“悟”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你“悟”到的东西。
(3)小结:对,不战,不去侵犯别人,不去一心贪图眼前不该拥有的利益,这才是百姓之福,国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
四、追根溯源,感召生命
1、故事我们读懂了,其中的道理也很好理解,它告诉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身后隐患。学到这里,同学们想过没有:同样的故事和道理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讲给吴王听,如果是大臣上朝时讲给吴王听,他是不是也能欣然接受呢?现在我们就来讨论上堂课归纳出的问题——少年是怎样利用故事让固执的吴王打消攻楚的念头的?默读课文2—8小节,看看哪些词句一下子跳入你的眼帘,划出来,想想为什么要划这句或这个词呢?体会体会少年这个人物。
2、学生自由圈画,想想原因。
3、交流:
(1)转来转去、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要让吴王来找他,不露自己真实的目的,同时说明他很有决心)
(2)毫不介意——他不在乎自己的得失,他一心想的是吴王来找他,想的是国家的安危。
(3)王宫花园——为的是让吴王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指导读好3自然段)
(4)挺有意思——激发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自己的目的。从哪可以看出吴王真的感兴趣了?
(5)有勇气。(大臣们在底下议论,少年冒死进谏)
通过刚才的读书交流,我们知道少年选择了恰当的地点、选择了恰当的时机,用了巧妙的方法才获得了成功,你觉得少年怎样?
4、想想大臣们是怎么劝的?
如果说大臣的劝说是直劝、力劝、明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又是什么呢?(少年:暗劝、智劝、巧劝、妙劝)(板书)
5、分角色朗读。想不想来读少年劝吴王这段精彩的对话?
先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自行练习朗读(少年、吴王、叙述语言,鼓励读叙述语言。)
6、引入古文,加深理解。
(1)我们今天读这则故事很简单,因为他是用白话文写的,老师还有这则故事的原著,你有兴趣读一读吗?
(2)出示古文,学生理解。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选自刘向《说苑》
(3)指名读,读正确。师稍作引导,激发学生读古文的兴趣。
五、通读全文,整体建构
读后,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
吴王:(1)固执、(2)知错就改(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少年: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六、拓展延伸,迁移内化
1、可之前吴王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来,请同学们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待会儿看哪位吴王得到的掌声最热烈。
课件出示:第二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议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各位爱卿,事情是这样的……”
(几天前,本王决定攻打楚国。可后来,我到后花园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给我讲了个“螳螂捕蝉”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说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准备捉它。那么螳螂拱着身子,举起爪子,要去捕蝉,却没想到有只黄雀在它的背后正要啄食它。听了这个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国,其它诸侯国必然乘虚而入,那样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今天,我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了!)
2、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成语就是其中的瑰宝。你会填这些成语吗?
成也萧何,( ) 八仙过海,( )
千里之堤,( ) 君子一言,( )
养兵千日,( ) 当局者迷,( )
不入虎穴,( ) 明枪易躲,( )
3、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请你想想怎样劝?
结束语:多么了不起的少年啊!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事情,也要向这位少年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也耐人寻味,它所蕴涵的道理我们也要牢记: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隐患。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捕 啄 瞄准
蝉←——螳螂←——黄雀←——“我”
攻打 乘虚而入
楚国←——吴国←————诸侯国
只顾眼前利益 忽视身后隐患
螳螂课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3、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谋和他巧妙的劝说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一、基础达标:
补充下列成语,并说说成语的意思。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后患。
二、 设问导读
(一)、理解故事,明白道理。
1、在文中找出叙述这个故事,读一读。
(1)、 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评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神情,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2、根据课文内容用图示表示出“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内容。
并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
蝉←(捕)← 螳螂←(啄)← 黄雀←(打)←少年
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自己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我们应当有长远打算,否则后患无穷。
3、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吴王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吗?(明白)从文中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为什么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二)、追溯根源,明确形势。
1、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听了少年的话,吴王忽然想起了大臣们的分析,明白了自己就像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却没有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即“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当时的局势,(楚国)是蝉,(吴国)是螳螂,(其他诸侯国)是黄雀。填在上面图示中相应的位置。
(三)、合作探究
1、少年能劝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少年是怎么劝说的?和大臣们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用一个寓言故事来劝,是直接讲这个故事的吗?而是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智劝、巧劝。(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少年委婉、含蓄,步步为营,不露痕迹。而大臣们是直言相劝,直截了当,难以奏效。
2、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
吴王:固执但能知错就改
少年:a、智慧——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
b、勇气——冒死劝诫,勇气可嘉。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
d、耐心——为了说服成功,耐心等待机会
三、巩固练习: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从少年身上学
到了( );从吴王的
身上得到的教训是( );
从螳螂捕蝉的这则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是( )。
四、 拓展练习:
吴王之前下了死命令,那么,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
五、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10、 螳螂捕蝉 蝉 ← 螳螂 ← 黄雀 ← 少年 (楚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
螳螂课教案篇5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认读“螳螂”两字后齐读课题。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国王攻打邻国的事。那么,“螳螂捕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国说服国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2、检查下列词语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指名说,集体讨论。
乘虚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没有防备时进入。
不堪设想:堪:能够。不能想像将会再成怎样坏的结局。
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3、针对前面对课文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组成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起因(1):吴王决定要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
经过(2-11):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1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分段熟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
2.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
3.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
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讲述“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
1.请同学们翻开默写本,我们先来听写几组词语。
①蝉悠闲自由自在
②螳螂拱着身子前爪
③黄雀伸长脖子啄食
④少年弹弓瞄准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学生读题)《螳螂捕蝉》
3.(出示插图)我们来看这幅图。看着图,再根据我们刚才听写的这些词语,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吗?先自己说说看。(学生练说)
4.指名学生说,,再请人说。
(①学生边说边贴板书:蝉,螳螂,黄??
②如有学生说到寓意,及时予以肯定:你能想到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并把它的寓意告诉大家,你很会思考。
如没有学生说到寓意,就及时提醒: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每一则寓言故事都会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叫做寓言的寓意。如果你能在故事的结尾点明寓意,就会讲得更好了。
贴板书:一心想眼前利益没顾到身后隐患
5.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则寓言。
二.学文明理
1.在中这则寓言是一位少年讲给吴王
听的,它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又是怎样讲述的呢?让我们认真地来学习课文。首先我们来看看学习要求。
2.(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地、认真地朗读课文的2——12自然段
①找一找:在吴王和少年的对话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句话。把它画出来,并说明理由。
②想一想:吴王从少年的话中“悟”出了什么?
③评一评: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位人物,请你对他做出简要的。(并从书中找出理由)
(提示:①可以在书上做批注。
②各自完成任务后,如有时间可以同桌交流一下)
老师将讲给你们5、6分钟的时间自学,请你要抓紧时间啊。
3.自学
4.全班交流
1)交流第一个问题
(①出示重点句:“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②朗读:真是画龙点睛的一句话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交流第二个问题
(①贴板书:楚国,吴王,其它诸侯国
吴王终于明白了:不能像蝉,螳螂,黄雀一样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啊。
②贴板书: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读一遍)
3)交流第三个问题
(①交流的重点应该是少年的智慧。提升:勇敢要有智慧的支撑。一个好主意想要成功,还得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少年就是一位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的人。)
②读重点句:这两位人物都有令人喜欢的地方,但无疑少年是作者更加赏识的一位。因为正是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吴王明白了:做事(学生读: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的祸患。)
5.朗读训练
1)现在你心中已经有了一个你喜爱的人物。凭着你对这个人物的喜爱,朱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读好。
2)(出示要求)读一读:把你喜欢的这位人物说的每句话都有感情地读好。
3)学生自读
4)指名读,,再读,教师参与读
5)齐读:老师读旁白,喜欢少年地站起来读,喜欢吴王的坐着读。
三.拓展
1.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啊?最好能联系实际谈一谈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
学会智劝
深明大义,知错就改)
2.同学们谈的都很好,我相信学习了这一课,又一个道理已经铭记于你们心中了。读重点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隐患。)
3.补充寓??
“螳螂捕蝉”既是一则有趣的寓言,又是一个能启迪人的智慧的故事。你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吗?
四.布置作业。
请你仿照《螳螂捕蝉》这课文的方法,把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件事与一则寓言结合起来,编写一个故事。
板书设计:
23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
文献摘录:
寓言故事是根据刘向《说苑》中的有关记载改编。既是寓言故事,书中的人物都是寓言形象,有的还是假托的,不宜过多介绍史实,强调它的真实性。
螳螂课教案篇6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螳螂课教案6篇相关文章:
★ 说课教案范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