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的教学反思才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多成长,认真写好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教师所必须要具备的一项技能,下面是报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13桥教学反思6篇,感谢您的参阅。
13桥教学反思篇1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7》这是一篇以拍手歌的形式出现的韵文识字教学课文,共十小节,字数相同,读音押韵、节奏感强,能让学生从演唱拍手歌的活动中轻松地学会生字,同时体会到——大自然是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家园,动物与人类相互依存。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为主线,把时间、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活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猜谜语、图片展示、动作演示、编儿歌等。激发学生兴趣。
这篇课文(拍手歌)有两个特点:一是押韵,二是节奏感强,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出节奏感。教学时,我先讲解押韵的特点,强调尾音的重读。但是学生练读时依然不整齐,我反思应该先指导孩子们根据动物的特点学学动作、练习拍手,拍打的时候节奏要均匀,然后再单独带动作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熟,最后把读课文和拍手结合起来,这样随着手的节奏练朗读应该会更整齐。
在识字教学时,我力求做到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想结合,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在情景中学习。甲骨文的出示让孩子对中国文字更感兴趣,也了解了字理,是我生字教学尝试的第一步。但由于课堂节奏把握不好,结尾有点仓促。
我将不断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力求做到朴实、真实、扎实。
13桥教学反思篇2
【过程勾勒】
一、选用《海燕》原文,讲解“郑振铎”名字的意思,“振铎” 就是摇铃铛。引导学生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二、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写了怎样的燕子?这是一种怎样的乡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伶俐、凑”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与《海燕》中的原句比较等体会语句的情意及节奏特点。
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把它放在什么背景下来写的?重点抓住“烂漫、千万条柔柳”体会春天的美丽;理解、体味“唧、闲散、痕”等词语的涵义,并指导朗读,体会语句的节奏之美。
【片段回放】
师:伶俐什么意思?我给你们注好了。
生:聪明、灵活的意思。
师:对,伶:聪明,俐:灵活。伶俐:聪明灵活的意思。还有吗?
生:活泼、可爱的。
师:这是怎样的一个小燕子?
生:尾巴似剪刀的燕子。
师:读,书上是哪一句话?
生:“加上一双剪刀似的的尾巴”。
师:(手势摆出剪刀形)“加上一双剪刀似的的尾巴”,看过吗?所以我们就叫这样的形状为燕尾。还有吗?
生: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师:这句话写得多棒啊!语文书上怎么写的?
生: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师:“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比较一下原文,“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哪句好?
生: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师:这句话好,为什么?
生:这句话写出了燕子的美丽。
师:(再读两句话,引导学生比较。)有节奏吧?你们喜欢扯着嗓子“呜”地一下子?(做上扬的手势)还是喜欢有起伏、有节奏的歌?(做波浪高低起伏样)
生:喜欢有节奏的。
师:我们要体现出这样的节奏来,把这句话再读一下。(师示范读)
生:(齐读。)
师:后面还有个词叫什么?
生:(齐声)积伶积俐。
师:“积伶积俐”,读这两个词,节奏怎样啊?(师做手势,高低起伏)我们再来读,要像听音乐读一样。(着重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师:读文章一定要读出文章这样的起伏节奏!故乡的小燕子,在作者如此起伏的描写中显得更加活泼,显得更加可爱,这就是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放在什么背景下写的?用作者的话说。
生:海面上。
生:二月、三月。
师:二月、三月是春天的开始?还是结束的时候?
生:(齐声)开始。
师:开始的时候,叫什么春?
生:初春。
生:早春。
师:春间二、三月间就是初春、早春的时候,这是一个怎样的时候呢?看看作者写了什么?注意下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体会一下作者的节奏,自己读。大声读。
生:(自读第一段中相关句子。)
师:读后告诉我,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
生:烂漫无比。
师:烂漫无比什么意思?
生:颜色鲜艳,明亮而美丽。
师:颜色鲜艳,明亮而美丽,烂漫无比。无比什么意思?
生:没有什么可比的。
师:没有什么可比,如此的春天更加颜色艳丽,明亮而美丽。这是怎样的春天?
生:美丽。
师:怎样美丽的春天?有什么?
生:有花,有草。
师:作者怎么写的?读一读。
生: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
师:作者为什么不写“红的白的黄的花,各色的花,各色的草”,写在一起,不是更简洁吗?为什么这样写啊?
生:这样写体现出春天的美丽。
师:哦,体现出春天的美丽。你有什么感觉?春天好像在哪里?(师用手在眼前晃一圈。)
生:春天好像就在眼前。
师:这个春天还有什么?看,作者还写了什么?
生: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
师:(示范读这句话。)齐舒什么意思?
生:一齐舒展。
师:一齐舒展是什么意思?(师做舒展动作。)
师:是很紧张地展开?还是很轻松地展开?
生:轻松地展开。
师:轻松地、放松地展开,一齐展开了。咦?柳树有眼睛吗?
生:(齐声)没有。
师:作者怎么说它有眼睛呢?
生:这是它的嫩芽。
师:哦,这是它的嫩芽,太棒了。作者把嫩芽比作?
生:(齐声)眼睛。
师:齐舒了,就像人睁开眼睛,这又是什么手法?
生:(齐声)拟人句。
师:既用了比喻,又用了拟人。千条万条的柔柳,为什么不说千万条柳?多简洁啊!为什么不这么说?你们听,千万条柳丝,千万条柳条,千条万条柔柳,感受到了什么?
生:因为这样写说出了柳树的美丽。
师:怎样美丽?
生:非常地柔软。
师:非常地柔软,对,非常地柔美。好,我们再来读,读出作者那种温柔的感觉来。
生:(齐读)“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熳无比的春天。”
师:在这样的春天,这样的燕子,这样的故乡的可爱的、活泼的燕子,它们怎样呢?把春天中故乡的小燕子的样子那些句子找出来,自己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给我听,行吗?
生:(自读课文。)
师:读好了,想好了,就举手,我就知道哪些同学想好了。春天里的小燕子怎么样?它们都在干什么?
生:小燕子在飞来飞去。
师:飞来飞去,在哪儿?
生:在天空中飞。
师:它是怎么飞的?在哪儿飞的?读出来。
生: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卿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师:你们满意她这样读吗?能不能读得更好些呢?把小燕子这样轻快地、飞来飞去的感觉读出来,每个字啊,它都有节奏。
生:(重读一遍。)
师:满意吗?有点意思了哦!是吗?
生:(齐声)是。
师:阳光满地什么意思?
生:阳光照在大地上。
师:大地到处都是阳光,晴朗的春。好,微风中的细雨是什么意思?
生:天空中吹着微风,下着毛毛雨。
师:哦,那是春天吹着微风,不是刮风;下着毛毛雨,不是暴雨。明白了吗?
生:(齐声)明白了。
师:在这个时候,它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旷亮什么意思?
生:宽阔,明亮。
师:无比呢?
生:没有再比这个宽阔了。
师:哦,没有再比这个宽阔了,没有再比这个明亮了,在这样的天空中,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写它的飞?
生:唧的一声。
师:唧的一声,写出了小燕子的什么?
生:小燕子的叫声。
师:飞的速度怎样?
生:(齐声)很快。
师:然后又停在了?
生:(齐声)停在了高柳下了。
师:对了,所以第一句话写得特别短,后面这句话写得特别长。前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快一些。后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舒展一些,慢一些。读读看。
生:(齐声)“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师(示范读。做手势,飞出去了):飞出去了,这种声音飞出去了。再读一遍。
【教者感言】
这次之所以这样来上《燕子》缘于我四五年前对另一篇课文《珍珠鸟》的印象,读了冯骥才《珍珠鸟》原文才知道冰心的评论是多么的妥贴,这从做过修改的课文《珍珠鸟》中是无法获得的感受。因此我便开始以一种审慎的目光看待经过改编的课文了,这些年比较对读的结果是——最好(说话还是留有余地些,)使用原文教学,经过改编的课文往往会让语文老师身处尴尬。
尽量使用原文进行教学,这是我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认识。我以为小学语文教育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教材问题,教材改编原文之后的不忍卒读绝非一篇两篇的问题,在教材编写中,用糟糕的语言改写了优美的语言,翻译文本病句连连,不恰当的斩头去尾,莫名其妙的应景时文,这些都成为现在小学语文教育非常突出的障碍。小学生的母语学习不同于外语学习,过分的担心小学生的理解力实在大可不必,因此我以为用原文进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尝试,同时也应该是一种语文教学的趋向。其实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用作语文(小学生的国语或是中学生的国文)教材的课文基本未做过修改,上世纪之前的传统语文教育就更没有过修改的课文了。
就课文《燕子》
而言,如果打个未必恰当的比喻,经过修改后的课文《燕子》几乎是生物课老师讲鸟类“燕子”时的一幅挂图,没有背景没有情感的生物课教具图。当然原文很长,似乎不适宜小学课堂教学,但是否一定要在课堂上将一篇文章每个字都交给学生呢,这似乎是我们的一个误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教什么,这应是个重要问题,似乎在这短短千字中无法阐释清楚。所以我尝试选择原文,提前一天让学生预习。为了帮助学生读通原文,我为原文《海燕》作了34个注释,有这样一些的注释,学生读通这篇文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在注释时我非常仔细地核对原文,比如后来选这篇文章一直出错的一个字“(xùn)”,就连《郑振铎全集》也弄错了,我查了《康熙字典》予以纠正。
用了原文,学生有了整体感知,燕子,海上的燕子,故乡的燕子,带着乡愁的燕子,学生的情感才能被调动起来。虽然学生未必理解这样乡愁的燕子是故乡的燕子和海上的燕子“凑成”的,但学生知道这样的燕子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被说明的对象,于是这篇文章也就不是一篇单纯的说明性文字了,而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散文了。
用了原文,我当然没有放过经过修改的课文,我让学生比较“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和“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这两句话,显然原文的节奏感是多么的强烈生动而改变后的课文则很是平直,“乌黑的一身羽毛”,节奏缓缓一起,“光滑漂亮”,节奏略略一顿,“积伶积俐”,节奏又是一伏一顿,这是多么美丽的句子啊!汉语文学文本很重要的特点是声音美,这样的音律美就是应该在母语教育的开始阶段就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用原文,在课堂上我试图领着学生通过语言文本靠近作者,通过文学审美理解作者的感情,其中我最为用心地去让孩子体会文中“凑成”的意味,甚至让学生去想象作者在写下这样一个得意的词的时候脸上露出的浅浅的笑容。在这一环节上我花了很多的时间,虽然结果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那样完美,但我至少让孩子有了一个自己去文学地体味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意识,不是简单的记住一个词的字典上的意思,而是让这个词在阅读中有了活力和温度。
通过原文,我试图让学生去靠近那位被迫远离家乡在茫茫大海上看到一群极像家乡春燕的海燕时生出惊喜和愁思的作者,为什么把春天写得如此的烂漫无比,为什么把燕子写得如此的伶俐可爱,不靠近作者这样的一种特定的环境是无法理解的。理解了作者当时的情绪才能读“活”文章中的那种轻松的笔调和浪漫的气息及温馨的情味,学生才能理解那个“唧”字的速度和轻盈,才能理解“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的荡漾了开去”的舒缓而优雅的节奏。
最后说说我之所以这样呈现《海燕》的初衷:用原文——文学作品——作为文学的文本——进行文学教育。我以为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分家”是语文教育将来的方向,是语文教育的回归和必然!语文教育走到今天这样一个境地(也不能一概地说“坏到极点”的地步)根本不是什么“工具性”“人文性”的相悖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悖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归因错误的假命题!这是一个漫天迷障!
语言和文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姑且把它就叫做“人文性”,将有另文详论)本身就是不言自明的客观现实,两者在不同语文教育的阶段当然会显现出有所偏重的状态。张志公曾提出过两种分开:写字和识字分开;语言和文学分开。这是一种睿智的构想!此问题非本篇主旨,不赘。
我在课堂上基本采用的是文学赏析贯讲的方法,虽然失之琐碎,但文学教育的尝试还是比较成功的,如“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得树叶”处的赏析学生就“生成”得非常好了。当然,那时已经是课堂的“下半时场”了,看来到半节课时学生就已经从语言教学的频道换到文学教育的频道上来了,我当时很是高兴的,而我真是期待我们的语文教育一个轨道单行也尽快转换成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双轨并行!那将是更高兴的事情,因为汉语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音乐!汉语文学文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乐章!
13桥教学反思篇3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一首著名抒情短诗。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浪漫美丽的生活图景,为我们传递了美的情感:爱自己、爱亲人、爱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可诗人自己却又在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堕入尘世成为俗人的矛盾中结束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留给世人无限的哀痛和遗憾,也让世人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完这首诗歌后,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收获:
1、诗歌教学朗诵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这堂课我们通过听读、范读、默读、齐读、背诵等多种手法,以诵读的方式反复强化海子诗歌热烈的情感,使课堂充满感染力。老师在范读、和学生齐读及讲解海子诗歌时,直接地营造了感人的课堂情境,体现了文学作品教学以情感人的宗旨。
2、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对整首诗作出了分析后,学生已经理解诗歌的表层意思,这时就进入挖掘诗歌深层内蕴的环节。结合整首诗的意象是如何体现作者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其中成为俗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我之所以选择讨论,自主探究的方式来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是因为从诗歌的表面是比较难看出作者思想情感的矛盾性的,必须结合诗歌中作者的情感发展方向的变化来把握。要理解这些内容需要透过诗歌的表现认识本质,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他们甚至有意见的分歧,但只要经过讨论,问题就会越发明朗,讨论的过程就是思维碰撞的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是本课的较为成功的地方。
3、同学们通过朗读、探讨、研究,感悟了诗歌的意境美、结构美、节奏美,特别是在我们感受诗人为我们创设的美好意境和对生活美好追求的时候,又感受了诗人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的苦闷与纠结,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写作训练:“海子,我想对你说……”这是一段写给诗人的文字、这是一段写给诗人的小诗、这是一封写给诗人的短信,大部分学生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创作了一首小诗,表达了对海子的惋惜、祝福,表达了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世间美好事物的美好情感,孩子们的语言之精炼、情感之纯真、丰富,真的令人叹服,这应该是本堂课的又一个亮点。
不足之处:我认为本节课为了完成自己教学设计的目标,对诗歌文本的挖掘还不够扎实、深刻,对时间的把握和分配还需要更科学地安排。
13桥教学反思篇4
在教学《春晓》前,我仔细阅读了教学参考,学习了许多有关低年级古诗教学的文章,并作了充分的教材分析:《春晓》这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教学参考上提出了以下要求:
【教学目标】
1、通过《春晓》这首古诗的学习,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了解“矢”的演变过程。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体会世人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掌握本课生字词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我想,那我该如何来教学这一课,让我们班的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真正能体会诗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呢?倘若我在教学过程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习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这样的文化性就不能体现了。
人本主义教学观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这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达到教学的完善?我动了一些脑筋。《春晓》是一首富有情趣的五言诗。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古诗的特点,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利用课件再现古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朗读领悟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13桥教学反思篇5
教学实录:
师:你能画角吗?能画怎样的角?
生:我能画锐角、……
让学生到黑板画。
师:你能画一个60°的角吗?利用你手中的工具可以怎样画?
生:我能用量角器画。
师:可以的,等会试一试。
生:我还能用三角板画,这样更简便。
师:你真会想办法,既然大家有办法画60°的角、那就在你的纸上画画,等会你可要把你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哟。
评析:由画不同类型的角引入新课教学使学生感到轻松,没有学习的负担,教师接着提出画60°的角,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挑起了思维的火花。教师没讲几句话,只是以问题作引导,始终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发展的角度,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当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性被调动后,教师还是没有讲,而是在全体学生都急于表现自己时,顺应学生的表现欲,让大家在纸上画。让全体同学的创造激情得到释放。没有停留在让少数几个尖子生去表现自己,而大多数学生被动观望,真正做到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画60°的角前,教师的提示语用得好,你会画了,可要把你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这句话就起到进一步启发学生边画角边思考的作用。不是单会画,还要把自己如何画60°的角的过程表述出来,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教学实录:
师:把你的方法介绍介绍。
生:我用三角板画,沿着有60°的三角板的60°的角的两条边画。
生:我还能用量角器画,先画一条射线。然后用量角器时,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和射线的端点重合;把0度刻度线与射线重合,在60°的刻度处点一点,然后把点与射线的端点连接。
师: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可以补充或纠正。
生:我认为最后还要画上角的标记,标上度数。
师:想得真周到,这样就比较全面了。
师:是60°的角,可以这样画。如果是让你画一个78°的角呢?你有办法吗?
片刻沉默后,小手胆怯地举了起来。
生:可以用量角器画,不能用三角板来画(学生练习画78°的角)
师:看来这个问题难不倒大家,现在老师再让你们画一个75°的角。
学生用量角器很快画完了75°的角。
师:谁还能用别的办法画这个角吗?
学生被这个问题吸引了起来。
生:我有办法,可以用三角板画。
师:你们同意吗?
许多同学表示怀疑,说:不行的,三角板上没有75°的角。
师:老师告诉你们是可以用三角板画的,就看你肯不肯动脑筋了。
学生中三三两两想到了办法,纷纷举起小手。
师:你们可真会动脑筋,老师一点拨就想到办法。能向大家介绍你的方法吗?
师:这样吧!先向你的同桌介绍好吗?会的学生用三角板操作起来给同学看。突然,有个学生大声说:老师,我还能用三角板画15°的角。有的说能画135°的、120°的。教师一一肯定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师:最好能用你的语言向别人介绍清楚,让别人信服。
评析:这段教学,老师逐层深入地提出了一个个问题,老师没有自问自答的包办代替,急于讲述操作办法,而是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然后去总结。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人”地位。同样,问题的逐层推进,具体的肯定、激励,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造火花不断闪现,数学的魅力得到了展现,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一教学过程中没有作秀和花哨,有的是实实在在的精心预设的问题,达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的目标。从中不难看出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匠心独运的教育艺术。
13桥教学反思篇6
倍,对于学生来说时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解决问题进行了分割,进行分层教学:先是让学生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来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一、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注重知识迁移
数学源于生活。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讲,生活中的数学是具有魅力的数学。教学时我注意从现实生活入手,从学生热爱的大自然出发,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素材。春天的公园、艳丽的鲜花、美丽的蝴蝶、童话中的花仙子都是学生喜爱的事物,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主动投入到课堂中。通过看蓝、黄、红三种鲜花,比较每种花的夺数来提数学问题。让学生从已掌握的比较两数关系的基础上引出“倍”。这样既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初步感知:“倍”也是两数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二、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倍”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生活中找不到具体的、形象直观的模型,为教学增加了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我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通过动手实践,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如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先摆一摆,再圈一圈,后说一说,突出学生的思维过程,初步感受“倍”的含义。后又改变蓝花的朵数,让学生作出判断和解释,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倍”的含义。认识倍以后,我通过摆小棒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摆、分、说等数学活动中,将动手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突出“()个几”与()倍的联系,很好的建立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学模型,同时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直观——抽象,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空去操作、观察、表达,对“倍”的含义有深刻理解,建立了“倍”与“这样的几份”、“几个几”的联系后,引导学生研究如何计算。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学生理解了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原因,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形象——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再次得以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前后知识的紧密联系。
本节课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1、整节课前松后紧,正是前面给予学生较多的时间去操作、交流感受“倍”,使后半部分时间紧张。
2、在摆一摆、圈一圈花片,让学生表述环节,感觉有的学生说的不是很流利,可能是句子长,导致学生记忆困难;也可能还有学生不理解“倍”。可以再多请几位学生说说,加深印象。
3、在摆小棒环节,看到有同学没有按份数,一份一份的摆,我没有抓住这种课堂生成,及时强调:要明确把什么看成一份,突出有这样的几份。最后也没有适当小结: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强调摆时要一份一份的摆。
本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提建议与意见。
13桥教学反思6篇相关文章: