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成功的教案能够反映出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与教学进度保持一致,教案的准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下面是报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难点
(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四)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1. 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a、请学生熟读课文;b、背诵4-6段。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老师有声有色地背诵《春》中的一些典型段落,感染学生,调节气氛。然后再总结。)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曾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和《背影》,这两篇散文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知道些哪些呢?(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
教师: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散文。(板书课题及作者:荷塘月色 朱自清)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思考: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
好,那我们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然后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荷塘的美景。
三、作品结构分析:(再请全班同学齐读下这篇优美的散文,然后想想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全篇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见!)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
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尾声)
(细讲线索:《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我们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有了大致的把握,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认真朗读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布置作业:1、背诵4-6段;2、阅读课后附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找同学背诵第4-6自然段,并做鼓励性点评。)
二、自主探究:找出你所欣赏的语句,并说出你真实的感受。
(讲解:很有代表性的几句:)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
问: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
(分析: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分析: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的主题呢?
明确:a、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b、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a、这是过度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b、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分析:(1)按观察的角度、逐渐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渺茫的歌声 (作用于人的听觉)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l1] ”。
五、请学生自己赏读并讨论第5、6自然段段::
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呢?
六、小结全文: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七、布置作业: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教学后记:
?荷塘月色》的感情如何理解 ?
?荷塘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至于抒情是抒的什么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表现了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的愤激之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你认为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呢?
我认为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篇2
朱自清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教学设想】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要在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就应该依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结合交流、研讨和教师的点拨启发,去深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和体悟作家为我们描绘的优美景致和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同时培养学生对生活与自然细腻而优雅的体味,对生命过程深刻而复杂的感悟,揣摩作者消除郁闷、孤独和哀愁的方式,以及由此表露出来的作者的性格特征、学识素养、人生追求和人生矛盾。同时还要进一步明确:作为一代文学大师的朱自清集儿子、丈夫、父亲、学者多种角色于一身,他在特殊的时局下、特定的氛围里平凡而普通的一面。鉴于此,我将这篇散文的教学作以下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通过诵读,品味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那宁静、淡雅、柔和、朦胧的美妙景色;
2、揣摩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3、深刻领悟作者独特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欣赏作家笔下优美的荷塘月色;学习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和步聚】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文学作品是情感的结晶,欣赏它,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寻觅和追逐,风景迷人的阿尔卑斯山深谷中的一条路旁,插着一个标语牌,提醒过路人,“慢慢走,欣赏啊。”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散文名家朱自清,走进荷塘月色,品味如诗的语言,鉴赏如画的意境,把握复杂的感情。
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或教师与学生共同回忆)朱自清的《匆匆》《春》《背影》等,给学生形象及文字的感受。
导语: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哪里呢?……(一个惜时如金的智者形象)
──《匆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个热爱自然、渴望青春的人)
──《春》
?背影》中父亲越过站台给”我”买橘子的情景。以上就是一代文学大师朱自清先生用饱蘸深情又富有灵性的'笔,为我们描绘出的优美画卷和刻画出的感人形象。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又一美文《荷塘月色》,一起走进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宁静、淡雅、柔和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配乐朗读(舒伯特小夜曲)。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从朗读的要求和技巧方面略作指导),掌握下列词语:独处,颤动,霎时,脉脉,袅娜,蓊蓊郁郁,羞涩。
3、赏析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学生自主质疑,师生讨论,出示思考题:
⑴ 第四段写了荷塘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最突出的形态特征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技巧?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下流水。写出了荷叶的茂密,身姿高挺,荷塘的深广,荷花的稀少、明亮、洁白,荷香的清馨、飘渺,流水的脉脉含情,把荷的情态通过动静结合的方法形象地展现出来。
⑵“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中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通感(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观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
“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巧妙地把它转化为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使人把花散发出的清香若有若无、轻淡幽香与远处高楼里传出的歌声的时断时续、隐约缥缈的情形相沟通,从而产生出特殊而美妙的艺术效果。
⑶ 朗读本段,体会月色下的荷塘美景,并尝试背诵。
⑷ 欣赏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① 学生朗读本段;
②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依照第4段赏析方法学习第5段。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勾勒出怎样的意境?
明确:
本段描写的景物有“月光”“青雾”“叶子”“荷花”“树影”“光影”等。
运用了动态描写的方法。通过“泻、浮、洗、笼”等准确的动词去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通感的修辞手法。
“泻”写出了月光自上而下照耀的情态和景象;“浮”写出了青雾轻盈、飘渺的状态;“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下的奶白、柔嫩、清新、娇艳的身姿;“笼着轻纱”写出了安谧、恬静、柔和、朦胧的情状。
通感手法的运用给读者描绘出一种静谧、和谐、素淡、朦胧的美妙意境。(“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③ 学生自由朗读本段,并试着背诵。
④ 第6段写了什么内容?与写荷塘月色有什么关系?
明确: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通过人写杨柳树、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目的是以树写月,进一步表现月色的朦胧,荷塘环境的幽暗,浓淡相宜,疏密有致,富有别样的诗情画意。
三、揣摩品味文章的语??
1、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圈点勾画找出运用贴切的词语和句子,小组交流,师生订正归纳。
明确:
⑴ 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格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尤其是通感的运用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句写出了月光与树的明暗柔和交相辉映的特点,通过视觉与听觉的交错相通,产生出和谐悠扬、曼妙温馨的意境。
⑵ 叠词的运用,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景物的特征与姿态,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高高低低等。(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改动词语等方法揣摩品味其表达效果。)
⑶ 动词的运用。(如泻、洗等)
2、学生配乐朗读4~6段,师生感受语言,品味意境,尝试背诵。
四、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1、多媒体投影出示《绿》选段: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⑴ 对比:选文与《荷塘月色》两文字里行间洋溢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绿》表现了作者欢喜奔放、陶醉赞美的感情。而《荷塘月色》比较含蓄,作者是带着淡淡的喜悦之情来欣赏荷塘月色的。
⑵ 思考:从课文中寻找词语,感受景物的朦胧美和作者寓于其中的淡淡的喜悦之情。
明确:袅娜、羞涩、渺茫、脉脉,薄薄的青雾。苍茫的月亮。淡淡的月光、淡淡的云、稀疏的倩影。
⑶ 作者观赏荷塘月色前后情感的变化及其缘由。
2、多媒体投影出,示相关语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明确:有淡淡的喜悦也有淡淡的哀愁蕴含在文中。作者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暂时忘却掉白天的身不由己,独自一人夜赏荷塘(一个“且”字写出了作者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喜悦之情),希望孤独、寂寞、郁闷的心得以暂时逃避,暂时超脱。但赏荷之后更加深了失望的心情,一个“但”字,表明绵绵的愁绪依然难以消解。
3、作者“颇不宁静”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的体力也大不成。况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我活,也不忍丢下走自己的路……”(《哪里走》)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二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我)是大时代中一名小卒,是个平凡不过的人。”(朱自清)
“你同他谈话处事或读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么诚恳、谦虚、温厚、朴素。”(杨振声)
“他不是那等大才磅礴的人,他也不像那等人们心目中的所谓大师……他的为人,他的作品,在默示我们,他毫无什么了不得之处。你甚至会觉得他渺小、世俗,但他虔敬不苟,诚恳无伪”。(吴组缃)
明确:
⑴ 因时局动荡,导致内心产生波澜;
⑵ 对个人事业前途渺茫的忧虑;
⑶ 个人性格特征;
⑷ 家庭的矛盾冲突,生活穷困;
⑸ 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五、拓展延伸
1、针对以下评论谈看法:
当代诗人余光中这样评价《荷塘月色》:“……形象都大俗滥,得来似大轻易。用喻苹率,又不能发挥主题的会意。”“好用女性形象”“有反作用,会引起庸俗的联想。”(《论朱自清的散文》)
“朱自清先生赖此文(《荷塘月色》)赢得的声名,相当于花五元钱中了五百万。结构呆板,情感暧昧,联想不出香草羌人,比喻无不家常庸劣。作者年未届而立,满纸却一片迟暮之气,而朽腐之绮念又纷至沓出……”(庄 周《齐人物论》)
2、对新版教材中增加的文句进行评价:
⑴ “峭愣愣如鬼一般”。
⑵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⑶ 结尾部分描写古代少女采莲的情景。
明确:
⑴ “如鬼一般”是作者漫步荷塘四周,见到“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的“斑驳的黑影”后产生的一种感觉,很寂寞、怕人,这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和光影交错明暗相间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⑵ 形象地写出荷花不染纤尘、身姿优美、充满神韵的情态。
⑶ 这是一个热闹、欢快的情景,那过人头的莲花,唱着欢歌的美丽少女们采着莲,想着心上人,此情此景,激起了作者感情的涟漪,勾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活力的憧憬。作者那孤独、郁闷的心灵也由此得到了慰藉和寄托。此外,采莲场景与荷塘月色的朦胧美形成鲜明的对照,可谓梦幻现实。
3、补充几个通感的句子:
……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充满了幽情的乐曲。(刘白羽《长江三峡》)
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像若干只女神的手,一齐按着生命的键。(臧克家《春鸟》)
明确:两句都是视觉与听觉相通:第一句是把视觉转化为听觉,给人舒缓、幽静、悠远的感觉,很有意境;第二句是把听觉转化为视觉,给人以美妙之感、形象之感。
六、课堂小结
我们领略了一代散文大师给我们描绘的梦幻般朦胧、宁静和谐的荷塘美景,揣摩品味了作者精湛的语言表达技巧,从中更全面真切地了解了融多种角色于一身的朱自清平凡而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他对美满和谐生活的追求以及消解苦闷、哀愁的方式,从中更增添了对生活的挚爱,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我们更感到生活着、学习着是快乐的人生境界。
?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柔和 淡雅 宁静 朦胧 缥缈 和谐
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篇3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我”与世界的关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语言的审美情趣。
预习学案
1、请多遍通读全文
2、了解作者以及相关写作背景
3、字音辨识
探究学案
导入:说起我国的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走进他为我们营造的散文天地
有人说文中写了很多东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与一方荷塘不断博弈的心。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儿,有家乡。
前节课我们一起预习了课文,我希望大家将探究题的第一题课前完成后相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后黑板上
一、脉络梳理
文中有哪些词语能表达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大家梳理分别概括地写在下列表中。
我与妻儿(1)我与曲径(2、3)我与荷塘和月色(4、5)我与妻儿(10)我与家乡(7—9)我与荷塘四周(6)梳理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
“我与荷塘月色”是公认最美的段落,没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语言,只有进入画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第四段请同学们读一下,进入画境(生读)同学们的概括是否准确?我们一起再来学习。
下面老师对四段做了些修改,请注意老师打横线的地方,思考下修改后与原文有什么不同?效果上有何变化?二、感受语言之美
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美丽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刚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顺序)。微风过处,送来阵阵(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静静的(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分析:
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此段作者集中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叠字的运用(板书),展现了月下荷塘的清新素雅(清新素雅的荷塘。主板书)之美,此时的作者心情还依然颇不宁静吗?与世界的关系是对抗还是融合呢?
下面老师为你们读下第五段,同学们思考下,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是怎样描绘它的呢?你最欣赏哪一处?注意画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师展示四处,第五处学生可以自己发挥选择)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淌(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雾飘(浮起)在荷塘里。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浸(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印(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5、自选
分析:
再来看“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后黑板上与前副黑板)因为融合,我们的文章表现手法有了融情于景,因为对抗,也就有了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的乐景衬哀情。他对抗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绪不宁,是家事?是国事?(结合背景,蒋介石叛变革命,百姓处在白色恐怖中,作为爱国民主战士,他是非常苦闷彷徨,希望借一方荷塘寻求解脱),当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了,心灵得到了极度自由的舒展,进入到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中去,然而这种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暂的,作为一个誓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始终是他不能抛弃的情怀。所以这篇文章的文眼应该就是“颇不宁静”、
小结: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洁,纯真的品质(板书主黑板)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拓展学案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月色无处不在。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篇4
荷塘月色优秀教学教案
重点:
1、 品味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 理解作者心情与景物的和谐统一。
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首先请同学们打开自己的记忆仓库,找出几个描写月亮月光月色的名句。
张九龄(唐)《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晏殊(宋)《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辛弃疾(宋)《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李白(唐)《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杜甫(唐)《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王维(唐)《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温庭筠(唐)《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张若虚(唐)《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柳永(宋)《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月是古人最喜欢描写的事物之一,一轮古老的月亮曾牵动了多少人的情丝,真是“明月
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啊!同样的,荷花也是人们喜欢描绘的事物,下面请大家再从记忆仓库中拿出几个与荷花有关的名句:
孟浩然(唐)《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王昌龄(唐)《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李白(唐)《别储邕至剡中》:“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杨万里(宋)《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晓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人们之所以喜欢荷花,是因为它“出 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品质高洁。那么假如把月与荷放在一起,又写月又写荷,会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散文,题目叫做《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
二、新课:
(一)作者
1.朱自清是哪一年去逝的?——1948年。
2.他的原名叫什么?——朱自华。
3.他的字号是什么?——字佩弦,号秋实。
4.你曾经读过他的哪些作品?——《春》《背影》等。此外他的著名作品还有《绿》《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他的诗文集主要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等。朱自清是一位正直的、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民主战士,他在后来极度贫病交迫的境况下,坚决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二)朗读课文:
要求体会作品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在文中的具体表达。
(三)词语:?
曲折 煤屑 蓊蓊 踱 缕缕 颤动 霎时 薄薄 参差
(四)语段阅读:
1.阅读第四段,讨论问题:
(1)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该段,同时请大家看一看这一段主要是写月光下的荷塘,还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下的荷塘。
(2)接下来请大家按内容的不同划分本段的层次,并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每一层次的内容。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3)让我们先来看看朱先生是怎样描写荷叶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这里用了一个书面语词“弥望”和一个双音叠词“田田”,突出的是荷叶的什么特点?
——多。
(4)正是因为荷塘里荷叶非常之多,所以才有了下面所描写的特点,所以本段起首一句看似寻常随意,实际上它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作者在写了荷叶之多后,又写了荷叶之美,他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荷叶之美的呢?
——作者用了一个明喻来描写荷叶之美,把荷叶比做“亭亭的舞女的裙”。他为什么这么来比喻呢?为什么不说荷叶像雨伞像笸箩呢?这个比喻究竟好在哪里呢?
这个比喻的好处至少有两点:第一,荷叶由于出水很高,与苗条的舞女很相似,再加上“亭亭”一词,就更能写出荷叶那亭亭玉立的姿态;第二,说荷叶像舞女的裙,那么它像什么状态下舞女的裙呢?能像立正站着、靠墙倚着或坐着的舞女的裙吗?当然不像,荷叶的自然舒展像在舞蹈中旋转着的舞女的裙。这样,就显出了这个比喻的妙处,妙在何处?我们知道,这里的荷叶本来是静的,而这个比喻却给人以动感,这就叫以动写静,化静为动。
(5)接下来作者描写了荷花,他是用哪些手法描写荷花的呢?
——拟人,比喻。
在这里,作者先用拟人手法,通过“袅娜”一词,表现开放了的荷花的柔美,又通过“羞涩”一词,突出了含苞欲放的荷花的可爱。然后,作者又连续使用了两个比喻,对荷花进行更为生动细致的描写。
(6)请问作者所做的这两个比喻着眼点是什么呢?他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呢?
——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比喻,是因为月光下的白色荷花的光亮与一粒粒明珠相似,而白花在绿叶丛中若隐若现与碧天里闪烁的星光相似。在此,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作者说的是“碧天里的星星”而不是“黑天里的星星”,为什么?因为白色荷花的背景是绿色的荷叶;二要注意明珠的反光与星星的发光都是闪闪烁烁的,这就使本来静态的荷花具有了动态感,这也是化静为动的写法。这样,作者就通过两个拟人和两个比喻十分形象、十分生动地写出了月下荷花的美。
(7)接下来作者由荷花自然而然地写到了荷花的清香。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特殊的比喻,把荷花的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清香本来是嗅觉上的感受,而歌声是听觉方面的东西,这种将不同的感觉沟通起来的手法,在修辞上叫通感。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荷香比作“歌声”呢?二者的相似之处是什么呢?
——因为荷香的时浓时淡、时有时无与歌声的时断时续、时隐时现相似,所以作者就通过联想在嗅觉和听觉之间建立了沟通,突出了荷香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的特点。
(8)作者在写荷香的时候,说荷香是微风送过来的,所以接下来水到渠成地描写了风吹荷叶而形成的荷波。作者在描写荷叶的颤动时,用了一个明喻“像闪电般”,这个比喻突出的是荷波的什么特点?
——波动迅速。作者在上文写荷叶荷花的时候,主要描写静态的事物,而在此则描写了动态的景物,正因为这里所写的荷波是动态的,所以作者使用了“凝碧”一词,请大家品味一下“凝碧”的妙处。
——“凝碧”这个词妙在何处呢?它妙就妙在把迅速波动、瞬间消逝的荷波固定住,让你去品味,让你去欣赏,如果说作者在描写静态对象时运用了化静为动手法的话,那么在写动态事物时,又用了化动为静的手法。
2.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欣赏第五段,上一段写的是“月光下的荷塘”,这一段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
(1)这一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写得更加幽静、朦胧、和谐、美好。这一段可分成两个层次,大家看一看应从哪里划开?
——见书。
(2)这一段的第一层先从正面描写荷塘上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月色之美,第二层通过描写树影反衬塘上月色。现在请大家品味一下,看看这一段中哪些词语用得最好。
——如下:
①泻:作者在此为什么用“泻”,而不用“照”呢?请谈谈你对这个词进行品味后的感受。
——这个词用得好,好在三个方面:一是与前面流水很好的.呼应,二是使静态的月光富有了动态感,三是使人获得了对奶白色月光的实感,使空蒙的月光变得像实物一样似乎可以用手去触摸。若用“照”既不能与流水呼应,又无动感和实感。
②浮:为什么这里用“浮”而不用“升”呢?
——这个动词反映了水气和月色的交织,准确地表达了水雾轻柔及自下而上逐渐缓慢扩散的特点。如果换为“升”,则无法表现这些特点。
③洗:把“洗”改成“浸”“泡”之后怎么样?
——改后不好,因为原文说“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就把荷花、荷叶在月光下蒙了一层乳白色而显得清朗、柔和的特点写出来了,改为“浸”“泡”则太重了。
④梦:作者为什么要把“叶子和花”比喻成“梦”,并且是“笼着轻纱的梦”?这个比喻突出了“叶子和花”的什么特点?
——这个比喻突出了叶子和花在淡淡的月光下笼罩着薄薄的青雾而显现出来的朦胧美,一个“梦”字,化实为虚,显得那么宁静、超脱,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美感。
⑤笼:为什么要用“笼”字而不用“披”“盖”或“裹”呢?
——“笼”字表现了水雾薄薄的、淡淡的、柔柔的等特点,若用“披”等字,就显得太实了,不能表现这些特点。
⑥参差的斑驳的:这两个词能否改成“杂乱的”,或者干脆删去?
――“参差”表现灌木的影子长短不齐的特点,而“斑驳”则突出了这些影子的黑色浓淡不一的特点。如果删去,就太笼了,不够具体;如果改为“杂乱”则缺乏美感。
三、小结:
本文的第四五六段是重点,大家要反复玩味其中词语使用的妙处。
四、作业:
朗读课文三五遍。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朗读四五段。
二、新课:
(五)整体理解:
1.作品当中有一个起统领全文作用的句子,这个句子就是本文的文眼,请大家将这个句子找出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全文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描写的。那么作者心里为何颇不宁静呢?从课后的写作背景中,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写作这篇作品的1927年,大革命刚刚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作为正直作家的朱自清,一时找不到正确的出路,所以才陷入了苦闷与彷徨之中。正是因为作者心里颇不宁静,所以他才会在作品中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并且连难得的因荷塘月色美景而引起的喜悦也变成淡淡的。在作品中,四五六段着重抒发作者偷得片刻清闲的淡淡的喜悦,那么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他内心深处的淡淡的哀愁呢?
――见书。
3.下面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一下,作者所写的荷塘月色的宁静和谐与作者心情的“颇不宁静”是不是矛盾?你怎样理解的?
――如果我们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仔细体会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二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他的心里颇不宁静,所以他才到月光下的荷塘边去寻求宁静,寻求超脱。月下荷塘里那弥满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清香、凝碧的荷波,是那么清新自然,如诗如画;那薄薄的青雾、弯弯的杨柳、斑驳的树影、和谐的月色,是那么朦胧静谧,如烟如梦。这样的境界,正是他所寻求的,心中的哀愁不禁变得淡淡的,同时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也油然而生。可是这川宁静与喜悦只是暂的,蝉噪与蛙鸣已把它打得粉碎,剩下的是内心更为深重的苦恼和烦闷。作者的思绪就是经过这样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的过程而抒发出来了。
4.作者在作品结尾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并且“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在月光下、荷塘边所获得的片刻宁静、淡淡喜悦被蝉噪和蛙鸣打碎后,自然由眼前的莲花想到采莲,进而涌起了一种对和平宁静的美好的家乡生活的怀念。这样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小结:
朱自清的这篇《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的经典性作品,仅仅从景物描写方面就特别值得我们反复吟诵,仔细品味。
四、作业:
略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篇5
一、单元内容及单元设计思想
本单元是散文单元,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明确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神就是散文的中心,也就是散文所抒的情。这种情在文字上往往不是直露无遗的,而是通过精巧、绵密的构思,富有华彩或哲理性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深婉迂曲又自然而然地表现的。教学时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的,引领学生从欣赏景物入手,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二、《荷塘月色》的思想内涵和文章特点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融情入景,触景生情,为愤激不满的现实中的自己营造了一个清新、美丽、宁静的精神避难所。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本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四、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品读——赏析、讨论──拓展、练笔的教学模式,
教法: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学法:1.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2.找出游踪,理清思路。
3.品读美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文章的美。
一、导入:
散文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寒冷的冬季给我们送来舒心的温暖。它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我们今天要心仪怎样一段感情、怎样一幅美景呢?
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同时,他还说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写出了荷花的动态。周敦颐却看到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那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
?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2.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问题(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
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三、美文欣赏:
学生自读,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同学之间比赛读,看谁读的最好。
教师播放贝多芬的《月光》钢琴曲,让学生配乐朗诵。
教师范读第四段,
4.让学生说说喜欢的理由。
四、课堂检测:
1.字音辨识
煤屑(xiè) 蓊蓊郁郁(wěnɡ) 踱着(duó)
弥望(mí) 袅娜(niǎo) 羞涩(sè)
酣眠(hān) 倩影(qiàn) 梵婀玲(fàn)
鹢首徐回(yì) 敛裾(jū) 霎时(shà)
2.填空: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后改为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3.简答:
①第四段作者写了月下荷塘,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
②月色本是抽象的事物,很难描绘。在第五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月光?
五、作业:
从四、五、六段中任选一段背诵。
?教学后记】
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节课在理清思路之后,把重点放在了让品读课文上。通过自读、同学之间比赛读,教师范读等形式展开,旨在通过品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能够真正把这篇散文的美感悟出来,进而能够自己说出来,为下节课的鉴赏讨论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美点寻踪,赏析四、五、六段。
赏析、讨论第四段
优美的诵读和美丽的画面已经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我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美,现在可畅所欲言谈谈你感受到的美。
1.品味语言美,现在我们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读一读。
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美说出来。
教师明确:
第4段写荷花的三个比喻 ,一个拟人。
① “请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学生答:“句中有‘亭亭’二字。”还有学生说:“是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 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
③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晶莹剔透纤尘不染
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纤尘不染、冰清玉洁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渺茫’的。这是比喻。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2.画面美:月色下的荷塘,朦胧、静谧的美。
二、讨论第五段:
1.出示写月的诗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描写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独斟独酌,及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情。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明确月色是难写的。以月寄相思。本文是怎样写月色的。
2.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a叠字、b博喻、c通感等的含义和作用,并基本会使用这三种方法;
2、能理解文章的外圆形结构和内圆形结构;
3、能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内容
1、叠字、博喻、通感
1)叠字
定义:相同的词、词素或音节重叠使用,又叫叠音。
格式:abab、aabb、abb、aab、aa
作用:传神描摹景物特点;增加语言的音乐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深入细致地表达思想感情。
2)博喻
定义:由一个本体,两个或两个以上喻体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比喻修辞。
作用: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一个特定的焦点上,由所有类似的东西反映出的不同光线中去观察它。(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84,第215页)
3)通感
定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辞。
作用:启迪人们的联想,达到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
2、圆形结构
1)圆形外结构:文章叙述的时空顺序的圆;
2)圆形内结构: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圆。
3、情景交融
散文、诗歌当中的情、景是统一的、不可分的。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明范唏文《对床夜语》)。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就成了虚景;离开了客观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情景相生、情景相融才算有意境,这也是中国古代抒情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1)融情于景:寓意,给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内涵。王夫之:烟云泉石,花鸟台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2)借景抒情:借具体的景物描写表现细微幽眇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
三、教学材料
1、叠字、博喻、通感
1)叠字
a典型材料:段4田田。a用典,古乐府《江南曲》:莲叶何田田;b从弥望的词义(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看,田田当为荷叶分布之广、之密,但若换成密密则显得拥挤、厚重,而田田发an韵,清脆响亮而舒适。
b强化材料:段4的其他8处叠词;有名词星星,形容词亭亭的等,副词密密地。
c延伸材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觅,动作的延续性;冷清,寻觅时的环境和心情;凄惨戚专言心情之愁。
2)博喻
a典型材料:段4的荷花分别用明珠、星星、美人3个喻体来比喻。(明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发亮,又因为零星地点缀着,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星星言分布,写荷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现,与今夜不能朗照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言神态,因荷花是袅娜、羞涩且白而亮的,其神态色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荷花之美。)
b强化材料:民歌:你的眉儿细又长,好象树梢的弯月亮;你的眼睛明又亮,好象秋波一个样;你的脸儿红又圆,好象苹果到了秋天。(多本多喻,是连喻)
3)通感
a典型材料:段4把清香喻为歌声;清香为嗅觉,歌声是听觉感知,用一种感觉去写另一感觉。
b强化材料:心理学联觉。
香为缕缕清香,歌声为远处高楼上渺茫之音,似有若无、时断时续、缥缈不定是其共同点。
c延伸材料:钱钟书《围城》: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
2、圆形结构
a典型材料:a圆形外结构:文中作者从院中经小径到荷塘,后又归来。依时空顺序描绘了一幅夜游图。
b圆形内结构:作者情绪:不静求静得静出静(详见课文补充材料)
b延伸材料:忆江南删掉的原因和不删的理由:
删掉的原因①编者思想落后,《采莲赋》有描写男女艳情的内容;②从题目看,是写夜间荷塘,而江南采莲旧事却是白天的事;③与外结构有关。从作者的行踪或纯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应该从家里出来,沿着小径到了荷塘,再顺着小径回去才是。但回去时作者不但跳过不写小径,还突然来了个忆江南,似乎该删。
不删的理由①情感上:与荷塘月色部分一起把作者的情感一次次推向高潮,使作者情感变化更丰富;②结构上:与荷塘月色部分彼此呼应,互为双璧,使文章表现更丰富,行文更有起伏、层次感,使结构避免了平淡和单一,富有形神合一的立体空间感而更臻精妙,从而使文章更能突现意象的丰满和思想的深度;③更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c强化材料:圆形内结构与情感变化曲线结构不矛盾的原因
a圆形内结构就作者本不宁静,后企图寻求宁静,但终不能得的心情而言,重在结果;
b情感变化曲线结构表现情感的不断努力挣扎,重在过程。好像从地上弹起的皮球,虽经几次弹跳,但终要落回地面。
3、情景交融
a典型材料: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杜牧的《山行》
前者景物萧条冷落,充满哀愁,因为作者是流落天涯的断肠人;后者竭力赞扬寒山秋景,秋景更胜春光,使秋天充满了生机,因为作者爱这傍晚枫林。
b强化材料:文章一开头就点出了作者的心境: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即而作者企图通过努力摆脱这种不宁静,进行了三次努力:
①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披衣带门夜游荷塘,希望借欣赏美丽清幽、朦胧素淡的荷塘,来抚慰自己的心灵。然而非常遗憾,荷塘月色给作者的仅是片刻的宁静,那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树色、聒噪的蝉鸣蛙叫,使作者猛然惊醒: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愁绪再上心头。
②现实在无法找回宁静,遂进入了记忆和联想,忽然想起南朝采莲的事情来了,在虚幻的联想中,不宁静的心灵获得了暂时的平复。但马上被现实拉了回来,作者面前既没有采莲人,又不见些流水的影子,第二次努力归于失败。
③于是思绪飞向作者的故乡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然而作者却经历了一次没有结果的努力。最后在什么声息都没有中回到了家里。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入内容1,指向目标1
从题目导入,直接进入重点段(4段)的讲解。
1)提问:题目是并列短语还是偏正短语?怎样理解好?
并列;但两个景物并不孤立:荷塘为月下荷塘,月色为荷塘上之月色。
2)请同学找出重写荷塘月色的部分。
4、5、6段。
2、1)分析内容1a,基本实现目标1a。
重点分析第4段,学生分析5、6段。
①揭示内容1a,接近目标1a
提问:修饰荷叶为什么要用田田一词?
②强化内容1a,逼近目标1a
提问:本段还有几处叠字,各是什么词性?
③延伸内容1a,逼近目标1a
分析《声声慢》中的叠字。
2)分析内容1b,基本实现目标1b。
①揭示内容1b,接近目标1b
a提问:描写荷花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有什么特殊处?
一本多喻。
b点出博喻(或复喻)的概念,分析喻体有几个才算博喻。(博喻特点)
博者,多也;二夕(月)为多;喻体有两个就行;
復,二次为復(复);喻体有两个就行。
②强化内容1b,逼近目标1b
a提问: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的一句歌词是不是博喻?
不是;这叫连喻,是多本多喻。
b为什么描写荷花要用3个喻体?(博喻作用)
3)分析内容1c,基本实现目标1c
①揭示内容1c,接近目标1c
a提问:描写荷香的比喻修辞有什么特殊处?(通感特点)
b口述通感定义
②强化内容1c,逼近目标1c
引入心理学概念移觉,通过分析描写清香的通感句分析通感的心里基础联想和感觉移借。(通感作用)
③延伸内容1c,拓展目标1c
分析《围城》中通感句
4)回归内容1,检测目标1达成度
让学生仿照段4的板书分析,板书段5、段6的内容和所使用的方法。
第二课时
1、引入内容2,指向目标2
简单分析7、8段内容,请同学思考该部分为何在旧教材中被删掉了?
2、揭示内容2,接近目标2
分析文章圆形外结构,指出忆江南与该结构的矛盾。
3、强化内容2,逼近目标2
提问:现在教材中为什么还原了作品原貌?
可以删是从单纯的空间或纯写景的角度来分析的,而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说,不该删。
1)引入内容3,指向目标3
指出本文非单纯写景散文,而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2)揭示内容3,接近目标3
①多媒体展示情景交融的分析内容;
②从两幅秋日夕照图的对比分析,解释情景交融的内涵。
3)强化内容3,逼近目标3
分析文章的情感变化,画出情感变化曲线图,强化情景的交融。
4、延伸内容2、3,拓展目标2、3
1)从情感变化曲线图分析指出,忆江南不该删的理由;
2)从结构和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忆江南不该删的理由。
5、回归内容2,检测目标2达成度
1)请同学阅读课文补充材料关于圆形结构的分析(首段),思考:教材中的圆形内结构与前面分析得出的情感变化曲线图结构是否矛盾,该怎么理解?
2)试用圆形结构或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次自己熟悉的留下过深刻记忆的游记。
五、板书设计
荷 塘 月 色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