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进度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准备好教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组织课堂的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理解和改进自己的学习,以下是报喜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大班幼儿的音乐教案参考7篇,供大家参考。
大班幼儿的音乐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歌曲《小海螺》,进一步感知乐曲表现的欢快活泼的情感。
2、感受小海螺对大海不依不舍的依恋和赞美。
3、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活动准备:
小海螺、音乐《小海螺》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神秘佳宾,你们想不想见见它呀?通过谜语,引出贯穿全课的线索--小海螺。身穿小盔甲,没脚又没手,住在大海里,背着屋子走。
师:小海螺多漂亮啊!它还为我们带来了大海的声音呢!(老师将海螺放在个别学生耳边感受海风)。
二、欣赏歌曲(意图:让学生通过仔细的聆听及肢体语言,深刻的感受大海)
1、老师以小海螺的口吻向学生提出邀请:同学门,你们好啊,我是小海螺。你们去过大海吗?今天我来邀请大家去美丽的大海作客,你们愿意吗?
2、提问:请学生说说心目中的大海美在哪里?是否去过海边,见过大海退潮的情景吗?退潮后海滩上都有什么?你捡过贝壳、小虾吗?(教师鼓励性总结评价)
3、播放歌曲《小海螺》(要求学生闭眼聆听),说一说听到这首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快乐、喜悦)(小朋友在海滩上拾贝嬉戏)
4、复听歌曲,用手指跟着旋律点节奏,进一步感受歌曲节奏特点和音乐风格。(明亮、欢快)
5、再听歌曲,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用自已喜欢的动作伴随小海螺的歌声翩翩起舞。
活动反思:
1、选材贴合幼儿的实际:本班幼儿对于故事只关注故事的情节很忽视故事内涵,以及在生活中幼儿较忽视何为困难,通过这个活动使孩子对于故事内在的一些东西有了思考,从活动中孩子表现出对于困难的理解以及讲出自己的一些克服困难的故事等,让我感受到幼儿的转变。因此,在这个时间段选择这样一个故事开展活动对于孩子的`成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教学的法引发幼儿的思维:首先活动中讲述故事时的余音缭绕法,让这个远航的故事很唯美,让幼儿听到故事结尾时有种感叹"这个故事太感人" 了;其次是听觉震动法,让幼儿的思维有了很大的空间,他们听到了音乐中有水浪、紧张、闪电等。幼儿借助载体的猜测层出不群。第三是分组辨析法,使幼儿各抒己见,经过讨论幼儿的语言丰富起来。第四是情节猜测法,整个故事分段讲述在关注到小海螺想做一件事情、勇敢、智慧等内容时让幼儿展开想象,幼儿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最后的经验拓展法是对幼儿生活经验的拓展与引发新的思考,照片的呈现帮助了幼儿联系生活。
3、师幼对话中教师的回应肯定幼儿的思维再起波澜:在整个活动中,对于幼儿的每个回答我都能用总结、梳理等方法去回应,如"你想得很远"、"走过去有一片天"等,幼儿在回应中又引发了新思维。
大班幼儿的音乐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欢乐的情绪,乐意模仿和创编猴子跳舞的动作,激发幼儿玩音乐游戏"猴子学样"的兴趣。
2、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
3、在活动中与同伴共舞,交流情感。
活动准备:
1、已有经验:听过猴子学样的故事、看过猴子学样的动画片,会模仿猴子的动作并能给相关动作命名如:猴子摘香蕉、猴子回头看、猴子饶痒痒等。
2、材料准备:《恰恰恰》音乐、事先画好的猴子学样舞谱、两顶帽子。
活动过程:
一、说说做做—调皮的猴子
简单回忆故事"猴子学样"
师:你见过猴子吗?猴子是怎样?(幼儿自由回答:调皮、可爱,并请幼儿模仿猴子的动作)
幼儿自由讲述猴子活泼调皮并做做相应的动作。
二、编编跳跳—猴子的舞蹈
1、欣赏猴王的表演
师:听过猴子学样的故事吗?小猴子特别喜欢学样,今天猴王学了个舞蹈请你们来看看有些什么有趣的动作?
2、说说、学学猴王跳舞的有趣动作。
师:刚才你们看到猴王表演了哪些有趣的动作?(幼儿个别讲述并跳跳猴王的舞)
3、幼儿集体跳跳猴王的舞蹈
师:刚才小朋友学的可真像,我们一起来和猴王跳跳猴子的舞吧!
4、看舞谱跳猴子舞
(1)教师出示"猴子学样"舞谱(根据音乐、动作画的舞谱)
(2)幼儿讲述自己对舞谱的理解,并看着做做单一的动作
(3)教师点谱提示,幼儿集体看舞谱跳跳猴子舞。
5、大家一起编编"猴子的'舞蹈"
6、游戏
一个帽子:大家围成一个圈,用一个帽子来传递,一边传递一边说:"朋友你好,帽子真好看(耸耸肩),唱到"哎呀呀"的时候帽子就可以戴在哪个小朋友的头上,他就会成为猴王,可以到中间来跳舞。
两个帽子:同上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效果很好,从幼儿完成目标的情况来看,我觉得ppt的教学效果很好,它直观形象地表现出猴子模仿老爷爷的动态,幼儿很感兴趣。不足之处就是幼儿表现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够准确,老师指挥的较多。我决定把教具投放到表演区,为幼儿播放故事的磁带,让幼儿重复表演,完全掌握故事。
大班幼儿的音乐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合拍地做小老鼠走。
2、探索泡泡糖粘在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体验韵律活动的快乐。
3、知道泡泡糖会给别人和环境带来不方便,要护保我们的环境。
4、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1、对泡泡糖的粘性有感性的认识。
2、《小老鼠和泡泡糖》音乐、图谱。
活动过程:
(一)欣赏音乐
1、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是关于小老鼠和泡泡糖的,你们觉得小老鼠和泡泡糖会发生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音乐听完了,你认为小老鼠和泡泡糖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呀?
(二)看图谱欣赏音乐
1、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小老鼠和泡泡糖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想不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3、原来呀,小老鼠趁妈妈睡着的时候偷偷溜出去玩,你们看,小老鼠东跑跑西看看,小老鼠东跑跑西看看,你们谁能表演一下小老鼠是怎样东跑跑西看看的呢?那在第一句小老鼠看了几次?(2次)那是朝一个方向看还是朝两边看呀?(两边)那小老鼠是慢慢地看还是快快的看?(快)因为小老鼠很紧张,所以要快看。那小老鼠是一边跑一边看,还是跑跑再停下来看看?(跑跑再停下来看看)到哪里停?(红点)红点就像我们交通的红灯,红灯就要停下来了。
4、幼儿与教师一边拍手一边念儿歌。
(三)想象拽泡泡糖的动作。
师:小老鼠走啊走,突然一不小心踩到了一个粘呼呼东西,粘在了一个大泡泡糖上,甩都甩不掉,怎么办呢?
幼儿自由创编小老鼠被泡泡糖粘住时的动作。
(四)引导幼儿探索泡泡糖粘在其他身体部位的动作。
1.探索泡泡糖粘在其他身体部位。
师:拽--弹回来了!想一想,泡泡糖弹回来,还会粘到身体的什么地方呢?
2.幼儿分散练习,自由想象,大胆夸张地表现拽泡泡糖的动作。
师:让我们把粘在这些地方的泡泡糖拽拽看。
3、听音乐,感受音乐旋律并做拽泡泡糖的动作。
师:小老鼠拽呀拽,可是怎么也拽不掉,我们一起来看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教师总结:哎呀,不好了!来了一只大花猫,小老鼠吓得使劲一拉,连滚带跑地逃回了家。
4、根据整首音乐旋律幼儿反复游戏。(请幼儿扮演猫)
(五)活动结束。
师:小老鼠被泡泡糖粘住,没有完成偷跑出去玩的计划!它今天开不开心呀?它不喜欢这泡泡糖,也不喜欢乱扔泡泡的人,那你会把泡泡扔到地上吗?那小朋友想想应该怎么处理吃过的泡泡糖呢?
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总结:泡泡糖乱扔的话会粘到很多的地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麻烦,也不讲卫生,我们要把吃过的泡泡糖用纸巾包起来,把泡泡糖丢到垃圾筒,不污染环境。
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在公共场合注意个人卫生,不乱扔垃圾,保护周围的环境。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是一个韵律活动,从中班教到现在,我还没有开展过一个韵律活动,基本上都是歌唱活动,打击乐活动也非常地少。由于审议那天,我出门听课了,放学后问了其他老师,说网上的教案很详细,可以借鉴。但我在备课时却发现有个问题,网上的教案整体都围绕一个课件来开展的,而这个课件在教案中还是比较模糊的,并没有形象地说明,因此我犯难了。后去问沙老师,沙老师只有这个活动的音乐。只有音乐,教案还比较模糊,那这个活动怎么办。想请教师傅时,沙老师主动提出借大班给我们开展这个示范课。救星啊~~~
观摩了沙老师的示范课后,我的思路一下子开明了许多。活动的环节、活动的递进性、活动的重点把握,我都能掌握好了。因此,之后就这次的活动,我开展了师徒结对展示课。
活动的环节基本上都是按照沙老师的示范课开展下来的,因此在环节上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在活动中,我放得比较开,情绪投入地相当多,孩子们也在我的情绪调动下表演得很开心。但也由于这个,我情绪放的太开了,因此在学习常规上,我没能孩子们收住。比如在请孩子们在班级中间表演之后,回到座位,我没有及时地用语言加以引导,使得孩子们开始肆无忌惮,有的都趴到地上去了。我那个时候应在在让他们回到座位上前,引一句“现在请你们轻轻地回到座位上。”相信这样一句简单的语言提示会让孩子们的常规有所好转。
另外,师傅提出,在活动中虽然我自己对音乐的把握非常的到位,但是这并不是孩子们的。整个活动中,只见我在用语言动作领着孩子们,而并没有看见孩子们领着我,说明我把让孩子们倾听音乐的'习惯隐去了。韵律活动重在音乐和动作,但是我关注到了动作,音乐这个元素没有起到特别大的作用。像音乐中“duo”的声音和像滑滑梯一样滑下的声音,其实都是引导孩子们去认真倾听音乐的提示声,而我应该退居二线,让孩子们倾听着去表演,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才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想来也是,我已经对我们班孩子们的音乐素养有了深入的了解,我本可以放手让孩子们去学习,但还是有些不敢,不过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会尝试着放手让孩子们去主动地学习。
小百科:老鼠是哺乳纲、啮齿目、鼠科的啮齿类动物,俗称“耗子”,繁殖方式是胎生,是哺乳动物中繁殖最快、生存能力很强的动物。
大班幼儿的音乐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风格,仔细听辨发现歌曲的重复与变化,能用简单的'符号记录对歌曲段落歌词的猜测,丰富自主学唱经验。
2.能用好听的声音演唱,讨论并用多形式进行演唱歌曲。
二、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纸、笔
三、活动过程:
??听辨歌曲前奏,猜测歌曲主题
师:我带了一首歌曲,这首歌曲是关于动物的,猜一猜可能是关于谁的歌曲?为什么?
小结:仔细听就能根据音乐中的声音会猜到音乐模仿一些动物的。会是你们猜的动物吗?
??欣赏并演唱歌曲第一、第二段,听辨发现歌曲中的重复与变化
⒈欣赏第一段,感受歌曲的活泼与欢快
师:我们来听一听歌曲的第一段,仔细听歌曲中五只小青蛙要做什么事情?(第一段第一遍清唱)
师:这段歌曲给你什么感觉?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引导幼儿说说节奏的欢快、象声词嗯啧啧……、呱呱)(第二遍)
师: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把五只小青蛙抓虫子的事唱一唱吧。
⒉欣赏第二段,发现歌曲中的重复与变化
师:我们接下来往下听,第二段和第一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这两段歌曲的旋律一样,歌词有些小变化,青蛙的数量在第二段有了减少。
⒊完整欣赏第一、第二段找出歌词变化的规律
⑴师:歌曲中的数字从五变成了四,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两段连一起来听一听。
小结:用心听,仔细想,我们就能够发现歌曲里的秘密。
⑵演唱第一、二段
??根据歌曲的特点进行自主学习歌曲,猜测、记录歌词内容
⑴师:猜猜这首歌曲有几段?为什么?请你用简单的符号来记录一下,怎样可以又快又准确的来记录?
⑵分享交流记录歌词的方法
师:你们能够看懂吗?听听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想的?我们看着这个小朋友记录的歌词,一起来把后面的三段唱一唱。
⑶倾听最后一段,听辨结尾
师:最后一段是不是像这个小朋友猜的那样呢?我们来听听歌曲里是怎么唱的?(我们再来听一听,一边听你也可以调整一下你的图谱。)
??完整演唱歌曲
师:我们来看着你们画的图谱一起来把《五只青蛙》的歌曲唱一唱。
??讨论并用多种形式进行演唱
⒈师:你们看大家一边听,一边想就把歌曲学会了,大班小朋友怎样把歌曲唱得更好听,更美呢?除了大家一起唱,还可以怎么唱?有什么好的方法?
⒉根据讨论的方法进行演唱
大班幼儿的音乐教案篇5
设计思路
选材的思考。《木偶奇遇记》是一部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孩子们非常喜欢听这个故事,他们被主人公匹诺曹及其曲折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艺术是相通的,我尝试着把音乐与文学进行有机整合。提升孩子关爱他人的积极情感,丰富他们的肢体表现经验。活动选取了《七式进阶》《木偶兵》《杜鹃圆舞曲》三种不同风格的音乐素材,营造了浓郁的音乐氛围。其中,《木偶兵》是主体音乐,它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与小木偶较为吻合。
活动价值分析。情感方面的价值:活动以情感为主线,传递正向的情感力量。借助故事情景“小木偶在小仙女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与爱心。最后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孩子”,让幼儿体会小木偶变成真正孩子的喜悦,激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帮助他人的意识。表达表现方面的价值:注重幼儿自发的表达表现,在情境中感知小木偶的动作特征(僵硬),并创造性地表现小木偶不同的动态,积累肢体表现经验,自主地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环节设计的思考。凸显情景:活动以故事情景贯穿始终,通过特定的情景(我是木头人、帮警察叔叔指挥交通、在空旷的草地上植树种花)来引发孩子自主地进行表达表现。巧用媒体:活动中多次运用直观的媒体(小仙女、视频影像、拥挤的马路、美丽的花园),有助于孩子的理解、表现以及情感的激发。关注能力: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的站位比较靠后,没有直接的动作示范与幼儿模仿,而是通过幼儿的亲身体验、游戏感知、合作表现来梳理提升动作经验。
活动目标
1、借助音乐与情境,大胆用肢体动作表现小木偶的不同动态,积累僵硬的动作经验。
2、结合情境体会小木偶变成小朋友的喜悦,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帮助他人。
活动准备
1、幼儿前期经验:听过故事《木偶奇遇记》,初步感知过小木偶的动作。
2、环境与材料创设:
①ppt(拥挤的马路、空旷的草地等);
②flash:仙女姐姐、美丽的小花园:
③“和谐城市心灵乐章”公益广告片断;
④音乐:《七式进阶》《木偶兵》《杜鹃圆舞曲》;
⑤充气榔头一把。
活动过程
一、小木偶诞生
媒体呈现“木偶奇遇记”的画面,引发幼儿的回忆。
引导语:老木匠的.本领可真大,今天我也来学做故事里的老木匠,小朋友们就是小木头,等会我敲到哪根木头,哪根木头就变成我的小木偶,跳到中间摆出一个小木偶的造型,好吗?
1 播放《七式进阶》音乐,教师扮演老木匠跟随音乐有节奏地敲打、制作小木偶。
a段音乐:做刨木、锯木、敲钉子状。
b段音乐:用充气榔头在“5-3”(嘟-哒)处随意敲击幼儿,幼儿摆出各异的造型,表示小木偶诞生。(为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可请幼儿和“老木匠”一起来制作小木偶。)
2 播放“木偶兵”背景音乐,做游戏“我是木头人”(边念儿歌边模仿小木偶的动作),积累僵硬的动作经验。
教师:我们都是小木偶,让我们一起来玩玩“我是木头人”的游戏,看看谁的动作最像一个小木偶。“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讲话不许笑,还有一个不许动”(两遍)。
游戏:关节动一动。规则:“木匠”拍自己身上的任意一个关节(双肩、肚子、膝盖等处)几下,小木偶就把那里的关节动几下。(提醒小木偶动作幅度要大些。)
3 幼儿随“木偶兵”音乐完整表现,教师随机辅以情景性语言,如把手伸出来,往上伸一伸,往前走一走,一起问个好……
二、小木偶变身
出现仙女,提问:你们想变成真正的小朋友吗?要变成小朋友必须要有一颗爱心。怎样才是一个有爱心的小木偶?
1 播放公益广告“和谐城市心灵乐章”——情感提升。
教师:你们从影片里看到有哪些人?他们帮助别人做了什么事?生活中也有很多人需要我们的帮助,你们想帮助谁?怎么帮助他们?
2 小木偶帮助警察指挥交通(个体表现)。
(1)媒体演示情景——拥挤的马路
创设语言情景:马路上太拥挤了,警察叔叔忙也忙不过来,你们愿意帮忙吗?
(2)小木偶随音乐帮助警察指挥交通(感知僵硬的动作)。可以边随音乐表现边用有节奏的语言:我帮 警察|指挥交 通|请你等一 等|请你快通 过|……(可请个别动作较形象的小木偶来表现,集体模仿。)
教师:警察叔叔说,在你们的协助下马路变通畅了,真要谢谢你们。
3 小木偶帮助花匠植树种花(合作表现)。
(1)媒体演示情景——空旷的草地
创设语言情景:你们能把这片空旷的草地变成一个美丽的小花园吗?
(2)小木偶随音乐合作表现植树种花的情景
·怎样才能变成美丽的小花园?在个别幼儿表演时可辅以有节奏的语言,如我把泥土松一松,我给小树浇浇水,小树小树快快长……
·分组:可以两个好朋友一组,也可以几个好朋友一组一起来植树种花,要先商量好谁来植树种花,谁来装扮小树小花。
·幼儿尝试合作表现,教师观察。要点:观察幼儿表现小木偶植树种花的动作是否多样,关注幼儿的合作表现情况。
(3)小组交流、分享(有侧重地选取)
(4)媒体演示:空旷的草地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花园,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引发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草地变成了美丽的小花同真是太让人高兴了,大家都说谢谢你们。
三、小木偶美梦成真
仙女姐姐:恭喜你们,从现在开始你们终于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小朋友(仙女用魔棒施展魔法),孩子们欢呼:“谢谢你,小仙女!”
教师:我太高兴了。你们终于变成一个真正的孩子了!那就让我们共同庆祝、尽情舞蹈吧!(播放《杜鹃圆舞曲》音乐)。
幼儿合作自由舞蹈,体验小木偶变成小朋友的快乐心情。
教师:让我们把爱送给身边更多需要关心的朋友吧!
大班幼儿的音乐教案篇6
活动目的:
1、倾听金蛇狂舞,感受乐曲aba的构造,并尝试用舞龙嬉戏的形式表现乐曲热闹欢跃的气氛。
2、在配乐儿歌朗读的关心下,学惯用两种不同的乐器进展表演。体验b段乐曲的对话应答构造和逐步缩短的乐句构造。
3、在乐队表演时,既要留意与本组同伴的协作,又要留意与其他组同伴的协调。
4、熟识、感受歌曲旋律和内容,学唱歌曲。
5、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气氛。
重难点:
体验b段乐曲的对话应答构造和逐步缩短的乐句构造。
活动预备:
1、观看舞龙的录像以及幼儿用书金蛇狂舞,丰富幼儿的有关阅历。
2、事先学习儿歌: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正月里来闹新春,龙灯耍得快又急。一二三四五,来跳狮子舞。一二三,来敲锣。三二一,来打鼓。咚咚咚锵咚锵咚锵,咚锵咚锵咚;锵锵乙锵乙咚锵,乙锵乙咚锵。
3、碰铃和圆舞板〔数量均为幼儿人数的一半〕。
4、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完好地欣赏乐曲金蛇狂舞,感受乐曲aba的构造。
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儿歌,引出活动内容。
师:前两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好玩的儿歌,师怎么念的?
教师引导幼儿完好地倾听乐曲金蛇狂舞。
师:教师这儿有一首曲子,叫金蛇狂舞,你们可以跟着这首曲子的节奏念儿歌。你们认真听一听,找一找,可以在哪里跟念?
教师引导幼儿分析乐曲的构造。
教师引导幼儿自主尝试在乐曲的b段处匹配儿歌。
教师引导幼儿在b段处边念儿歌边用拍腿的方法感受节奏。
师:你们念的怎么样?这次,我们一边念儿歌,一边用一下一下拍腿的方式为儿歌打节奏,好吗?
2、教师引导幼儿分组,并用乐器表现乐曲的b段两队竞赛的喧闹场面。
教师引导幼儿分成两队,并将椅子排成两路纵队。
师:如今我们要分成红队和绿队进展舞龙竞赛,谁情愿当红队队长?谁情愿当绿队队长?其他小伴侣你支持谁,就搬椅子坐在谁的后面。留意两队的人数要平均。
教师引导幼儿学惯用一队说一句的方式念儿歌。
师:刚刚我们是大家一起念儿歌的,如今分成两队了,可以怎么念?
教师引导幼儿选择乐器,并尝试用乐器表现儿歌节奏。
师:下面,我们带着乐器跟着音乐参与舞龙竞赛吧!
3、教师引导幼儿完好表现乐曲。
教师引导幼儿在a段处自由表演舞龙的动作。
师:在乐曲的一开头,是两队在做舞龙的动作。我们在电视里看到过哪些动作?
教师引导幼儿完好地用动作和乐器表现乐曲。
师:如今我们把舞龙的嬉戏连起来,跟着音乐一起玩一玩。
活动反思:
有了前面新年情境的回忆和沟通做铺垫,孩子们自然地就将乐曲联络到了喧闹的敲锣打鼓、舞龙舞狮等心情和内容之中,对于三段体构造较易感受。在分段欣赏中,孩子们能想出排成一列长队来仿照舞龙,也能在问题中改良动作,如前后搭住单手甩臂以防止断开,特殊是有了长绸带道具的运用,孩子们的兴致更高了,也更生动了。
但对于第二局部的处理上与原方案有些出入,幼儿对儿歌不是很熟识,配乐念儿歌难度较大,所以将之简洁化:将幼儿分成两组,教师担当指挥,幼儿看指挥打鼓。在这样的听音动作之后,幼儿很快就觉察了轮番、对应的乐句特点,再加上模拟鼓声、边敲边说“咚'的方式,幼儿对第二段音乐的感受还是比拟深的。
在最终的环节中,将幼儿分成三组,一大组表现第一、三段舞龙局部,另两组对应着表现第二段打鼓局部,在教师的手势指挥下,合作得还比拟成功。等幼儿熟识音乐之后,尝试将椅子当做鼓,由幼儿敲击节奏的话,气氛可能会更好。
大班幼儿的音乐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体验音乐与古诗词的意境,学习在音乐的伴奏声中有节奏地吟诵古诗词,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
2、探索用动作表现音乐内容,愿意与同伴一起参与音乐活动进行表演。
3、尝试根据古诗情境进行绘画。
活动准备:
幼儿在语言活动中已经会吟诵《清明》这首诗歌,并对清明节有一定的认识。材料准备:《清明》图片,音乐,纸,颜料等。
活动过程:
1、在情境中创编动作,初步用动作表现诗歌《清明》
师:你们知道古诗里描绘的是哪个季节吗?猜猜诗人杜牧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2、按节奏吟诵《清明》
(1)教师朗诵《清明》,同时出示图片,幼儿欣赏。
(2)教师再次示范朗诵歌词,并以稳定拍的节奏配合拍手,幼儿跟随教师按稳定拍的节奏拍手。
(3)引导幼儿结合稳定拍,进行歌词的`朗诵,注意重拍的运用。
(4)教师用动作提示,与幼儿进行歌词的对答,教师说前半句,幼儿对下半句。如,教师说“清明时节”,幼儿接“雨纷纷”,以此类推。
(5)幼儿跟着音乐完整地朗诵,吟唱歌词。
3、根据理解绘制图画
幼儿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画出他们想象中的《清明》图
4、交流欣赏
幼儿介绍和欣赏小朋友的图画,加深对《清明》的理解。
大班幼儿的音乐教案参考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