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能够帮助我们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和任务,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编写教案,可以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情境,以下是报喜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冀教版2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冀教版2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同学经历从实际情境中笼统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同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协助同学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
1、复习:
9-3-4=8-2-3=9+0+1=
4+3+2=5+4+1=5-3-1=
2+4+0=10-7-2=10-1-6=
指生回答。
9-3-4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4+3+2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连加连减题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答: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课件出示)师:这里有四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身上都带着一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小鸭们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谁来帮帮它们?
2、新课引入。
师:丑小鸭们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们飞呀飞呀,飞到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三)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1)教师电脑演示:(湖面上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那应该怎样列式?板书:4+3
(2)教师操作屏幕,重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2只的场面。
师:看到这一情景,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并提出问题呢?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⑶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⑷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⑸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类比探究算法。
⑴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同桌讨论,互说计算过程。
②学生汇报。师板书:4+3-2并标明计算顺序。
(先算4+3得7,再算7-2得5。)
③教师小结。(板书得数“5”。)
3、学习例2。
电脑演示例2:湖中4只天鹅,先飞走2只,又飞来3只。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⑴学生说图意。
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⑶谁来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⑷翻书试着计算4-2+3。
⑸交流汇报计算过程。
生:先算4-2得2,再算2+3得5。
师:为什么先算4-2?计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标明注出计算的顺序。
4、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从左到右)
(四)反馈练习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课件出示图画)
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⑵列式计算。
⑶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游戏:小青蛙找家。(练习十二第2题)
⑴班齐唱《小青蛙找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戴上头饰,帮小青蛙找家。
⑵分组读算式,并说出计算顺序。
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3、解密大行动。
⑴独立完成计算卡上的10道式题。
⑵游戏规则:任选一题算出得数,如果这个得数是下方这5个密码中的一个的话,你们组可相应获得两颗星星。
⑶请同学说出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给说中密码的那组加星星。
4、小结比赛结果。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本第75页说给爸爸妈妈听。
2、算一算
1+6-2=6-5+8=9-6+5=
4-3+9=6+4-5=4+2+4=
冀教版2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至67页教学内容及第67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角的周角,初步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并建立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概念。
3、认识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4、通过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转一转等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
教学难点:
认识周角。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的角有哪些?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认识过的角:直角、锐角和钝角。 师:你们以前是怎样辨别直角、锐角和钝角的? 教师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一些特殊角,深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建立直角的的概念。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直角的度数,学生量完后,请几个同学汇报得数,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一个直角是由90°。
2、认识平角,建立平角的概念。
(1)认识平角。
课件演示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起来的过程。 课件演示后,让学生也按课件演示的过程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起来,并看一看,议一议。 教师指出:把这两个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新的角。(课件闪现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这个角有什么特征? 指名回答。 教师指出:像这样,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角是平角。(课件闪现下图)
(2)认识平角和直角的关系。
师:一个平角是多少度你知道吗?你是是怎么得到的? 指名口答。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1平角=2直角,1个平角是180°
3、建立锐角、钝角的概念。
(1)测量。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课本第66页下半部分的三个角的度数,并记录下来。 指名汇报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三个角分别是什么类型的角,再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2)议一议。
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图中左右两边的角与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
(3)交流归纳。
小于90°的角是锐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是钝角. 教师说明:大于180°的角不是钝角.(如181°、200°、220°就不是钝角)
(4)练习。
(课件出示) 把下面各度数所表示的角进行分类。
93° 45 ° 87 ° 99 ° 145 ° 170 ° 181 ° 90 °
4、认识周角,建立周角的的概念。
(1)认识周角。
课件演示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组成角的过程。 教师指出: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是周角。 让学生观察后,指名说一说周角有什么特征?
(2)认识周角、平角、直角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你知道一个周角是多少度吗? 引导学生推算。
1周角=( )平角=( )直角 。
1周角=( )度
三、操作活动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课件依次出示3道题)
四、全课小结
让让学生谈自己学习的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三第1、2、3题。
冀教版2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千的认识。
2.用千数图表示千以内的数和千。
3.千以内数的读与写,并登入数位表。
4.千以内数的分拆。
5.数的多种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千以内数的读与写。
难点:
数的多种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广场上有853人。
2.人民广场上有50只鸽子。
3.花坛里有1000枝郁金香。
4.803户家庭搬入了森林新村。
二、新授
??
1.用算式表示数的组成853=++
2.350=++1000=+++803=++数的分拆,下列数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
3.314=++728=++990=++461=++700=++
4.这样分拆行吗?700=(500)+(100)+(100)
小结:要按计数单位对数进行分拆。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1.这两个数怎样读?(出示ppt)990=++读作:九百九十700=++读作:七百
2.变一变,怎样读909、707(出示ppt)
3.这四个数有什么共同点?在读数时要注意什么?你能举些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吗?990700909707(出示ppt)
4.用怎样的方法来读数?(出示ppt)108、180、810、780、2000、2200
??
1.末尾或中间有0的写法(用算式来帮忙写数)400+30+7=200+80+1=700+20+2=100+90+1=800+80+0=900+90+9=800+0+8=
2.比较:两个0分别表示什么含义?800+80+0=800+0+8=写数时,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3.独立写数,练习4。
4.用4,4,0,0组成四位数。最小是,是,读1个0是1个0也不读是。
三、总结: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冀教版2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上的例2、例3,议一议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3~6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演。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
(2)汇报思考过程及结果,在视频展台上展出学生计算的竖式,可能有以下两种:240240×30000×307200720
7200
(3)讨论:这道题和我们前面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不同?以上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第二个竖式把240和3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24乘3,另一部分是两个0,24×3和240×3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24×3
教师:算一算24×3的结果。
学生算出24×3=7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72与7200相比,缩小了100倍,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我们把积扩大了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计算过程?
学生:略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及时巩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230×40,380×87。
2.教学例3。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题目。
(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108×18。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因数中间有0
(3)学生独立思考
计算,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
3.结合两个例题,小结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师:在这两个题目中,王师傅每分行240m和列车平均每时行108km都叫做什么?
学生:速度
教师:30分和8时都叫做什么?
学生:时间
教师:要求路程,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点评:这个教学片段主要展示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并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这个过程主要由“发现、探索、小结”三个环节构成。这三个环节层层相扣,体现了学生探索新算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4.课堂活动。
(1)怎样用竖式计算34×386?
学生按书中的程序计算完成后,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讨论得出: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65×408,207×20。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6题。
冀教版2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感性认识3的乘法口诀,然后记住3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3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类推、概括、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各式和样的练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争先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记忆和运用。
教学难点:
对“数学故事”的理解、表述和解疑。
教学准备:
挂图、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手工吗?谁能说说你会用自己的这双小手做些什么呢?”
“这是一个周末,方方想给自己的好朋友每人送一辆自制的三轮车,就把各个零件拿出来进行组装,聪明的小朋友们,你能帮他算算,一共需要几个轮子吗?”
二、问题探究
谈话: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2辆需要6个,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要几个轮子?
三、体验感悟
1、拿小棒摆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用几个小棒?能列乘法算式吗?编制口诀?
3、板书:1×3=3;一三得三。
4、组织学生摆2、3、4、……个三角形,写算式,编制口诀。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
1题:找朋友。
2题:找规律填数。
3题:动物运动会。
数学故事。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10页。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1×3=3;2×3=6;3×3=9;3×4=12。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
3×5=15;3×6=18;3×7=21;3×8=24。
三五一五;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
3×9=27;
三九二十七。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掌得不错,记忆方法也能掌握。口诀大部分同学能在课堂上背出来。应用方面还有欠缺。
冀教版2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例2及“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对策:
借助画线段图和分析数量关系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要积极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理解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解答。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列各题。
4/15+7/15 1/23 5/9×3/5 2÷1/2 1/4÷4
18÷1/2 18×1/2 0÷2/5 14 1÷4/7
21×3/7 10/7÷15 21÷3/7 1/2×1/3 5/6×36
进行口算,学生将得数写本子上,时间到后统计完成的题目数量及正确率。
2.口答。
(1)五(1)班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那么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
(2)一本故事书已看了2/7,还剩全书的( )。
(3)一根绳子长12米,剪去了1/4,剪去了( )米。
(4)一盒牛奶900毫升,喝去了1/3,喝去了( )毫升。
指名学生口答得数并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出示例题:岭南小学六年级有45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5/9。女运动员有多少人?
(1)学生读题,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指名学生回答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提问:根据“男运动员占5/9”这个信息你还知道了什么?(把45个同学看作单位“1”、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4/9)为了清楚地表示男、女运动员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助画线段图来分析。你能在线段图上分别表示出男、女运动员所占的部分吗?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完整的线段图。
(4)提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用你想到的方法列式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计算)
(5)探讨方法。
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根据男运动员占5/9,先算出男运动员的人数,再算女运动员人数,列式:45-45×5/9
方法二:根据男运动员占5/9可以知道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4/9,最后求女运动员人数。列式为:45×(19)。
追问:45×5/9表示什么?19又表示什么?
小结:刚才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中,都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第一种方法先求出男运动员人数,再用总人数减去男运动员人数求出女运动员人数;而第二种方法先求出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求出女运动员的人数。不管哪种方法都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题目比以前复杂一些,所以今天我们研究的是稍复杂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2.“练一练”。
(1)学生读题后可以先找出关键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
(2)先同桌之间说说解题思路,再请几位学生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三、巩固练习
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下列各题。
1.某粮库原来有大米1500袋,运走3/5,还剩多少袋?
2.少先队员一共采集标本168件,其中5/8是植物标本,其余是昆虫标本。昆虫标本有多少件?
3.张大伯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30米,宽20米。这块地的7/12种茄子,其余种番茄。番茄种了多少平方米?
学生认真读题后独立列式解答,讲评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4.(1)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用去多少千克/
(2)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还剩多少千克?
(3)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讲评时将这三小题进行比较,比较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以及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
冀教版2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