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通过教案的内容是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能力的,以下是报喜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石头的科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石头的科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寻石、观石、玩石等活动,激发幼儿了解石头的兴趣,并在探究中发现各种石头的特点。
2、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有关石头的照片、图片、录像资料,各种石头、石制品、石工艺品、石饰品等。
活动过程
1、看一看我收集的石头。
(1)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石头,有的很珍贵。
(2)石头的颜色有各种各样。
(3)石头的花纹也都不一样。
(4)石头的形状很多,这是鹅卵石,是圆圆的、扁扁的。
(5)有的石头表面光滑,有的粗糙。
2、石头的用途有哪些?
(1)一般的岩石、鹅卵石、大理石、花岗岩可用于铺路、造桥、盖房子等。
(2)玉石、红蓝宝石、钻石是较为名贵的石头,可以制作装饰品。
(3)本地盛产的名石――寿山石,特别名贵,可做成工艺品。
3、试一试。
(1)把石头、木块、塑料、泥块、混凝土、土块等放人水中,会发现什么。
①木块、塑料都漂浮在水上。
②石头、泥块沉人水底。
③石头不论大小都会沉入水中。
(2)用铁锤敲打石块、木块、塑料、铁块,观察敲打时会有什么现象产生。
①铁锤敲打石块后看到一丁点火花。
②用铁锤敲打木块、塑料、铁块没有火花。
(3)用石块敲打铁钉、木板、核桃、土块会有什么现象产生。
①石头很硬,不会碎,不会变形。
②核桃、土块被石块敲打后都碎了。
4、制作石艺。
由一块形状特异的石头想到了什么?运用辅助材料做出更多的东西。
(1)单块石头彩绘。
(2)多块石头组合彩绘。
(3巧妙运用粘合剂彩绘。
(4)各种石头组合,搭建园林小景。
展示幼儿的作品。
幼儿自我介绍制作方法和作品名称。
拓展思路
1.在探究石头的特征活动中,还可以把石头与蔬菜、鱼同时放在火上烧,观察现象,感知石头不能生长也没有死亡。
2.可以带幼儿外出参观,把未受破坏的自然景观与受到乱开采石料而破坏的景观进行对比,再通过观看一些有关灾害性报道、录像、资料片,让幼儿感知和了解石头对人类的作用。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石头的科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石头的作用。
2、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探索石头的作用。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提前让幼儿感受、观察石头2、各种各样的石头3、图片4、成品石头比如:石臼、假山、磨轮。
[活动过程]
1、出示各种成品石头。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好东西,我们一块数三下,吹起神秘的丝绸打开看看吧!
2、欣赏各种成品石头
(1)教师分别介绍石臼、假山、磨轮等等。
(2)教师提问:这些东西是用什么东西做成的?
3、出示石头
(1)昨天我们玩过的石头都有什么形状的'?
(2)昨天我们摸过的石头有什么感觉?(请每个幼儿都能感受石头的粗糙、光滑)
(3)石头都有什么颜色的?
教师总结:石头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有三角形、长方形等等;颜色也有很多种有:红色、白色、黑色、褐色等等;石头有的是粗糙,有的是光滑的。
4、讨论教师:石头都能干什么?
5、出示图片——幼儿欣赏图片了解石头的作用
6、出示石头小路
(1)教师请幼儿在小路上走、跳、爬,使幼儿感受石头小路。
(2)提问:你踩在小路上有什么感觉?
7、游戏:“小小建筑师”
请幼儿用石头搭东西什么都可以发挥幼儿想象力。
活动反思:
石头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物,本次活动的生成也是来源于孩子的一次偶然发现,可以说该活动是生成于孩子的兴趣。这就符合了新纲要中所提到的“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教育活动要生活化”的精神。
石头的科学教案篇3
活动设计背景
午睡时大多数小朋友都愿意谈论关于小脚丫的问题。因此,我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爱好,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探索身体奥秘的兴趣设计本节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脚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小脚可以干什么。
2.对探索身体的奥秘有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7.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脚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
活动准备
1.背景知识:有关脚的知识。
2.多媒体课件、动物形装饰卡、各种颜色印泥若干。
活动过程
1.在音乐伴奏下,幼儿光脚扮演小兔跳进教室,引出主题小脚丫。
师:刚才我们学小兔跳的时候,是用身体的什么地方跳的?(脚)
2.引导幼儿认识脚的各部分名称。
(1)请幼儿摸摸、看看自己的脚,启发幼儿说出脚底、脚背、脚心、脚跟、脚趾、脚趾甲等名称。
(2)观看多媒体,幼儿边看边说脚的各部分名称。
(3)通过游戏进一步认识脚。
(4)观看多媒体、模仿小脚做动作。(搓脚背,拍脚底,蹬脚丫等)
3.认识脚的用途。
(1)请小朋友动脑想一想脚可以干什么,有什么本领?(如走路、跑步、跳、踢球、骑马等)
(2)边说儿歌边表演脚的本领。
(3)观看多媒体:用脚表演杂技“蹬碗”。
4.讨论:怎样保护好自己的'脚?(如常剪脚趾甲、天天洗脚、换洗袜子、不穿太硬太小的鞋子等)
5.印脚印画
师:“小朋友,你们的脚也在一天一天长大,那我们印个脚印留作纪念,等你们长大看看现在的小脚印,该多有意思呀。”
讲解印脚印的方法,用脚在印泥上蘸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在踩在装饰卡的空白部分,印出自己的脚印,然后挂在教室内展览。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开展,优点:孩子们对关于可爱的小脚丫的主题很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能准确的说出脚的各部位的名称及作用。缺点:结束部分稍微有点乱,以后努力改进,发扬优点。
石头的科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车轴的名称和用途。
2、喜爱实验操作,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7、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组合玩具车若干辆,模型若干;
2、圆形硬纸卡人手两张,木棍或牙签、橡皮泥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找一找,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师:你们自己选一件玩具,玩一玩,看一看,找一找,在玩具上找一件神奇的东西,它可以连接车轮使平稳地向前开动,它是什么呢?
(幼1:是轮胎)
(幼2:是车子里的方向盘)
(幼3:是里面的发动机)
(幼4:是轮胎里面的棍子)
师:到底是什么神奇的东西呢?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先看老师手上的车子。
(评析:活动的导入部分通过老师富有悬念的提问,将幼儿引入自发的探究环节中。本环节中,孩子始终带着问题在玩乐。通过自己不断的动手操作,答案在慢慢揭晓中。)
二、观察老师的组合玩具车,初步了解车轴的作用。
1、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它缺了什么呢?(车轮)
把车轮放上去就能开动吗?(老师把四个车轮“放”到车身上去,松开手滚动,车轮四散滚开)
为什么有了车轮它还不能平稳地向前开动?
(幼1:因为它没装好)
(幼2:车轮没有连起来)
(幼3:中间少了一根连起来的棍子)
2、师:车轮怎样才可以连起来,让它平稳地向前滚呢?
(请一个幼儿上前和老师一起将车轮用车轴相连并拼装到车身上去,拼接好后开一开,滚一滚)
现在玩具车可以开给你开给我,老师用什么东西把两个轮子连起来,让它不散开,能平稳地向前滚动的`呢?它叫什么名字呢?它究竟有什么奇妙的作用?
3、学习“车轴”的名称,了解车轴连接车轮,促进车子平稳前行的作用。
(评析:本环节的三个部分是不断递进的。在本环节中,通过老师不断地抛出“问题包袱”,使幼儿关注到连接车轮的车轴,以及它必不可少的作用。)
三、操作实验和讨论交流。
1、实验
师:车轴到底有没有那么大的作用,让车子平稳地前进,我们用圆纸板做车轮,牙签做车轴做个实验好吗?
实验1:滚动一块圆纸板,观察滚动的情形。
实验2:用牙签将两圆心相连后滚动,观察滚动的情形。
2、讨论和交流:
师:一块圆纸板滚动是怎样呢?两块圆纸板用牙签连起来又是怎样滚动的呢?
(幼1:我滚一个小车轮的时候,滚不起来,两个连起来就好滚了)
(幼2:一个车轮滚一会儿就倒了,两个车轮连起来可以一直滚)
(幼3:一个纸板滚得不平衡,两个串起来就平衡了)
师:哪种方法可以使车轮平稳地向前滚动呢?为什么呢?
(幼儿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圆纸板有了牙签相连所以能平稳地向前滚动,所以车轮是因为有车轴相连才可以平稳地前进。
(评析:本环节是活动的xx部分。幼儿通过圆纸板和牙签的两个小实验,了解了圆纸板平稳向前滚动的原因,从而迁移了相关的经验。)
四、扩展和想像
师: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有车轴的呢?(依维柯、三机、大客车、皮卡、小轿车……)
假如车子在马路上行驶,突然车轴没有了,想一想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幼1:车子开着开着,“嘭”一声,就爆炸了)
(幼2:如果没有车轴了,轮子就到处散开了)
(幼3:车子会撞到一块儿去,会起火,会爆炸)
(评析:本环节充分扩展了孩子的想象力,虽然孩子们的答案千奇百怪,但是作用是显见的,就是进一步加深了对车轴作用的认识。)
五、游戏:找车轴
再一次挑选自己喜爱的的玩具车,找一找它的车轴在哪里,向老师和同伴谈谈它的作用。
(评析:从寻找到了解,然后再寻找,孩子们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通过孩子们自己动手动脑,孩子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活动延伸:
1、观察在家庭中所玩的车辆是不是都有车轴。
2、与爸妈讨论车轴的用途
3、在手工区提供废旧纸盒,牙签细木棍或细铅丝,若干圆卡纸板,制作可以滚动的纸盒小。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幼儿感兴趣的车轴问题入手,利用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实验活动,来探索、验证了车轴的作用,使师生共在玩乐中,共享了经验,交流了情感,激发了智慧。
2、本次活动内容来自幼儿日常的生活,从一个幼儿的提问,从两个孩子为车轮车轴的争执,及手工区内材料的提供中,我们找到了本次课题的教育契机。针对车轴这一具体事物的作用进行探索和验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3、在活动环节的设置上,我充分考虑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幼儿实验为重点,提供幼儿丰富的感兴趣的操作材料,实验步骤难简相宜,讨论交流轻松愉快,使抽象的物理知识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来达到诠释的目的,不仅“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也“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并“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
4、通过一系列环节的设置,本次活动目标达成度较好,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验和老师的示范提示,了解了车轴的名称和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参与积极,主动性强,对车轴(牙签)相连轮子(圆纸板)使之能平稳滚动的感受颇深,整个活动也一直处在一种幼儿感兴趣且非常投入的氛围中,活动效果凸显。
石头的科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使热水变凉的一些简单方法,在生活中我们要用热水泡东西。
2.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到哪杯是热水,并尝试通过观察讨论热水、冷水泡咖啡的现象,明白热水的溶解能力比冷水强。
3.喜欢参见科学探究活动,在观察、发现、交流中体会热水的秘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7.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到哪杯是热水;在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交流或学习使热水变凉的一些简单方法。
活动难点:尝试通过观察讨论热水、冷水泡咖啡的现象,明白生活中我们要用热水泡东西的原因——热水的溶解能力比冷水强。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中班幼儿对热水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用摸的方法可以辨别出哪杯是热水,知道用嘴吹可以使热水慢慢变凉。
2.材料准备:每组两个透明杯子,一个装有冷水、一个装有热水;装有热水的杯子若干,装水的'大容器一个、空杯子若干、冰块若干;两个大一点的透明杯子,一个装有冷水、一个装有热水,两包咖啡。
活动过程:
一、哪杯是热水——感知热水、冷水的区别
1.引导语:你们的桌子上放了两杯水,哪杯是热水、你是怎么发现的?(看到:热水冒热气、杯子上有小水珠;摸到:一杯烫烫的、一杯凉凉的
2. 小结:我们小朋友用小眼睛看的方法可以知道,冒着热气、有小水珠的杯子里装的是热水;用小手摸的方法可以知道,摸起来烫烫的杯子里装的是热水。
二、热水变凉——交流使热水降温的方法
1.引导语:口渴了,想喝水,我们喝热水?冷水?(我们喝温水)那么你知道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热水很快变凉,变成温水呢?(交流原有知识经验)
2.教师操作并补充简单的方法:活动结束我们还可以看看哪种办法可以使热水凉得更快!(①放通风口②热水里放冰块③热水分装几个杯子④热水连同杯子放进装冷水的容器内)
3. 小结:原来有这么多好办法可以让热水变凉,这些方法都是我们小朋友、老师看到、听到的,以后,我们也要多多留心生活中的小事,碰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多问问、多想想。
三、热水泡东西——探索咖啡在热水、冷水中的溶解情况
1.引导语:现在老师要泡杯咖啡,要用什么水好呢?这是为什么呢?
2.小实验——热水、冷水泡咖啡
引导幼儿观察用热水、用冷水泡的两杯咖啡,讨论现象:在热水里咖啡泡得开、溶化了(溶解了);在冷水了咖啡泡不开,很难熔化(溶解)。
3. 小结:我们刚刚做小实验发现,在热水里咖啡很快溶解了,所以我们一般用热水泡奶粉、果珍、豆浆粉。
四、活动小结及延伸。
1.幼儿讲讲自己在活动中学到的知识,教师总结。
2.延伸:我们从小小的一杯热水中就可以学到这么多的知识,关于热水还有很多秘密,以后我们小朋友发现了,再一起来学习。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内容来源于生活,能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与实验的欲望。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在实验中发现“热水的秘密”,但是不同的方法又不一样的效果,使幼儿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多的科学知识。对于本次活动幼儿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石头的科学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