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设计教案是我们优化教学资源使用的重要步骤,有助于提高课堂的互动性,有一份完整的教案设计使我们能够轻松应对意外情况,下面是报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曲老师教案通用7篇,感谢您的参阅。
曲老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新词。
2.抓住重点词语,了解哪些老师启示了人类的哪些发明。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学会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搜集生物充当人类老师的事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读题激疑
1.谈话引入:孩子们,你们心目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2.读题激疑,课题中的“老师”为什么要加上引号?这些“老师”究竟是谁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给出提示:读通顺课文,借助拼音或工具书准确识记生字。
2.点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3.鼓励学生用老师教给的多种形式识记生字。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知识给生字组词,并能自己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4.检查学生生字的学习情况。用“我给大家提个醒”的方式,让学生来说说每个生字的字音、字形需要注意些什么,并能给每个生字组出几个不同的词语来。
5.全体学生练习朗读全文,指导学生读通顺。
6.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回答开课时提出的问题:课题中的“老师”为何要加引号?这些“老师”究竟是谁?先在书上用笔画出来,再说一说。从学生的汇报中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段“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引导学生读懂这句反问句并理解它。(板书:人类的老师不止是蝙蝠)
三、紧扣课题,深入理解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
2.先跟同桌说一说自己为什么感兴趣,再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落实对课文的理解和对重点词句的深入感悟。
3.学习第三段,引导要点:
这一段主要讲了谁是人类的老师?(板书:蜻蜓——飞机)
为什么说蜻蜓是人类的老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机毁人亡”“惨祸”的意思,抓句子“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体会“老师”的含义。(板书:斑点防抖)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4.学习第四段。
(1)这段主要讲了谁是人类的老师?它又教给了人们什么?(板书:鲸——轮船)
(2)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轻而易举、研究、流线体。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句子:“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板书:流线体提速)
5?学习第五、六段。
(1)出示一个鸡蛋,让学生来捏一捏,看看能不能把鸡蛋捏碎。再请学生想一想:为什么看起来薄薄的蛋壳,用了最大的力都不能捏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了吗?(激发学生读课文)科学家研究了这个问题后,得到了什么启示?造出了什么对我们人类有用的东西?(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鸡蛋——建筑物)
(2)学生汇报,从学生的汇报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坚固、承受、均匀、设计。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板书:薄壳结构、坚固)
(3)教师导语:其实,人类从动物身上学到的知识还不止是这些呢,请孩子们齐读课文第六段,看看人还从动物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齐读,汇报。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小黑板上的题,让学生在回答的同时完成练习。
①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②人们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
③人们模仿。
6?学习第七段。
过渡:是啊,自然界的生物教给我们的真多啊,请孩子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吧。
7?引导回顾全文,了解课文“总—分—总”的结构。
8?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四、拓展思维,训练说写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人类的老师的其他例子。并能用刚才填空的句式说话。
板书:
16
人类的“教师”
总
人类的老师
不止是蝙蝠
斑点、防抖
分
蜻蜓——飞机
流线体、提速
鲸——轮船
薄壳结构、坚固
鸡蛋——建筑物
……
总
生物界有很多人类的老师
曲老师教案篇2
【总体构思】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海伦以一个盲人的独特视角,通过触摸和感受,写出了人世间的美好生活,文章思维流畅,文字优美,表达清新自然。这是我们要在阅读时体会到的。因此拟用朗读——研读——创读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因个体独特而采用的独特写法。以探究的方式解决课文的重点——文章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写自己?
【教法学法】
本文的感情含蓄而深挚,语言自然而流畅,含义丰富而深刻,宜让学生在诵读在自然地受到感染。在研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本文的方法,并创造性地阅读——改换角色叙述事件,从而更深刻地领会作者与老师的非同寻常的关系。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直接入题,请一名学生讲讲七岁前海伦的故事。
二、学生展示有关资料,说说海伦不平凡的成就。
三、比比朗读。由各组推荐朗读能力好的同学朗读自选的内容,可以配乐。看看哪一组哪一位同学表现出色。
四、研读探究
学生四人组成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一)你们有没有发现,文中许多事情都是海伦第一次的经历。大家都知道,初次印象往往是最深刻、最难遗忘的,更何况一个眼不能看、耳不能听、口不能言的孩子呢?正由于感官被无情地剥夺了,她才发展了比常人更丰富、更灵敏的心智。请你找找文中叙述了几个第一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提示:阅读时要善于抓住重要、关键的词语,主要是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二)课文题目是“我的老师”,可为什么用在“我”身上的笔墨比老师多得多?
明确:文中写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写自己识字时的美好感受,写来到田野中的快乐,写暴风雨来到时在树上的恐惧,写自己对爱的追问……这一切都是从侧面写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写老师的可爱和可敬。同时,文章还多次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如在老师来之前自己“纳闷和痛苦”“疲倦和寂寞”,和后来对生活的乐观相对照,从反面衬托了老师的耐心与用心良苦。总之,莎利文老师已成为海伦生活中的一部分,作者写自己,实际上也是在写老师。
五、试试创读
选择文中的一件事,请你以莎利文老师的角度,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把这件事叙述一下。也可以把文中的重要词语用上去。
提示:莎利文老师是一个非常耐心和蔼,充满爱心,循循善诱,有教育智慧的人。
六、作业
1、 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课外找找关于海伦凯勒、霍金、奥斯特洛夫斯基、张海迪的作品,写一篇读后感。
曲老师教案篇3
设计意图:
孩子们刚刚升入大班,已经是大班的孩子了,今年是他们在幼儿园的最后一个教师节,两年的幼儿园生活,孩子们和老师之间已经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为了让孩子们对自己的老师有更深的了解,激发孩子们尊敬老师、爱老师的情感,我设计了本次主题教学,让幼儿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老师的爱。
教学目标:
1、知道9月10日是教师节。
2、感受教师对自己的爱,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教师的爱。
教学准备:
1、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教学的照片。
2、制作小礼物的'材料:彩纸、彩带、水彩笔、各种废旧材料等。
3、幼儿画册《社会》
教学重点:
知道9月10日是教师节,萌发幼儿热爱教师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制作小礼物送给老师。
教学过程:
一、教师提问,请幼儿讨论,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6月1日是谁的节日吗?(是我们小朋友的节日),小朋友们过节日的时候快乐吗?是谁给你们过的节日?那么你们知道吗?其实老师也有节日,你们知道老师的节日是哪一天吗?(9月10日是老师的节日),老师很辛苦。小朋友都认识哪些老师呢?小班是那几个老师教过你,中班是那几个老师教过你?
二、组织幼儿回忆从小班升到大班以来的一些难忘的往事
1、出示老师和幼儿一起教学的照片请幼儿欣赏。
2、提问:这是什么时候照的照片?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老师在做什么?你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又高兴有快乐?
3、小朋友现在有了那些本领?这些本领是跟谁学来的?老师为小朋友做了哪些事情?
4、除了班上的老师,幼儿园里还有哪些人关心照顾过你?
三、讨论:老师把爱都给了小朋友们,小朋友们在老师的节日里应该给老师爱呢?
幼儿阅读画册《给老师的爱》后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讨论
(1)老师怎么了?为什么会咳嗽?
(2)小朋友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老师?老师会怎么想?
(3)你平时是怎样对待老师的?
四、制作小礼物表达对老师的爱并送上祝福的话语
1、在教师节,我们应该怎样向老师表达爱呢?(说祝福的话,送给老师小礼物)
2、幼儿制作小礼物,教师巡回指导并给予一定的帮助
五、幼儿赠送礼物,并与教师一起演唱歌曲祝福教师节日快乐。
六、总结:
在不知不觉的音乐声中已临近了我们班会的尾声,九月,教师节踏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而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在我们从顽皮稚童到青涩少年再到风华青年的生命历程中,老师,都是我们最值得尊重和感恩的人。他们虽然生活清苦,却情系祖国未来,心系学子之心;她们虽是一烛微火,却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让我们深情地呼唤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曲老师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学唱歌曲,感受歌曲三拍子的强弱特点,唱准附点音乐。
2.通过谈话回忆的方法理解歌词,体会歌曲的情感。
3.激发对幼儿园生活的留念和争做一小学生的愿望。
活动准备:
1.幼儿开展过“我要毕业”的谈话活动。
2.磁带/cd。
活动内容:
1.开展谈话活动,帮助幼儿回忆幼儿园的生活,激发幼儿对幼儿园的留恋之情。
(1)教师:再过一段时间,小朋友就要毕业了。你觉得在幼儿园生活得快乐吗?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在幼儿园感到快乐的事呢?
(2)老师:在幼儿园你们学会了什么?是谁教你们的?你们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
2.教师引导幼儿欣赏歌曲《老师,再见了》。
(1)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幼儿欣赏。
有一首歌叫《老师,再见了》,我们来听听歌里的小朋友是怎样对老师说的?
(2)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朗诵歌词。
我们和歌里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老师,再见了》。
(3)教师再次完整范唱,重点帮助幼儿感受三拍子的强弱特点。
老师:请你们再来欣赏歌曲《老师,再见了》,仔细地听听歌里的每个音唱得都是一样重吗?
(4)幼儿学唱歌曲,提醒幼儿唱准附点音符。
3.教师引导幼儿以情事声地演唱歌曲。
即将离开幼儿园了,你们舍得离开老师和小朋友吗?请你们有感情地再次演唱歌曲。
4.教师小结,激发幼儿升入小学的愿望。
毕业后,你们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进入小学后,你有什么愿望?会怎么做呢?
曲老师教案篇5
【文本解读】
?一个这样的老师》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写的是怀特森老师为传授科学精神与方法,编造生物知识,并通过考试打不及格、将成绩登记入册等手段,引起学生重视,教育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促进学生逐步养成了“时刻警惕,用事实、用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教学本文,可以以文路定教路,围绕学生“崇拜——愤怒一感激”这条心路历程,先抑后扬,品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1.喜欢刚才的音乐吗?是唱给谁的?
人一生会有很多老师:第一位老师是父母,然后有幼儿园、小学、中学的老师……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一位无声的老师——字典。现在,如果让你选择一个词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情,你会选择什么?
2.有没有想过用上这个词?(出示:怒火)有个学生就这么说了,他就在——《一个这样的老师》文中。
(揭题,读题。质疑: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设计意图:出示“怒火”,形成情感冲突,激发阅读期待,直奔重点,进行文本解读。】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怒火”一词出现在哪?谁对谁愤怒?你还有哪些问题?
2.检查交流,引出主人翁。
三、品读“愤怒”
1.“我”为什么愤怒?事实究竟怎样?下面,我们就走进“课堂”,走进“考场”,去看一看当时的具体情况。
出示自学提示:
自由轻声地朗读1-10自然段:
①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以及老师郑重其事的表现。
②用“一”标出考试的内容,用“一”标出考试的结果。
③想想:我在“怒”什么。
(学生自学后,集体交流)
2.指导朗读第八段,读出内心的愤怒。
3.止e时此刻,愤怒中的“我们”最渴望得到什么?(读第九段)这个解释,合理吗?
(明确:成绩不及格,老师重在评态度——没有起疑心。)
4.对呀,为什么“我们”当时没有起疑心呢?课堂上,“我们”听得认真,也看了很久,可为什么就没察觉呢?甚至,“我”还以为怀特森老师是个一博学的老师。
?设计意图:“为什么没有起疑心?”这个问题于肤浅处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在了解过程的基础上,深入感悟本质:轻信伪装(“郑重其事”),迷信权威(“老师”),就是没起疑心的关键。】
5.“乱花渐欲迷人眼。”生活中,像这样被伪装的事物,时时处处都会出现,它们粉饰得比真的还真,真叫人想不相信都难。你能说一说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吗?
6.小结:是呀。要明辨事物,除了要有知识,还要有——(指大脑)清醒的大脑,有双——(指眼睛)敏锐的眼睛,有颗——(指心)冷静的心。只有客观冷静,时刻保持警惕,才不会上当受骗!
?设计意图:小结提升,为下文理解科学精神奠定基础。】
四、品读感??
1.听到怀特森老师的解释,现在,你们服了吗?
2.怀特森老师说,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你们信不信?
3.是啊,刚刚受了欺骗,可不能再上当。我们需要用怀疑的.目光去审视判断:是否真的学到了什么。
出示自学提示:默读11-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我们到底有没有学到什么。
标出结果,概括收获。先自学,再同桌互相交流。
通过学习交流,学生懂得:由于学习态度的转变,我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结果、学习品质等,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一进步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4.小结:态度决定高度!一切的收获,离不开怀特森老师的精心教导。同学们,现在大家最应该做的是件什么事?
预设:感谢老师,汇报成果……
5.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学生上台,把自己的理解用一个词写在课题下面。) 教师归纳:这位老师最可贵,也是他伟大的地方,他具有一种——(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
指板书,齐读加深印象:时刻警惕,用事实、用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坚持真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回归主干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深化对老师的情感体验,丰富对主题的认识。】
五、拓展延伸
1.介绍作者。
美国著名作家大卫·欧文,他写的《第一家爸爸银行》风靡全球……
2.迁移练笔。
老师是园丁,培育我们成长;老师是明灯,指引我们前进。老师教给我们知识,也教我们方法,让我们学会求知,学会求真。你有自己喜欢的老师吗?说一说,你喜欢的老师有什么特点,他有哪些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写一写。
(学生练笔,再交流评议。)
?设计意图:迁移练笔,向生活延伸,通过读写结合,巩固认知,深化理解,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3.最后,让我们再次倾听那饱含深情的歌曲,一起随着乐曲轻轻哼唱,唱出心中的赞美。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音乐声再次响起。
曲老师教案篇6
?设计意图】
幼儿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好奇,他们有着极强的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因此,及时并适当的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积累科学经验,指导其学会一定的科学方法,将使幼儿的科学素质得到早期培养,有意于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次活动,通过“如何使纸船不被打湿”的实验,让幼儿们初步了解油画棒的排水性,在操作中让幼儿体验乐趣。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使纸船不被打湿”的探索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2、初步了解蜡(油画棒)不吸水的特性。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五大盆水、油画棒每组一盒、毛巾、纸制作的纸船若干。
经验准备:幼儿有在水中玩纸船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玩纸船、激发幼儿已有经验
小朋友们,纸船可以在哪里玩?玩久了纸船会怎么样?
二、教师出示纸船设疑,引发幼儿思考
1、教师出示纸船:“老师这里有两艘纸船,我们看看,哪一艘湿得比较快。
2、教师引导观察纸船使用的纸不一样,幼儿大胆猜想结果。
三、师幼共同实验,了解油画棒的排水性
1.老师示范对比实验,使幼儿明白蜡是不吸水的。
提问:为什么涂了油画棒的纸船没打湿,没涂油画棒的纸船打湿了呢?
让我们来做个实验:将水滴在涂了油画棒和没有涂油画棒的纸上进行对比:没有涂油画棒的.纸吸水快,涂油画棒的纸吸水慢。
2.教师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油画棒是不吸水的,所以把油画棒涂在船上,就好像给纸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小纸船,船就不会被水打湿了。
四、幼儿动手制作小蜡船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没涂蜡的小纸船,想请你们帮帮忙,用蜡笔给它们涂上漂亮的雨衣,让它们都变成不会被水打湿的小船。
2、小朋友用油画棒给小船涂腊。
五、自由在水中玩蜡船,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鼓励孩子想出更多保护小纸船的不被水打湿的方法。
曲老师教案篇7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莎利文老师教育“我”的几件事,高度赞扬了莎利文独特的教育方法和老师强烈的爱心,表达了作者对莎利文老师感激、敬爱之情。
二、思路结构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叙事条理清晰,同时表达老师对自己的教导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莎利文老师到来之前“我”的心情。(我记得在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向我提示了一切。)
第二部分写老师对我的教育情况。(第二天早晨……都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
本部分又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莎利文老师和我的初步接触,本段初步写莎利文教师的教育能力。(第二天早晨……我热切地盼望着新的一天的来临)
(二)莎利文老师和我的日常生活,本段通过写莎利文老师和我的日常生活而体现莎利文老师教育的高超本领。(春天到了……我热切希望运用学到的东西)
(三)莎利文老师的特殊教育,本段通过具体整体进一步对莎利文老师的教育艺术加以赞扬。(我记得有一天早晨……我感到我的心跟我看不见的东西,跟别人的心,都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
第三部分写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我是通过生活本身开始我的学习生涯的……她总是设法使我生活得充实、美满和有价值)
三、从三个层面体会感情
1、在认识莎利文老师前,作者是凭什么去接触世界的?
2、 在认识莎利文老师后,世界在她的心目中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3、 在她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谁为她铺平了一条道路?作者对莎利文老师的感情是什么?
四、自读中要特别重视品读
1.逐句、逐行、逐段,乃至进行全文品读。
作者是一个盲人,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前,她对世界的感受是不全面的,她的一切都只能靠有限的触摸来完成。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后,她认识世界的范围扩大了,而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个过程对常人来讲并没有什么,但对于一个盲人,聋哑人来说就显得不可思议了。无论从观察世界还是从认识世界的角度上讲,还是从莎利文老师教学的角度讲都是一曲感人的颂歌。
2.品味作者的师生真情。由于海伦年幼,又生残疾,因此失去了很多认识世界的机会。正是莎利文小姐,以一个教师的角色,使海伦完成了从一个残疾人到常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经历了十数年的时间,日久生情,那种特殊的师生情谊恐怕是其他任何东西所不能代替的。因而,在阅读时体会起来也才十分不易。而这一点,正是文章的的真情和价值所在。
3.品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如末尾一段。
五、抓住关键之处,深入理解课文
本文语意生动,文字浅显,宜于自读。自读时建议把握以下几点:
1.抓关键语段
如首段,“我记得在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就是安妮·莎利文老师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一八八七年三月三日。”这段文字三次强调了“某一天”的重要性。显然作者在此处是别有用心的。它特别强调了“一八八七年三月三日”的特殊内涵:有一位老师要到她身边来了。作者是一个盲人和聋哑人。有了老师就意味着平常的生活将会发生大的改变。同时,这篇文章是作者后来写的,她对老师的一切仁爱之心有了切身的感受,她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因此短短的一句话却包含了不同凡响的内容。
2.抓关键动作
对于海伦来说,她只有靠她有限的“能力”——靠触摸去感受世界。除此而外,世界是什么样子,她可能就不得而知了。因而,动作描写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在阅读中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特色进行理解。特别要注意的是,作者对动作的描写也是十分生动的。注意找出文中动作描写的句子,细心加以体会。
如下面的句子:
1) 我的老师把我的手放到水里。清凉的水涌到我的手上时,老师在我的手心中拼了“w-a-t-e-r”(水)这个字,开始她拼得慢,后来越拼越快……
2)莎利文小姐挽着我的手,穿过人们正在播种的田野。
3) 她把我拉得更近,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就在这里”。
4)我闻着她手上的花,一面讲一面打着手势问:“花的香味是‘爱’吗”?“不是”。我的老师说。
正是这些句子使我们认识到了海伦·凯勒的聪明才智,同时也才使我们能感受到文章的优美与动人。
3.抓关键心理
仅凭触觉来感受世界是海伦·凯勒对世界那么敏感的原因。聪明的海伦并没有放弃自己认识世界的机会,她通过“母亲的动作”,(注意是“示意的”性的动作,而不是母亲的吩咐或通知)“人们进进出出地忙个不停的迹象”,等等,“猜到会有不寻常的事发生在我们家里”。注意这一个“猜”字,道出了海伦生存和发展的一切根源。因为除了她的双手,就只剩下她的慧心了。在海伦面前,一切都只有由她的心灵去体会和感受,因此她的心理感应能力才无比发达。而文章也正是通过心理描写实现了这一目的。课文里心理描写的句子相当多,阅读时认真体会。
4.抓关键感情
在没有老师之前,海伦认识世界的围绕是很小的。正是莎利文老师教她认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个名字,也是老师教她知道什么是“爱”这样的抽象名词。也是老师教给她日常交往中使用的无数习惯用语。“就这样,我从生活中汲取知识,起初,我只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孩子,是莎利文小姐启发了我,教育了我。她的到来,使我周围的一切充满了爱和欢乐并富有意义。她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使我了解世间一切事物的美,她每时每刻都在动脑筋、想办法,使我的生活美好和有意义”。这段话十分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一片深情.需要注意的是,在写作中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文章贯用技巧。先写莎利文老师的不是,然后再托出老师的伟大与崇高。
六、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材共收入两篇《我的老师》,同题文章必然有一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所以可进行比较阅读。
1、主题。两篇文章都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都抒发了学生对老师的喜爱、感激之情,都赞颂了老师的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2、人物。两文都以“我”的老师为主要人物,二位老师都是女性,都是“我”的启蒙老师,她们身上都表现了女教师细腻、温柔、关爱学生,热爱教育的突出特点。但由于两文中的“我”在生理上的巨大差异,对蔡芸芝先生的描写侧重于外貌、动作等描写,而对莎利文老师的描写则侧重于“我”的触觉及心灵感受,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
3、选材。两文都是写真人真事,都围绕主题选材。前文的七件事都是生活的片断,事与事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后文则不同,所用材料是从“我”认识具体事物,到认识大自然,认识“爱”,材料具有内在的联系,并准确地再现莎利文老师对“我”的帮助日趋深入。
4、组材。两文组材都讲究章法。前文由简至繁,由略到详,疏密相间,表现出师生情的逐步加深。后文按时间顺序行文,条理明晰,“我”的进步也在岁月流逝中日见鲜明。
5、语言特点。前文语言平实、质朴,似涓涓细流,绵长深远,后文语言饱含深情,真挚而细腻,颇为感人。
曲老师教案通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