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内容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深入理解,可以判断其教学知识和专业素养,教案的设计能够帮助教师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兴趣相关的学习内容,报喜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4冀版四年级科学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4冀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篇1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筷子放在水里会变“折”、有水的碗显得底比较浅等。本课以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为例,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皆科学,并能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喜欢观察实验现象,喜欢亲自动手实验并思考问题,这是利于本课开展之处。但他们还不会去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特别是运用逻辑推理和想象建立假设的能力还有待培养,这本节设计力图解决的重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条件控制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愿意合作与交流,对光的折射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准备:
玻璃砖、塑料水盆、硬币、筷子,鱼和透明鱼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察现象:将筷子贴近玻璃砖,平行移动,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议论。
提出问题:明明是一根很直很直的筷子,怎么在玻璃砖后面“折断”了?
二、探究活动
1、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①硬币升高
准备一只塑料盆,投入一枚硬币,移动盆子,使你的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保持盆子和你的眼睛不动。往盆子里慢慢倒水。
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根据你想象,画一画实验中钱币发出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了哪些物质?
②鱼儿变大
猜一猜,我们把这条金鱼拿出水来,它会显得大些还是显得小些?
提问:为什么出水的鱼会变小变瘦了哪?
根据你的想象,鱼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哪些物质?
③大树折了
大家看看窗外的大树,看能找到“折”了的大树吗?
根据你的想象,大树的光怎么进入你的眼里,经过几种物质?
④列举实例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从光的传播角度,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引导学生发现光线折射的规律。
2、提出问题:
以上几个观察活动中,咱们看到了很多异常现象。分析几种现象,光传播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它在传播时经过了几种不同的物质?
3、学习小组讨论、汇报。
4、小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三、自由活动
学生尝试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解释各种与折射有关的现象。
四、拓展活动
刘谦的魔术表演引起观众的好奇。其实,魔术师有时也会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欺骗我们的眼睛。到网上了解一下,看自己能不能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学一档魔术节目?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光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024冀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篇2
温度的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温度计、天气预报等等,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既有 趣味性又有挑战性,分享了小学四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模板给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 揭示学习课题。
二、 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 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 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 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 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 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我会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气温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
2、我会选。
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是( 3 )。
(1)上午10时 (2)中午12时 (3)下午2时
六、课后反思。
2024冀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篇3
1、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认识植物世界;能通过查阅
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广泛了解植物知识;能针对不同的植物分
析植物体的各部分;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识,体验到合作交流可
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对植物“身体”的组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植物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出示课件小茶壶):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
小茶壶是有几部分组成的?
(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2、(出示课件):这只小的身体是由哪几部
分组成的?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一对触角,胸部六条腿)
3、师:那么,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今天我
们就来研究植物的“身体”。
(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
二、课中体验,探索求知:
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出示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
2、学生谈观察后的体会,认识到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3、教师出示课件: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4、去户外观察植物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1)观察前要想好观察什么,观察时要认真、细致。
(2)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要按一定的顺序,别忘了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注意保护好植物。
2、教师出示实物:辣椒的植株,让学生观察,提醒学生观察时要认真、仔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完整的植物,这是什么植物?下面小组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问题:
(1)植物的身体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
(2)指说各个部分。
(3)小组讨论植物身体的构成。
师小结:这棵辣椒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你还见过那些植物具有这六种器官?
4、教师出示其它绿色植物的图片,师:对,(出示课件):像向日葵、凤仙花、辣椒、苹果树这样的植物,它们
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板书)
5、师: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的成员,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这六部分构成的呢?
6、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7、汇报结果。
8、教师小结:常见植物的“身体”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这六个部分,有的植物在某段时间可同时看到;有的植物由于各部分分别出现,不能同时看到;也有某些植物没有根、茎、或不开花、不结果。这需要大家平时要多注意观察。
(教师出示苔藓、蕨类植物图片)
苔藓植物有两个器官,分别是:茎,叶。
蕨类植物有三个器官,分别是:根,茎,叶。 藻类植物有一个器官,无根,茎,叶的分化。实际上藻体就是一个简单的叶。
9、今天我们了解了植物的身体结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交流)
10、教师小结:植物可以给人类提供食物,可以美化环境,为人类呼吸提供氧气等,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
的家具都离不开植物,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课后拓展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 板书设计:
1、植物的身体
根 茎 叶 花 果实种子 第四课时 植物的根和茎
教学目标:
1、 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 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 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 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 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
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平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
2024冀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知道像铁钉、铝箔等物品,容易导电,被称为导体;像塑料、干燥的竹签等,不容易导电,被称为绝缘体。
2.认识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导体,哪些物品是绝缘体。.
3.使用验电器做人体导电实验,懂得人体也是一个导体。
4.通过实验,检验和比较不同液体(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教学重点】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其特点,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2.通过实验检验自来水、纯净水和盐水的导电性能。
?教学难点】
了解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学会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物品、验电球、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简单电路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导线,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导线的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导线的接口是由金属做成,导线的外皮由塑料制成,导线的内芯是铜丝制作而成。
接口和内芯用金属和铜丝制作是为了导电,而外皮由塑料制成是为了防止触电。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这些物品容易导电吗
出示课本39页下面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些物品分别是什么,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这些物品容易导电吗?请大家预测一下。
活动二:安装检测装置,检测这些物品是否容易导电
1.教师引导: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这些物品是否容易导电。
2.出示课本40页上面的检测装置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检测装置的结构组成。
3.教师进行演示实验,从上述物品中任意选取一个,利用这个检测装置来检测这个物品是否容易导电?
4.学生分小组交流,分别使用检测装置检测以上物品是否容易导电,并且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
预设:
容易导电的——铁钉、铅笔芯、铝箔、硬币。
不容易导电的——塑料尺、竹签、橡皮、木块、瓷勺、玻璃。
5.出示课本40页中间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像铁钉、铝箔等物品容易导电,被称为导体,像塑料尺、干燥的竹签等物品,不容易导电,被称为绝缘体。
6.学生认真读一读,初步了解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特点。
活动三: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物品因为使用的需要,物体上有些部分容易导电,有些部分不容易导电,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2.出示课本40页下面4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些物品分别是什么?这些物品中哪部分容易导电,哪部分不容易导电,各起什么作用?
图1:螺丝刀。后部分是用塑料等绝缘材料做成的,不容易导电,防止触电,前部分是用金属做成的,容易导电。
图2:开关。外面的部分是塑料制成的,防止漏电,保证安全,里面跟电线接触的部分是金属制成的,是为了导电。
图3:电工胶布。由绝缘材料组成,防止触电,保证安全。
图4:插座插头。面板是由塑料制成,防止触电。里面由金属制成,便于导电。
3.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跟开关、插座等一样,也是一部分绝缘体,一部分导体。同学们还能列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充电器、电线、电脑、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活动四:用验电球做人体导电实验
1.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有的是导体,有的是绝缘体,那么我们人究竟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下面我们通过验电球来验证一下。
2.出示验电球,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验电球的样子及特点,了解它的工作原理。
3.出示课本41页上面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用验电球做人体导电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第1步:几名同学手拉手。
第2步:拿验电球的同学要用手接触验电球上面的触点。
4.学生分小组实验,利用验电球做人体导电实验。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验电球上的灯亮起来了,这说明人体是可以导电的。因此我们人也是一个导体。
活动五:检验不同液体(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1.教师引导:我们平时会接触到很多种水,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等。不同的水导电性能是不是一样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2.实验目的:探究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3.实验材料:自来水、纯净水、盐水、导线、小灯泡、电池开关等。
4.实验方法:出示课本41页下面的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了解实验方法。
5.实验提示:在实验中,为了增强实验的效果,我们可以多放点盐或者多加几节电池试一试。
实验中的不变量是电池、小灯泡、电池开关。实验中的变量是水。
6.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做好实验记录。
7.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结果。
8.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是不一样的,盐水的导电性能最强,其次是自来水,导电性能最弱的是纯净水。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了解了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同时我们还知道我们人体也是一个导体。在这堂课的最后,我们还做了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实验,明白了盐水的导电性能最强,其次是自来水,而纯净水的导电性能是最弱的。
?板书设计】
13.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
人也是导体
导线性能实验:
盐水最强,其次自来水,纯净水最弱
2024冀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够对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预测,并说出依据;
2、能设计验证性的实验方案并学会研究记录;
3、能够在电路中对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检验;
4、能根据实验的结果进行科学性的总结。
科学知识: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2、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交流与合作在研究中的价值;
2、体会到学习可以为生活服务,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3、愿意投入到问题的研究之中;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认识有的物体容易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并能联系实际辨认电器、电料、工具等。
教学准备:
铁片、木片,铅笔芯、橡皮、钥匙、塑料尺、回形针、纸张、胶带、组装电路的材料及相关工具。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导入:
接通一个简单的电路(一节电池、一颗灯泡),提问:灯泡为什么会亮?
师:你认为要使灯泡亮起来必须有什么样的条件?
师拉开导线,提问:如果要在他们之间加一段东西,使灯泡仍然能亮起来,你会加入什么?
2、初步了解一些能够导电的物体
师:加入一些别的小物品连接导线两端,灯泡会亮吗?
师:让我们列出的`身边的小物品,(自由罗列)预测一下,把哪些小物品放入电路中,能够让电路通畅?
分组试验验证,要求学生:
①记录预测结果;
②两人一组合作验证;
③填写完成纪录;
④汇报试验的结果。
3、体验“导电”
师小结:我们把像铁钉、钢皮尺之类的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橡皮、木头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作绝缘体。
师:要测量物体是否导电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
展示“验电球”,并说明其用处和使用方法。
用手连接验电球的两端,灯亮了,这说明了什么?
你们能导电吗?我们来做一个游戏验证一下。(全班活动,手拉手)
看课本34页的例子:感应开关和电笔。
4、各种各样的水的导电性能
师:各种各样的水能够导电吗?你想到了哪些水?
怎样设计水是否能导电的实验?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总结研究水的导电性的实验步骤。
四人为一组,分组验证两种水的导电性能。
第二课时
5.了解安全用电:
师:电力给我们带来了能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如果我们不能够合理的使用,就会被电击伤。看书本,说一说,这些行为错在哪里?
电线杆上不晾衣衫;高压电线下不放风筝;不用湿手触摸电灯泡;不将大量的用电器插在一个接线板上;注意触电的标志。
6.了解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师:通过刚才一系列的活动,我们知道了各种物体的导电性能,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做了一个分类,让我们看书了解一下:33页。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物体材料,其导电性能在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叫做“半导体”。半导体技术已经深入千家万户,比如我们听的收音机里面的核心元件就是半导体。
师:你能说出哪些和电打交道的工具?
展示:电笔、黑胶布、插头、插座、开关、闸刀等,辨认名称。
师:它们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分析一下这些材料的导电性能?想一想,一种工具,为什么要用两种材料去制造呢?
分析电线杆上的导体和绝缘体。
6、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对导体和绝缘体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知道了它们在生活中的用处,这些知识可以保护我们不受电的危害。切记:一定要安全用电!
2024冀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 揭示学习课题。
二、 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 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 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 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 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 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我会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气温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
2、我会选。
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是( 3 )。
(1)上午10时 (2)中午12时 (3)下午2时
六、课后反思。
2024冀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
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阅读43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
2024冀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教师演示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教师演示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三、课后总结。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教师演示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教师演示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024冀版四年级科学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